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康熙擒鳌拜时失败了,孝庄太后会有什么对策吗?

宋安之


如果康熙擒螯拜时失败了,孝庄太后会有什么对策吗?

看过鹿鼎记的人都记得,少年时的康熙被权臣螯拜欺负得不要不要的。无奈之下的康熙,只能铤而走险,依靠韦小宝和一群少年布库,智擒了螯拜,而韦小宝更是在天地会刺杀螯拜时,手刃了螯拜。从此改变了康熙小玩伴的身份,走上了飞黄腾达之路。

小宝战鳌拜:


历史上的螯拜是个什么样的人,真的如小说中一样不把康熙放在眼里吗? 螯拜是满洲镶黄旗人,清朝三朝元老,一生随皇太极征战四方,屡立战功,号称‘满州第一勇士。“,是皇太极的心腹。

在皇太极去世后,坚定的与多尔衮斗争,拥顺治继位,深得顺治的信任。顺治死后,任命以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政大臣,辅佐小皇帝玄烨。



但是这四人之间,矛盾重重,在索尼病死后,鳌拜设计除掉了苏克萨哈,排挤遏必隆,大权独揽,丝毫不把小皇帝康熙放在眼里。

为了维护皇权,康熙以布库之计擒住了螯拜,宣布鳌拜N条罪状,虽然没有杀他,也让他牢底坐穿了。 客观上来说,康熙用的是一招险棋。

如果失败了,会有什么后果?康熙自己都不知道。可有一个人知道,也许一切都在她的掌握之中,这个人就是康熙的奶奶,老谋深算的孝庄太后。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除螯拜之前,康熙向孝庄商量过。虽然孝庄是个女人,但她久经权力斗争的考验,有着丰富的斗争经验和斗争策略。

早在索尼去世前,孝庄就做主,将索尼的孙女许配给康熙做皇后。这还不算,过了几年,又让康熙把遏必隆的女儿娶做妃子。

孝庄和小康熙:

这样,四个辅政大臣就有两家与康熙捆绑在一条船上了,同时,这两家代表的正红、正白二旗两股势力也站在了康熙这一队。

孝庄其实知道,螯拜虽然嚣张拨扈,但不敢也不会造反。他说到底只是个莽夫,最终梦想不过是在皇帝面前他一个人说了算,所有他看不惯的人都得滚蛋。就算康熙的意图被识破,螯拜也不敢真的把康熙怎么样。

智擒鳌拜:

事实也证明了她的远见:螯拜真的没怎么反抗,只是大喊“老臣无罪!“ 螯拜党羽虽多,可真正的死党不过班布尔善一个。在康熙擒螯拜的同时,孝庄就顺带让人把班布尔善给解决了。这样,螯拜孤掌难鸣,也兴不了什么风浪。

所以,康熙八年(1669)五月的那一天,她只是安静的坐在后宫,等待着胜利的捷报就行了。


刚日读史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康熙擒拿鳌拜所做的步骤

第一步:联姻

在当时有四大辅政大臣,除了鳌拜另外三个分别是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其中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为皇后,遏必隆的女儿为皇妃;

第二步:护驾

命索尼的第三个儿子索额图为皇帝身边的侍卫,且招了二十多个布库少年,整天在一起玩布库戏;

第三步:五连环计

第一计:收缴鳌拜的武器

鳌拜觐见皇帝都是带着武器上朝的,这时索额图就说:“鳌少保,皇上都亲政两年了,再带武器上朝是不是不太合规矩了”,鳌拜当时没多想就把武器给了索额图;

第二计:因鳌拜是辅政大臣,他面见皇上时都赐座位,这时他们就把鳌拜坐的椅子据掉了一条腿,在用胶沾上;

第三计:把平时伺候在鳌拜椅子后的太监换成布库少年里最厉害的一位;

第四计:把平时伺候鳌拜茶水的太监换成库少年中第二厉害的;

第五计:把平时给鳌拜泡茶喝的杯子先放开水里煮沸,然后用茶托递给鳌拜茶水

最后一步,实施五环计;

当鳌拜没有带任何武器觐见,皇上赐坐后,第二厉害的布库少年就将事先准备好的茶水端给鳌拜喝,当鳌拜端起滚烫的杯子时,这时人的自我保护意识本能就会将杯子丢掉,身子也会往两边晃动,接着椅子腿就会断,这时站在凳子后的布库少年就用凳子把鳌拜扣起来,送茶水的布库少年也帮忙把鳌拜摁住了,成功捉到鳌拜!

