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国末期,如果其它六国真正联合起来会不会打败秦国?

内心导师


六国无论怎么联合都是一个松散的组织,无法完成统一的,也不能灭秦

虽然在战国末期六国国土总和,经济总和以及兵力总和都强于秦国,但是就六国的制度而言,即便他们真正联合起来,他们依然会走向分裂!根本无法成为大一统的国家。

这是长平之战时的版图对比,在这样的情况下,六国的联合绝不能一举攻灭秦国,最大的可能就是六国将秦国压缩到黄河以西,就会停止进攻,转向内斗!

因为再强烈的联合也不能影响国家利益,东方的齐燕绝不会坐看韩赵魏楚瓜分秦国,这对他们没有一丁点好处!而韩赵魏楚也会因为对秦国的瓜分问题产生矛盾!这个联合马上就松散下来。只不过是形势又返回到商鞅变法的时候,接下来还是六国的灭亡,除非六国联合后做了和商鞅变法一样的事情!

这时候你可能会说,六国真正联合,意思就是他们像一个国家一样,甚至就是一个国家,就算这种情况还是无法挽救六国内部的分崩离析。大家还记得所谓的战国四君子吗?就是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魏国的信陵君,这些人是什么?就是周朝分封制度在战国时期的延续,因此就算六国联合成了一个国家一样的结构,依然改变不了他内部松散的本质,孟尝君绝不会坐看平原君、春申君、信陵君向西扩张,这样他的地位就会下降!

何以见得?我们看孟尝君,他的领地是薛,这薛其实就可以做是独立于齐国的一个国家!

孟尝君过赵,赵平原君客之。赵人闻孟尝君贤,出观之,皆笑曰:“始以薛公为魁然也,今视之,乃眇小丈夫耳。”孟尝君闻之,怒。客与俱者下,斫击杀数百人,遂灭一县以去。

这种行为是何等的狂妄,如果六国成为一国,孟尝君这样的人是不是大大的存在,并且孟尝君还联合他国伐齐,而齐国竟不能奈何,最终薛在魏齐联合进攻下而灭亡!所以荀子对他的评价是“上不忠乎君,下善取誉乎民;不恤公道通义,朋党比周,以环主图私为务。”

其实孟尝君何尝不是六国贵族的写照呢?这种松散的贵族政治,与六国的松散联合又有多大的不同?所以就算六国真的联合成为一个国家了,这种政治制度,依然会造成,孟尝君就是齐,信陵君就是魏,平原君就是赵,春申君就是楚的情况!

除非六国统一于一国,并且实行了商鞅变法

如果是这种情况,六国统一于那国最有可能战胜秦国呢?毫无疑问的是“魏国”只有魏国统一了六国,他才可能灭秦,因为它是除了秦国之外变法最为彻底的国家,他的李悝变法是商鞅变法的根本蓝图,他的尽地利教(经济),他的废除贵族政治(政治),他的《法经》(法律),他的郡县制(政治),他的魏武卒(军事),都是商鞅变法学习借鉴的对象!在李悝变法变法后的魏国更符合中央集权的国家。

反观楚国的吴起变法,人亡政息!申不害在韩国的变法仅仅涉及到术遭到韩非子的批评“申不害不擅其法,不一其宪令,则奸多。故利在故法前令则道之,利在新法后令则道之,利在故新相反,前后相勃,则申不害虽十使昭侯用术,而奸臣犹有所谲其辞矣”无法让韩国成为真正有效的中央集权国家!齐国的邹忌政治改革,没有涉及到经济也没有建立起稳固的法律制度!赵国公仲连改革和胡服骑射则偏重于军事改革、政治,经济法律依然不能得到健全。所以他们的改革非常容易的就返回到原先的贵族政治,更容易造成国家内部的分裂。


因此只有魏国统一了六国,可以打败秦国,经过李悝变法的魏国是相当强悍的,他的失败更大程度上在于四面开攻,把自己变成了四战之国。


目西


六国联合抗秦的事情,战国时期的人已做过了。最后都失败了,因为六国没法真正的联合起来。所以,我们在这里,只能是假设六国真正的联合起来。


战国末期,虽然秦国已经占有很多富庶的地方。但是,中国的人口和经济的主体仍在六国手里。


战国时期,中国的主要的产粮区,人口居住地在华北平原地区。经济文化重心也在黄河流域的华北平原,而华北平原仍然在六国的手里。


另外,长江下游的楚国,此时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开始变得富庶,人口也大为增加。秦灭楚时,楚国名将项燕帅兵抵抗。秦国举倾国之力,才勉强灭掉楚国。也就是说,拼人口和拼经济,甚至拼文化和人才,六国仍占据着绝对优势。

