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在青春期挑战父母的权威,应该置之不理还是应该给他一个下马威?

自强者自立


最近热播剧都挺好中的苏明玉和苏明哲苏明成的影子在你身上都可以看见-苏明玉在家庭暴力中长大,苏明哲愚孝,苏明成家庭暴力。

你的问题和描述的一句话很好的体现了你就是一个愚孝和在家庭暴力中长大的人,你是失败的,你的父母也一样是失败的,你的父母只能在你面前施展权威,对你进行家庭暴力,并且久而久之言传身教,你完美的继承了父母的失败——你只能在孩子面前展示你的权威对孩子家庭暴力,然后从中得到自己的存在感。

你的孩子以后也会和你一样,完全继承这种失败,除非你们家绝后。

你的父母同样受到他们父母的熏陶——宗族思想十分顽固。

愚孝。

严重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尊卑观念,就像是封建社会君臣佐使的关系。

你不能意识到家庭成员的互相平等的地位,潜意识孩子就是你们的附属品,因为你们生了他所以他就是欠你们的,不能意识到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意识有自己的意识命运。这就是来自原生家庭的恶意和诅咒。

人类老去以后,大脑的能力会逐渐退化,不能像青年时代有强大的学习能力,接受感知通通下降,这就是老年人认死理的关键,人必须有良好的意识,能认识到人的独立,精神的独立,肉体的独立,性格,感情一切的一切都是独立自由的 ,人类之所以进化速度快的动物,就是因为有思考的能力会独立思考,人类对于后代的教育,更多的应该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尊重他们的选择,并且要求他们为自己做的选择负责,不用后悔,勇敢果断慎重可以得兼不是鱼和熊掌。

人类除了思考,还可以主持自己的命运,毕竟地球上没有什么东西是人类的天敌,除了同类竞争,没什么生存威胁,正是因为这样,独立的思考显得尤为重要 ,人不是动物,不必依靠本能,不能像动物一样,大的待着小的,去激发本能保证自己生存,对于后代的教育,人类父母更应该是引导启发后代自己思考,不是控制和掌握,绝大多数人类都是不成功的,因为他们不能给后代的发展指导方向给他们带来启发,不过无非重复他们自己的人生,就像是一个平面的封闭圆圈,永远走不出去,生生世世轮回,永无止境。

同时你对他的影响不仅会是现在以后依旧是,你的暴力行为只会成为他日后婚姻生活不幸的无形催化剂,家庭暴力打老婆,虐待幼童,灭老婆门不是不可能,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他日后只会承继你的暴戾,并且不仅仅是婚姻生活,恋爱中的他同意会被你所影响,人家女方一听未来的公公是个是非精,未来丈夫家有家庭暴力传统,肯定不愿意,人家又不是痴傻,说好听些会说你将来肯定是倚老卖,老为老不尊,子曰:老而不死是为贼也。说难听点,叵测的猜你家族有遗传精神病。

或许有一天你老了,你的孩子不愿意养你,不愿意和你见面,你先别抱怨,你先好好反思一下几十年前你自己的所作所为。

童年的创伤不能治愈,会像烙印烙在心头,时间不能修复这种刻骨铭心深入灵魂的痛,时间越久越是历久弥新,时间越长痛的越深,最后只剩下心海茫茫的恨和被锁在潘多拉魔盒里面卑微的希望。

中国式父母很擅长道德绑架,打着一切为你好的名义摧残霸占孩子,若说是亲戚中间出现如此不要脸之人确实方便处理,与父母的矛盾不能像亲戚般剑拔弩张,若非被逼上绝路,一般人不好和父母彻底撕破脸皮,但是若是父母拎不清,不懂分寸得寸进尺只会造成更多的矛盾,关心则乱,当局者迷,或许父母的行为出于善意,但是当父母的能力不足善意的出发点只会变成相反的方向发展的结果,绝大多数人还是后者也就是为什么这么多悲剧,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papi酱说的不错,这个世界上,人一世独处时间最长,其次是配偶然后是父母孩子,所以家长一定要认清自己的身份和后代的关系,父母不是配偶,不能过分闯入占据后代的精神世界。


慕容安75349652


我二哥家里有点钱,我侄子就宠的厉害,啥都是他的,有一次就买了点薯片,我哥说给我吃一片尝尝,边说边把脑袋伸过去想让人家喂一口,脑袋刚过去,小侄子一拳头怼眼睛上,七八岁的小男孩打眼睛上,把我哥疼急了。提着两肩膀就一脚,从沙发这头踹那边去了。踹的都傻了,没哭,就瞪着眼发傻。我和我妈,我嫂子都吓到了,我哥踹完也有点紧张,但是看看没事,就从地上又提起来,大声说,记住了,以后吃的先给长辈吃!

