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王朝是怎樣滅亡的?

忘憂清樂閣主


西晉(公元266~公元316)是魏晉南北朝大分裂時期的迴光返照,僅存在51年。為何如此短暫的大一統?遙想“三馬分曹”時的司馬家族個個都是人中龍鳳,精明強幹,而創建西晉後的皇帝卻一蟹不如一蟹。西晉的滅亡很大程度上在於開國皇帝司馬炎晚年政策重大失誤,特別是帝國創建初期還不是很穩固的情況下在選擇繼承人方面犯下不可饒恕的錯誤,因為他存在私心,不願選擇眾望所歸的胞弟司馬攸,而是選了個政治白痴兒司馬衷,隨後引發一系列國家動亂如八王之亂和永嘉之禍。其次,北方異族的興起,特別是曾一直和中原對抗的老冤家匈奴的迅速崛起,對動亂傷筋動骨的晉朝一窩端導致西晉的最終滅亡。



首先說司馬炎在王位繼承上的私心,他是司馬昭嫡長子,其有個同母胞弟的,小自己10歲,即齊王司馬攸,其早年就深得司馬懿的喜愛,就像康熙疼愛年幼的乾隆一樣,本來司馬攸是絕無繼承權的,但司馬懿要求司馬昭將聰慧的司馬攸過繼給尚無子嗣的司馬師,這就變的很微妙了,司馬師的權勢遠在司馬昭之上的,而司馬師作為嫡長子是要繼承司馬懿衣缽的,這就是司馬懿的如意算盤,為未來的帝國找到了一位合適的繼承人,但事與願違,司馬師英年早逝,將偌大的家業拱手讓給胞弟司馬昭,他也相信司馬攸雖過繼給自己,但畢竟是司馬昭的親兒子,相信權力是可以順利移交給司馬攸的,司馬昭也明確表示,自己是為兄長代掌相國權力,等他死後由司馬攸繼承。但繼續事與願違,司馬昭死後,他的長子司馬炎當仁不讓,自己做了天子,故意將名義上更有繼承權的胞弟司馬攸邊緣化,不讓其處在權力的中心。公元282年司馬炎強行要求齊王司馬攸遷往封地,得到眾多大臣的反對,很多朝臣勸諫司馬炎收回成命,可見司馬攸是很深得人心的,但司馬炎一意孤行,定要趕走司馬攸。司馬攸對哥哥的做法也是深感憤慨,猶如當年曹植對曹丕的感覺,終於染病臥床,但司馬炎不依不饒要求司馬攸馬上啟程,結果司馬攸在路上吐血身亡。然後白痴低能兒司馬衷選為接班人。至此,朝臣極度失望,知道司馬炎一意孤行,故集體失語。


由於前朝魏的諸王不得擔任官職,並由國家監視,通過曹植的鬱鬱寡歡即可看出,而這對於後來司馬家族篡權帶來了便利。所以司馬炎即位不久即泰始二年分封司馬二十七名子弟為郡王,他希望各郡王團結友愛,但後來的八王之亂表明他這是痴心妄想!這為不久後發生的晉朝大動亂埋下伏筆。

武帝司馬炎死後,他的白痴兒即惠帝登基,自然權力被架空,轉移到他的母親楊太后手裡,楊太后就任命自己的父親楊駿為輔政,重現了東漢的外戚專權一幕,惠帝的皇后賈南風不是個省油的燈,暗中結交郡王即司馬亮和司馬瑋除掉楊駿,然後反手除掉二王,自己大權獨攬。隨後引發連鎖反應,特別是在皇太子被賈南風殺害後引爆,趙王司馬倫剷除賈南風並廢黜惠帝,自己稱帝,引起諸王聯合反抗,導致中原大混亂的戰爭,史稱“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以軍事強人司馬越扶植懷帝司馬熾即位才結束,但中央集權遭受嚴重破壞,各地方勢力蠢蠢欲動,西晉王朝危機四伏。


東漢時期歸順朝廷的匈奴到了西晉在山西汾水流域定居下來,羯也可認為是匈奴一分支,304年匈奴單于劉淵即位,國號為漢,後改為趙,史稱前趙。劉淵提拔羯族出身的大將石勒,命其進軍河南、山東,進而攻擊脆弱不堪的晉朝,此役晉朝就死傷10餘萬將士。隨後即位的劉淵之子劉聰派部將劉曜等大舉進攻洛陽,對其燒殺搶掠,數萬人死於非命,史稱“永嘉之禍”,懷帝被虜走,如宋之欽徽二帝一樣,西晉事實上已滅亡。後司馬鄴(愍帝)在長安即位,又一次被虜走被殺,西晉宣告滅亡。

我是歷史小玩家,喜歡的話關注我哦!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如侵權速刪。謝謝!