即使从疆域讲,六国的疆域面积也大于秦国。

六国物资方面的丰富更是大于秦国。北方草原的战马,大海的鱼盐之利等等,远非秦国所能比。

兵种上,燕赵的骑兵,楚国的水师从质量上讲都是优于秦国的。

凭借这些优势,组织并训练出强大的军队并不难。之后先遏制秦国东出的势头,再逐步进攻秦国本土。在绝对的力量面前,秦国的虎狼之师就是个笑话。

所以,六国能真正的联合起来,反杀秦国是不成问题的。只是,六国是不可能联合起来的。(本文原创,图片源于网络。)


德全不畏


第一,有答者认为一个晋国就能让秦国无法东出,但是没有注意到彼时秦国还未进行商鞅变法,变法前后的秦国是天壤之别。秦国是变法最彻底的,尤其军功爵制,使秦军战斗力空前提升。

第二,秦军多名将,战国四大名将秦国有两个,其他将领也都不是吃素的,六国总军队人数即使倍于秦军,缺少良好的军功激励,没有良将,也是打不过秦军的。

第三,秦国不光有优秀的军事统帅,良相明君,也是六国没有的,六国联合起来就不会中秦国的离间计了?此不是离间六国之间,而是离间君臣关系,就像赵国李牧被杀一样。

第四,六国联合攻秦,秦国必定奋力反击,彼时的秦国内政经变法之后,井然有序,内部问题并不明显,六国此时打击秦国成功基本不可能。秦末,为何秦军这么容易败,一方面,秦国人心不在,章邯之所以投降,他可是杀死了陈胜,打败项梁的人,章邯后有赵高弹劾,没有补给,前有项羽这名猛将,其实章邯更多的是被内部因素击垮,而非项羽。那么,战国后期,秦国有内乱吗?六国有项羽吗?

第五,也许六国唯一的机会是固险力守,和秦军打持久战,秦国军力强必然希望速战速决,况且土地,人等资源,长期发展来看是优于秦国的,只有拖,才能把秦国拖垮,主席当年不就是用这一招论持久战击垮小日本的吗?

总之,我认为,六国能否能打过秦国,比较双方的资源,人口,是没有意义的,更重的是双方的制度,人才孰优孰劣。


文史品


《六国联合必能灭亡秦国》

苏秦当年佩戴六国相印,纠合六国之众伐秦,逼得秦国好几年不敢东出函谷关。

假如战国末期,六国连兵一处,由乐毅这样的将领统帅,赵魏韩三国军队为前锋,与秦军对攻。凭借魏武卒,赵轻骑,韩国士,三晋将士冲锋,齐楚两国军队为左右两翼包抄进攻,燕国军队作为机动部队。

秦国必定不敌六国。

可惜历史不能假设,人心难能整合啊。


诗情球意


苏辙当年就曾在《六国论》提出,如果六国合纵,以韩魏为屏障,以东方四国为后勤地,然后并力西向,对付秦国,如此一来,不仅可以救亡图存,还能一举亡秦~在此,我只想说,这个策略依然没有成功的可能~

一: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有人的地方就有争斗,而人与人争斗的时候还讲究脸面;但国与国之间的争斗却完全不必估计这些~因为对于国家而言他只有足够强大才能谋求发展,奋发图强~身处战国之世的群雄在经过三百余年的春秋洗礼之后焉能不懂得这样一个道理?所以即便是面临秦国独大,有并吞六国野心的情况,想让六国通力合作也是不可能的。这就是为何苏秦合纵不能坚持到底,甚至于到后来连他本人也逃离燕国避居楚国的原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作为大浪淘沙之后而剩下的群雄岂能不知?

