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裡,張飛,關羽多次犯軍令,諸葛亮不斬他們,為何馬謖犯一次就斬了?

蒙古海軍後勤司令


演義的話,關羽張飛在諸葛亮最初來到劉備陣營時候對諸葛亮不屑一顧,諸葛亮得了劉備的劍後想要以關張不聽號令為由斬了,劉備在旁邊嚇了一跳,趕緊求情才沒斬了。我想,如果劉備不在旁邊,諸葛亮還真可能會斬殺關張以立軍威。所以,演義諸葛亮沒有不敢斬關張。

三國志的話,諸葛亮在劉關張三位大佬在世時從來沒摸到過軍權。而且從官職身份而言,諸葛亮與關羽張飛差距不小,關羽張飛能隨便斬殺諸葛亮,而諸葛亮無權斬殺關羽和張飛。所以說,諸葛亮根本斬不動關羽張飛。

至於馬謖這邊,無論演義還是三國志都算是揮淚斬馬謖。其實馬謖死的很冤枉,要知道勝敗乃兵家常事,馬謖是劣勢兵力下被張頜打敗的,所以也不算是什麼嚴重的用兵失誤。而且街亭又不是諸葛亮的北伐軍的命門,重要性也不算高。在這麼一個小戰役中輸了就得被斬的話,以後誰還敢帶兵打仗?更不用提馬謖作為諸葛亮按照接班人培養的身份,一次失敗就要斬殺實在說不過去。相信,諸葛亮不得不斬馬謖的最大原因還是為了堵住成都中反對諸葛亮的那一群人的嘴。馬謖變成了替死鬼。


金晶林


劉備、關羽和張飛鐵三角,是蜀漢政權的核心,劉備是核心的核心。這哥仨關係非同一般,吃飯一起吃,睡覺一起睡,除了老婆孩子,其他的都不分彼此。

劉備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兄弟沒了,猶如斷了左膀右臂;老婆沒了,就像換了件衣服。劉備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趙雲長坂坡七進七出,救了少主阿斗,糜夫人跳井而死。趙雲見了劉備後,劉備當著大夥面,一下子把阿斗扔在地上,還說了句收買人心的話:“為汝這孺子,幾損我一員大將!”,卻對死去的糜夫人隻字未提,似乎也並不怎麼傷心。

諸葛亮加入蜀漢之時,年紀尚輕,頗為自戀,自比管仲樂毅,還作了首《梁父吟》,每日在家誦讀,越讀越覺得自己了不起,到後來越發膨脹,就自比張良姜子牙了。



關羽喜讀《春秋》,熟知其中典故,對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頗不以為然,認為諸葛亮是個誇誇其談,不知天高地厚的腐儒;張飛呢,性格急躁冒進、直來直去,最不喜歡說話彎彎繞,故弄玄虛的人,而諸葛亮恰恰如此。

三顧茅廬時,前兩次撲了個空,關羽和張飛就很惱火,明明留有書信,你孔明不去新野登門自薦就罷了,至少也應該在家等著吧,這也太不把皇叔當國家幹部了!



第三次,張飛本來不想去,但又擔心劉備生氣,窩著火去了。這次諸葛亮倒是在,但卻裝作睡覺,愣是讓堂堂劉皇叔屋外等了兩個鐘頭。當時要不是劉備攔著,以張飛那暴脾氣,估計能把諸葛亮抽個半死。

所以說,關羽和張飛打心底是不喜歡諸葛亮的,雖然後來博望坡之戰,諸葛亮打了一場久違的暢快淋漓的大勝仗,令人刮目相看,但他們還是沒把諸葛亮當自己人。



在關羽和張飛看來,他們哥仨好比蜀漢集團公司的董事,劉備是董事長,諸葛亮最多隻能算是董事會聘任的CEO。諸葛亮也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再有能耐,也只是個打工仔,不可能躋身權力核心,所以諸葛亮對關羽和張飛的態度非同一般。