我嫂子,我妈冲过去检查看看踹坏没有,也没咋,没断。但是也免不了把我哥骂一顿,意思就是跟孩子较真。

但是就我侄子到现在初中了,是我见过最有礼貌的孩子。别说顶嘴,家里那几个长辈面前,绝对知道礼让,我觉得要教育就趁早,不用天天教育,一次到位就行。


明月在天127


儿子高考超重点线五分,被省内一所高校录取。放假归家后,就有了题主说的感觉。问什么,都说,你不懂。我的形象确实需要重塑。有天晚上,他到同学家住宿,我从他行李中。找出本《心理学》。我用了各种记忆绝招。大体上记住了里边的内容。特别是弗洛伊德理论的精彩部份。我用背诵来打底。我把书悄悄的放回原处。第二天晚上吃饭时。老伴也打听,在学校的情况,和学那些知识。还是那句话。你们不懂。我说,你说说看。也许能帮上忙。儿子说:心理学。你们懂吗?我从定义。到精彩章节。又加上一些个人观点。把儿子惊呆了。有一种不认识的感觉。我的形象又一次升华。心理得到极大满足。友们,不妨一拭。屡拭屡爽歪歪。


和光同尘56519696


题主你好,你的提问让我透过屏幕看到了一个强势的父母形象;作为一名教师和一位母亲,我想说我们家长在遇到青春期孩子的时候,请先将身段放的柔软。

青春期逆反,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之所以时不时要被大家挂在嘴边说,就是因为对于孩子来说这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

我们都知道,孩子要经历三个叛逆期。

第一个逆反期,出现在孩子两岁半到三岁左右;在这个时候,自我意识开始萌芽。

第二个逆反期,出现在七岁到九岁的时候,可以称之为是“准大人期”。

第三个逆反期,就是题主提到的青春期;而这第三个逆反期,因为孩子觉得自己已经很“强大”,所以和前两次相比的话在行为习惯上会表现得更为明显。

那么在这个时候,可能父母因为无法和孩子顺利沟通、也可能因为自己说的话孩子都不听所以有种无力或者恼羞感;所以在无法说服孩子的时候,甚至会想到用武力“镇压”的方式。也就是题主所说的,给孩子一个下马威。

事实上,这种高压的方式更容易激发孩子逆反的情绪,让他们觉得在父母那儿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他们会慢慢厌恶这样的父母。

而题主所说的“置之不理”,也就是故意把孩子晾在一边的意思,显然也不是一个好的办法;父母的这种冷漠会让孩子觉得窒息,同样会把孩子越推越远。

那父母到底应该怎么做,才是比较合适的呢?

首先,是信任孩子。

青春期的孩子身体已经发育成熟,可是心理还没有发育成熟;在这样的情况下,身体和心理之间会不断有不适和矛盾出现,而孩子就在这样的自我纠结中成长。他们一方面觉得自己足够“强大”、自尊心又足够强,可能会做一些并非自己意愿但同伴认同的事,如抽烟、喝酒;而另一方面会因为遭遇到的各种挫折而对自己产生怀疑、甚至会觉得自己没做好而引发抑郁的情绪。

在这样的情况下,父母一定要充分地信任孩子;要相信孩子自己有这个能力,能顺利度过这个时期。只要父母能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事实上绝大部分孩子都是能顺利度过这个时期的。

其次,平等对待孩子。

就是父母一定要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尊重孩子的意愿,支持孩子渴求独立的尝试;在孩子失败时给予鼓励、安慰,在孩子成功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这样的话,亲子关系会比较亲密有间,孩子对父母也就不会过度抵触。