歷史小玩家


自東漢末年群雄並起,天下大亂後,一直到隋朝統一全國,前後長達400年,這期間只出現過一個短暫的統一王朝,那就是西晉,西晉王朝本可以在中國歷史上留下更輝煌的記錄,甚至有可能成為與秦漢、唐宋、明清一樣的大帝國,但是在內在體制缺陷和外敵的入侵之下,西晉王朝只存在了50年就結束了,此後的東晉王朝雖然延續了100年,但只是一個偏安東南一隅的小朝廷。

縱觀中國歷史,但凡大亂之後必然會出現大治,但是西晉王朝是一個例外,磕磕碰碰50年還是避免不了大亂中壽終正寢的命運。

西晉王朝是在繼承曹魏政權的基礎上建立的,晉武帝認為曹魏之所以會亡於司馬家之手是因為曹氏宗親沒有掌握地方和中央的權力,所以在西晉建立以後,晉武帝開始大行分封,在西晉初年總共分封了27個同姓王,分封的諸侯王不僅有任命國中官長的權力,同時還擁有軍隊,在司馬炎執政時期,各諸侯國尚能維持對中央政府的服從,但是到了晉惠帝時期,情況就發生了改變,因為惠帝智能低下,所以大權就掌握在了賈后的手裡面,賈后擅權弄政,引起了各諸侯王的不滿,所以最終引發了長達15年的八王之亂,晉朝的國力被嚴重內耗。

西晉王朝在建立的過程中採取了與地方門閥大族合作的政策,因此這些自東漢以來就勢頭強勁的門閥大族逐漸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局面,晉王朝的統治基礎幾乎被架空。

而西晉時期,儒家價值觀衰微,社會奢靡之風盛行,也是導致西晉王朝走向末路的一個重要原因。

不過最終埋葬西晉王朝的是並不是諸侯王和門閥世族,而是內附的匈奴人,公元316年匈奴人劉曜包圍長安,愍帝出降,西晉滅亡。


青年史學家


西晉的滅亡是必然的。首先,西晉的建立,就不怎麼光彩,司馬懿最為曹魏的權臣,熬死了曹魏三代君主。到最後發起高平陵政變,誅殺曹爽,奪得曹魏大權。等到孫子司馬炎篡位取代曹魏時,可以說不用多少力氣了。

265年,司馬炎稱帝,建立晉朝,為了和後來在南京建立的晉朝區別,史稱西晉。280年,晉武帝司馬炎滅了吳國,也就是三國時期的東吳,統一了南北。但是,這個晉武帝跟爺爺司馬懿、父親司馬昭相比,還是差了點。他把以前的分封制又拾起來,給自己的同宗同族大肆封地,兄弟兒子孫子在自己的封地,不但有錢有糧還有軍隊,誰還尿你朝廷,這就為後來的八王之亂埋下禍根。再說司馬炎這人到後期也是有點自我感覺良好,不好好處理國事朝政,自認為天下太平。到處收刮美女,美女多的不知道跟誰晚上睡,只好採取羊幸,就是羊拉著車,走到那個嬪妃門前就晚上跟誰睡覺。如此荒淫,不忘才怪。

更可笑的是老子英雄兒混蛋,讓一個白痴兒子當皇帝,還給找了一個奇醜無比,心腸歹毒的賈南風當皇后。可見司馬炎也是秀逗了。立的這個兒子為啥白痴,就是聽說人餓死了,還問餓了為啥不吃肉。