關羽華容道私自放跑了曹操,之前立有軍令狀,按律當斬。諸葛亮是如何處理的呢?他只是虛張聲勢的要依法懲處,但劉備稍作求情,要關羽將功補過,然後諸葛亮就放了他,關羽未因此受到任何懲處,既沒降職,也沒罰款,甚至連記過都免了。



張飛目無法紀,不管戰事多緊急,帶頭違反禁酒令,整天喝的酩酊大醉,別人喝多了是呼呼大睡,張飛喝多了是尋釁滋事,鞭打士兵,有不少士兵被活活打死。諸葛亮作為軍師,對於這種情況不可能不知道,但卻故意裝作看不見。

換做馬謖就不一樣了,馬謖頂多算是一個部門經理,是諸葛亮直接下級。當然,諸葛亮比較欣賞馬謖,本來把他當做接班人來培養的,只是馬謖太不爭氣了,雖然讀了許多兵書,但只會紙上談兵,不會活學活用,街亭一戰犯了兵家大忌,導致北伐功虧一簣,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其實諸葛亮並不想殺馬謖,但治軍必須嚴明法度,不殺他不足以立威,不足以嚴明軍紀。所以諸葛亮別無選擇,只有揮淚斬馬謖。


一半秋色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故事歷來有兩種說法,一種是《三國演義》杜撰,另一種是馬謖被魏將張郃擊敗,丟失街亭重地,自知罪責深重,便選擇了逃跑,後來父子倆人被蜀軍抓拿斬首。今天討論諸葛亮為什麼斬馬謖而不斬關張,我們以《三國演義》為背景來聊一聊。



馬謖失街亭

馬謖丟失街亭一事發生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過程中。當時諸葛亮秉承先主遺志,北伐中原,命趙雲和鄧芝佔領脊谷,作為疑兵,自己率領十萬大軍突襲祁山,也就是如今的甘肅一帶,最後又委派參軍馬謖為先鋒大將,鎮守街亭。臨行前再三叮囑馬謖,街亭是戰略重地,漢中咽喉,一旦丟失,不但北伐失敗,甚至連國家都會面臨危險。不料馬謖沒有聽從諸葛亮的安排,驕傲自大,在街亭山上安營紮寨,遠離水源。最後被魏將張郃縱火燒山,蜀軍大敗,街亭丟失,諸葛亮的首次北伐也宣告失敗,回營後,諸葛亮縱然愛惜馬謖才華,但為了安定軍心,不得已將其斬首。



關羽放曹操

關羽放走曹操一事發生在赤壁之戰後,曹操兵敗敗逃,途中經過層層攔截之後,到達最後一處險要之地——華容道。當時關羽奉命率五百校刀手設伏攔截,曹操身邊只剩下少數親衛,瀕臨滅亡之際,關羽卻念及曹操舊時恩情,不得已放走了曹操。身負軍令狀的關羽回營請罪,不過最終並未問斬,只是被劉備、諸葛亮責備了一蕃。此外,三將軍張飛究其一生,除了剛開始不服諸葛亮調度以外,並未有過違抗將令的事情,即使是博望坡一戰也只是心裡不服氣,而不是行動不服從。關羽不服從將令的事也只有私自放走曹操一事。



責任大小不同

馬謖丟失街亭和關羽放走曹操,在當時的形勢上來說,造成影響方面差距很大。關羽放走曹操,當時已經獲得了大戰勝利,曹操大軍已經潰敗,能否擊殺曹操對於戰局影響已經不大。另一方面,劉備、諸葛亮也是為大局考慮,當時劉備剛剛佔領荊州,基業初定,如果殺死曹操,不僅曹魏政權會舉大軍壓境,東吳孫權也會趁火打劫,兩路大軍的合擊之下,滅亡只是時間問題,所以曹操不能死,曹操之死只會加速滅亡,思前想後,把這個順水人情推給關羽,也是有益無害。再說馬謖丟失街亭,當時諸葛亮大軍分撥已定,各司其職,勝利指日可待,不料馬謖卻在大戰前夕,丟失戰略要地街亭,直接擾亂了諸葛亮的戰略計劃,最終大軍潰敗,撤回漢中,直接宣告了第一次北伐的失敗,而失敗的原因便是街亭的丟失,正所謂“一招不慎,滿盤皆輸”,為了安定軍心民心,諸葛亮不得不揮淚斬馬謖。



