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府的嫡孙贾兰,升官发财之后,为何对贾府置之不理?


贾兰是贾珠和李纨的儿子,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他年龄极小,比如在元春省亲中,贾兰也是“极幼,未达诸事,只不过随母依叔行礼”。

在续写的后四十回收尾之时,贾兰才和宝玉共同参加了科举考试,中了第一百三十名的举人。书中并未提及贾兰升官发财之后,对贾府的态度,但不少人认为贾兰中举后对贾府及子孙是置之不理的。

这种观点其实是站不住脚的,相反,作为荣府的嫡重孙,贾兰没有理由对自己的家族“置之不理”,也不可能撒手不管,这是有悖于常理的。

与封建时代主流价值观不一致。封建社会尊崇儒家思想,恪守孔孟之道。而儒家思想主旨是仁义,舍生取义,以仁孝治国。“孝”是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不孝的人,不仅会受到道德的谴责,居官者还会有丢官的危险,以孝管官也是封建社会的一大特色。

贾政杖责宝玉,贾母发怒要回南京去的时候,贾政吓得“忙叩头哭道:母亲如此说,贾政无立足之地。如果贾母被气的回了南京,贾政便会被扣上“不孝”的帽子,所以他心里很惧怕。贾母仙逝后,贾政辞官“丁忧”,而官员在丁忧期间唯一的任务就是为父母守孝报恩。

清朝官员丁忧期限为“闻丧月日为始,二十七月,服满起复”,丁忧的假期有两年多的时间,其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如果升官发财后的贾兰,对家族亲眷置之不理,实属“不孝”,他的官也会做不长久。

与现实需要不一致。续文中,在贾兰中举之时,皇上看到第七名和第一百三十名俱是金陵人士,念起了贾氏祖上功勋和元妃的情分,甚是悯恤,命有司将贾赦犯罪情由查案呈奏。重新调查后,皇上赦免了贾赦和贾珍,贾珍还袭了宁国三等世职。

贾政丁忧服满时,仍袭荣国世职,所抄家产,全行赏还。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贾府虽不如以前的烈火烹油,但是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力。

贾兰要想仕途平顺通达,祖辈们积累的政治资源和关系网络便是他最大的优势,天资聪颖的他如何会置之不理呢?

与所受的教育也不一致。贾兰的母亲李纨是官宦小姐,知书达理,孝敬公婆,善待小姑,对贾兰倾注了满腔心血,悉心教导。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母亲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母亲的素质决定孩子的素质,李纨的持重孝顺在无形中已经给贾兰作了良好的示范。

如果李纨同赵姨娘一般愚蠢粗俗,想必贾兰也会成为一个如贾环一般“人物委琐,举止荒疏”的人,作出“置之不理”之事可能是在情理之中。但是,贾兰受到的良好的教育,孝顺的种子从小就被植入他的内心,他也不会做出不孝之事。

与贾兰的性格不一致。贾兰虽是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并未养成呆霸骄横的性格,是个心底善良的孩子。续文中,他同二叔宝玉参加科举考试结束之时,宝玉走丢了,急的贾兰“带了人各处号里都找遍了”。四处查找无果的情况下,他急忙回家禀报。

禀明之后,贾兰“也忘却了辛苦,还要自己找去”。王夫人看他辛苦,让他回去休息一下,心急如焚的他“那里肯走,尤氏等苦劝不止”,可见他对家人的关心。

贾兰虽是单亲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但因为母亲李纨出身名门,平时对他的教导自然不会像赵姨娘教贾环一般往沟里带,虽然他们母子平时不爱多管闲事,但作为贾府子孙,贾兰的性格和出身都决定了,他不会对贾府置之不理。

注:本文依据通行本百二十回红楼梦进行解读。


少读红楼


在八十回中,不止一次预示着贾兰将来会身穿紫色蟒袍、身任高官、仁途得意。于是难免有人会奇怪,贾兰既然有权有势,为什么对败落的贾家视而不见、不肯施以援手?