皇帝白痴,皇后專權,那些有糧有軍隊的王爺又不傻,自然起來造反。你打我,我打你,這就是八王之亂。另外,一些未開化的夷族也趁勢而起,跑到中原趁火打劫,有的祖先明明是匈奴,卻打著漢室劉姓的旗號來攻佔中原。311年,匈奴與羯族打到洛陽,還俘虜了晉懷帝,史稱“永嘉之亂”。316年,匈奴又攻佔長安,俘虜了晉愍帝,就這樣,西晉完蛋了。

西晉的一些文人、士大夫、有錢人就逃離長安、洛陽,跑到江南避亂,史稱衣冠南渡。那些司馬家族後人就成立政權,史稱東晉。而留在中原的老百姓可是吃了苦頭了,那些匈奴、鮮卑、羯、氐、羌這五個少數蠻族,跑來燒殺搶掠,還一個個成立國家,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五胡亂華。

漢文化受到衝擊,漢人遭到屠殺,這一切都歸咎於司馬懿的混賬後代。


長安那片月


晉武帝代魏,滅吳。結束自東漢黃巾起義以來的一百年的動亂。不可謂沒有功,然後期,逐漸開始昏庸,為西晉的覆滅留下了一粒種子。


我認為西晉滅亡的根源是“分封制”,導火索是“賈后專政”,直接原因是“八王之亂”。

司馬炎代魏後,深深感到沒,沒有宗室支持的皇族是多麼的孤立無援。於是他大力分封自己得族人,讓他們手裡握有大量的權利,以便自己的統治出現問題的時候他們可以伸出援手。殊不知最後徹徹底底葬送自己王朝的正是這些宗室親王們。


至於為什麼?這話還要從司馬炎兒子惠帝開始說起,眾所周知,惠帝是個傻子,但是他的妻子賈南鳳確實個精明的人。

司馬炎死後,司馬衷當了皇帝,皇后賈南風便開始弄權,公元291年,“八王之亂”拉開了序幕,賈南風先讓楚王司馬瑋包圍楊駿府,把楊駿滅族,又嬌昭讓楚王司馬瑋攻打汝南王司馬亮,最後又以嬌昭的罪名將楚王司馬瑋處死。這次動亂只持續了三個月,以賈南風的全勝而結束。

從此,賈南風開啟了長大九年的“賈后專政”,可是她並不滿足,她還要陷害太子並殺死太子。這個時候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東海王司馬越等六王相繼等上歷史舞臺,上演了一出盛大的皇族內部的權利鬥爭。這次動亂持續了整整七年,國家軍事,經濟都遭受嚴重的破壞,加速了西晉王朝的滅亡。

所以說西晉滅亡根源是“分封制”,導火索是“賈后專政”,直接原因是“八王之亂”。


風雨奕生局


西晉是繼秦朝、西漢、東漢以後第四個統一中國的王朝,是由曹魏權臣司馬懿之孫司馬炎所建立。三國鼎立局面結束以後,西晉一度統一全國。然而西晉王朝並沒有吸取東漢、曹魏滅亡的教訓,過度縱容諸侯王、士族的勢力擴張,國家最後被匈奴族所滅,同時也將華夏帶入了長達300多年戰亂的深淵中。筆者認為西晉的滅亡有多方面的因素,但主要有以下幾點:士族專權、八王之亂、外族入侵。

第一、士族專權導致國家混亂

司馬氏出身於士族,在政治上依賴士族,在政策上優待士族。可是晉朝的官僚士族完全壟斷了官員選拔,把持朝政。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就是譏諷晉朝時期的士族力量過大,那些真正有能力的寒門學子沒有出頭之日。兩晉時期,士族間流行空談玄學,排斥務實的風氣,導致國家管理混亂。以竹林七賢為代表的部分士族就真實地反映了士族集團消極避世的態度。

第二、宗室內亂導致國家分崩離析

西晉為了防止外姓權臣奪位的狀況再發生,在國內大封司馬氏的諸侯王,埋下了軍事暴動的隱患。晉武帝司馬炎去世以後,西晉的諸侯王們紛紛起兵作亂。這場動亂持續時間長,基本上耗盡了西晉的力量。剛剛統一三國的西晉王朝,還沒有來得及休養生息,就已經被八王之亂嚴重透支了。