同时鼓励孩子多和同龄人交往,拥有自己的朋友;如果有些话即便不能跟父母说,他们也能有别的倾诉渠道。只要父母以平等的身份和孩子相处,相信孩子也会慢慢对父母敞开心扉的。

我是“诺善说育儿”,希望我的回答能给你帮助。


诺善说育儿


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青春期的孩子正在面临着一个危机,那就是“角色混乱”,只有克服了角色混乱,才能形成“自我同一性”,才能确立我是谁,才能找到人生的方向。埃里克森从没用“叛逆”这个词来描述青春期的孩子,因为只有站在成人的角度和主流的社会价值评判体系下,才觉得青春期孩子是“叛逆”的。但站在青春期孩子自我发展的角度,这就不叫“叛逆”,这不过是青春期孩子内心混论、烦躁、紧张和迷茫的外在体现,这也是一种自我需要,更是一种自我保护。

所以,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大多情况下,我将不再使用“叛逆”一词,取而代之的是埃里克森所说的“混乱”。“混乱”是成长必经的常规化的危机,使用这个词能够大大减少对青春期孩子的偏见和成人的自我中心,而增加一份对他们的理解。下面,我依据埃里克森关于青春期孩子对同一性追求的理论,给各位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提供一些建议。

1、理解孩子的混乱

青春期的孩子常常生活在各种混论之中,深受各方面的矛盾和冲突,诸如身体紧张,自我焦虑,群体恐惧。有时对未来充满希望,有时又不知该去向何方;有时极其自我肯定,有时又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有时积极奋进,有时消极怠慢;有时依赖权威,而有时又不知道该相信谁;他们对未来将要从事什么职业、找什么样的伴侣、会获得什么样的成就以及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一片迷茫,有时甚至对自己的性别也会产生怀疑。

他们一方面深受混乱的折磨,另一方面又压抑着巨大能量。当青春期所特有的冲动、热忱、激情、勇气迟迟找不到安放的场所,他们就疯狂地运动,以此来作为发泄的途径。他们不知道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就追星,崇拜偶像,快乐着偶像的快乐,悲伤着偶像的悲伤,似乎偶像就是自己,自己也就是偶像,他们用这种方式进行自我认同。青春期孩子谈恋爱,也不过是想通过另一个人认同自己、确立自己。每天出门照镜子,过分注重自我形象,正是他们自我怀疑的体现,他们需要通过镜子中的自己一遍遍确立“我就是我”,这就像当你鞋子不合脚的时候,你才会过分注意到你的脚一样。

他们需要完成整合,形成自我认同,这是人生成长路上最大的拦路虎,在这一场混乱的战斗中,自我必须获胜,只有这样才能平息混论和骚动,形成自我同一性。正如埃里克森所说:“人以吃惊的力量抵抗社会环境。在人类社会的丛林中,没有同一性的感觉,就没有自身的存在,所以,他宁可做一个坏人,或干脆死人般地活着,也不愿做不伦不类的人,他自由地选择这一切。”

当青春期的孩子无法通过正当途径形成自我整合的时候,就会拉帮结派,加入校园黑社会,发生斗殴打架或者犯罪等事情。因为,他必须获得一种自我的存在感。

在成人看来,他们有一种极端的固执,听不进去父母的道理,也不管未来会怎样,执拗地选择着自己的选择,忠诚着自己的忠诚。“忠诚”正是埃里克森所说的,青春期孩子需要获得的品质,但这种品质在刚开始的时候的确是完全不管对错好坏的,就像埃里克森对“忠诚”这个词所作出的解释——“不顾价值系统的必然矛盾,而坚持自己确认的同一性的能力。”因为,他们如果不忠诚,就无法坚持已经认同的自己,哪怕这个自己是为社会所不容,也好过没有自己。

我们需要充分理解青春期的孩子,只有理解了青春期的孩子,才能共情他们,和他们站在同一边,进行平等对话。

2、建立平等的姿态

父母之所以要和孩子建立平等的对话姿态,一方面是因为孩子长大了,更重要的是孩子有了很强的“成人感”,即便还没有达到成人的成熟状态;另一方面,只有平等的姿态,才会让青春期孩子通过父母感觉到自我被尊重,这会帮助孩子构建对自己的认识,父母的平等姿态,就是孩子观照自己的另一面镜子。