贾兰的不施援 ,主要有这么三个方面:坐视亲叔叔宝玉“寒冬噎酸荠,雪夜围破毡”;不肯救助被“狠舅奸兄”拐卖的侄女巧姐,(如果他肯援手,就不需要刘姥姥来搭救了);任由贾府“子孙流散”。

先说宝玉这个方面:茗烟闹学,别人误砸了贾兰的砚水壶,溅脏了书,与他同座的贾菌要还手,贾兰“忙按住砚,极口劝道:‘好兄弟,不与咱们相干‘。”有人据此认定贾兰冷血:亲叔叔跟人火拼,他居然“不与咱们相干”!

这判断是断章取义了。在这场斗争中宝玉是矛盾中心,但他本人没有出手打架,动手的是宝玉的小厮茗烟。茗烟“无故就要欺压人的”,很难界定“自卫反击”与“借机生事”的区别。况且除了茗烟,宝玉还有扫红锄药好几个小厮,门外还有李贵等较大的仆人。除了金荣这个不知高低进退的,谁也不敢直接向宝玉动手。即使是金荣,也绝不可能真的伤害宝玉。

而且,这里是贾家私塾,在座的不是亲族就是亲戚,动手的也未必是激于义愤,多半是小男孩打架为乐。所以责备贾兰“冷血”,这时还为时过早。

至于宝玉“寒冬噎酸荠,雪夜围破毡”,显然是贾府败落之后,并且不会是马上立刻,至少也是多年之后了。所以对宝玉不施援手,可以于第三个方面“坐视子孙流散”归结到一起。

再说巧姐这回事。在的“今嫌紫蟒长”之前,还有一句“昨怜破袄寒”,可见贾兰母子也是受过穷的。什么情况下受穷?在贾府势败之前,不管怎么寅吃卯粮,也不可能让这唯一的重孙穿“破袄”受穷,只能是贾府败落之后。

李纨其实是有私蓄的。在贾府的败落中,她肯定会受到损失。但以她秀才寡妇的身份、前“国子监祭酒”之女的家世,又没有直接参与罪恶,也不负责管家事务,所以不会下狱,也不可能净身出户。

带着儿子离开大观园(或者没有离开,只守在破败的大观园中过日子),与从前贾府的“赫赫扬扬”不能相比,但也不至于马上沦落到衣食不周。李纨“有出无进”,只靠几个死钱过日子,还要供儿子读书,生活必定很俭省。巧姐被拐,应该就发生在这期间。李纨母子自己生活俭省,有出无进,所以不舍得花大笔银子去援救被卖到烟花巷的巧姐。这才合理。但仍然是“伤阴骘”的恶劣行为。

刘姥姥救了巧姐,也收留了巧姐,让她转变为“纺绩”的劳动人民。李纨母子则苦守着积蓄度日。既没有父荫,也没有“当官的亲戚,收税的朋友”,贾兰只能通过读书中科举入仕。童试、乡试、贡试、殿试,一步一步地考下去,那需要多少年?

贾兰认真读书,是继早死的贾珠之后又一个“读书种子”,但他的仕途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那太形同儿戏。等到他有资格穿“紫蟒”、成为高级官员的时候,贾家旧族早已“子孙流散”多年,援助也无从下手了。


栖鸿看红楼


贾府的嫡孙贾兰,升官发财之后,为何对贾府置之不理?

  贾兰在贾府覆灭后,却升官发财,给母亲赢得了一顶诰命的帽子,很了不起,但是对于落难中的贾府诸人,却并没有伸出援手,为什么呢?