身份地位原因

第二個影響因素,便是馬謖和關羽二人的身份地位不同。一個是諸葛亮的學生,參軍馬謖;另一個是蜀漢前將軍,劉備義弟關雲長,二者在劉備集團中的地位和影響力差距很大。諸葛亮想斬關羽還得取決於劉備的態度,而斬馬謖只需要自己決定。可以這樣說斬了馬謖還可以找到下一個馬謖,但斬了關羽,劉備可就那一個二弟,三國只有一個關雲長,二者不可同日而語。


總的來說,馬謖、關羽的不同結局,事件的影響意義是主要原因,馬謖丟失街亭是真正意義上的違抗將令,導致大軍失敗;而關羽放走曹操,明面上是違背軍令,實際上是正中劉備、諸葛亮下懷。而關羽和馬謖的身份地位雖然也是影響因素,但只是次要因素。


聊水滸,侃三國,粗略的文筆,有趣的故事。我是小逸,喜歡的朋友點個關注,在評論區留下您的看法,和小逸一起交流學習!


史韻丶


歷史上,關羽,張飛和諸葛亮並沒有從屬關係,何來不聽軍令一說?即便諸葛亮是關羽,張飛的頂頭上司,從荊州到劉備奪取漢中這段時間,關,張有違反什麼軍令嗎?而且,劉備在世時,大部分是一直是作為主帥帶兵作戰的,包括新野之戰,赤壁之戰,平定荊南四郡,入蜀之戰,漢中之戰。只有孟達攻打房陵,上庸,以及關羽發動北伐一系列戰役是例外。而諸葛亮,張飛,趙雲等人為幫助劉備而入蜀,就不用說了。要注意的是,沒有證據說明張飛就從屬諸葛亮,即使諸葛亮作為主帥,張飛也是作為別部使用的,擁有自主權。為什麼這麼說呢?



這要從歷史上諸葛亮出山說起。的確,諸葛亮出茅廬後,和劉備關係日好,引起關,張不滿。但是,劉備拿“魚水之歡”比喻和諸葛亮關係後,關,張就明白了。只不過,畢竟關羽,張飛跟隨劉備在中原轉戰多年,劉備也不可能這時候讓諸葛亮的地位凌駕於關,張之上。所以,此後的戰役,就算當中關張違命,只是作為幕僚的諸葛亮沒有任何權力斬關,張(這點和演義出入很大,後面再說)。劉備擁有荊州五郡後,任命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都督零陵,長沙,桂陽三郡。所以,諸葛亮雖然沒有作為主將征伐,但是立功不少是肯定的。



此時,關羽是襄陽太守,蕩寇將軍,駐軍江北《三國志.關羽傳》。張飛是宜都太守,徵虜將軍,後轉入南郡《張飛傳》。趙雲是桂陽太守,偏將軍《三國志》注引《雲別傳》。所以,關羽,張飛,諸葛亮三人職務互不統屬,趙雲的桂陽太守雖然是掛職,至少名義是屬諸葛亮管轄的。因此,諸葛亮,張飛,趙雲等人,極有可能是分別為別部入蜀,諸葛亮和趙雲應該為一路,張飛自己一路。劉備入主成都後,直接讓關羽督董荊州,諸葛亮負責治理巴蜀,張飛鎮守成都東面屏障巴西郡,已經屬於不同的系統。



馬謖就不一樣了,第一,劉備去世,白帝託孤,蜀漢的軍國大事都出於諸葛亮之手,代表著先主。第二,馬謖是丞相府參軍,諸葛亮直接下屬,還是重點培養對象,不斬不足嚴明軍紀。第三,蜀漢綜合國力,軍隊數量遠不及曹魏,不抓軍紀,不抓戰鬥力,還打什麼仗?第四,馬謖的失誤,帶來嚴重的後果,具體大飛熊分析過了,參看筆者置頂問答。有此四點,馬謖不得不斬。所以,劉備在時,諸葛亮權力也沒那麼大,就算關,張干犯軍令,也是劉備親自處理,就連勸斬劉封,不也是劉備拍的板嗎?



