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美国的孩子都拼命玩,中国孩子还都在拼命补习报班?

Jacky在美国


无论说美国孩子拼命玩,还是说美国孩子聪明,或者说美国孩子在学习上更拼,显然都是略有片面性的,美国的高等教育在全世界范围内的确排在前列,但这并不代表美国的孩子不用学习,如果不学习,他们的高等教育也不会有如此高的水平,也不会出现那么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各领域中都有非常出色的表现。

对于中美两国的教育现状来讲,中国家长容易将除学习以外的所有行为,都会被划归为“玩儿”,而美国家长给予孩子学习上更大的自主安排决定权。可以说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无论是两国的家长还是学生,在教育理念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

在两国的教育理念上,中国家长基本上对于孩子的教育会给予更多的指导性建议,甚至可以说如果学生不按照家长的教育方式开展学习,可能就会被认定为是错误的,或者说属于学生中的“异类”;而美国家长相对而言更尊重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想法,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可以说美国孩子的人生一般都是由自己做决定,并非是家长对其人生的安排做出指标性安排。

虽然这两种方式存在比较大的差异,而且也在孩子的教育成果与效益上存在比较大的差距,但这都是在符合当前国情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如果让中国的孩子在当下的国情下,使用美国的教育方式,显然不会培养出足够优秀的人才;同时如果让美国的孩子在美国,使用中国式的教育理念,在其国内也不会培养出像当前的人才。因此,也不能说谁的教育理念更先进,只能说在特定的条件下,符合自身实际的教育理念就是非常具有优势的。


东爱雨小公


本人在欧洲生活过十年多了,说说个人的见解吧。

在欧洲分为公立学校和私人学校。

公立学校主张快乐学习,作业少之又少,就算老师布置作业不完成也没关系,最多家长会说几句,但是家长会家长不来也没关系。

而且学生一直到高中都是百分之九十九毕业率的,除非你考试教白卷,不然肯定能毕业。

同时公立学校里边你是看不到有钱人的孩子的,也就是精英阶层的人。

私立学校完全相反,学习刻苦,作业虽然没国内多,但是也挺多的,而且毕业率也很严格,里边基本都是有钱人的孩子。

欧洲基本已经阶层固定化了,很少有改变,比如欧洲就不可能出现马云这种人。


------8467


讲实话,中国的阶级固化,还没到西方国家那么严重,尤其是美国那么严重。


美国的教育是什么教育?精英的特别精英,美国的精英非常厉害,说世界第一完全不为过。

但是美国的平民教育,我除了呵呵实在不好说什么,PISA基础教育测试,美国落后于中日韩也就算了, 比越南都错一大截,我还说美国怎么这么稀烂,把美国拆开,看看各个族裔,结果呢?亚裔都可以世界第四,黑人,拉丁裔连非洲人都不如。


美国的那些私立小学,中学,学生一样很艰苦的读书,史岱文森高中听说过没?

纽约市明星高中史岱文森高中(Stuyvesant HS)一项最新调查显示,刚踏入高中的九年级学生,96.6%在上学日的睡眠都不足八小时,半数学生每天睡眠不足六小时,其中32.7%的学生每天只睡五、六小时,17.8%的学生睡眠不足五小时。

不管在那,在美国,在中国,在日本,在英国,都是一样的,好的中学一样压得很紧,不光是美国的史岱文森,英国的伊顿公学听说过没?严的要命,比中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当然,学费也不便宜就是了。


底层的人呢?底层美国也有公立教育,至于老师教什么,至于学生学什么,那就只有天知道了,小小年纪抽大麻的比比皆是,就算是个优秀孩子丢进去,大染缸也给你染没了。混完基本教育出来,该开卡车的开卡车,当修理工的当修理工,混帮派的混帮派。

