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有17子,为何选择庶出的永琰继承皇位?

旧颜消失殆尽丶


乾隆太能活了,到他传位那时候,十七个儿子只有四个活着了,永琰也确实是四个人中最好的一个了。


清朝虽是满人,但从康熙开始,汉族政权的嫡长子继承制度就深深烙印在清朝皇帝心中。康熙二立二废太子胤礽,就是嫡长子继承情节。乾隆处处以祖父康熙为榜样,在嫡长子问题上也是如出一辙。早在乾隆元年,乾隆就按照雍正设立的秘密建储制度,将皇次子永琏(富察皇后长子)的名字写在传位诏书上,放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面。当时,乾隆自己年仅二十六岁,而永琏不过七岁。但好景不长,仅仅两年之后,永琏去世。乾隆大为悲痛,追谥永琏为“端慧皇太子”,明确他曾作为储君的身份,并建立了高规格的太子陵园。之后,乾隆又将目光落到富察皇后第二子皇七子永琮身上,但永琮也于乾隆十二年早夭,年仅两岁。乾隆又破例追谥悼敏皇子(未成年皇子通常没有谥号)。连丧二子后,富察皇后郁郁而终,乾隆又大发雷霆,责难皇长子永璜、皇三子永璋没有哀悼之情,不配成为皇位继承人。最后,这两个皇子又因此惶惶不可终日,最终英年早逝。


之后,乾隆立那拉氏为继后,继后有皇十二子永璂、十三子永璟(早夭)。永璂也算是嫡子待遇了,但是乾隆三十年,继后却与乾隆突然反目,虽未废黜,却形同被废,次年去世。永璂自然也没有什么恩宠了,乾隆四十一年,二十四岁的永璂去世,没有追封任何爵位(直到嘉庆四年才追封贝勒),足见不受宠。当然,他受不受宠都没什么区别,因为即使受宠也活不过乾隆,一样没用。


于是,乾隆再也没有嫡子了,只能立庶出皇子。乾隆另一个属意的继承人是皇五子永琪,永琪富有才情,弓马骑射、文史书画、天文地理、各族语言无一不通。乾隆二十八年圆明园大火,永琪背负乾隆出逃,仁孝被乾隆赞赏,于乾隆三十年获封荣亲王,是乾隆朝第一个活着获封亲王的。但四个月后英年早逝,乾隆晚年多次表示曾想传位永琪。


归根结底还是乾隆活太长了。当他达到自己承诺退位的乾隆六十年,十七个儿子里只有四人健在,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其中,永璇属于烂泥扶不上墙,屡屡因为举止轻浮、行为不端被乾隆训斥,据外国使臣记录,永璇沉迷酒色,加上有脚病,还没人缘,绝对不是皇位继承人选。皇十一子永瑆,也就是清朝著名的书法家成亲王。他工于书画,才华横溢,但是被人称“柔而无断”,更有艺术家的怪毛病,据说他怪异吝啬,家里的马死了,就让一家上下连续几天只吃马肉,丢尽了脸。皇十五子永琰、十七子永璘都是乾隆晚年最宠幸的令皇贵妃魏氏所生,永璘因为最小,被乾隆宠爱,却也养成了一身纨绔习气,爵位也低于永瑆永琰,说明仅仅溺爱而已,绝无传位之心。

最后,只有皇十五子永琰,总算勤学、沉稳、仁孝,虽然不是特别出众,但比三个兄弟好很多了。就这样,皇位给了永琰。


伊耆角木


乾隆实在太能活了,从公元1711年到1799年,活了将近一个世纪。也是因为这样,乾隆十七子多数都熬不过父亲。

到了乾隆六十年,十七位皇子里只剩下了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四个了。


首先就剔除了其中两个

皇四子永璇虽然是四子中最年长者,但他举止轻浮,做事不得体,人缘也不好,据朝鲜使节所说是:“沉溺酒色,又有脚病,素无人望,性行乖戾,屡失上意”。还多次被乾隆公开训斥,所以他一早就被排除在继位的名单里了。

至于皇十七子永璘,年纪最小,也是最浑、最不成器的,而且他是皇十五子永琰的亲弟弟,乾隆自然也不会做出“废长立幼”的行为来,况且乾隆也不是很喜欢这个小儿子。和众哥哥比起来,永璘的继位可能性是最低的,也排除在外了。

而剩下了两位:皇十一子永瑆和皇十五子永琰,两人都受到了乾隆的疼爱,在乾隆五十四年之时,册封永瑆为成亲王,永琰为嘉亲王。当时的舆论导向基本认定了:皇储之位无出此两皇子。


为何最终选择永琰?