这就是康熙擒拿鳌拜的经过,而在这经过的每一个步骤里都有孝庄太后的功劳。

首先联姻就是太后下的指,指定她们两为皇后与皇妃的,其次索额图是大学士,有很多官职的,是太后安排他辞去一切官职做了皇帝身边侍卫的,最后的计策也是孝庄太后帮忙出谋划策!<strong>

对于如此聪明的女人,鳌拜根本嚣张不起来,所以如果康熙擒鳌拜失败了,太后没什么可怕的,她有两个选择。

第一,帮助康熙把鳌拜处理掉,她下一文诏书,以皇太极遗孀和顺治帝母亲的身份公布鳌拜的罪状称其辅政大臣做的不称职,要罢免了他,为此鳌拜想造反也不大可能,因为他真实的权利并没有那么大,他只是个功臣而已!

第二,孝庄会说这一切都是小孩玩闹,和他开玩笑,并不是真的要拿他,然后继续不理朝政,做康熙皇帝幕后的帮手,帮她继续处理鳌拜,让康熙通过这件事树立起自己的威望与形象!

第三,如果逃跑且起兵造反,孝庄太后会和康熙一起对抗,当然成功与否就不知道了,如果成功,鳌拜难逃一死,如果不成功,鳌拜就会重新立皇帝,孝庄太后也很有可能被监控,什么都做不了。


羽评郡主


孝庄之所以放心大胆让康熙“擒鳌拜”,是因为她把背后所有厉害关系都看得清清楚楚。所以,放心啦,她知道棋子放在哪里便无后顾之忧!所以不是有无后手的问题,而是需不需要后手的问题?


鳌拜本质不过一家奴耳,上位之路靠的是表忠心!

鳌拜虽然是满清第一巴图鲁,但是他的出身并不高,他只是镶黄旗的一个护军统领而已。他所有的功绩都是因为她死心塌地地追随皇太极。所以在孝庄面前,他只能以家奴自称。

在皇太极驾崩后,豪格与多尔衮的储位之争。他是坚定的豪格支持者,原因只有一个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拥有对正黄旗和镶黄旗的继承权。所以他与正黄旗的索尼等八人密谋阻止多尔衮上位,并且誓死兵谏,”不立先帝之子,我们宁可从死先帝于地下。

在多方斗争与妥协以后,多尔衮作出让步,拥立皇太极第九子,年仅6岁的福临继位,由郑亲王济尔哈朗和多尔衮一同辅政。这个格局不过缓兵之计,目的就是多尔衮为了在大清仍能保持团结的情况下,一步步实现自己的野心。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斗争仍然继续,各种势力仍然在做着权力上的争夺。多尔衮重点打击豪格,而豪格的拥护者鳌拜自然是处于被“迫害”的行列。

这就使得鳌拜彻头彻尾成为多尔衮的反对者。顺治亲政后,得知鳌拜、索尼等人当年曾经盟誓“一心为主,生死与共”,认为鳌拜是个大忠臣,所以把他视作心腹肱骨。而鳌拜的表现也表现得可圈可点,顺治14年(1657)冬,孝庄病重,鳌拜昼夜于宫中侍候,都顾不上自己休息吃饭。



性格决定命运,鳌拜性情刚愎,器量狭隘,势力愈张,骄横日甚。

所以顺治18年(1661)正月初8,顺治驾崩的时候,鳌拜、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4人成为了托孤辅政大臣。这4个人里索尼是正黄旗,鳌拜和遏必隆是镶黄旗,只有苏克萨哈是正白旗的。所以这四个人之间仍然也是内斗不止啊!