  我个人觉得,其实是贾兰和李纨也凉薄。

  首先,咱们来看看贾府诸人对贾兰母子。

  李纨在贾珠去世后,带着儿子贾兰过活,她们成了贾府的孤儿寡妇。那个时代,寡妇是可以再嫁的,书中有不少这样的人物,比如说尤老娘,不但自己改嫁,还把两女儿也给带到新的夫家姓尤了,多姑娘后来也是再嫁之身,社会允许。李纨当然不会再嫁,一来大家子出身的姑娘,没这个说法,二来,她嫁的是国公府里的嫡子,别说别人不会让,就是她自己接受的教育,也不会想着再嫁。好吧,那就当了荣国府的牌坊。

  贾府对这个牌坊怎么样?物质上尽可能的优待他们母子,除了和大家一样的日常供奉,李纨的月钱十两,是平辈如凤姐等两倍有余,贾兰月钱十两,是贾宝玉等人的五倍,单独的院落,庄子之类的收入不计算在官中,除此之外,每年的年例,李纨母子都是最上份的。精神方面,可能是要欠缺一些,比如王夫人,就是把所有的宠爱都放在宝玉身上,贾母贾政,似乎对贾兰也不是特别好,尤其让人诟病的是荣国府元宵夜宴,连那不知该放在哪里的什么贾菖贾菱之类都来了,贾兰却没谁想得起来。因此有人说了,这明显就是贾府诸人没把他当回事嘛。

  可是我觉得吧,有些事,也还是要公平一点看。贾府诸人,对李纨母子该怎么对待?李纨是道德标兵,只能供着,能象王熙凤对尤氏那样动不动开玩笑,能象王夫人摩挲宝玉那样摸贾兰的头?肯定不行,就是贾兰同意,李纨的教育观念也不会同意。何况贾兰的性格,实在不太合群,他缺少了小孩子该有的那种纯真可爱,比如说大闹学堂那一回,阿狗阿猫全部都动了起来,贾兰却能安坐读书,这叫什么事呢?他很多的时候,都是在读书,温书,习射,唯独没有玩乐。想得到宠爱的人那么多,可是总共就那么一点,分不均匀。有些东西得自己争取,没有谁的爱,必须给你。能给你的,就是经济上最好的帮助。

  贾兰和李纨,活得都相当敏感,尤其是贾兰,是天生的牛心拐孤,不叫不来。我们当然理解他是寡妇带大的孩子,比人家心事重,他很早熟,也很警觉。这样的人,人家也未必敢接近,而他也许会觉得大家对他不好,越发不靠近,于是恶性循环,终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

  我总觉得贾府诸人没给他们很多很多的爱,但至少给了很多很多的钱,相比较其他人而言,如贾环母子,如迎春,已经很好了。你还想人家怎么样呢?不管怎么说,贾府落了难,站在人性的角度看,多少都应该给予些帮助。或许有人说了,他们当年给过他什么,要他拼命去帮?我就想说刘姥姥,刘姥姥得了贾府什么?充其量不过是几车东西,一百多两银子,放在农户那里是多得要命,可是要和抚养贾兰长大及李纨积攒的银钱比,哪一个更多?人家刘姥姥是拼尽了全力,救助落难的巧姐,难道同样姓着贾,就因为没有天天时时刻刻过问,就该无视他们的沦落?也不能吧,至少李纨,是时常被关注并委以重任的,而贾兰,受了更多的恩惠。

  世间有善恶,或许也有报应,大神因此奉劝世人:“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文/宛如清扬)


宛如清扬


贾府的嫡孙贾兰,升官发财之后,为何对贾府置之不理?