但是,《三國演義》讓諸葛亮一開始就擁有絕對的權力,劉備甚至把印信給了諸葛亮,才能在“火燒博望坡”裡調動關,張,取得勝利後,關羽,張飛相謂:“孔明真人傑也。”《第三十九回》。所以,關,張從不服到服氣了,又怎麼會違反諸葛亮的命令呢?還真有,一次是關羽華容道的放了曹操,這其實是諸葛亮計謀,讓關羽了了曹操恩怨,才能投入日後的戰鬥,並徹底讓關羽“臣服”。還有一次是,張飛和張郃大戰瓦口隘,天天喝酒叫罵張郃,諸葛亮不但不責怪,還送來美酒,因為看出了張飛粗中有細,“引蛇出洞”之計。所以,這兩次從軍令上來說,諸葛亮能斬也不會斬,因為另有目的。從感情上來說,關張可是劉備兄弟,諸葛亮又能令他們服氣,更不可能斬殺他們了。


大飛熊騎士


要回答這個問題都涉及軍令狀的問題。我們先談談什麼是軍令狀

軍令狀是我們中國的一種傳統文化。軍令狀與軍隊行軍作戰有著密切的關係,其目的是為了加強指揮官的責任感,確保戰鬥的勝利。軍令狀往往是領受任務,出現競爭情況下的對競爭責任加強,接受重大軍事任務者寫下的保證書,貴在自我加壓,不留後路。同時,立軍令狀是有極大風險的,因為軍中無戲言,立下軍令狀,白紙黑字,那是要兌現的保證書,表示如果不能完成任務,願依軍法治罪。

再看看問題所及的人物在當時歷史事件中的情勢、表現和結果。只要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和矛盾分析理論,就能形成比較客觀的結論。

一、關羽放曹操

關羽放走曹操是發生在赤壁之戰的一個局部戰役,曹軍在赤壁遭遇火攻,曹操兵敗潰逃,途中又被層層截殺,最後被趕往險要的華容道。曹操到達華容道,揚天大笑,笑諸葛亮算有遺漏,突然關羽率事先奉命設伏截殺的五百校刀手從埋伏處殺出,曹操笑容都僵了。但曹操真不失為一代梟雄,馬上轉入從危機解困。當時曹操身邊只剩下少數親衛,瀕臨滅亡。看曹操如何解困,曹操識才攬才很有胸懷和眼光的,他一看截殺他的是關羽,心內又竊喜。因為他太瞭解關羽了,也太賞識關羽了,當初他收留關羽時,對關羽從來都是優待有加,哪怕關羽不為己用,謀士竭力諫勸殺了關羽,他也不為所動,甚至關羽過五關斬六將,他也沒有追究追殺。三國演義對曹操的塑造那是奸絕,關羽是義絕,諸葛亮是智絕。曹操一看是關羽時心中又大笑諸葛亮算有遺漏,不該讓關羽守華容道,因為關羽為人太講義氣。所以曹操馬上和關羽談春秋大義,談與關羽過去交往恩情,關羽也果然念及曹操舊時恩情,不得已放走了曹操。身負軍令狀的關羽回營請罪,倒也光明磊略。