鳌拜和遏必隆本身都是镶黄旗,愿意不愿意那都是同盟,更何况遏必隆相对还是比较腹黑一点的,万事不出头。而索尼年纪又大了。所以正白旗的苏克萨哈就成了鳌拜的眼中钉、肉中刺。

在辅政期间,鳌拜的野心是得到了进一步的膨胀。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一直被康熙看在眼里,恨在心里。鳌拜很善于打仗,但是政治上仍然非常幼稚。

看看其他三个辅政大臣做了什么?你就知道鳌拜为什么会是这个结局了。

索尼在死前上书请康熙提前亲政。因为他提前得到孝庄赐婚,将自己的孙女嫁给康熙做皇后,保证了赫舍里家族未来的荣华富贵。

而苏克萨哈也是被鳌拜压着,没实权,所以不如趁此机会,直接请辞辅政大臣。这就意味着鳌拜和遏必隆也应该下岗了。这样一下子反而成了康熙的忠臣,整个正白旗面临的”不公正”的政治待遇都将改写。

而遏必隆虽然鳌拜做什么,他都不发一言。但是康熙4年(1665年)就把二女儿送进宫里了,当时连个封号都没有,人家任然啥话都不说,结果康熙16年(1677年)立为皇后,是为孝昭仁皇后。而自己也仅仅身陷囹圄一年而已,很快就得到了康熙的宽释。

再来看看鳌拜,只知居功自傲,目空一切。结果别人审时度势,各有所得。而他被康熙打翻在地,用来立威!所以真正厉害的人都不在表面,而在背后。表面越张狂,结局越荒唐!


即便康熙失手了,接下来只需要康熙一道诏书,鳌拜仍然无法掀起大浪!

因为此刻上三旗,正红旗、正白旗都已经站队到了康熙旗下,而所谓的鳌拜的镶黄旗,也已经有一半现在康熙旗下。到时候无非是考验遏必隆得态度,废话女儿在宫里呢,康熙明确了鳌拜的罪状,难道自己还要跟鳌拜一起造反不成?

即便鳌拜仗着自己的武功,打出所谓”清君侧”,形成抗衡局面。此刻只需要孝庄一道诏书,以皇太极遗孀的身份,诏令镶黄旗回归。如若不然,鳌拜是要自己打自己耳光吗?

更何况,入关以后,经过顺治朝的汉化。皇权意味着什么?作为臣子,鳌拜又有什么资本跟康熙斗?

《康熙王朝》里有个班布尔善叛乱,被九门提督铁丐吴六一平定。这是艺术创作,但是也从另一个方面来展示了,如若鳌拜动刀兵最后的结果,呗剿灭,也只有被剿灭。


其实从前往后,都显示了孝庄在康熙身后布局的身影。但是孝庄更多的是不干预。在这整个过程中,他她只动了一个棋子,那就是替康熙娶亲,把赫舍里家族拖下水,和康熙捆在一起。其他她甚至连问都没问一句。然而正是因为这步棋,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把整个棋局都走活了!


炒米视角


古代时皇帝拿下权臣宦官多用“诛”来形容,比如汉宣帝诛霍氏,汉和帝诛窦氏,汉桓帝诛梁冀,明武宗诛刘瑾等,唯独康熙擒鳌拜用了“擒”字,为什么呢?因为康熙帝擒下鳌拜之后并没有诛杀掉,而是将他囚禁于牢狱之中,不过鳌拜也很快死在了里面。



鳌拜是清初权臣,出身瓜尔佳氏,苏完部族长索尔果之孙,鳌拜前半生军功赫赫,号称"满洲第一勇士",他的仕途之路完全是以战功和忠心得到的,鳌拜年轻时为皇太极效力,对其忠心耿耿,因为作战勇敢,被皇太极赐号"巴图鲁"(勇士)。皇太极死后,他反对拥立多尔衮,后来曾经多次受到多尔衮刁难,至少三次差一点就被论死,但是他也因此得到了顺治皇帝的青睐,所以在顺治皇帝临终前将他安排为顾命辅政四大臣之一。