贾宝玉有个哥哥,名叫贾珠,和宝玉都是“玉字辈”的(“珠”为玉字旁)。贾珠娶了李纨以后,生了个孩子叫贾兰,可惜贾珠自己不到二十岁就死了。留下李纨带着贾兰,孤苦伶仃的。贾兰的日子过得很清苦,从五岁开始就进学读书。

贾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连亲叔叔被打也说“不关我事”

贾兰这个人,到后来是除了读书,对其他事情一概不关心。譬如众顽童大闹学府的时候,宝玉受了欺负,作为宝玉的亲侄子,贾兰居然对想要替宝玉出头的贾菌(同为草字辈的后生)说:“好兄弟,不干咱的事。”

贾兰在八股圣贤书里呆久了,耳边除了母亲李纨的“你只管读你的书,其他事别管”以外,就没别的思想灌输进来的。以至于他从六七岁开始,就对各种宗族关系、朋友关系不闻不问,性情上一日比一日冷漠,心里头除了仕途经济外,别无所好,大家聊天他也不搭理,只想着读出功名来。他这样的秉性,加上贾府上下更关心衔玉而生的宝玉,自然就有备受冷落之感了,以至于猜灯谜的时候众人都忘了他,只有贾政想起他没来,去请了,他才来。

宝玉夺走了本该属于贾兰的世职

贾环是庶生的,对宝玉这个受宠的心怀怨恨,曾经想要通过推烛台的方式把宝玉的眼睛搞瞎,这种事大家都是知道的。而贾兰对贾家人的态度也是心怀怨愤的,大家一致认为接班的该是宝玉,而他这个嫡长孙,却直接被排除在外了。随着年龄的增长,贾兰势必会想到,原本属于自己父亲(贾珠)的世职,很可能会被贾宝玉抢走,这就不得不令他对宝玉相当冷淡,对贾府的人也没有好气。

贾兰后来做了官职很高的武职,可已经被抄家的罪臣的嫡孙,怎么就能再有这么高的官职呢?一个说法是,贾兰是贾家被抄的幕后告密者,他在这场斗争中成为了最终的胜方(贾兰得到了忠顺王的赏识,赢得了政斗的胜利,而后北静王却连累宝玉获罪)。需知,“

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

从这个角度看来,贾兰的发达,正是踩在贾府的衰败上的,又如何在贾府破落以后,“伸出援手”呢?


豆子人民艺术家


所谓“以德报怨”,在真实情况下是不存在的!

《红楼梦》后四十回暂且不论,在前八十回中有两条明显的线索。

一是贾兰之母李纨在未搬入大观园之前生活得特别谨慎小心,大白天在没有男人出处的内宅里睡觉还要开着窗户。与其说谨慎,不如说恐惧和害怕。那么李纨怕的是什么呢?

二是贾兰在《红楼梦》里几乎没有什么存在感,经常不受各大主角的重视,仿佛有一种让其自生自灭的态势。可是做为贾府嫡孙,无论如何,都不应当享受如此低劣的待遇,可偏偏上至老祖宗下至丫环婆子都习以为常。不正常偏偏当成了正常,这其中倒底发生了什么?能不能和李纨的过分小心联系在一起?

曾经以为,贾兰的没有存在感,是李纨的独具慈心的保护措施,因为是寡母,若是让贾兰风头出尽,在大宅院里不知道会有多少明枪暗箭向她们射过来。所以,最安全的成长办法就是没有存在感地活着,让当家人忽视,忽略。让任何人感觉这个贾兰毫无威胁,从而不放在心上,任其自然成长。

从而得出了一个结论,贾府把寄以厚望的新生代人选进行了转称,贾兰从第一梯队被剔除了出去,虽然剃除了权力,但抹除不了伦理血缘和享受权益的资格。就仿佛是一个皇帝的弟弟,虽然年纪小,但也是先皇嫡出,理论上仍然有坐龙椅的资格。

所以,对于贾府而言,让他消失不如让他成为无用之人,不理不睬,任其自生自灭主就好。

但是,这恰恰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环节。

在古代大家族内,精明的主人不会如此孤注一掷,只提拔一个“继承人”,然后对其它候选人置之不顾。他们更倾向于多面开花,多面拓展。尤其是贾母那绝对是眼光卓绝的精明之人,不会做出如此低劣的事情。再如何看不上贾兰,也不至于忽略到众人皆知的地步。

再回到开头,李纨为什么恐惧?