自古以来,无论古今中外的历史都在彰示着一个道理“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从纵横家登上舞台的那一刻开始,这世间的“仁义礼智信”也就成了写在白纸黑字上的教条,隐藏在人性阴暗处的狰狞恐怖展露无疑。赤裸裸的利益关系堂而皇之的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历史的步伐横跨春秋,一部中国近代史正以其血淋淋的事实告诉我们,所有的文明民主都是相对而言的,友善和谐只会对同等实力的国家和个人温言以对。所有不对等的交流和沟通不过是对手的恩赐或者羞辱罢了~

二:一纸盟约压不住勃勃野心

经过几百年的血腥混战,六国之间的疑忌和仇视已经根深蒂固难以磨灭~所谓的通力合作,守望相助不过是与虎谋皮缘木求鱼罢了~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攻城”~苏秦的“合纵”之所以能够成真,那不过是六国的权宜之计罢了。既然是权宜之计那自然是无法长久的~所以从苏秦“合纵”成功到失败,前后不过十年时间。

大乱之后硕果仅存的七雄,哪个不是经历了尸山血海的千锤百炼,哪个没有并吞天下,席卷六合的野心?对于志在天下的英雄而言,与其死在醇酒美人之下,何如死在战场之上?不要看六国在秦国的步步紧逼之下纷纷割地求和,在我看来,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伺机而动”呢?别忘了道家“必欲取之,姑妄与之”的思想就是植根于战国乱世的血沃之地上的~

就是在这块血流漂杵的土地上,诞生了儒、道、墨、法、兵等大家、,这些学说各异,主张不同的流派,归根究底的来说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一囊括四海,一统天下。可以说,中华数千年灿烂文明的源头就在这里,中华礼仪之所以能够璀璨夺目就是因为他是由数十百万人的鲜血浇灌长成的。这种带着血腥的养料培植出来的文明,其坚韧的生命力和顽强的意志力是其他文明所无法比拟和超越的。所以在数千年的发展壮大之中,一次次的天翻地覆,乾坤颠倒;一次次的异族入侵,杀人如麻~他终究抵挡不住华夏先民对于统一的渴望~即便是五代十国时期,国土疆域只有尺寸之大的南平也曾怀有一统九州的宏图。四大文明古国,唯有中国至今留存青春盎然,不也正是由于此吗?想要凭借一纸盟约就让六国放弃统一天下的梦想,何异于痴人说梦?

三:要死大家一起死~

道心惟微,人心惟危~人性的恐怖就在于你永远不知道他接下来会干什么。就像在韩魏被秦吞灭之后,惶惶不可终日的楚、燕、赵依然没有搞明白齐国为什么明知是死还要坚持和秦国结盟。

难道说齐王建真就不知道这样下去是玉石俱焚,同归于尽的结局吗?在我看来,他很清楚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只是他恨啊,恨当年五国联盟攻打齐国,使得原本昌盛的有机会统一天下,最不济也能够和秦平分天下的强齐,被柔弱不堪的燕国一举破灭,最后虽然复国了,但也失去了和秦国争衡的实力,更不必说统一天下了。所以说,齐国人对五国的仇恨远远超过秦国,毕竟齐、秦分处东西两隅,并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和军队械斗,最严重的也不过是党同伐异而已,而这又哪里值得挂怀呢~现在五国已亡其二,即便自己也加入到反秦同盟,且不说与当年的敌人合作会不会愉快,但就综合实力而言,此时的天下诸侯已然失去了阻挡大秦战车的机会,所能做的无非就是考虑怎么死而已。

四:大势所趋,人力只是徒然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自平王东迁到秦始皇统一天下,整整过了500余年,他极大限度的激发了中华民族的智力和实力,大秦帝国的统一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必然。纵观战国七雄的历代诸侯王,唯有秦国自孝公开始,代代秦王皆能宵衣旰食,励精图治。其他诸国却像抓阄一样,偶尔能够碰见一两位贤明之主,之后就是一代不如一代,这难道不是天意是什么?以一群庸劣而唯利是图的诸侯王来对抗雄才伟略的始皇帝,这不是螳臂当车是什么?所以说六国合纵而求存,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我是狐笔春秋,欢迎关注留言~文章系原创,一家之言,欢迎批评指正,切磋交流~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不妥,敬请联系作者,当及时删除~