第三、外族入侵加速國家滅亡

西晉時期,遊牧民族內遷的現象已經非常嚴重,但卻並沒有引起國內的注意。八王之亂中,匈奴人劉淵洞悉了西晉脆弱的內部,在離石起兵作亂,控訴晉朝的暴政。從304年開始,北方遊牧民族紛紛響應匈奴,大舉南侵。已經遭受過八王之亂影響的晉朝無力抵禦匈奴入侵,國家很快就滅亡了。從304年劉淵起兵到317年劉曜攻破長安、西晉滅亡,不過13年的功夫。西晉滅亡後,匈奴、鮮卑、羯族、氐族、羌族紛紛入主中原,揭開了五胡16國的大分裂時期。

圖1西晉王朝(265-317)

圖2五胡亂華後的東晉王朝(317-420)


歷史的荒野


西晉是我國統一的封建王朝,不過統一時間極短,與秦朝、隋朝一樣,都是在結束分裂之後,出現短暫的統一,但與秦、隋不同的是,秦朝之後為漢朝,隋朝之後為唐朝,其繼承王朝都是一個統一的強大的中央集權的王朝,但西晉短暫統一之後依舊是一個分裂的王朝,而引發西晉由盛轉衰的原因諸多,很難用寥寥幾百字概括清楚,即便是簡單理順也非易事,下面就幾個主要原因簡單概述一下。

西晉王朝疆域圖

一、西晉王朝的建立與滅亡

西晉王朝的建立十分短暫,如同曇花一現一般。從討伐孫吳並統一全國算起之至東晉王朝的建立中間僅僅經歷三十七年的時間,而這三十七年的時間裡以後充滿了政治波動,中央王權受到後宮外戚與皇族內部兩方面的挑戰,對於一個新生王朝而言是十分危險的,此外邊境危機不斷,最終結果導致匈奴三次進犯洛陽城,普通民眾不滿朝廷的殘酷統治,由於各種苛捐雜稅加上漢族地址階層對於少數民族的歧視政策,最終引發氐族李特流民起義,一個剛剛建立起來的王朝本應有一個欣欣向榮之象,但整個官僚階層與士大夫階層都崇尚奢靡之風,好黃老之學,社會風氣萎靡不振,例如我們知道的王愷、石崇二人鬥富之事更是成為當下中學歷史課本里的“經典案例”。

二、中央王權的不穩定與八王之亂

晉武帝好大喜功,統一全國之後沒有像“秦皇漢武”一般勵精圖治創造不朽盛世,反倒貪戀女色,充斥後宮。晉武帝的另一大“人生失誤”就是在選擇繼承人的問題上,其實不僅僅是繼承人包括繼承人的嫡妻選擇上都存在重大過失。可以說如果說晉武帝不選擇賈南風為自己兒子司馬衷的太子妃,或許歷史上西晉王朝不會如此短命,更不會招致後來的“八王之亂”,賈南風被立為皇后以後,非但沒有因為自己身份的轉換有所收斂,反倒是變本加厲的無所顧忌,其“悍婦之風”暴露無遺,堪比當下“宮鬥劇”,她先是將身邊的宗室重臣籠絡在一起,然後黨同伐異消滅掉楊氏集團,捎帶腳誣告太后謀反,將太后降為庶人最後活活餓死。然後又利用宗室貴族之間的矛盾互相殘殺,“矯詔使楚王司馬瑋殺太宰、汝南王司馬亮,太保、淄陽公衛瓘”一時間朝野震驚,政局動盪,但賈南風並沒有收手,又把注意力轉移到太子司馬遹的身上,派人暗中觀察太子的一舉一動,然後誣告太子有意謀反,昏聵的晉惠帝不知其中有人做了手腳就召集群臣,下令將太子廢為庶人,正如當時盛傳的童謠一般“南風烈烈吹黃沙,遙望魯國鬱嵯峨,前至三月滅汝家。”其實賈南風非得所作所為已然是大家心照不宣的秘密。這自然引起宗室、大臣們的不滿。作為司馬家族中“老資格”的司馬倫坐不住了,他也想趁著大家都對賈南風不滿之際,舉起反旗,自己也過過皇帝癮。於是發動叛亂將賈南風囚禁起來,雖然賈南風落得應有下場,但晉國的“元氣”已被損傷,中央政局的不穩,直接影響到全國的政治、經濟、軍事等各個方面,這實際上也加速了晉朝的衰敗過程。