但是,我见到的父母常常处于两个极端,要么过于控制、打压,要么小心翼翼,畏首畏尾,生怕自己那句话不对又冲撞到了孩子。这都不是平等,平等是一种姿态,这种姿态让对话双方都能感觉到自己被尊重,哪怕是相互争吵也无妨。而控制或者退缩都是不尊重青春期孩子的表现,控制会让青春期孩子觉得自己的“长大成人”没有得到父母应有的尊重,这只会引起孩子对父母的对抗,而对抗则是为了守住自己的立场。

父母的退缩和小心翼翼,只会让孩子觉得父母在给自己耍花招、讨好自己,而这在孩子眼中就是父母在变着法儿控制自己。更重要的是,父母对青春期孩子的这种讨好和退缩就如同对小孩子的哄骗和诱惑,只会让青春期孩子和父母更疏远。

3、切忌只盯着成绩

不论控制也好,讨好也罢,父母和青春期孩子的对抗焦点,就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当父母感觉到孩子的变化、反常、混乱的心理状态时,父母首先担心的是影响学习。这就像一个员工因为重感冒住院而请假时,老板却感叹一句“呀,那你的工作怎么办!”如果你和孩子的关系是老板和员工的关系,我想孩子早把你辞退了。

前面我们已经说了,青春期孩子正在经历各种混乱、煎熬,他需要通过自己的方式形成自我同一性。这就像一个心事重重、夜夜失眠的人,第二天肯定是没法集中注意力在工作上的,我们与其指责他没有好好工作,还不如想办法减轻他内心的冲突和忧虑。

或许,你会告诉孩子“只要你好好学习,以后就会……”这话你相信吗?如果放在10年前,你这样的逻辑还有道理,但现在这样的逻辑很靠不住,因为社会变得多样和不确定。如果孩子正忍受着混论的折磨,而你却跟他谈学习,那就如同你闺蜜找你倾诉家庭不睦,你却告诉她要好好工作挣钱。这样做,只会把你推向孩子的敌对面,你也不可能获得和孩子对话的资格,更重要的是,你失去了帮助孩子构建自我同一性的机会。

4、参与孩子的探索

你可以把在你眼中的所有“叛逆”行为看做是孩子对自我的“坚持”和“探索”。如果你想帮助孩子,不是去打压孩子的“坚持”和“探索”,而是充分参与进去,和孩子积极讨论。比如,和孩子一起探讨他的偶像,或许你会发现偶像身上的某些特征正是孩子对自己的期许;和孩子一起探讨他所参与的小团体,听听孩子所坚持的价值理念以及从那些他所坚持的价值理念中获得的自我认同。

但遗憾的是,很多父母失去了参与青春期孩子对自我探索的机会,同时也就失去了帮助孩子的机会。因为很多父母总是把自己置于孩子的敌对面,一方面是因为父母不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状况,另一方面是父母的眼中只有学习成绩,总是固执地坚持着自己认为的是非对错和价值标准。

如果你可以做到不只盯着孩子的学习成绩,而是关注孩子的心理感受和其他事情,那么你就有机会获得和孩子平等对话的资格。如果你真有这样的对话机会,千万不要因为孩子跟你探讨了一些和你的价值观相冲突的事情就又搬出父母的权威去管教孩子,我认为正确的做法是通过和孩子的充分探讨来影响孩子,当然前提是你的言论是有逻辑的、有智慧的和有启发性的,这将会对孩子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尤其是当孩子处于这种混乱状态时,更需要有智慧的成人的认同、理解和指导。

5、找到人生的方向

只有形成了完整的自我同一性,或者构建起了一套稳定的价值体系、形成了稳定的人格和对人生的追求和想象,一个人才能真正成为自己。

有很多青春期的孩子,可能并不会经历我前面所说的那样的混乱,因为他们完全按照父母的要求、指示和期望前行。要么他们没有“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未来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以及我将去向何方”这样的纠结和疑问,要么就是他们觉得这些问题与自己无关。

