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黑木读书


孔子说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出自《论语·泰伯第八》,对这句话最常见的理解是:对于老百姓,只能使他们按照我们的意志去做,而不能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由于这种最常见的理解,几千年来,孔子被人冠以“愚民政策”的鼻祖,因为他们认为,孔子主张对老百姓就是要让他们服从领导、听从指挥就行,而不需要懂得更多、更深的道理。这成为近代人们指责孔子愚民的主要罪证。

实际上,对于“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可以有四种理解。

其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应该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持这种观点的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他们认为这是人们对孔子说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断句不对,应该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说:老百姓如果知识水平和能力提高了,有行使民主权利的能力了,就应该要给他们政治自由,也就是要给他们行使民主权利的自由;如果老百姓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还没有提高,还不具备行使民主权利的能力,那就应该要教育他们、训练他们,使他们逐步具备行使民主权利的能力。

其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应该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康有为、梁启超也断错了句,他们认为孔子说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应该这样断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说:要看看这个社会形势和老百姓的素质、能力,如果感觉条件成熟了,可以给老百姓民主的时候,就应该给老百姓民主;如果感觉条件还不成熟,还不可以给老百姓民主的时候,就要先教育他们、训练他们。

其三,“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就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孔子说的这句话就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就是:对老百姓,就是只要叫他们照做就行了,而不需要让他们知道理由,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这句话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并不是人人都能站到很高的层次去理解一件事情或者一个问题,如果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对任何人都要交代清楚所有的来龙去脉,都要告诉他为什么这么做,往往会会把事情越弄越复杂,适得其反。事实上本来就不需要每个人都弄明白做一件事情的理由和所有的来龙去脉。就好比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只要知道“1+1=2”就行,至于为什么会“1+1=2”则是极少数像华罗庚、陈景润这样的数学家去研究的课题,我们绝大多数人压根没必要去弄明白其中的道理和奥妙。

其四,应该鼓励和提倡“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很多时候,我们应该鼓励和提倡“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要做一件事情之前,你先就苦口婆心、费劲口舌告诉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么做的好处是什么、坏处是什么,诸如此类的说了一大篇的大道理,或许坏处更明显,反而给他增加了额外的、不必要的思想负担,让他对不可预料的结果赶到害怕,吓得不敢行动了,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那不是更加糟糕了吗?的确,有的事情就是如同“小马过河”一般,要凭着一股子年轻气盛的冲劲去试、去闯、去做;而不能事情还没做,却先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论证、去求证这件事到底值不值得做、可不可以做。否则,天下什么事情都干不成,什么机会都会消失殆尽了!


乔鞅


孔老二这老头,满脑子想的都是怎么推行仁义道德,而他的仁义道德。都是君臣,都是礼教,都是阶级,是肉食者的套路,都是让百姓怎么不会反抗,是统治者的仁爱。

脑子里整天想的都是千秋万代,怎么样让统治长治久安,而不是普通百姓的幸福安康。

那么他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很清楚了,没有思想的人最为麻木,最容易统治,不知道反抗。

所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啥意思?就是尽管指使差遣他们,别让他们知道自己都做了啥。

为啥?

因为这些统治者就是只知道驱使差遣老百姓去干活,辛苦干了的成果却不给百姓分享。自己独吞占用了。你说这么无耻无德,他们能让百姓知道吗?

要是百姓知道这些统治者都这么贪婪,这么黑,还这么蠢,直接就把他们都推翻了。


繁花若雪202


经过两千多年的皇权统治,那些自诩为天子的窃国大盗们,为了维护自己的皇权统治,把各种各样的思想,都贴上儒家的标签。其中之一就是愚民政策。但是,说孔子要愚弄百姓,那简直就是诬陷。孔子是提倡有教无类的教育家,怎么会愚弄百姓。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出自《论语.泰伯篇》,原文如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要正确解读这句话,就要联系上下文。

前两句:

曾子说:“读书人不能没有恢宏的气度与刚毅的性格,因为他承但重任而路途遥远。以行仁为自己的责任,这个担子还不沉重吗?直到死的时候才停下脚步,这个路程还不够遥远吗?”