今人想象賈南風的形象

三、官僚階層的奢靡與貪腐之風

一提到魏晉時期,我們都很容易想到魏晉時期的“竹林七賢”、“好老莊之學”確實在那個動亂的時代,人們將自己的注意力從現實生活的奮鬥轉移至理想之中的“玄學”,來麻痺自我的慾望,加之當時佛教盛行,更是在這一過程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而且在西晉王朝統一的過程中,世代累卿自然少不了他們的功勞,他們就如同晉朝身上的機體組織一般,逐漸強大起來,並最終“癌變”成為影響中央集權穩定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當時的奢靡之風日盛,比如我們都知道的“王愷、石崇鬥富”之事,成為後人的談資,大臣如此皇帝不僅無動於衷反而默許這種情況的發生,司馬炎就自助自己的舅舅與他人鬥富。大臣的錢除了自己俸祿之外,還有一部分來自瓜分民脂民膏,普通民眾是在拿不出來就以政府行為,派出衙役"劫遠使商客,致富不貲" ,進行搶掠。

晉武帝畫像

四、少數民族的內遷

魏晉時期的主流既是我國大分裂時代,也是我國民族大融合時代。在這個時代的發展變遷過程中,北方民族不斷內遷,由於其驍勇善戰,很快被徵兵納入到軍事守衛體系之中,其實這一過程與西羅馬帝國晚期,日耳曼部落逐漸融合到西羅馬帝國時期有相似之處,在這一融合過程中,不免發生意外,匈奴、鮮卑、羌、氐等少數民族要麼舉兵進犯中原王朝,要麼不滿當地漢族地主階級的統治進行反抗,總之,中原王朝的統治本來就岌岌可危,加之民族問題處理不當,民族關係緊張也在一定程度上瓦解著中央王權的建立與統治的穩定。公元311年,匈奴圍攻洛陽,313年晉懷帝在平陽遇害,316年洛陽再度失守,西晉滅亡,北方大部分地區都被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所取代,史稱“五胡十六國”。

參考文獻:

1) 趙昆生:西晉皇族政治與“八王之亂”,安徽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

2) 楊濤:淺論西晉宗室王,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

3) 王莉:賈南風與西晉政治,貴州文史叢刊,1999。


作者簡介:李晨,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季我努學社


中國歷史上分裂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往往比較短命,(除過宋、元)秦,西晉,隋都是如此。西晉始於266年,終於316年,共計51年,作為大一統王朝的時間則為37年,歷時很短,影響也很有限。後人提及魏晉之風,東晉玄學,魏和東晉的影響遠遠大於西晉。西晉可以說是魏的延續,只是換了統治集團而已。

曹魏的統治集團曹氏出身相對寒微,曹氏所實行的九品中正制就是希望可以提拔寒門子弟來維護自己的統治,

藉以制衡門閥子弟,但是又不得不依靠豪門氏族,曹氏集團裡有出身寒門的人,但更多的還是大家氏族。整個魏晉時代,門閥制度都佔據主流,豪門望族是評價和選拔人才的最大標準,這點在西晉之後尤為明顯。司馬氏本身是氏族,這和出身相對寒微的曹氏不同,他們代表的就是大家望族的利益。曹魏自曹睿之後就走向衰微,在魏國的地位就近似於漢獻帝在其祖父輩中的地位,只是個名號罷了。曹魏從氏族手中奪得政權,又在氏族手中被奪走政權。

司馬氏上臺以來,著手的做的是要穩固自己的地位,對內籠絡氏族,對外打擊蜀漢。籠絡氏族這方面,除過已在自己門下的,很重要的是文化界的士人,這其中以孔氏和竹林七賢為代表。孔氏不用說,歷史從來都是誰當皇帝我尊誰,反正你只要拜孔就可以。竹林七賢是當時文化界另一派的代表。三國兩晉時期是文人輝煌的時期,這一時期出現了大量的有才華的文人,初期代表人物是曹植等人,魏晉交替之時是竹林七賢。竹林七賢裡有合作的,也有不合作的,不合作的就除掉,合作的就封官加爵,但也不會重用,重要的是讓天下人看到主流的士人承認了司馬氏的統治。對於出身寒門的,司馬氏基本採取打壓的態度。