埃里克森的追随者玛西亚是继埃里克森之后同一性研究的集大成者,他把我刚才所描述的这两种情况称作“同一性早闭”和“同一性弥散”。这在父母眼中可能是好事,因为这样的孩子不会“叛逆”,但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来说,这样的孩子终将为自己不能成其为自己而买单——家庭的冲突,人生的迷茫,自我困惑终将会来,出来混,欠下的债,迟早是要还的,当中年危机袭来的时候,或许将会是比青春期更混乱更猛烈的一场暴风雨。

玛西亚认为,青少年追求的自我同一性就是进行各种可能的探索,然后对自己的社会角色、理想等作出承诺。换句话说,形成自我同一性,就是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方向,这是每个人都必须要做的一件事,只有这样,你才能成为你自己,你才能感觉到自我价值,你才能追逐到人生的意义。


觅得家长帮


孙晖,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学会注册会员,服务于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

孩子的宣战

有人曾经说过,没有养育过青春期孩子的父母,不是真正的父母。话虽然夸张了点,但是所言非虚。由此可见,孩子的青春期对父母是一场大考,而只有顺利通过这场考试,才证明你是一位合格的父母。


如果没有经历孩子的青春期,大部分的父母可能依然会感觉良好,当那个乖巧听话,昨天还黏着你的孩子,突然以一种你不喜欢也不习惯的方式对你说话,挑战你,顶撞你,就怕气不死你的时候,父母就该明白:孩子进入青春期了。

当孩子的青春期到来的时候,他们的身体在飞速成长,但是他们心理上并不成熟,他们只是在用他们的方式探索自己成熟的样子。


由于身体激素分泌的缘故,他们会容易冲动,而因为掌控情绪的额叶尚未发育成熟,因此我们常常会看到青春期的孩子情绪起伏比较大,有的时候,他们可能也不想自己太激动,事情过后可能也会相当懊悔,但是很遗憾,他们很难控制住自己。

调整心态

所以,当子女在青春期挑战父母的权威,我们就要理解,他们大部分时候其实并不是想要故意跟父母对着干,而是他们自己的情绪控制失灵,这样就不容易被孩子惹怒。但是我们既不应该置之不理,也不应该给他一个下马威,而是要放下自己惹怒的情绪,看到孩子背后的诉求,认真地听孩子在说什么。


当父母调整心态,不再认为孩子都是冲着自己发脾气的时候,就可以做到理解孩子,听到孩子说“你太烦了,太啰嗦了”的时候,我们才可以冷静地想一想,自己说了什么令孩子烦了,什么话啰嗦了?下次就可以及时刹车,调整自己的语言和行为。慢慢地,父母会发现,那个讨厌的青春期刺头好像也不太刺人了。

对孩子的兴趣感兴趣

除此之外,父母还需要开始学习、了解孩子的兴趣,想办法做孩子的朋友。青春期的孩子,正是知识增长最快速的时期,已经开始探索自己的兴趣和人生,模仿自己崇拜的人物,他们其实非常需要能够读懂他们的父母的指导,他们不喜欢的是那些对自己指手画脚,说教,指责,不尊重自己,还把自己当三岁小孩一样管着的父母。


所以只要父母适当放手,给孩子更多自主的权力,同时愿意对孩子的兴趣感兴趣,就有机会贴近他们,和他们一起聊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这样,父母和孩子就都可以顺利渡过这段“青春期”了。

只要父母愿意顺应孩子的变化而改变,了解孩子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知识,理解他们,愿意放下权威的身份去做他们的朋友,我们也可以令孩子的青春期如同生命的绽放一般,绚烂多姿,让孩子快速、茁壮地成长。加油吧,父母们!