到底贾珠活着的时候,还发生了什么事情?一定发生了什么事情,才导致李纨的恐惧,以及李纨所采取的低调培养计划。

这个才是关键!

可惜,前八十回并未进行清楚的交待。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李纨知道,贾兰可能知道。哪怕贾兰不知道,但当年在贾府近似于忍辱负重般的生活,处处小心翼翼,时时如履薄冰的生活一定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这种少年早就和天真,单纯,善良绝缘了。

嫡孙,分明就是一个笑话。

不管贾兰是否清楚当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但贾府对她母亲的监控他是深有体会,而她母亲恰恰是他生命中最尊重的人。母亲不仅给了他生命,生活,安全,还有未来的事业。没有他母亲的保护,恐怕他早就沦为路人甲了。不仅如此,贾府上下众人对他的态度也会让他对贾府的势利和冷漠产生了极大的反感和憎恨。

对母亲监控,对自己冷漠,还有暗地里的不怀好意思。造成了一个必然的结果

贾兰,对贾府没有认同感,没有归属感,更没有使命感。


買櫝還珠


题主这样问,大约是根据李纨判词"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来猜测的,到底贾兰升官发财后,怎么对待贾府的,因后四十回散佚,谁也说不准,若真是置之不理,也情有可原。



一,贾兰在贾府并未受到善待。贾兰是贾珠之孑,本是二房嫡长子嫡长孙,倍受众人关注的,但他却是透明一般的存在,陪伴他的不是自己的亲叔叔宝玉,而是他的庶叔贾环。无论是探贾赦的病,还是去贾政那儿,都是贾环与他在一起。

二,贾兰成长过程中,祖母王夫人,姑母贾探春等都不曾关注过他,曾祖母贾老太太也只是偶尔想起他。 第二十二回,贾府元宵家宴,独独不见了贾兰,但众人皆不曾过问,最后还是贾政想起,问怎么不见兰哥儿。由此可见,众人对贾兰何等漠视。



三,贾兰被长期漠视,养成了 贾兰自立自强,勤学不辍的习性,他认真刻苦,积极进取,他才学过人、野心勃勃、但也养成了他冷漠无情的个性,并且,贾家被抄后,贾兰也是举步维艰,待他从底层做起,饱经冷暖后,成为高官,我们有何理由要求他去帮助那些曾经冷待错待他的人呢。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不曾有过付出,何苦在得不到帮助时心理不平衡呢?贾兰帮人,是天大人情,不帮,也是理所当然。


萍风竹雨123


贾兰作为贾家嫡长孙,升官发财后,为什么对贾府置之不理?

1.贾府惹怒朝廷,抄家后,人人避之不及

2.作为贾府的未来,要做切割。贾府和贾兰必须保持距离。这是觉悟问题,也是原则问题。

3.和风气不好的贾府保持距离,也是皇帝的心意,不争气的,就打压,积极向上的就扶持。

4.当然,贾兰的父亲贾珠死的早,孤儿寡母生活上委屈多一点,也是有的。

5.好在,贾兰母亲李纨比较聪明的女人,为人处事低调内敛。懂得明哲保身 进退自如,所以,贾兰才能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6.贾兰在爷爷贾政严格要求下,读书刻苦,为人处事也得体大方。懂得明哲保身。

总之,贾兰绝对是贾家的希望,也是一朵盛开的花。最好的呵护,不是宝玉那样温室里宠着,也不能赵姨娘那样无事生非的带坏贾环,而是李纨带贾兰这种,韬光养晦,大智若愚,正能量满满的的养育。


用户72902096647


《红楼梦》是一部兴亡史,作者通过甄士隐一家,林如海一家,贾家这三家逐渐推进的灭亡,讲述了一部兴亡血泪史。不同于甄家和林家小家庭一败涂地,贾家在抄家之后,贾兰通过自身努力,科举高中,中兴了贾家。不过根据【晚韶华】判词看,贾兰高中后的情节只是简单交代,不过是重复了贾家之前的兴衰而已。至于对贾家人怎么样,还真不好说!


