很多地方的農村有斷親現象,斷親的原因都是什麼?

農村老俗話


農村很多地方出現斷親現象,我覺得斷親的原因有很多種,但是這也是發展中出現的一種現象。我們家現在也遇到了這樣的問題。

斷親我覺得可以從農村分田開始說起,那時候農村生活條件差,大家過日子都是擰成一股繩過,更別提是親戚關係的人家了。誰家要是有個困難都會搭把手,幫幫忙,而且大部分都是義務的,將就的是人情禮義。而且那時候一個家庭都是很大,很少聽說分家,另外就是堂兄弟姐妹多,信的是人多力量大,只要你家族在大隊上是個大姓,那幾乎就沒有人敢欺負你們家族的人了。

但是現在不一樣,自從分了田。該分家的分家了,該自立的自立了,大家都開始忙活自己家裡那點事,很少再去換別人的事,哪怕是親戚幫忙也要付出代價。現在隨著經濟的發展,人不斷的往外走,親戚走動也更少了,再加上現在辦事都涉及經濟利益,講錢。親戚之間為利益糾紛斷親的也不少。

上面說到親戚之間的經濟利益糾紛導致斷親不往來,我們家就有。我家三爹與么爹兩兄弟,但是三爹把么爹建房子,結果錢沒給滿意,吵架鬧彆扭。到現在兩家住隔壁倆都不往來了。





農家閒人


“一代親,二代表,三代四代就忘了”。

我的姑父以前就常講這樣的話,當時還不以為然,覺得他對於走親戚有些太殘酷了。但是現在越活越大也越老,也覺得話雖難聽,但道理尚在。

比如現在,我和表弟常有來往,大傢伙很親切,但表妹嫁到外地,常年都遇不上面的,也基本上沒有電話聯繫,她的幾個小孩子只是偶爾聽到幾次名字。隨著時間長遠,我的小孩與她的小孩基本上是沒有交接的,如何增進友誼與瞭解。在大街上面見面不相識的親戚,形同陌路,我們對他們之間是否還認同這種親戚,是持懷疑態度的。

親戚的往來無外乎家族、血親、姻親三種。主要是家族親戚比較多,然後就是血親,比如姑姑;再其次是姻親。家族親戚關係應該是相對穩定的,姻親就相對比較薄弱一些。

根據我的理解,產生斷親現象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幾種:

1、血緣關係漸漸地淡簿,直至無力維護親戚關係,就自然而然地形成斷親。血緣關係超過三四代之後,感覺某種內在的關係就會慢慢地撕裂,斷開與消失。就像墨水一樣,不斷地加水,就自然而地稀了,到了最後就失去作用,寫不出字來了。

2、親戚之前因為某種糾紛產生對應的矛盾,然後撕破臉面斷絕親戚關係。歷史書上講英國前首相某某講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事實上,也沒有永遠的親戚,唯有利益永在。現在增加的親戚,更多的時候往往都是涉及自己的利益增長的朋友。由於直接交往的次數變少,老親戚反而疏遠了。

3、社會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不想也不能花費心思去維護某種並不重要的親戚關係,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斷親。大家都很忙,忙得沒有心思走親戚了,既然大家都在忙,沒有交往,沒有交流,就只有逐漸陌生了。連曾經要生要死的異地戀都扛不過時間與距離的疏遠,何況親戚。

感覺很殘酷,但事實如此。



侗寨行者老潘


其實不說斷親那麼遠的事。

看看就自己的家的孩子,長大了之後有多少還回去孝敬自己的爸媽。

我村有一個人,生了兩個小孩。由於小時候沒錢,孩子就丟給爸媽照顧,兩夫妻出去務工。現在在外面買了一套房子,還買了輛奧迪。過年聽別人就回去半個鍾,給了爸媽1200塊,屁股都沒坐熱就跑了。

試問一下,連自己的孩子都這樣子了,還想著那些親戚會怎麼樣的嗎?

現在的社會不知道是變冷漠了,還是大家都只為自己。

以前的農耕社會,起碼親戚這一塊還是很好的,幾代人的都還會去逛逛,有事還可以相互幫忙。

平時在外面工作,租個房子,連自己到時候走了都不知道對面住著什麼樣的人。現在的人心,的確不是那麼純真的,什麼都會想著,那個人會不會坑自己,親戚有時候也一樣。

在這樣子的社會環境下,想不斷親都難了。


那個小欣欣


相信過年那段時間大家都忙著走親戚吧,如今才是終於將親戚走完了。只不過跟以前的走親戚相比,如今走親戚的地方都是少了,很多親戚都不走了吧,這都是因為跟這些親戚斷親了。為何會出現這種斷親的現象呢?