作者简介:
孙晖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心理协会会员、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签约心理咨询师,多年教学和企业管理经验,致力于亲子关系、青少年成长问题、学业人格教育培养、家庭关系等方面的咨询与探索。

如果您有任何心理或情感方面的困惑,欢迎关注我们的头条号,私信留下联系方式,向作者提问咨询。

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


青春期,也叫叛逆期,既然是孩子成长中的特殊时期,做父母的当然应该特殊对待。

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增强,由此带来的最显著的性格特征就是好和父母对着干。这种行为,是不自觉的,并非是有意的,有时是孩子自己难以控制的。

因此,这个时期,孩子更需要爸妈的关怀,只是关怀的方式要与过去不同。

首先,要理解包容孩子。万万不可把孩子的反常行为视为挑战自己的权威,从而和孩子较起劲来,其结果就会越来越糟,孩子愈发叛逆,有的甚至造成心理问题,后悔莫及。

其次,要关心帮助孩子。孩子能否顺利度过青春期,家长负有重大责任。做父母的首先要细心观察孩子性情上的变化,是变得沉默了,还是变得易冲动了,等等。然后,对症下药,给予必要的关心帮助。不过,这种关心帮助,不同于对待小孩子,要尊重他,不可做得太腻,更不可大张旗鼓,最好是让孩子不太知觉,在悄无声息中进行。

第三,要共同学习。可和孩子一起到书店,或亚马逊等网上书店中,选本有关青春期的书去阅读。要选适合孩子读的,也要选本适合家长读的。孩子了解了自己,自然会调整自己。家长了解了孩子,自然会正确对待孩子。这样,孩子和家长一起努力,就能顺利度过青春期,并且也能增强亲子情。

鉴于以上,对待青春期的孩子,置之不理和给下马威,都是不妥当的。


教育经典撷粹


前段时间热映的电影《狗十三》讲的正是青春期子女挑战父母权威,与父母产生冲突的故事。通过这部电影中,我们或许能够反思在与青春期子女相处时存在的问题。

影片讲述了青春期少女李玩在“要听话”的中国式教育里,经历了一次次冲突,最终学会了放弃自我、压抑感情,向成人世界妥协的成长故事。

李玩有一个很爱她的父亲,但她的父亲也很强势,面对和女儿的冲突,他总以高高在上的家长姿态,用自己的想法,去诠释女儿的行为。他将女儿愤怒、委屈的情绪看成不懂事的表现,先采取哄骗、说教的方式,不行就诉诸暴力,试图快速纠正女儿的错误,并希望她能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就像在打完女儿后,他心疼又温柔地告诉女儿的那样,“爸爸打你,是因为爱你。”“等你长大了,你就明白爸爸是为了你好了。”父亲的行为正是你说的“给他一个下马威,让他知道自己几斤几两”,这也是我们很多父母会采取的方式。

比如说,面对痛失爱犬,哭得撕心裂肺的李玩,父亲教导她“你大了,要懂事”“难道一条狗比我、比爷爷还重要吗?”“你要以学习为重”,在父亲的心里,走失的只是一只无足轻重的动物,可是,他不知道,这只动物的丢失,对于一个渴望关爱的孩子来说,意味着世界的坍塌。

李玩发疯般寻找,爷爷因此受伤,奶奶差点走失,父亲盛怒之下,责骂她不懂事,还对她拳脚相加,逼她向爷爷奶奶道歉。李玩瑟缩着道歉,然后飞快地跑进浴室,伤心地蜷缩成一团。

从此,她隐藏感情,不再反抗,微笑着接受现实,然后转过身,在没有人的时候痛哭不止。她失去了棱角,也失去了快乐,变成了大人喜欢的模样,父亲欣慰地觉得,女儿长大了、懂事了。可是他不知道,变得听话的女儿也变得沉默了,关上了对他敞开的心门。

父亲以为女儿不懂事,在挑战自己的权威,所以他要管教女儿,让她变得成熟、懂事,但他不知道,青春期女儿只是更有独立意识,她并不想挑战权威,她只想表达自己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诉求。可是父亲从来没有把女儿看成一个平等、独立的个体,从未真正走进过她的内心。女儿的青春因父亲的爱而充满了疼痛感。

所以说,对于青春期孩子的“叛逆”行为,我们不能把它简单解读成“挑战权威”,更不能置之不理或暴力惩罚,因为这样会伤害孩子,我们要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试着去了解孩子的内心。

而这部电影的动人之处,正在于父亲的“不接纳”、“不尊重”、“不关心”是中国父母对待孩子的常态。走过青春的我们大多数都是成长的受害者,而如今,已经成为别人父母的我们,不能用同样的方式伤害孩子。