孔子说:“启发上进的意志要靠读书,具备处世的条件要靠学礼,达成教化的目标要靠习乐。”

后两句:

孔子说:“喜好勇敢而又恨自己太穷困,就会出乱子;对于不仁德的人和事,憎恨得太多,也会出乱子。”

孔子说:“即使一个人才华卓越,有如周公,如果他既骄傲又吝啬,其它部分也就不值得欣赏了。”

前后都是在谈论人的学习和修养问题。中间这句话肯定也是如此。

流行的解释有:

一:可以让老百姓按照我们指引的道路走,没必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

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老百姓,若可任使,就让他们听命;若不可任使,就让他们明理。

三: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如果老百姓可以被支使,放任自由是不行的,必须加以引导。

这三个解释都与上下文脱节,应该不是正解。

正确解释的关键在于对“可”的字的解释。在《说文解字》这部最早的字典中“可,肯,许词也”,“可”应理解为肯定、认可。 这是最接近孔子时代的字典给出的解释。

联系上文,“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正确的解释应该是:

孔子说:“启发上进的意志要靠读书,具备处世的条件要靠学礼,达成教化的目标要靠习乐。诗、礼、乐是教育民众的基础,百姓认可这些,就不要干涉他们,让他们自由发挥。如果百姓不认可,我们就要去教化他们,让他们知道和明白。


走自己的路8501


这句话的理解难点主要在于断句,都怪那个时代没有标点符号,搞得我们理解起来就很容易精分。我们用几种不同的断句方法来理解这句话,你认为哪种对就选哪种吧。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这种断句是比较主流的方法,意思是:对于老百姓,只要让他们按照我们(统治者)的意志去做就行了,不能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

按照这种断句,这就是愚民思想了,要统治人,就要先统一他们的思想,自古以来的帝王,大多以这种理解来统治人民,因为孔子在人们心中是圣人形象,孔子的话就是金科玉律,任何人不得质疑的。

只要让人民按照这种方法去理解,那么对于统治阶级来说,控制思想就非常容易了,维护江山稳固也就容易很多了。

但是,这种“愚民”思想和孔子的主张是相悖的,他如果要愚民,又怎么可能办学,让普通人接受教育呢?你学的越多,懂的越多,控制起来不就越难了吗?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老百姓认可的事,就让他们去做。如果不认可,就向他们讲清道理。

这种解释方法,可以说是非常民主了,也比较符合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与第一种“愚民”的解释相反,这种解释恰巧是开启民智的思想。

实际上,在《论语·泰伯》中,这句话前面还有一句: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诗、礼、乐,是孔子从事教育的三个主要内容,是人的修养形成的关键因素。

结合上下文来理解,整句话的意思应该是:如果要让人民养成良好的修养,就要让他们精通诗、礼、乐,如果他们不能精通,就要去教化他们,让他们明白。

我觉得第二种解释是比较合理的,因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之前,孔子明明在讨论的内容是诗、礼、乐,是教育人的过程,怎么可能突然话锋一转,就开始讲帝王权术了呢?



也可自话


《论语·泰伯》中记载了孔子说过的一句话:“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引起了千古争议。有些人认为,孔子这句话是愚民政策,即只能让百姓顺着统治者规定的道路走,不能让他们知道这是为什么。还有些人认为,这句话的应该断句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老百姓觉悟高,就由着他们去做,觉悟不高,就让他们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那么,这句话的本意是什么呢?如果不是考古上的一次重大发现,可能我们永远也不知道事情的真相了。且听居士我慢慢道来。

首先,把这句话读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肯定是错误的,因为正如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中所说,这不符合先秦时代人们的语言习惯。如果要表达这个意思,孔子会说:“民可,则使由之,不可则使知之。”

那么,孔子真的是认同愚民思想吗?1993年10月,在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村,郭店一号楚墓M1发掘出竹简共804枚,包含着有字简730枚,其中有多种古籍。在郭店简中,研究者们发现了一篇战国时期的儒家著作《尊德义》,其中就隐藏着解答这个问题的关键。

《尊德义》中说:“民可使导之,不可使知之。”与《论语》中孔子的话如出一辙,只不过把“由”字改为了“导”字。但接下来的这句话就很耐人寻味了,《尊德义》说:“民可导也,而不可强也。”也就是说,战国时期的儒家学者用“强”字来解释“知”字,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老百姓可以被引导向正确的方向,但不能强迫他们做事情。

那么,为什么要把“知”解释为“强”呢?其实,在先秦时代,“知”字与“折”字是可以通用的。比如荀子《劝学》中“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这一名句,在《大戴礼记·劝学》篇中写作“锲而舍之,朽木不知”。所以,孔子说的这句话中,“知”通“折”,也就是“强迫”的意思。而“由”字也是一个通假字,通“迪”字。