【晚韶华】镜里恩情,更那堪梦里功名!那美韶华去之何迅!再休提锈帐鸳衾。只这带珠冠,披凤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腰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


不知道为什么这个判词这些年变成了对李纨的讽刺,衍生出李纨对贾家抄家后见死不救的论点。其实完全不对的。这首词并没有任何对李纨讽刺的意味,有的是讲述了一个事实。

李纨丈夫贾珠肩负父亲贾政的梦想诗书苦读,不想命苦不到二十岁撒手而去。李纨从此一心教育儿子贾兰,完成丈夫贾珠未竟梦想。贾家抄家后,李纨母子相依为命过得也很贫穷。贾兰寒窗苦读没让李纨失望,科举高中后步步高升高爵厚禄。李纨依靠儿子没受到老年穷,算积了阴骘。她还母凭子贵,成为诰命夫人。可惜韶华易老,黄泉路近,李纨没享几年福就盍然而逝。而贾兰的贾家,最后依然重复了贾家的老路,兴衰循环。成为后人茶余饭后的笑谈,至于是羡慕敬佩,还是嫉妒诬陷,他们都不可能知道了。


“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这一句并无毛病。李纨年轻富贵,中年贫苦,到了老年再次富贵,是因为有个好儿子。作者认为别人若要像李纨一般,是需要为儿孙积阴骘才行。所以你看,根本没有对李纨的讽刺,都是在讲述一个母亲含辛茹苦教育儿子,儿子成材她却撒手而去的故事。

贾兰科举高中需要一个过程。显然绝不可能如续书八十回后描写那样贾家前脚抄家,后脚高中。《满床笏》中“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脂砚斋批语说贾兰贾菌一干人。可以证明贾家抄家,李纨贾兰母子同样受到波及,过起了衣不蔽体,破棉袄加身的贫穷日子。而李纨判词说“人生莫受老来贫”也能证明李纨贾兰母子是在她老年才改善了生活困境。

我认为,贾家抄家后,一家人分崩离析。李纨贾兰母子相依为命,穷困潦倒。李纨将一腔心血完全放在贾兰身上,含辛茹苦教育贾兰用功读书。多年以后,贾兰终不负十年寒窗,科举高中当了官。而那时李纨已经垂垂老矣。没享几年福,在贾兰官至五品以上(这需要过程),为母亲李纨请封诰命后,李纨油尽灯枯阖然长逝!这一过程一二十年都可能,以《红楼梦》的行文,大概率是最后章节一段文字交代清楚。至于会不会描写贾家人来投奔贾兰,我认为可能。那时候,贾兰高官厚禄,也不会拒绝穷亲戚的投奔,一如之前的荣宁二府,赘生着无数小家庭。弄清楚【晚韶华】曲子并无贬义只有叹息就可知,贾兰的贾家虽然不同于以往国公府,但与祖宗殊途同归,还是兴衰往复!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80回本 】

【红楼梦·通行本120回本 】

【工笔红楼梦·清·孙温】


君笺雅侃红楼


《红楼梦》第五回当中的判词有一句叫做“兰桂齐芳”。

很多大家解读的意思是,贾兰成为最后复兴贾府的关键人物,如果是这样,这个问题就是错误的。

我们来看看,贾兰在红楼梦中的表现。

相对于贾府最为尊长的老太君,贾兰算是重孙子中的第一个,直系,因父亲早逝,在孤母李纨的教导下很是懂事的成长。贾兰第一次出现,就是在宝玉闹学堂的时候,他是一个侄子辈,但是在贾宝玉这样的叔叔辈面前,表现的很节制,不参与任何打斗,一心只读圣贤书,所以他最终的成功是可预见的,而在后四十回的续写中,高鹗也给他这样的责任和荣耀,一举考取功名,一步步走向人生巅峰,自己的母亲也跟着沾光了,戴上了凤冠霞帔,所以贾府的荣耀需要这个重孙子辈的来撑起来,而不是说对贾府置之不理,至少对荣国府这一支,从家国天下这样的角度来看,贾兰自己强大了,肯定是会照顾家里的。