但是这四人并不能精诚团结,四位辅政大臣之首的索尼是四朝元老,位望隆重,但已年老多病,畏事避祸,在很多事情上往往疏于过问。名列第二的苏克萨哈属正白旗,原本依附多尔衮,所以索尼等人都瞧不起他。鳌拜与苏克萨哈虽是姻亲,却常常因政见不合而宛如仇敌。列名第三的遏必隆为人庸懦,又和鳌拜同属镶黄旗,所以常常附和鳌拜。鳌拜虽居四辅臣之末位,但自恃军功高,擅权自重日益骄横,以自己的嚣张跋扈向皇权发起了挑战。

他看谁不顺眼就罗织罪名将其处死,就连康熙皇帝亲政之后都是如此,比如与他同为辅政大臣的苏克萨哈就是这样被他处死的,还是青少年的康熙皇帝明明知道苏克萨哈是无罪的,想救他却无能为力。此后鳌拜更加肆无忌惮,为所欲为。

康熙已经亲政,鳌拜却不想归政于他,而且处处干预,这无疑对康熙的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而且鳌拜党羽已经遍布朝廷内外,康熙帝一件事处理不好,就有可能酿成大变。于是康熙帝决定不露声色地拿下鳌拜,他挑选一批身强力壮的亲贵子弟,在宫内整日练习摔跤,鳌拜见了还以为是皇帝年少沉迷嬉乐,不由暗自高兴,没想到康熙做的很隐秘,他先将鳌拜的亲信调离派往各地,又以自己的亲信掌握了京师的卫戍权,接着召鳌拜入宫觐见,对鳌拜来说,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根本没想到小小的康熙皇帝已经织好了罗网等着他,结果等鳌拜一入宫,康熙一声令下,少年们一群青少年一拥而上,鳌拜猝不及防,被他们摔倒在地绑了起来,就此遭擒。接着宣布鳌拜30条罪状,下狱议罪。


大臣们认为应将鳌拜革职、立斩。但据法国传教士白晋著书记载,当时鳌拜请求觐见康熙,让康熙看他为救康熙祖父皇太极而留下的伤疤,结果累累伤痕和对上两代皇帝的功绩,让康熙帝私下赦免了他的死罪,定了个免死禁锢。

其实除了为人嚣张跋扈以外,鳌拜一生并没有大的罪过,这才是他没有被诛杀的原因,从事后对鳌拜及其家族属下的情况来看,也并没有查到鳌拜要谋反的痕迹,他只是为人太过张狂,不懂节制罢了,虽然他曾经权倾天下,但他实际上只是个政治上的低能者,被拿下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那么十四五岁的康熙帝就能这样轻松地擒拿鳌拜吗?虽然我们不能否认康熙皇帝的聪明睿智,但是实际上这背后肯定有他的祖母孝庄太皇太后的出谋划策和暗自操作,这个女人才是真正的政治上的高手,在皇太极死后,清朝前期的稳健发展可以说完全是这个女人一手促成的,但是我们又在史书中找不到她干预政治操纵时局的痕迹,她所做的不过是安排顺治皇帝和康熙皇帝的婚姻大事,但是仅仅这一点,他就将满清皇室团结成了不可挑战的力量,使得满清皇室和每一个重要部族都有重大相关利益牵涉在一起,以鳌拜所掌握的力量是根本不足以挑战的。


其实孝庄太后想拿下鳌拜,基本只需一文诏书,以皇太极遗孀和顺治帝母亲的身份公布鳌拜的罪状称其不称职做辅政大臣,鳌拜还有什么可玩的呢?只是鳌拜对皇太极祖孙三辈都有恩和忠心耿耿,比如他曾经舍命去救皇太极,并且在反对多尔衮立顺治皇帝一事上有大功,而且还曾经在孝庄太后病重的时候在宫外不分昼夜地忠心守候,孝庄太后有感于此,不想撕破脸皮做这件事罢了,而鳌拜之所以如此嚣张跋扈,凭借的也是这些。

