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死後三百年,康熙題一四字評語,高得不行

朱元璋,明朝的開國皇帝;康熙呢,清朝第四位皇帝,也是我國曆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由他奠定的康乾盛世幾乎無人不知。一個是明朝開國之君,一個是清朝有為君主,歷史上這兩個人也都很有名氣。那麼問題來了,這兩個人之間,又是怎樣看待彼此的呢?

首先,因為出場順序的關係,康熙顯然是得不到朱元璋點評了。而在康熙看來,朱元璋如何呢?歷史上,康熙為此曾題一四字評語,高得不行。

朱元璋死後三百年,康熙題一四字評語,高得不行

什麼呢?事情還得從康熙生平一個愛好說起。

清朝皇帝裡頭,康熙曾經六次南巡,這樣的出巡次數,不僅在清朝皇帝裡頭屈指可數,即使清朝之前的歷朝歷代,也都十分罕見。到了乾隆那會兒,也是有樣學樣,以至於前些年《康熙微服私訪記》等電視劇火得不行。

不過每次南巡遊歷江南的時候,康熙有一個特殊舉動鮮有人提。什麼呢?那就是經常光顧明孝陵。

六次南巡中,康熙先後六次遣官拜謁明孝陵,自己親自到訪明孝陵也有五次。1699年的時候,康熙第三次南巡,再一次來到了明孝陵。

康熙一生很少題字,可是在這一年,也就是朱元璋死後300年,他在明孝陵題寫下了四個字:治隆唐宋。這幾個字,看起來平平無奇,可是卻包含了康熙對朱元璋一生的最高評價。

朱元璋死後三百年,康熙題一四字評語,高得不行

所謂治隆唐宋,也就是幅員遼闊遠邁漢唐,繁榮似錦治隆唐宋。康熙的字面意思是說,朱元璋把明朝治理的比唐朝宋朝還要好。

25歲參加紅巾軍,朱元璋28歲成為吳國公,39歲北伐,40歲就建立明朝攻佔大都。被後晉割讓的燕雲十六州此時才得已收回,之後朱元璋又平定了西南西北東北,加強海外交流恢復了宗主國的地位。

《成祖本紀》記載:“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師屢出,漠北塵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賓服,受朝命入貢者殆三十國。幅員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

唐朝創下貞觀之治,開元盛世之後,朱元璋那會兒也有了一個洪武之治。到底怎樣個情況呢?我們來看一些社會福利方面的情況。

朱元璋死後三百年,康熙題一四字評語,高得不行

福利一詞,看起來似乎與古代無關,事實上並非如此。《禮記·禮運》篇描繪的“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在歷史上多少也曾出現過。

宋朝時期曾設立漏澤園,也就是朝廷設立的公共墓地,主要安葬一些客死異鄉無人認領的屍體,以及一些因為家貧安葬的老人。明朝洪武年間,朱元璋不僅加以延續,還非常尊重善待老人。

他不僅頒佈詔書和法令,讓縣官定期為老人送去米麵衣物,還通過禮部以自己的名義加以重申這樣政策。為了讓老人得以安享晚年,朱元璋還規定,70歲以上的老人,允許其一個兒子免於服役。當時的孝子,60歲就可以享受普通老人80歲才可以享受到的福利待遇。如果不幸白髮人送黑髮人,這些人在家就可以享受領到錢糧,去世後官府還發放三兩銀子的安葬費。

朱元璋死後三百年,康熙題一四字評語,高得不行

更讓人驚奇的是,朱元璋還曾在南京試驗過保障房,安排無家可歸者居住,堪稱世界上最早的國家免費公立房。加上收養鰥寡孤獨的窮人和乞丐的養濟院和其他慈善機構,可以說洪武年間,是我國古代社會福利最好的時期之一。

沒有一定的經濟基礎,這些福利措施是難以實現的,洪武年間的經濟情況由此可見。即使清朝時期,科舉、學校、法律等很多制度也都是延續明朝。

一方面出於對朱元璋的敬佩,另一方面為了籠絡人心,康熙每次南巡也都少不了親自拜謁明孝陵。而且每次他都是行三跪九叩之禮,從山門磕頭一直到陵墓下。乾隆時期,更是對明孝陵推崇備至。現如今的明孝陵內,治隆唐宋的石碑還健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