再看看諸葛亮的態度,其實諸葛亮應該是算無遺策的,早在出山之前就算定天下三足鼎立的,所以從戰略上講就沒有徹底消滅曹操的思想,一路設伏掩殺就是通過自己的小股部隊布疑兵,攻心戰曹操,儘量消滅曹軍有生力量,不做硬碰硬的實際戰鬥。因為當時劉備集團實力最弱,也不具備硬拼消耗的實力。實際上在戰略部署時,任務已派發完畢,獨留關羽沒有給予任務。其實就是考慮到關羽性格缺陷會誤事。甚至可以這樣說,諸葛亮華容道截殺從戰略的考慮這個任務已經是不太需要的,華容道就是一個口子,從戰略上看就是讓曹操潰敗逃走留的路。他也深知關羽為人孤傲義氣,好勝勇武,沒有任務會不甘心,所以給要誤事的關羽臨時安排了一個任務,只給了500校刀手,軍令狀裡也沒有註明生擒曹操或斬殺曹操的內容,也知道關羽帶這些人一定會取得勝利而添軍功的。

再說,諸葛亮當時還沒有在劉備集團真正站穩腳跟,三將軍張飛,生性勇猛,但人性格率直,是非分明,除了開始不服諸葛亮調度以外,並未有過違抗將令的事情,殺關羽他肯定決然不會答應的。

為創造條件收復人心,這也是是諸葛亮給後面留下的迴旋餘地。

關羽回營領罪,只是做做樣子威懾羈傲不遜的關羽,最終並未問斬,只是被劉備、諸葛亮責備了一蕃。關羽從此再不敢不聽號令。

這樣分析,在當時情勢下,擴大隊伍、攻城略地的爭霸大業才是大局!當時正是赤壁之戰獲得大勝、全軍歡欣鼓舞之時,不殺關羽不會引起公憤,對軍心影響不大,沒有地盤,也就沒有多少民心影響可言。而斬殺關羽是形勢絕對不許可的,再說關羽也沒有帶來損失,所以諸葛亮順帶收復人心的同時也給關羽賣了個大人情。

二、馬謖丟失街亭

這個事件發生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過程中。當時諸葛亮秉承先主遺志,北伐中原,命趙雲和鄧芝佔領脊谷,作為疑兵,自己率領十萬大軍突襲祁山(如今的甘肅一帶),最後又委派參軍馬謖為先鋒大將,鎮守街亭。臨行前再三叮囑馬謖,街亭是戰略重地,漢中咽喉,一旦丟失,不但北伐失敗,甚至連國家都會面臨危險。還安排陳平協助他。不料馬謖沒有聽從諸葛亮的安排,驕傲自大,在街亭山上安營紮寨,遠離水源,又不聽陳平苦勸。最後被魏將張郃縱火燒山,蜀軍大敗,街亭丟失,諸葛亮的首次北伐也被迫宣告失敗。馬謖軍敗逃生,被蜀軍抓回,回營後,諸葛亮縱然愛惜馬謖才華,但為了安定軍心,不得已將其斬首。

馬謖鎮守街亭是戰略的重要一環,荊州集團推薦魏延,益州集團也推薦相應的人選,劉備死前也說馬謖不堪大用,但諸葛亮卻選擇了馬謖。當時諸葛亮大軍分撥已定,各司其職,勝利指日可待,不料馬謖卻在大戰前夕,丟失戰略要地街亭,直接擾亂了諸葛亮的戰略計劃,最終大軍潰敗,撤回漢中,直接宣告了第一次北伐的失敗,原因便是街亭失守,正所謂“一招不慎,滿盤皆輸”,為了安定軍心民心,諸葛亮不得不揮淚斬馬謖。

馬謖丟失街亭是真正意義上的違抗將令,導致大軍失敗;馬謖又兵敗逃亡,此時蜀國如臨大敵,要是不斬,難平兩大集團人心,會亂了自己的陣腳的。所以馬謖無論如何必須殺!  

諸葛亮揮淚也許更大程度上是對一次戰略機會痛失的心痛和自己佈置失當的後悔!