狐笔春秋


首先六国国力之和大于秦国是可以肯定的,如果山东六国是一个国家,毫无疑问可以击败秦国,然而这个如果几乎不可能实现。

战国末期秦国占七国总面积达40%,考虑到山东河北等国的人口密度更高,秦国的人口比例应该略低,约30%左右,综合国力为34%左右。

66%分六个国家,每国11%,秦国一国能打三国。

按道理说6个国家没道理打不过(相当于)3个国家,但谁愿意当出头鸟?当出头鸟然而被削弱,被其他六国所灭,其实跟被秦国所灭没什么两样。

一国和六国差别实在太大了,一个人指挥一般来说(指挥官素质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比六个人指挥强。

所以才有攘外必先安内的至理名言。


az2777


六国陏有甲士五十多万,战将千员,浩浩荡荡似摧枯拉朽不可一世,,,以挂六囯大印的苏秦为盟主,但离心离德,缺乏统一调度节略,貌似强大,确如烂瑜冲数,不堪一击,,而大秦帝国拜张仪为相,以司马错,车里极之智,及二十多万,虎狼猛狮之天兵,,,巧出函谷关以张仪为向导,断其粮草于无形,其势必危,,,有在司马错指挥下,大败燕军十余万,六国陏众,其心必异,失败是必然的,,,二战时的德国法西斯拥有四百万大军,猛攻莫斯科,斯大林格勒,陏步调统一,势如破竹,也是心有异味,为天气地理惨烈的战损而惧怕,,,加上希特勒的神精病指挥,,东打一棍子,西击一锤子,,终被一心一意奋勇作战的饿骡死民族打败,,,


94310417小云


简单说,要看是“秦国”,还是“秦朝”。

两者区别其实很简单:

“秦朝”前221年建立,享国14年,定都咸阳;

“秦国”发源地甘肃,历代发展过程中屡次迁都,定都各不相同。

如果是“秦国”,那么比较难;如果是“秦朝”,那么必胜。

秦发源地甘肃,陕西不过是当年东出最先征服的地方。

周幽王被犬戎杀死后,丰镐(西安)被犬戎杀得片甲不留。

秦国发源地在甘肃天水,秦公墓在甘肃陇南礼县大堡子山。

秦攻破丰镐(西安),赶走犬戎,代替周幽王定都咸阳。

秦准确说是灭七国,还有当时杀死周幽王后,占据陕西西安(丰镐)的犬戎一国。

只不过当时占据陕西的并不是汉人,而是杀死周幽王这些汉人败类的游牧部落犬戎。

秦武公灭陕西的时候更快。


用户67724358697


这个绝无可能。首先当时的秦国是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历代君王谨遵商君之法,这个时候的秦国已经按照商鞅变法打造的“战争”机器已经隆隆开动,历史洪流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时的秦国在国力上已经有了碾压六国的绝对实力,统一只是早晚得问题;

其次秦国自古以来民风彪悍,尚武之风浓厚,自从秦襄公立国之后,秦国就没有停止过与少数民族交战,即便是战国初期,秦国穷困潦倒,当时的秦军依然能够与当时天下最强的士兵--魏武卒匹敌,且还在少梁之战生擒魏军主帅公叔痤(秦国国君也身中毒箭算是打成平手)更何况是经过深彻变法之后的秦国,彼时秦国军队的战斗力被最大限度的激发出来!经过秦惠文王、秦昭襄王历次对外战争,被斩首的士兵有近百万之众。六国国力几乎被耗尽。

再之这时的六国士子纷纷前往秦国,成了最大的人才磁铁。最后参照历次合纵伐秦六国的结果,六国几乎每次都已失败而告终。套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正是由于六国利益纠葛,才会被秦国连横各个击破,秦昭襄王时提出远交近攻的国策,秦国大出于天下。

综上即便是六国合纵,也是苟延残喘,只有被动挨打,再无还手之力了。


A鼎钰


不可能,即便苏秦背了六国相印也不可能,原因很简单,因为六国没有可能会团结,看一下地图就会明白,六国并不全部互为邻国,也就是说如果其中一国被灭,另外六国中至少有两国是占不到便宜的,那么这两国正常的思维应该是什么呢?我出力了但是没有好处,其他四国得了好处不说,实力壮大后肯定要吞掉自己,那我只要不傻肯定要帮秦国啊。

所以战国七雄并立的局面,有且只有两种解决方案,要么七国势力均衡相互牵制共生共存就这么耗下去,耗死一个是一个,等着哪个国家天灾人祸内乱自己死翘翘;要么出个猛的,一国独大,剪灭六国。想要六国共灭一国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