人家史岱文森的学生毕业出来是要上哈佛,上斯坦福,上耶鲁的,阶级一下子就拉开了。


李建秋的世界


建议大家去看看王晓春的《平视美国教育》,并结合真正去过美国的留学生,尤其是学教育专业的。我们国人绝大多数不用脑子考虑问题,只会用耳朵和嘴巴思考。美国初期教育与中国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分层教育更为严重。你可以学,也可以不学(这些都是底层的教育思维),而精英阶层对孩子的教育力度抛中国父母不知道几条街。我们总喜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事。孩子不学,不适度引导,为了给自己开拓美其名曰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应该学了,有作业压力,但孩子又没形成学习习惯,又责怪学校作业太多。等学校减负不布置作业,又说学校没尽到责任。说实话,我是一位父亲(不是老师),我确实看不下去太多父母的胡言乱语,教育改进根一定在父母身上!我们总在抱怨社会分层(包括郎咸平我咋会),但我们却忽视了是什么造成问题的产生,根在哪里?似乎我们从不追究。是,农村孩子上名校的越来越少,但城里父母有多么重视教育你们可曾想到。倘若让从不在乎教育的农村直接赶上城市,那才叫没天理了。看看16年考上清华大学的河南省13名黄梦龙,再看看去年的瘫痪妈妈培养的北大优秀学子。他们虽家徒四壁,但正是父母在乎教育(虽然无能提供太多金钱,连孩子吃饭都成问题),即便没有钱财作为后盾,但对学习的虔诚完成了鲤鱼跳龙门。如果父母孩子将责任归结为外部,我觉得做父母的确实该感觉羞耻!


大胖二胖和小胖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除了书本知识之外的所有事情,都被认为是玩儿,即使让孩子报体育班或者是学习音乐,也带有很大的功利性。

而美国,更看重这些课外活动。孩子们从小参加童子军,他们去野营,去搞一些集体活动,从而培养孩子们的团队精神和意志力。

再比如说,体育是美国教育当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所以放学以后,孩子们很多都去不同的体育俱乐部。在国际大的体育赛事当中,美国很多参加者都是从普通人当中挑选的,而我们都是从专业运动员中挑选来参加,像奥运会等这样的比赛。

美国还注重培养孩子参加社区活动和志愿者活动,而且体育以及参加社会活动,在申报大学的时候是非常被看重的。在这些活动当中,孩子们能够更了解社会,同时了解自己,更明确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

中国目前的教育状况就是,考上好大学就会有很好的前程。所以很多家长都会让孩子在放学以后去各种课外班补习数理化英语等等知识。

参加其他活动往往被认为是玩儿,是无用的浪费时间。

说美国孩子在拼命玩,这实际上是一个教育理念的不同。中国人认为,书本学习是有用的,除此之外,其他的都是无用的,把它看作是玩儿。

其实在我看来,在参与社会活动当中,孩子们会得到很好的意志品质锻炼,合作精神的培养,以及领导力的形成,思维的提升等等,这些都是为一个人未来持续的发展打好基础,是一个人终生受益无穷的。







世界达达


美国的孩子都在拼命"玩",注意这"玩"不是真正的玩,而是再为高考"玩",也是在为高考的录取时作实足的准备。为什么这样说呢?

据我所知,美国同样高考,只不过高考时,不是一次考试见分晓,高考成绩在录取时只占一定比例。而其它比例的分数,是体现在整个高中阶段。

从高中一进校,实际上就开始进入了高考状态,平时的完成的作业,平时的考试成绩,期未的考试各自占一定比例,算出一学期的成绩。

成绩不按分数,只按A、B、C、D、E等级,然后高中几年几学期的总成绩按一定比例,算出分数,作为高考成绩,在录取时占一定比例。

而美国的教材内容,比我国的难度要小,如数学我国的五年级相当于美国的七年级。为此,学生学习课堂时间充裕,老师就讲得少,学生讨论多,发表意见多,提出问题多,学生主动性强,兴趣浓厚。根据学生表现还要记分。

所以学生的学习在学校里就基本完成,并获得了部分高考分。当然,有的学生为了在期未考试中考出好成绩,也有补习的,只是没我们国家这样盛行。

另外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课外活动的"玩"上。因这才是知名大学,录取时将会作为高考重要的参考。没有参加课外活动,大学是不会录取的。