後人有詩曰:“失守街亭罪不輕,堪嗟馬謖枉談兵。轅門斬首嚴軍法,拭淚猶思先帝明”。





清空遠望史


在三國裡,劉備,關羽,張飛那是金三角組合,他們人前是君臣關係,私下是兄弟相稱。由於關羽,張飛跟隨劉備多年,所以也就養成了驕橫跋扈的習性,在劉備陣營裡,除了劉備,就是關羽,張飛的天下,諸葛亮雖然名聲很大,但是實際作用就相當於當年劉邦手下的蕭何一樣,他的作用是穩定後方,供應糧草,主管後勤工作。


諸葛亮自從被劉備三顧茅廬請出山以後,最大的功績就是促成了劉備與東吳的聯盟,從而為劉備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赤壁之戰後,由於諸葛亮的卓越貢獻,被劉備封為軍師中郎將,雖然也是身居要職,但與關羽,張飛在蜀營的地位還是有差距的,可以說,諸葛亮還要時不時地討好一下他們。


當時馬超投靠劉備以後,被劉備為以重用,關羽聽說後,就很不服氣,給諸葛亮寫了一封信,問道馬超的實力在我們這裡處於什麼水平。諸葛亮知道關羽非常高傲,就回信說:馬超與張飛,趙雲實力差不多,但是與你美髯公比,還是比你不過的。關羽接到回信以後非常高興,還把諸葛亮的這封回信給自己的部下傳閱,嘚瑟的了不得。


再說當時真正的掌權者是劉備,劉備對自己的這兩個兄弟還是比較縱容的,諸葛亮的權利也不是多大,根本就在兩人之下,所以拿這兩個人是沒辦法的。

但是馬謖就完全不一樣了,劉備臨終之前就曾經警告過諸葛亮,馬謖這個人名過其實,不可重用。但是諸葛亮偏偏不聽,就是看好了馬謖,還為以重用,讓他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駐守街亭,結果和劉備的預言高度吻合,指導失誤,錯失街亭。


這個時候,正是諸葛亮大權在握的時候,又是自己一意孤行重用馬謖,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耳光嗎?不殺馬謖不以平民憤,自己也沒法下臺,這才有了諸葛亮含淚斬馬謖。自己也自貶三級,以示警戒。

諸葛亮對關羽,張飛是根本沒辦法,而對於馬謖則是對自己失誤的懲罰,馬謖只是諸葛亮提高聲望的犧牲品而已。


老蘇拉歷史



斬不斬關羽、張飛,不是諸葛亮可以決定的!!決定權在於劉備!正史中的諸葛亮,跟“演義”完全是兩碼事!!

“演義”中,有關羽華容道義釋曹操一節,諸葛亮故意安排關羽釋放曹操,然後假意問罪,喝叫左右斬殺關羽!!雖是作戲,但也能看出,“演義”中的諸葛亮擁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利!!


那麼!在正史中,諸葛亮有斬關羽的權利嗎?顯然是沒有的,劉備在世的時候,諸葛亮主要管理是政務,真正的軍事大權,都在劉備手中!!幾乎所有戰役,都是劉備親自指揮的!!包括後來的吞併劉璋,平定漢中,都不例外!!甚至連登基稱帝之後,劉備也都是親力親為、御駕親征,比如後來的夷陵之戰!!可以說劉備在世的時候,諸葛亮壓根就沒有軍權,也沒有分配軍務的權利!所以何來斬將一說,要斬也是劉備斬啊!

“演義”中的諸葛亮,自從出山以後,便擔任了劉備的軍師,指揮戰役,分配軍務,都是他自己;給人的感覺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但這僅僅是在“演義”中,正史中根本就不是那麼回事!早期的諸葛亮,一直都是虛職,直到赤壁之戰勸服孫權後,諸葛亮才算立了一次功,被任命為軍師中郎將;軍師中郎將雖然有“軍師”二字,但職位並不是很高,他當時提領這個職位以後,只是負責徵調長沙、桂陽、零凌三郡的賦稅,用以補充軍需!!之後劉備平定益州,諸葛亮因功被任命為軍師將軍,負責留守成都,充兵足糧!!


諸葛亮真正掌權的時候,是劉備死後,這時候所有的兵權都落入了諸葛亮的手中!!他當然可以斬馬謖了!!!!