没有一个父母想故意伤害孩子,很多时候,伤害不是因为我们的爱不够多,而是因为缺乏对孩子的理解,不是因为缺少智慧,而是因为缺乏沟通的技巧。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孩子,如何改善与孩子的沟通,让孩子无需经历中国式成长之痛,能快乐地长成我们希望的品质高洁、敢于承担责任、充满勇气的人呢?所有的方法都在《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里。

这本被奉为教子经典的巨著,是亲子沟通领域首屈一指的革命性著作,涵盖了所有的亲子沟通技巧,以31种语言畅销全世界,彻底颠覆了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方式。可以说,对于《狗十三》里父女间的所有冲突,这本书都能提供正确的解决方法。因此,如果你一生只读一本有关亲子沟通的书,那么一定是这一本。

这本书的作者海姆·G·吉诺特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博士、临床心理学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科医生。他的一生不长,并经受了长期病痛的折磨,却将其短短的一生奉献给了儿童心理研究,以及对父母和教师的教育。他将如何跟孩子沟通的创新思想凝练成这本书,用大量的亲子沟通实例倡导了一种新型的有效沟通思想:怀着理解和尊重,无条件地接纳孩子的情绪。

1、我们要理解孩子经历的情绪困扰。

他们会因为与好友的一次分别而倍感孤独,到一所新的学校而茫然失措,跟弟弟妹妹分享父母而心生妒忌,害怕被父母抛弃而恐惧,为父母之间的冲突感到焦虑。可是孩子不像我们,他们缺乏生活经验,常常没有能力自我排解。他们渴望我们的安慰和理解。

但是,孩子往往不懂得表达自己的情绪。其实不只是孩子,甚至我们大人都没有养成向别人敞开心扉的习惯,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的感受,以及如何处理感受。因此,当孩子感觉苦恼、害怕或者痛苦时,他们往往会以生气的方式迁怒于他人,做出一些不恰当的行为。比如李玩在痛失爱犬后,推倒爷爷,对奶奶大喊大叫。

这时候,孩子的不当行为常常会激怒父母,使父母只针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批评说教,甚至说出一些伤害孩子自尊的话,可是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比如父亲面对大发脾气的李玩,他的回应是“你给谁发脾气?”“我今天就要收拾你。”,并对李玩拳打脚踢。

但其实,孩子不当的行为是不安的情绪导致的。既然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很难,我们就要学着带着尊重和关爱,去倾听在他们愤怒的外表下隐藏的痛苦和无助,去解读他们真实的感受。

2、当了解了孩子真实的感受以后,我们不要急匆匆地给出评价和意见,而要先处理情绪问题。

因为身处强烈情感中的孩子,是听不进任何话的,想想我们成年人是不是也一样,只有冷静下来才能理智地思考问题。而孩子感受到的情绪更强烈,他们不会接受任何建议或批评,只需要父母能够理解自己的心情。

正如吉诺特所说,情感就像一条河流,是无法阻止的。情绪也是无关对错的,只是一种感受,它是我们人性的一部分。面对孩子的情绪,我们要接纳它、理解它、尊重它,让情绪的河流自由的流淌,才能真正疏导孩子的情绪。当孩子感到被理解和接受时,他们就会明白自己的感受是正常人经历的一部分,他们的孤独和伤痛就会减少,对父母的爱和信任也会更深,也有了面对困难的勇气。

如果面对大声吼叫的李玩,父亲能透过她愤怒的外表,理解女儿的孤独和无助,说一句“我知道你的感受,丢失陪伴自己的小狗滋味一定很不好受。”然后爱抚地摸摸李玩的头,李玩很可能会因为被理解,而释放出自己的悲伤情绪。就像面对狂叫不止的小狗,父亲的斥责、踢打无济于事,而李玩蹲下来,抚摸着它的头,轻轻地唤一声“爱因斯坦,不怕”,小狗就温顺地低下了头。这就是理解和共情的力量。