所以,学生下午放学后就在学校或校外参加各种活动。如:学校的计算机编程,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小组或竞赛小组,科技模型、文学社,戏剧社,乐队,足球队,武术队等等,或到校外去社区参加义务劳动,慰问敬老院,或环保宣传活动,或走近商场、工厂、餐馆打工等等,社会实践活动。

然后根据各自的参加活动表现和做出的成绩,由活动单位加以评价证明,作为高考录取时参考。这些学生看来是"玩”,而实际是在为高考录取作准备。

而美国的有钱人多去读私立中学,为了平时与高考考上好成绩,学校对学生要求也非常严格,学生其实也非常认真,仍有学霸。

因美国高校,多数名校是私立大学,私立大学录取有很大的自主权,象哈佛大学等,录取学生时,多次拒绝了高考状元,而更看重课外活动的层次与评价和参与情况。

而我们国家的高考,为了体现高考的公平性,高考只能唯成绩论,一锤定音,多考一分压倒一片。

为此,学生与家长就只有下赌注,家长只有叫学生拚命地读书。凡学校不上课时,就去校外报上补习班。目的是把所学知识反复练习,重复练习,变为解题高手,在高考中考出高分。

只要高考考出了高分就可以上好大学,毕业后就可以找上好工作。这就是家长的初衷。

因此,这样自然就导致了学生,加班加点反复学习强化,就形成了定势思维,进入大学后,也只有照本宣科,缺乏创新性。

所以,我们国家培养出来的人才多为摸仿型,缺乏创新型人才。当然,这与我国国情有关。

而美国呢?据统计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出自美国大学的人数约占总数的70%,这与美国的高考方式与高等教育有必然的联系。

我国高考虽在不断改革,再向国外学习。但由于国情不同,也不能完全照搬美国的高考模式,应根据本国实际,逐步探索改革高考模式,为培养出创新人才而努力。相信,会在不远的将来,我国会赶上和超过美国。

综上,个人看法。网友们你们的看法呢?欢迎留言。


吉星高照130484261


真命题?中式教育不可取?

近几年,强调“引导性学习”的西方教育体系的弊端也渐被重视——培养出一批连20以内的加减乘除都不会口算的“人才”,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失业、找不到工作、生存成为问题的不在少数。

平心而论,除却少数禀赋异常能迅速举一反三的人,填鸭式教育是能让天资一般的绝大部分孩子们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的最有效途径。就像数学题做多了,经验积累下来,产生了手感,也能够勉强跟上天才们的步伐。

另一方面,对中国稍有了解的外国人已经开始使用“选贤”(Meritocracy)来形容中国社会的价值取向。

“选贤”社会里,相对客观公正的考试制度便成了初步筛选人才的核心手段。比如,英国近代迈入资本主义阶段,值得肯定的一点,就是建立起了文官考试制度:

而且,只要“选贤”式的考试制度能够给出普通人以出人头地的空间,在这种社会共识下形成的高强度学习传统就无法被根除。

换个观点来看,当下观念仍在强调通过个人不懈努力,经过无数历练和筛选才走到了顶尖的水平和地位,那么,家长们怎敢轻易相信减负,怎敢轻易减负?!

中国师承西方学来的近代教育体系,其目的也是为培养充足能干的劳动力,并非要让全民都做谦谦君子(社会要发展总不会全靠着谦谦君子们)。

平心而论,能让普通人在课堂上就能学习到大量科技和人文知识,这已经算大大的良心了。不服可以去问问那些社会秩序经济状况烂到渣,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却因为受教育年限的因素(HDI计算时受教育年限占的权重很大)高过中国的国家,课堂上都学了些什么?