第一次北伐,馬謖就是一個替死鬼,諸葛亮剛掌大權不久,就打了敗仗,總要給大家一個交代!!這個倒黴鬼就是馬謖!!諸葛亮自己,則只是象徵性的降了三級,管理的事務以及權利依然不變!!

到了後面幾次北伐,就無所謂了,敗了就敗了,不用再交代,也不用追究責任!!五次北伐,基本上都失敗了,再也沒有追究過責任!!!

馬謖的死,是自己倒黴,莫名其妙就成了政治犧牲品!!


愛尚文史


在三國裡,張飛,關羽多次犯軍令。諸葛亮不斬他們,為何馬謖犯一次就斬了?

阿呆認為,有以下幾方面來看。

1、斬與不斬,要看原因看後果。

《三國演義》中最明顯的一處違反軍令,就是關羽華容道的捉放曹。儘管這只是演義。但是,從諸葛亮的本意來看,安排關羽到華容道,是個一箭三雕的計策。一是,達到了放走曹操的目的,曹操不能死。二是,達到了降服關羽,殺關羽傲氣的目的。三是,讓關羽賣個人情給曹操,還當年的恩情。

也就是說,關羽只是個道具,一切都是安排好的。關羽沒有錯。軍法執行,只是演一場戲而已。

2、斬與不斬,要看這個人的後臺。

儘管是違反軍令該斬的,那也要看看後臺。俗話說,打狗看主人。張飛、關羽那是蜀漢創業的元老,是集團股東。諸葛亮只是個職業經理人,對股東的處罰,是要報老闆劉備同意的。諸葛亮要是私自執行,會有篡權奪位的嫌疑了。

3、斬與不斬,要看後果和效果。

斬的目的是維護軍法,維護法律的威嚴。對其他人起到威懾作用。也為以後的執法起到表率作用。

張飛,關羽多次犯軍令,一是沒達到嚴重的後果,沒必要斬。二是,諸葛亮沒權力斬這兩人。

馬謖為什麼要被斬:

一、第一次北伐的失敗,需要有人承擔責任的。其實第一責任人是諸葛亮。諸葛亮必須找個人來背黑鍋。馬謖是最好的人選。

二、馬謖嚴重違反軍令,沒有按照指示進行佈防,造成街亭失守。馬謖是有重大過失的。

三、馬謖的後臺儘管之諸葛亮,但諸葛亮需要自保,沒有能力保住馬謖。

四、斬了馬謖,是個最好的方案。1、諸葛亮自保成功。2、堵住了成都方面的壓力和攻擊。3、給後來清除其他兩派勢力做了鋪墊。4、樹立諸葛亮大義滅親的光輝形象。

結果真的是這樣。

諸葛亮斬了馬謖,請求自降三級,保住了自己的軍權和政權。

諸葛亮通過斬馬謖這個事情,為後來處理李嚴,打擊東江派勢力,起到了鋪墊作用。

所以說,諸葛亮是很聰明的,是深謀遠慮的,不得不佩服。


阿呆夢話


特殊時期,特出處理,關羽華容道義釋曹操,這也是諸葛亮預料之中,放走曹操也是為了劉備的發展大局,劉備剛有落足之地,如果殺死曹操很可能引來滅亡的危險,同時受著被東吳吃掉的結局,只有曹氏集團制衡東吳,所以曹操不能死。諸葛亮非常瞭解關羽,派關羽去也是借這次機會,打壓一下關羽的傲慢之氣,以便服從管理,順便也讓關羽還曹操的恩情,也顯出了關羽是位重情重義之人,雖然關羽立下軍令狀也殺不的。諸葛亮心裡非常明白,要想在劉氏集團發展下去,只有駕馭關張二將,自從出山關張二將就不賓服自己,用事理折服他們,殺二將取意於劉備自己無權,諸葛亮用這次機會,樹立自己的地位並用敲山震的方式來徵制軍紀,也讓劉關張三人佩服自己,對以後更好的管理和統領眾軍。