很多地方的農村有斷親現象,斷親的原因都有什麼?

可以說現在斷親的現象還是挺嚴重的,就跟老農家裡也是一樣的,記得小時候都要跑去大山裡面走親戚的,還是要騎著自行車走十幾裡山路,真的挺辛苦的,早早就得出去了。

只不過後面長大了就發現都不再跑去大山裡面走親戚了,問父母就是說不走了,其實也就是現在說的斷親了。在老農看來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跟這幾種有關。

1、遠房親戚,路程太遠

就像老農家裡斷親的親戚一樣,他們普遍都是一些遠房親戚,處於可以去走親又可以不走的狀態,如今又是大山裡面的太遠了,年年走親戚實在太麻煩了,後面索性大家就不走親戚了,那樣大家都方便。

2、貧富差距產生矛盾,導致斷親

如果說上面同志走親戚不方便的而斷親,屬於是和平斷親的話,貧富距離產生的斷親,那就是屬於鬧翻臉了。可以說再親的兩家人,以前家裡情況都差不多,自然都是會和睦相處的,但是如果一戶有錢了,心態還發生改變了,那兩家人就再也難好起來了,最後就會導致斷親了,兩家老死不相往來了。

不過一般來說斷親的大都是一些不要緊的家裡人,要真的是很親的親人,就算是再有矛盾,一般都會維持著一層關係的,畢竟以前遇到紅白喜事還是要互相幫忙的,這點很多老人都是懂的,所以都是不走親戚不來往了,但是遇到辦酒的話還是要過來幫忙的,還是要為自己的身後事著想的。

不知道大家怎麼看待這種情況呢,都說說吧。


深山老農民


很多的農村有斷親的現象,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俗話說的話“三年不登門是親也不親”,確實是這樣,尤其在早幾十年的時候,有很多農民為了更好的發展,放棄種地,而選擇背井離鄉去外地打拼,就拿我家來說我太爺爺那一輩的時候都是在黑龍江住,但為了生存我太爺爺舉家搬到了吉林,現在黑龍江太康縣也還有我們家的親戚,只是很少有走動了,雖說是親戚但往來很少,我父輩還多少有些聯繫,而我這一輩同輩的孩子根本都沒有見過面,即使在大街上互相都不知道是親戚!

在我們國家很多的農村都是有這樣的情況的,因為家族中有成員的遷徙外地,並且在外地紮根落戶,如果說沒有什麼重大事情,這一輩子也很少會見面了,不像家離得不遠或者在鄰村,雖說不是天天見面,但還可以說是經常見面的,外地的沒什麼大事,根本不可能會登門的,也正是因為這種遷徙而造成一些家族的失聯,一輩輩下去也就斷了親!

隨著我們國家的快速發展,在農村的收入很難滿足現在很多年輕人的物質需求,這就造成了很多年輕人在城裡買了房,基本上一年都在城裡很少會回到農村,如果自己的父母雙親離世,即使是過年了回到農村老家的可能性很小,長期下去可能就是父母這邊的實在親戚會聯繫,一些遠房聯繫的可能性很小!

現在我們國家的社會都是婚戀自由的,不像老早以前多是父母包辦,正因為婚戀自由,南方小夥娶北方姑娘,北方小夥娶南方姑娘也不是什麼稀奇事了,而有很多的農村家庭是兩個孩子,也有不少是獨生女的,兩個孩子的還好,一個女孩的家庭,因為孩子已經外嫁了,平時家裡很少會回來,或者有的根本就不回了,那麼家裡的親戚很少能見到了,等到下輩了能夠聯繫的可能性就更小了!

總之,我認為在農村出現斷親的原因多是這幾種情況,所以老話總結的還是很有道理的,“三年不登門,是親也不親”即使自己親戚住的不遠,平時很少走動也會變得陌生,雖說是親戚但是還會變的疏遠,所以在農村都是講究過年串親戚嘮家常拉進親情關係!

大家有什麼不同的想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草根小閆


親戚不走動了,就像不流動的水一樣,就成為了一灘死水。現在人們的壓力也真的是的確很大。生活中你也沒有那麼多時間與親人團聚。所以說,人們也都漸漸的淡漠了親情。有的親戚常年不走動,已經音信皆無。我想這就是一種斷親的現象。要說我家裡有斷親的現象的話,也就是我的三舅了。