归根结底,教育里的讨论折射的不是教育问题,我们已经不是“前三十年”的社会了,抛开时代特质去奢谈课堂内的“素质”教育没有任何意义。

中国人的应试教育观还跟随移民和留学生来到了海外,华人借这个传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遭到了严重挫折。

现在各地学校兴起的“国际班”,视美国SAT一类的水平测试为“洋高考”,把中国“学而优则仕”这一套视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诚然,美国的华裔一向被美国社会认作模范少数族裔,学习勤奋,工作努力,不惹事,相信个人努力能让生活更美好。但美国并非纯粹的选贤社会,这里混杂着很多与智力、努力没有关系的东西。每当社会出现问题,黑人闹事、老墨游行、红脖子示威……华人都莫名其妙地成了各族群各集团推卸责任的替罪羊。比如电影《刮痧》中反映出来的中美观念差异:

而且要看到——美国媒体和国内某些人鼓吹的“美国梦”,其中的确存在着个人努力的因素,但多少也同外部环境有关。现在想在佛罗里达当橙子园农场主所要花费的心血,同150年前白人把印第安人都撵光后圈地开园的成本不可同日而语。曾经北美大陆是欧洲亡命者们的应许之地;而当下这里的坑已经被先到的萝卜占去了大半,再想像以前那样从底层发迹,难度翻了无数倍。


真命题?美式教育是要孩子拼命玩?

同时,另一方面,美国的教育真的是放任孩子拼命玩吗?未必。

美国的“快乐教育”与素质/减负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这都是美国贫民区的烂学校,教数学的老师或许以前大学学的是政治学,连三角函数公式都没背全,当然只能让学生们撒丫子玩。这种“快乐教育”积极点来说,是让学生们在面对悲惨人生前,能有几年快乐的时光;愤世嫉俗点来说,就是精英阶层对底层屁民的教育水平不闻不问。

而美国的精英们呢,则把小孩送去美国私立学校或者富人区的公立学校,这些地方的作业“负担”会超出想象。

美国是典型的精英教育。对普通大众施行的是放羊式教育;但是精英阶层什么都学,就像特朗普的外孙女,小小年纪,什么都学。

像在美国首都华盛顿,这里就有有很多小语言的培训课程,美国的精英家庭为了子女的发展,会有意地培养,至少还得多学一门语言吧。美国,疯狂地学中文的大有人在。


真命题:中式教育的广阔前景

尽管如此,也要从西方教育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中国国际影响力的大幅增强,就给那些无法或不愿从传统路线奋斗的人创造了新的机会。

中国人对世界的了解,同西方相比还是小学生,亟需更多国际知识教育来开拓视野。此外,我们也得自问,除却那些朋友圈自媒体上无限夸大的欧美各国和各个小资旅游圣地,自己对真实世界的了解究竟有多少?

随着大力推行走出去的经济发展战略,这样的需求会越来越大,斯里兰卡、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等等等等都应该纳入我们的视野范围之内。

具体到教育层面,家长们也许应该想想,或许让孩子学一门小语种,比方僧伽罗语,斯瓦西里语和乌尔都语,对孩子未来的帮助会很大?有点远见的美国中产阶级家庭喜欢让孩子学中东各国语言和汉语。无他,利益所在。别把孩子的前途全都绑在“奥数”身上,还有很多其他技能可以帮助他们在未来大展宏图。

总言之,减负是个伪命题,只要中国家长的教育观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价值取向没有改变,我们的下一代、下下一代都还会继续刻苦学习下去。

不同的是,现在还有多种途径,孩子们的未来也多了一些的选择。但归根结底,不管出身如何,大脑回路如何,天道酬勤,还要多努力。

By Pansesus


明白人


孩子的学习态,完全取决于父母的价值观视野。美国的孩子玩与中国孩子的补习班学,这两个问题的对比度,就显得特别扎眼。而必须承认的是,美国与中国的教育差距非常的大,从根源上一追溯,却是两种文化基因的巨大的不同。

在我看来,美国孩子的拼命玩,恰恰是更好的学,让一种能力附着在孩子身上,而中国孩子的补习班学习,补的是父母的心态的问题,补的是整体社会焦虑的问题。中国的孩子真有这么差,多到有这么多孩子需要上补习班吗?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弱,很大程度上是孩子父母的独立思考能力不足。