馬謖失街亭一次為什麼諸葛亮揮淚給斬了?街亭雖小但關糸到第一次北伐的勝敗,看一下諸葛亮的計劃安排,命趙雲和鄧芝在脊谷作為疑兵,自己率十萬兵突襲祁山,派馬謖守戰略重地街亭,諸葛亮不放心,平時馬謖在自己身邊任參事,對軍事也誇誇其談很有謀略,和自己如同師徒,知已良友,馬謖還怕諸葛亮不放心,胸有成竹地立下軍令狀,臨走時諸葛亮再三叮囑,一旦失守,北伐失敗國家也受到危脅,還派王平協助,結果馬謖持才自大,打亂諸葛亮的安排,不顧王平勸阻在山上紮寨,導致魏軍圍困斷水放火燒山而潰敗,街亭失守,諸葛亮差點被擒,北伐失敗而歸。馬謖兵敗而逃,後被蜀兵抓回,諸葛亮雖然愛惜馬謖才華,為了穩定軍心,嚴肅軍紀將馬謖斬首。


馬謖犯的是關係到一場戰役勝敗的大錯,殺他幾次不過為,從這裡看諸葛亮察人是有缺陷,劉備提醒過他,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當時也理解諸葛亮的難處,在人才缺少的情況下,不得用上高談闊論的馬謖,鍛鍊以備候用,可馬謖確實是紙上談兵的庸才,這也是諸葛亮一生用兵的汙點,大大折扣了諸葛亮用兵如神的形象。

七星印月


在正史上張飛、關羽並沒有違反軍令,而且他們也沒有歸屬諸葛亮管轄過,而馬謖被斬除了丟失街亭大罪外,他還畏罪潛逃,被抓回來以後自然要嚴厲處罰,諸葛亮這一判處還是非常公正的。

和《三國演義》裡不同,諸葛亮在被劉備招納以後並沒有總攬軍政大權,而是以謀士身份幫助劉備出謀劃策和管理政務。諸葛亮正式管理軍務,還是在劉備死後,此時關羽、張飛早已死去,而且他們也並沒有違反軍令的記載,諸葛亮怎麼可能去斬他們。

而馬謖被斬的原因主要是兩方面,一是因為他丟失街亭造成的後果非常嚴重。在第一次北伐時,諸葛亮以趙雲為疑兵吸引魏軍注意力,自己則出祁山攻擊隴右,達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引起隴右三郡叛亂。此時如果能守住街亭,阻止魏軍主力增援隴右,那麼就可以趁這個時間消滅隴右的殘餘魏軍,依託隴右和有利地形和魏軍打消耗戰。最不濟也可以有更多時間轉移已經控制區域內的居民,增加蜀漢實力。

然而馬謖違背命令,造成街亭失守,不僅損失了大量部隊,而且使得蜀軍不得不倉促撤退,僅僅獲得了西縣一千多戶居民,戰果大大縮水。馬謖造成的損失非常巨大,自然要重罰。

二是因為馬謖在事後選擇了逃跑,而不是自首,所以處罰更要加重。和《三國演義》裡馬謖自己請罪不同,按照《三國志·向朗傳》記載,因為向朗和馬謖關係好,因此在馬謖逃亡以後“朗知情不舉”,所以導致向朗被諸葛亮免職。

馬謖犯下如此大錯還逃亡,諸葛亮自然不會輕饒他,實際上不止馬謖,當時在街亭的其他將領裡還有張休、李盛一起被斬,而黃襲等人則僅僅是免職,從這段記載分析,和年可能是馬謖、張休、李盛是一起逃跑所以被加重處罰,而黃襲等人因為不是主將,而且沒有逃跑,所以從輕發落。而在街亭時候以後“鳴鼓自持”,用疑兵之計嚇退張郃,收容敗兵的王平則得到了諸葛亮的獎勵。

從這件事可以看到,諸葛亮在處理街亭之敗時,對於不同人根據情節輕重和各自表現做出了不同的判決,體現了他公平公正的的用人原則。也正因為用人公正,所以被他貶斥的人也大多心服口服,蜀漢政權也相比魏、吳要安定的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