一直感觉孝庄太后就好像一个隐藏在历史幕后的导演者,她不声不响的驾驭着历史的走向,这样的女人,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难以找到可以和其比肩者,鳌拜这样的人在她面前,不过是一个家奴罢了,这个家奴虽然非常张狂,但由于对主人家有恩并忠心耿耿,主人家也不好意思治他的罪,只是鳌拜不知收敛做得太过分了,主人家不得不去收拾他。

所以我们所知道的年少康熙擒鳌拜的英名,不过只是孝庄太后想在朝廷和天下人心中树立年少康熙的权威和形象罢了,想一想,无人敢惹的当朝最牛权臣被年少的康熙皇帝举手之间生擒活捉,这在朝廷文武百官之中该有多大的震慑?可以说仅此一件事,少年康熙帝的皇权便已经无可动摇,形象更是万人景仰,所以我们所看到的康熙擒鳌拜这件事,实际上不过是孝庄太后以最简单而且是最有成效的方式除掉了康熙亲政道路上的一个绊脚石而已。


科普大世界


你真当鳌拜是权臣?他就是个功臣,有点嚣张跋扈的人而已,他的权力远远没有威胁皇权的地步。

你真当满清的那些王爷、贵族、旗主都是打酱油的?如果康熙是皇帝,他们的利益才能保证,如果鳌拜篡位,这些人算什么呢?

鳌拜只是一个打工的,其他人是股东,你一个职业经理人,还能把大股东干掉?

康熙除鳌拜,其实是个很容易的事,就是孝庄给他练手的,给他立威,震慑一下朝臣,鳌拜只能束手就擒。

只是御用文人把康熙写成少年天子,英明神武,就过度拔高了鳌拜的权力,如果鳌拜是曹操这样的人,你让康熙杀一下试试?


南朝四百八十寺


如果失败一切都完了。猜想是这样的……康熙兴高采烈,进了慈宁宫,高喊道:太皇太后,孙儿回来了,鳌拜被捉住了!!一路高喊跑进宫中,此时的孝庄正端坐在榻上。见康熙跑进来,孝庄竟呆呆地坐在那儿一动不动。突然:哨,的一声,她手中的匕首不觉滑落在地上。康熙猛地扑上来,祖孙俩紧紧抱在一起,热泪纷飞,良久,良久,孝庄才回过神来,又惊又喜,拭着康熙的泪水道:乖儿啊,皇祖母担心此举成败,若是成功了,那是咱们莫大的幸事,倘若失败,那是咱们莫大的悲哀,哀家只好一死了之。康熙很激动,忙为祖母拭去热汨,大声道:孙儿成功了!孙儿成功了!!


茹叔敬


康熙擒拿鳌拜,形势根本就没有后世所传那么凶险。鳌拜行事霸道有之,嚣张跋扈有之,陷害同事有之,但他根本就没有资本谋逆,他的权势是因为拥立顺治而得到的,继而受顺治临终信任得到辅佐康熙之重任。权高自然行事就跋扈,做了一些排除异己的事,但他根基太浅,不足以威胁皇权,他的权势都是皇帝给予的,离开皇帝的支持,他根本不足为虑。

至于为什么后来要把当时的情势渲染的如此紧张,就是为了突出康熙的不世之才,以达到让万民仰慕,百官敬畏的效果。

既然没有什么凶险,孝庄太后也就不用准备什么后手了。

这是我的个人看法,不喜勿喷。不要忘了历史这个小姑娘是可以打扮打扮的


天天向上71202


1、如果康熙擒鳌拜失败了,理论上而言,孝庄太后也就完蛋了,你想你会让一个要杀你的人来往和共事吗?(当时也有可能,就是他有与你交换的砝码)但事实上孝庄太后是没有任保砝码与鳌拜进行交换的,而且鳌拜可以借这个事,除掉孝庄太后的背后势力,那么鳌拜就是事实上没有名义的皇帝。

2、古往今来,政治上要是放下脸了,就是生与死这二个结果中的其中一个


蔺广地


失败了问题也不大,因为康熙年纪小,大家会说他闹着玩,而且他叫的人一帮孩子,不是侍卫,鳌拜估计也没想到人家来真的,真刀真枪孩子能打过鳌拜吗


—━╋う雪域飛鹰╋━—


孝庄绝不会打败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