大野泽的风


贾兰升官发财后,对贾府置之不理,早有预兆。

第九回,顽童闹学堂,宝玉和秦钟被金荣辱骂,后来茗烟参战,贾兰同桌贾菌忍不住要帮助宝玉,贾兰忙按住贾菌,极口劝道:“好兄弟,不与咱们相干。”

宝玉是贾兰的亲叔叔。亲叔叔被欺负,贾兰竟然说不与咱们相干。俗话说三岁看老,贾兰小时候冷漠没有亲情,长大后也是如此。

许多人都拿第二十二回,大家在贾母房里猜谜语,贾兰没来,谁都没有发现,只有贾政询问贾兰,来证明贾府没有人关注贾兰。

其实贾府猜谜语,贾兰不来,是很失礼的。

首先,贾兰是荣国府二房的嫡长孙,身份尊贵,贾府有聚会,他应该主动前往,而不应该让别人去请。

再次,过年期间,作为晚辈,见老太太高兴,应该主动前来,承欢老太太膝下,让老太太高兴。例如八月十五中秋节前夕,因为凤姐病了,宁国府的尤氏就连续几天主动来到贾母处伺候老太太,十五当天一直陪着贾母到深夜。

正月里,正是节日期间,贾兰理应陪伺老太太,可是他却借口,没人叫他,拒绝陪着老太太取乐,让老太太高兴。贾兰做法是错的。可是贾府人没有一个责怪贾兰。

李纨说:“他说老爷方才并没去叫他,他不肯来。”不叫他,他就不来,证明贾兰没把自己当贾府的主人,对贾府没有归属感和责任感。

王夫人对贾兰是没有疼爱的表示,可是贾母对李纨和贾兰母子还是疼爱的。

凤姐曾经对李纨说过:“你一个月十两银子的月钱,比我们多两倍银子.老太太,太太还说你寡妇失业的,可怜,不够用,又有个小子,足的又添了十两,和老太太,太太平等.又给你园子地,各人取租子.年终分年例,你又是上上分儿.你娘儿们,主子奴才共总没十个人,吃的穿的仍旧是官中的.一年通共算起来,也有四五百银子”。

凤姐的话证明了贾母等人对李纨母子还是十分照顾的。贾政见客人时,也总是带着宝玉、贾环和贾兰,对他们没有分别。

回到第二十二回,贾兰被叫来后,“贾母命他在身旁坐了,抓果品与他吃”。 第七十五回,贾母吃完饭特意告诉下人:“把那一碗肉给兰小子吃去。”

虽然贾兰在贾府的关注度不如宝玉,但是也不错了,贾府里除了黛玉真没有其他人能和宝玉比。贾兰的待遇比迎春,贾环好多了。

所以贾兰不救贾府人真的说不过去。就算贾兰没有能力救其他人,但是他绝对有能力,救妹妹巧姐。可以想象,当年巧姐找到哥哥,求他救救自己,贾兰的心肠得有多硬,才能拒绝小妹妹的哀求。贾兰眼睁睁的看着巧姐被卖到烟花柳巷。

大家都知道,将巧姐救出火坑的人是贫苦的老太太刘姥姥。刘姥姥靠着自己出乖卖丑,让贾府人高兴,得到了贾府的帮助,她得到贾府的帮助和贾兰比无异于九牛之一毛。

刘姥姥能砸锅卖铁的去救一个根本没有血缘关系的巧姐。贾兰不愿意舍弃一点钱财去救自己的同宗妹妹。贾兰和刘姥姥两个人的品质高下,从这件事上就能分辨出来。

贾兰升官发财后,对贾府人弃之不理,唯一的原因是他品质低下,极端自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