3、孩子除了会采取愤怒的方式表达情绪以外,还会用试探的话表达自己的担心或苦恼。这个时候,我们就要解读出孩子的言外之意了。

书中举例一个例子,一个叫南希的5岁的小女孩,第一次去幼儿园,她看见墙上的一副画,大声地问道:“谁画了这么难看的画?”南希的妈妈很难为情,连忙制止女儿,告诉她这样很不礼貌。但一个明白南希问题含义的老师却微笑着说:“在这里,你想怎么画都行,只要你喜欢,你也可以画丑陋的画。”南希听后,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其实她并不想知道是谁画了这幅画,她只想知道画不好的孩子会有什么后果。老师的话让她觉得,待在这里不用害怕,很安全。

而对于更加敏感、更容易紧张和烦躁的青春期孩子,我们更要耐心读懂孩子的言外之意。

吉诺特说,“所有的交流方式技巧的背后,是对孩子深深的理解和尊重。”理解和尊重是一切方法技巧的前提。我们只有把孩子看成是一个和我们一样,平等、独立的个体,多一些耐心,走进孩子的内心,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情绪,才能让我们的孩子在快乐中成长,帮助他们长成理想中的样子。


谢珺桐


最近正好在研究关于孩子情绪的问题,还专门有一个章节就是关于青春期孩子内容。这里想分享一下我的感受。

青春期的孩子一般都会被认为很不好相处,任性,顶撞大人,可能很多家长都特别头疼。

但是我觉得问题中提到的置之不理和还以颜色的方式可能都可以进行一些改善,采取另外一种更合适的方式反而会事半功倍。

首先我们得知道这个阶段的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因为生理上的变化,主要是体内的性荷尔蒙的变化,会引起孩子大脑的重组,身体发育,认知改变和情绪人格的发展,所以显性体现出来的就是我们看到的孩子的一些叛逆表现,甚至会以夸张的言行去表达自己内心。

但是也正是这样,所以这个时期才是孩子情绪教养的一个特别重要的转折期。

对家长有如下三点建议:

第一,少讲道理。或许会觉得有点老生常谈,但是这一点真的至关重要,因为孩子本身感觉自己已经是一个大人了,而且说实话,我们说的很多道理其实他们都懂,所以这个阶段一定一定戒除唠叨和大道理。

第二,听。有一个诀窍就是重复孩子说话的语尾。比如,孩子对你说,我们班某某同学真是讨厌死了,我真想揍他一顿,你听了千万要忍住,不要大惊小怪,一顿说服教育。而是应该该干嘛就干嘛,平静的说一句“哦,你想揍他一顿”。然后,他可能就会说他如何如何地讨厌,你再重复最后一句话就可以了。

这样做的好处是,他们会觉得父母很懂他们,又没有被威胁到,所以会愿意和你沟通。

第三,如果青春期的孩子已经表现出了对异性的喜爱。一定要在这个阶段让他们建立性和爱的连结,让他们这是一件和未来的婚姻,家庭有联系的事情,而不会放任自己去做出格的事。

比如,平时看电视的时候可以随意地和他讨论,如果你是这个人,你会选择哪个人做未来的另一半等等这样的问题。也可以引发他们一些深入的思考,拉进亲子关系。

总之,青春期孩子一定要采用适合这个事情孩子心理的方式去沟通,不能走极端,要么不理要么教训,都只能适得其反。

家长们首先自己要平和下来,给孩子营造一个温暖舒适的家庭环境,再去用上面的方法沟通。

我是育儿领域创作者“一枚有墨香的书签”,与儿子一同成长的宝妈。



一枚有墨香的书签


孩子一到青春期,其中一个典型的表现就是挑战权威,因为他们的身体长高的,力量变强了,知识更多了。


原来需要仰视的父母,现在可以平视甚至俯视。在他们眼里,无所不能的父母一下子变得无知而且还蛮不讲理。


所以他们会以挑战父母来作为自己已经长大的一个里程碑。

那么,作为父母,被孩子挑战的感觉当然会很不适应,也会很有挫败感。不过,同时也要看到另外一点,就是孩子是通过挑战父母,在用他全新的视角,来认识这个世界、探索这个世界


所以,父母的态度不应该是置之不理,也不是给他一个下马威,而是尊重理解孩子、倾听孩子的需求,然后陪着孩子一起度过这个特殊而关键的时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