跟风随大流,似乎是快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最佳通道。还是我经常说到的那句话,找到孩子的天赋秉异,发现孩子的优势劣势,找到孩子的优势能力,找到孩子最感兴趣方向,拼命玩与上补习班,一点都不矛盾。

玩与学,明面上去看,似乎特别矛盾,玩,往往是最高级的学!就拿玩音乐的这个圈子的人来说,他们对所钟爱的音乐的理解,远远超越于音乐学院培养的音源专业的科班学生。大多数音乐学院的学生,更多的是把音乐当做一个专业来看待,而玩音乐的人,就是拿这个当成为自己兴趣、乐趣、甚至生命。一个人在这个事上所注入的精神和能量,自然可想而知,体现出来的价值,自然大相径庭。

就拿几天前在电视里看到的一个琵琶大师,他在展示琵琶这个乐器的时候,把一个中国传统民乐乐器,居然弹出了中国五弦古琴、大鼓三弦、古筝、两河流域阿拉伯风情、印度西塔尔、印度鼓、西班牙响板、欧美古典吉他、民谣吉他、电吉他,我相信这绝不是学出来的,这一定是玩出来的深度。\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118660007d8a7775f08d4\

面向孩子


在原来穷的时候,封建社会吧,有两个穷人快过年了在一起讨论皇帝,你说这时候吃啥呢?是不是天天吃饺子?

看看我们穷人每天就吃地瓜,煮地瓜,烤地瓜,这生活太悲催了。

其实他们不知道皇帝有时候也喜欢吃地瓜。

中国还有一句老话这样说,只看到贼吃肉,没看到贼挨打,说明的就是这个道理,许多人在身后付出了更多的努力,然后感觉到别人生活的太狭义了,就没考虑到别人,曾经付出了太多。

还有多少人能够相信依靠快乐学习,依靠游戏能够让一个国家振兴,能够让一个国家处于世界的顶级民族之林。

这本身就是聪明人骗傻子不要努力,不要学习的一个故事,但是这个故事却被许多人奉之为教育的法宝。

你自己退一步来讲自己的孩子努力学习都不一定能够学习好别人家的孩子,不努力学习能学习好,你觉得这样是现实的吗?你们看到的是别人家的父母付出了更多,给她寻找更好的老师,给他做好了更好的家庭铺垫。

当然成功的学生,成功的父母在说故事的时候,通常都是我们家的孩子比较聪明,我们家孩子没怎么学就学好了,这样的故事你也能信。他是在鼓励您的孩子不要好好学习,长大之后在社会处于中下层,而他的孩子就可以在上流社会发展。

比你聪明的比你家庭好的家长,都在为孩子的发展竭尽脑汁,而你却在羡慕别人家的孩子玩的开心,首先你自己有这个条件吗?带着孩子到处旅游,这是一个家庭的重大开支,能有这条件吗?

所以说比你有钱的人都在努力,而你却主动放弃应当争取的努力。

永远没有办法去唤醒一个装睡的人,同样也没有一个办法去唤醒那些不努力的人。


宜城老师


中国的小孩常常是在课堂和补习班之间奔波,从小就感觉压力山大,与此相比,美国的小孩面对的是轻松多样的课堂内容,不会被家长送到补习班。这样的对比让人感觉美国的小孩整日在玩,但本质上并非如此。

美国采取的是开放式教育,不会让学生长时间呆坐在课堂,他们用一种相对生动活泼的方式让小孩从中学习到知识并提升能力。美国的教育讲究实用性和拓展性,让学生在学习中拓展思维,让学生能学以致用。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话虽然出自中国,但这是如今中国教育所缺失的。中国的小孩从小学起就面对各种课程和补习班,不论有用没用,都得学,学了恐怕也难以致用。

很多中国小孩从小就被灌输“读书改变命运”或“学而优则仕”的观点。这种观点背后有着父母对孩子的期待,但更多的是父母对现实的无奈。

父辈无法出人头地,过着四处不如意,到处受人气的生活,他们只能希望小孩通过读书来实现“咸鱼翻身”,却忘了这样教育留给小孩的更多是一种沉重的包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