他是一個做事情不怎麼負責任的人。小的時候,姥姥姥爺去世。分別把三舅和老舅交給了大舅和二舅撫養。我二舅負責養我的三舅,因為我三舅除了好吃懶做,學習在我們的區域裡還是數一數二的。所以說讓她跟著二舅過,也就是為了讓二舅供他上大學。可是就這種選擇,坑了他二舅家優越的生活條件,讓他更加肆無忌憚的吃喝玩樂。我二舅家當時開的是超市,每個月二舅結算賬目的時候,家裡都會發現一些被吃空了的罐頭。這都是我三舅給偷吃了,而且他對兄弟姐妹還十分的兇殘,動不動就罵自己的哥哥姐姐。就是這種人學習非常好被鄰里們都說他是一個有才無德的人,最後他大學名落孫山。分到了一個企業裡。他是不甘心幹這種體力活兒的,最後又從讀了一年,終於考上了大學。
人走了以後,我們再也沒有見到過這個人。所以我說這就是斷親了的舅舅。據一些熟悉他的人說,他畢業以後分配到了一個文工團工作當編劇,日子過的也是窮困潦倒,雖然每個月五六千塊錢的工資,但也不夠他揮霍。他也從不與我們聯繫,所以說這種親戚關係也就算是斷了吧。


伊春美食美客


“親戚不來不來就斷了”,小時總會聽到老人聊天互相說起來,以前不明白,後來懂事,漸漸明白了。斷了,就是斷親了,從此親戚不來往,如同不相識,有的就連紅白喜事都不來往了。斷親的原因有多種:


家境造成,富與貧拉距,斷了親。自古以來,貧富懸殊就會產生親緣關係淡泊。“攀高枝”就有地位,差距懸殊成分。山妮父母都是農民,母親體弱多病,以前家裡生活很拮据。家境好的親戚,有時我會去她們家裡玩,大多去看電視,如趕上親戚家吃飯,大人不好使喚我回去,叫家裡小孩趕回去。那時不懂事,被電視迷了不想走。親戚家嬸嘴臉不好看了,故意關了電視,出言不遜,剛好被尋來的母親聽見,傷心的把我帶回家。

母親告訴我:人窮志不窮,不能讓人看不起,窮不會窮一輩子,富也不可能富幾代。這種親戚不來往也好,我們不攀高枝,要過的堂堂正正。

隔代原因,不相往來,斷了親。在農村幾乎都可以結上親戚,七大姑八大婆的多層親戚關係,小輩們理都理不清。老輩人在時,還會經常來往,探親,有什麼紅白喜事,不管在的多遠,家裡都會有一兩個人來做客也好,燒紙也好(喪事),親戚關係維持著。

可到了三代四代後,有的外出工作,有的遠嫁,親點的長輩一個個不在人世後,小輩們也慢慢疏遠了。又娶又嫁一些,都和其他親戚走動去了,娶嫁的這些後生們都不知道老家的親戚有哪些人,也分不清,這種遠親不來往,也就忘了,斷了來往。



經濟糾紛,斷了親。因為金錢利益關係,親兄弟,明算帳,這話一點不假。山妮身邊就出現因為經濟利益,親兄弟,姐妹關係鬧疆,從此斷了血親的。有的父母去世早,留下房產,哥弟長大各自成家,為了分清父母留下的房產,爭吵,鬧翻了,最後成了陌生人。

有的是兩姐妹都嫁人,處理父母房產時,一個說生前照顧父母多,一個說醫治父母費用負擔多,各說各有理,為了多爭財產,最後的親情都丟了。

不管什麼原因,親情是最重要的,生在農村或是城市,是富有還是貧窮,親緣、親情、親戚都應該常聯繫。現在交通發達了,電話,微信的交流問好,都是增加感情的交流方式。當然,有些不把你當親戚的親戚,不必要用熱臉去貼人家的冷屁股的,你說是吧?(圖片來自網絡)


彝家山妮


很多地方的農村有斷親現象,斷親的原因都是什麼?

斷親現象其實不只是在我們廣大的農村,在城市之中斷親現象比農村更為多見,斷親現象的頗發,不得不感嘆世態的炎涼,親戚情份在這樣那樣的實際情況面前,變的那麼的脆弱,變的那麼的不堪一擊,這些都是大環境造成的,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唯有金錢至上的現實生活之中,親戚、親情變的都很現實,沒有什麼比錢在重要的事情了,重錢輕親,也是一種愈來多見的現象。



疏遠:親戚越走越近,朋友越混越熟,只不過在現在的快節奏的現實生活裡,很多農村都是過完年之後空空如也,很多人都會背井離鄉去城市裡面打工,平時的時候,很多親戚都是難得見上一面,這種一年難得見一次的親戚關係,即是是在近的親戚,也會隨著這種相互走動越來越少,變的慢慢疏遠的,那份親情只能說是保留在了嘴上,而在過去很少出去務工的,大家不論是農忙還是修房蓋屋、紅白喜事,親戚朋友都會前來幫忙,這種融洽的關係,對於增加情誼是具有很大的作用的,而現在根本沒有時間去給別人幫忙,大家都是著急忙慌的去打拼,去奮鬥,因為沒有錢,更加會讓人看不上。