對外,司馬氏主要打擊蜀漢,蜀漢實力本來相對較弱,街亭一役,失去了作為入川屏障的隴東,諸葛亮死後,原本接替他的費禕等人採取守勢,相對較為穩定,但是軍權落入姜維手中之後卻採取連年伐魏的策略,導致蜀國消耗過多,也給了司馬氏機會。蜀國的威脅只要存在,司馬氏就有掌握軍權的理由,等到可以滅蜀的時候,魏國早已經掌握在司馬氏手中了。

這樣看下來,司馬氏掌握魏國政權,奪得天下,相對於曹操等人從底層做起來說要簡單的多,而且司馬氏是經過兩代人的努力完成這個目標,司馬懿父子三人的能力都是比較強的,但他們沒有經過過白手起家的艱辛,到司馬昭手中之時,魏國已經是他的了,蜀國也很快消滅了。

但是西晉的開國皇帝還不是他們三人,如果是司馬昭或許會好一點,但是司馬昭也死了,將位子傳給了兒子司馬炎。司馬炎不費吹灰之力奪得了皇帝位,改國號為晉,成了西晉的開國皇帝。但是他比起自己的父親,叔叔和爺爺來說,無論是能力和經歷都差的太遠。司馬懿父子經歷過奪權的艱難,經歷過戰場的生死,無論如何他們都是創業者。而司馬炎的是個徹頭徹尾的富二代,壓根不知道創業的艱辛。這位開國皇帝做過最偉大的事就是消滅了東吳,統一了全國。除此之外,幾乎沒有可以稱道的地方。

司馬炎的生活就很腐敗,他在消滅了東吳之後,一次從江南蒐集了5000名女子,用來充實後宮,他的後宮人數最多時高達10000人。這位皇帝看宮女實在太多,就坐著羊車在後宮亂走,羊車走到哪停下來,就去哪尋歡作樂,荒淫程度可見一斑。

施政上司馬炎也難有作為,後期更是公開賣官,以充實自己的金庫。

繼任者司馬衷更甚其父,據說他的智商有問題,政事由其皇后賈南風獨斷,自己整日在後宮作樂,鬧得笑話比其父更可笑。

由此可見,西晉的統治者,乃至整個統治集團都是腐敗的,一個王朝從開始就這樣,又怎能走得遠呢。

第二個原因,是司馬炎失敗的分封制度。西晉建立以來,司馬炎先後進行了兩次分封。第一次分封規定了封王的領地和所領軍隊人數,但封王在京任職。此後司馬炎覺得不妥,進行了第二次分封,規定了封國為上、下三等。上國領地最大,領軍隊數為5000;中國次之,軍隊數為3000;下國最末,軍隊數為1500。並且封王各自回領地。這就導致了封王的勢力漸漸增大。可以說分封制的失敗的西晉滅亡的最直接的外部因素。惠帝死後,繼任者再難以控制封王,各王為爭奪地位,相互戰爭,爆發了“八王之亂”,直接削弱了西晉的國力。而此時匈奴的勢力漸漸壯大,終於在316年,劉曜攻破長安,俘獲了晉懷帝(懷帝赤膊反綁,口銜玉璽而降)。

統治集團的腐敗,分封制的失敗,少數民族的強大,是西晉滅亡的三個原因。但是就其根本來說,當時的整個統治集團都開始走向腐敗。

東吳在滅國之前,國家已經一團糟,與蜀國和魏國相對清明的政治相比,東吳的政治很黑暗,法律嚴苛,統治者橫徵暴斂。孫權所依靠的是江南大族,他們的腐敗程度比起北方氏族來說並沒有減輕。東吳的士兵,幾乎都是奴隸,社會上以當兵為恥。為了獲得更多勞動力,孫權派人去南方山中抓捕越族。而之所以派衛溫去臺灣,就是因為聽說那裡住著一些人,把他們抓來當奴隸的。