第一:永琰比起永瑆,发展得更全面。同样据朝鲜使臣所记:“永瑆为人恺悌,最著仁孝,但个性柔而无断”。永瑆虽然文才出众,尤其善于书法(乾隆书法四家之一,名重一时,士大夫得片纸只字,重若珍宝),但疏忽骑射弓箭,儒生文人气过重也让乾隆反感,曾严厉申斥他,要永瑆多加锻炼。

而永琰呢?不管是外部还是国内,都是一片赞扬之声,“饬躬读书、刚明有戒,声誉颇多”;“勤于学业,而人望所在”;“为人沉重,处事刚明,皇帝宠爱,朝野想望”;“皇上以类己,最爱,中外属望矣”等等,都表明了永琰深受中外各人的认可。

第二:永瑆性格有缺陷。永瑆为人吝啬成癖,府中众人皆粗衣麻布,清茶淡饭,连妻子富察氏(乾隆富察皇后侄女,大学士傅恒之女)也一视同仁。吝啬得当时节俭,吝啬过头就是神经病了,堂堂一个王爷府,被永瑆搞得像个灾民避难所似的。甚至还出现过吃死马的荒唐事件。

而永瑆吝啬,做事斤斤计较,连带性格也发生了转变,对家人、对大臣、对兄弟也是如此。“天性阴忮,好以权术驭人”,父亲的宠爱稍微一弱,就暗地里写文章讽刺骂街,根本就不讲道理。

像这样的人能做好皇帝吗?自然就被乾隆排除出去了,加上乾隆即使退位,但也还想把持朝政。而以永瑆目无尊长的表现,自然不会同意乾隆摄政的做法,父子俩很有可能会因权力而闹翻。可永琰就不同了,虽说文学比不上永瑆,但却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性格、脾气也好,是最能满足乾隆要求的继位者了。


狐史首丘


其实,立太子的事皇帝是十分头痛的,因素是立谁?中国帝王一般要娶很多妻子。帝王娶很多老婆的目的是为了保证生很多很多的男孩子,帝王要这么多男孩子做什么啊?就是自己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有一个大有余地的选择呀!可见,帝王娶很多妻子,不是为了生活上的淫乐,而是为国家的前途啊!!于是,帝王一般都有庞大的后宫群,生出了很多儿子。于是,难题就出来了:立谁呢?汉族王朝处理这个问题相对简单一些,那就是立(嫡长子)。就是正宫皇后生的第一个儿子,当然,第二个儿子也行,总之,保证是嫡出。清朝截止到这时选择继承人并不局限于嫡长子,凡是皇子,不分嫡出庶出,都有继承皇位的资格,于是,麻烦就多啦,皇子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皇子身边趋炎附势的人呼风唤雨,纠纷不断,你看看康熙晚年,就差点儿没让他那几十个宝贝儿子气死!!最令人头痛的因素一旦立了太子,皇帝和太子关系都不好。是有原因哦。皇帝是名副其实的最高统治者,太子并没有什么权力。但是,太子那是(潜力股),升值空间无限。在太子周围,难免要聚集起不少(烧冷灶),也就是做长远投资的人,以致形成另一个实力集团。你看看康熙八子胤禩不是政实了吗?如果皇帝立完太子不久就死了,那么太子最理想了,但皇帝一时半会儿还死不了,那就闹翻天了,如果几十年也死不了,你说太子急不急,太子,尤其是太子身边的人,每天都盼着皇帝早死,时间一长,没有不透风的墙,能不产生矛盾?往小了说,父子猜疑,不可避免,往大了说,发生宫廷政变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回归正转,闲话休题。乾隆皇帝即位初年,豪情万丈,年轻时的他小瞧了立太子的困难。呀呀!他还想效法汉族立(嫡长子)的办法,为大清朝皇帝统治增添光彩的一笔。于是乾隆元年(1736),乾隆立嫡出的永琏为皇太子。他的母亲是皇后富察氏。过了三年永琏死了,死的时候还不到十岁。乾隆并没有改变立嫡的决心,他后来又立皇后生的二儿子永琮为皇太子,结果没几天,乾隆十二年冬,永琮也死了,死的时候才二岁。从此,乾隆基本上死了(立嫡)之心,但又不甘心在庶出诸子中选择,你说他头痛不头痛?从而左右为难,心情不安,焦灼万分!乾隆心攻怒火:今后,谁敢向朕提及立太子之事,朕就将谁正法(杀头)!时间转眼到了乾隆六十三岁了,立储不想也得想啊,这个时候,皇子成器者少,活在人间的皇子就剩下六人了。这六人中,还有两人已经过继绘了兄弟,所以,可供选择的就只有四人了。这四个儿子全部是庶出,那时的乾隆已经不存在什么嫡庶之见了,只看谁的品格,能力更强些。最后通过实习考察终于选择了皇十五子永琰(嘉庆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