錢:很多親戚朋友的良好關係,都是在錢的面前敗下陣來,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對於錢財之事,是容易撕破臉皮的,所以也有農村老話說的好,關係越好,越不要摻加錢財之事,對於親戚更是如此,很多時候,在金錢的面前,親戚都是沒得做了,因為錢財斷親的事情可謂是一點都不稀奇,不但是親戚很容易出現這種情況,就連親兄弟在金錢的面前,也能大的不可開交。

收入差異:對於貧富來說,在過去根本沒有這種階級之分,那時候大家都一樣,那就是都很窮,在相互平等的面前,是不會有什麼隔閡的,你不用笑話我,因為你和我一樣的窮,而現在則不同,人的收入有高有低,這種落差也很能造成斷親的現象發生,你有錢我也求不著你什麼,你窮就更別想跟我混,雙方的理念本身就不一樣,這樣的隔閡造成的斷親也是頻頻發生。


對於斷親現象,雖然沒有一些人說的那麼嚴重,但也是不爭的事實,在很多地方不論是城市還是農村,每天都在上演著這樣的斷親事件,對於親戚、親情,有一些人確實是看的越來越淡,平時的不走動,臨時的抱佛腳的也不在少數,這些都是對於走動愈來愈少有很大的關係,一代親、二代表,三代就了了的實際情況,現在有時候確實是提前了一些,對於斷親現象,你是怎麼看的呢?歡迎大家補充評論留言,謝謝。


棒奔霸


很多地方的農村有斷親現象,斷親的原因都是什麼?最近幾天正值過年最熱鬧的時候,可是細心的人總能發現現在農村的微妙變化,其中一個變化就是斷親現象越來越多。斷親現象就是說本來有親戚關係的兩家,因為一些事情兩家不再來往。

其實斷親現象並不是最近幾年才有的,農村俗語“一代親,二代表,三代了了了”,說的就是斷親現象,只是近幾年隨著社會的發展斷親現象更多了而已。在以前大家都是種著一樣的地,賺著差不多的錢,可能今年這家地裡收成好點多賺了點錢,明年那家又好了點又多賺了點錢,但是總體算下來各家都差不多。在大家生活都差不多的時候,也就不存在競爭了,也沒有誰看不起誰,有了親緣關係,大家互相之間走動多了親戚關係也就不能斷了。

而現在因為社會的發展,賺錢的路子相對就多了,有的人腦子活路子多收益也就多了,當各家之間的收益出現差距的時候這關係也就不好處了。賺錢多的要是主動跟賺錢少的交往,別人可能會說這是為了顯擺自己,有炫富嫌疑;而賺錢少的要是主動跟賺錢多的交往,又有可能被認為是攀親附貴,巴結有錢人。這樣有錢的和沒錢的大家也都來往了,交往少了自然這親情也就越來越淡了。

在以前每家的孩子都比較多,孩子與孩子之間的感情也都比較濃,也都比較注重親情,而現在孩子少了,感情也沒以前豐富了,對親情的重視程度也不高,不在意親情聯繫也就少了,也會導致斷親的現象。

還有就是現在的生活節奏比較快,生活壓力比較大,不像以前在農村有農閒和農忙的時候,農忙的時候大家互相幫忙增進感情,農閒的時候又都會挨家串門聊天增進感情。現在大家都在為了生活奔波,要外出打工,一年才回來一兩次,當互相之間沒有聯繫的時候這種親情感情也就沒有那麼濃了,時間長了也就斷了。

雖說現在的社會是越來越好,大家的生活越是越來越好,但是像親情這種感情反而越來越淡。都說老外之間的感情比較淡,現在隨著社會的發展國內親戚之間的感情也是越來越淡了。


果然悠


在農村斷親的現象,幾乎全是小輩和長輩,具體來講,就是兒子或女兒,跟父親斷親了。而且,基本上全部出現在多子女(就是一家有兩個及以上孩子)的家庭。

其主要原因,就是父輩處理不公,比如,家產全部給兒子,卻月月張口向女兒要錢,再把要來的錢給兒子。

或者是,家產全部給一方(兒子或女兒),但卻向另一方(兒子或女兒)要錢要養花,再把要來的錢給一方。

對家產的過早分配,或者分配不公,是導致斷親的最主要原因。其他原因,就是雞毛蒜皮了,不會導致斷親。

而小輩們,比如兄弟姐妹,都各自生活,禮尚往來,沒什麼矛盾,所以,也不存在斷親的現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