南方的門閥制度比北方更重,整個東晉南北朝期間,南朝都是門閥大族在統治,而北方經過戰亂,幾經民族融合,其新鮮血液遠比南方氏族強。這也是南朝最終由優勢轉為劣勢,最終滅亡的根本原因。


用戶93897454245


先說說西晉是如何建立的吧,經常看三國的朋友應該都知道曹操身邊的紅人司馬懿吧,曹魏政權一直傳位到曹芳這一代的時候,年邁的司馬懿趁曹爽帶曹芳去高平陵祭拜,在洛陽兵變造反,最終接盤了曹魏的江山,但當時並沒有立刻建國改號,直到他的孫子,也就是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才取代曹魏政權,改國號為晉,史稱西晉,都城定於洛陽。


建國改號以後,開始準備攻打東吳,公元280年,經過一系列的戰爭,孫皓正式投降,東吳也宣告滅亡。


吞併孫吳統一全國不久以後,司馬炎越來越荒淫無度,皇室內部鬥爭愈演愈烈,腐敗橫生,最後出現“八王之亂”的殘狀,好不容易平息以後此時魏晉已經是元氣大傷,政府又招引和強制北方的少數民族南下居住,並且強壓賦稅和田租,很多少數民族受盡壓迫,最後以鮮卑族為首的多個少數民族揭竿而起,開始反抗魏晉政府,公元304年,以劉萱為首的反晉武裝發表騎兵宣言,準備稱霸中原,正式對晉宣戰,形成“五胡亂華”的局面,公元316年,晉朝正式被滅,從建國至滅亡共51年,若按照統一全國為標準的話僅37年,活生生的一個短命王朝,其原因歸根結底就是腐敗、皇帝的荒淫無度以及包括朝堂的滿朝文武洋溢著懶散的風氣。


隨時看精彩


西晉的滅亡主要是由多重原因造成的。首先是曹魏末年司馬昭恢復五等爵制,為了加快亡魏代晉的進程,司馬氏逐漸任用本宗子弟佔據地方要衝。至晉武帝登基,只好無奈承認宗室與士族共治天下的格局。隨後在士族不斷壯大的情況下,鑑於曹魏宗室衰微的歷史教訓,西晉王朝為固磐石之基,施行宗王出鎮政策,開始兩晉南北朝隋唐宗王政治之先河。八王之亂的產生與宗王政治有很大關係。

二是晉武帝繼承人司馬衷不惠,是西晉八王之亂最直接的原因。西晉的分封本就是漢魏傳統專制體制下的分封,與漢初劉邦分封同姓諸侯並不相同。即使讓宗王出鎮都督一方,對皇權的威脅也是有限的。然而晉惠帝智力存在問題,致使皇后賈南風等人竊取皇權,獨斷專行,加上賈南風無子,和惠帝太子司馬遹存在很大的矛盾,元康末年賈南風廢太子點燃了火藥桶,趙王司馬倫打著為太子復仇的旗號殺死了皇后賈南風,最終篡位稱帝。趙王是宗室疏宗,趙王的稱帝使得武帝親子成都王、侄齊王舉兵相向,最終八王在內鬥中,借匈奴鮮卑等異族之兵力,也釀成大鍋。司馬越贏得滿目瘡痍的河山,然而石勒已經虎視眈眈。

三是自東漢以來民族問題已經積重難返,西晉無力解決,然而西晉通知階層極其腐朽,大肆壓榨買賣胡人,使得民族矛盾比較尖銳。


越石暮年扶風賦


西晉之滅亡,有其深刻之原因:其一,統治集團嚴重奢侈腐化。其次,是宗王權重,手握重兵的宗王易對於中央權力乃至皇位產生覬覦,成為潛在的不穩定因素,最終引發八王之亂。八王之亂,諸王混戰,使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百姓大量死亡,西晉統治處於崩潰的邊緣。其三,周邊大量少數民族內遷而引發的民族矛盾,連年乾旱,饑荒嚴重,瘟疫橫行,流寇流行,地方豪強和官僚對少數民族的欺壓,迫使他們奮起武裝反抗,各個少數民族貴族紛紛建立政權對抗西晉,五胡亂華,建興四年(316)匈奴人建立的北漢政權劉曜攻破長安,晉愍帝出降,西晉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