所以,孔子这句话的本意是:“民可使迪之,不可使折之。”意思是:对于老百姓,统治者可以启迪、教化他们,但不能强迫他们,让他们折腰。

综上所述,孔子向表达的并非愚民思想,恰恰相反,孔子重视对民众的教育。

一切有为法,如梦亦如露。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梦露居士,为你解读国学经典。


梦露居士读文史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论语》中的这句话,一直以来都有很大的争议。

一种论调认为这句话是宣传“愚民”思想的,另一种论调则认为不可能,这一类具体的解说非常多,归根结底都是驳斥愚民,而另行解释美化。两种论调水火不相容。

其实《论语》当中很多语句都往往有歧义,这和《论语》的叙述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论语》是孔子的徒子徒孙们编集的,书中大部分的内容都是直接以“子曰”开头,没有上下文。加上中国文字本来就一字多意,没有上下文的联系,自然就可以生出很多种解读来。

孔子一生说过很多话,《论语》不是他自己写的,是身边的人,以及徒子徒孙们记录的。什么时候记录的?就是在他们听的时候记录的。

有些话,孔子这次是这么说,或许过一阵,他的思想得到精进,再说的时候,出口的话可能就会改变,但《论语》中有可能记录的是上一次讲的那一句,因为记这句话的人在下一次的时候没有在场听孔子讲课。

这是很常见的事,经常表述自己想法的朋友一定会有这种体会,很多思想就是在表达的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的。

没有上下文可以联系,由数个旁人编集却没有孔子自己对所记录的话语的意见,这些都是《论语》的问题。

认为这句话“愚民”的,是从字面上来理解这句话的,而与此相反的,是从孔子的“圣人”身份上来理解这句话的。

我知道我说这样的话,很多朋友会过来喷击我,说我几斤几两,在这里大放厥词。

但是这是我自己的一点想法,不管你认不认同,这都是我的考量,我也没有打算寻找认同者。

回到正题,我怎么理解这句话。

孔子的思想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对待个人,他教化世人“修身、齐家”;另一部分对待君王,他指导君王“治国、平天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这句话是用来指导君王“治国、平天下”的。

知,接近于智慧的意思,但比智慧更进一步,有领悟透彻,洞悉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君王)可以引导人民,不可以使他们“知”。

先不要去讨论这是不是愚民思想。首先来看孔子的这句话,这句话并没有错。

我前面说过了“知”是高于智慧的一种概念,假使人民各个都有“知”,那还怎么管理。对于一个稳定的社会组织来说,太多的想法不见得会给社会带来安定,尤其在君主封建时代,金字塔的顶端只有一个人,如果管理的人民各个都有“知”,每个人都不服其他任何人,这个世界太疯狂了。

政治有一个特性,就是真相和对外公布的情况相差千里。

“不可使知之”,不是说不让人民有知识,这样解释太荒谬了,如果是这个意思的话,孔子就应该先把他的徒子徒孙们杀掉,以身作则。对于“知”的理解,非常重要,不理解这个字,还是不要看《论语》了。

无独有偶,“郭店楚墓竹简”(于1993年10月出土)记载版本为:

“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智之;民可道也,而不可强也。”

这个版本的出世,进一步解释了这句话,我估计这句话就是孔子在另外一次讲话时,所做的升级完善版讲话,然后有个徒子徒孙给他记下来了。

“道”,可以简单的去理解为引导,道路不就是让人沿着路走,有引导的意思嘛。

如果要深解,即老子所说的“道”,关于道的解释,必须看老子的,因为老子最接近于道。老子的“道”就是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无为而治”。

郭店版的解释:(君王)可以顺势引导人民,不可以使人民太过聪明(有想法);人民可以因势利导,不可以强迫(强行的,逆势而为)。

为什么不能强迫,因为强迫就会有反抗。

一个政治家的水平高低,就看同一件事,在他的政策下,人民是高兴着去做,还是抱怨着被强迫做。

这是很高的智慧,放到一个小家庭来,聪明的老公,总是很会哄老婆,哄着老婆为他做很多事,而不开窍的男人,则不懂得这些,即使在女人不高兴的时候,还在那里一个劲讲道理,甚至对吵发脾气,最后不但问题没解决,两人还要闹冷战。

其实没必要去谈这句话是不是愚民,因为这句话是给君王、统治者看的,不是给小老百姓看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本来就站在对立面。打个比方,就像股市里的庄家和散户,庄家的想法让散户看了,散户肯定气的要死,因为庄家就是把散户当成傻子来玩的。

放在统治者的立场,他就该这么做,这是君王的智慧。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馆


看到很多人在断句的,实在是不忍直视,这就像鲁迅说了一句“早上好”,你们却非要拿去分析,“早上”代表了什么,“好”代表了什么,凸显出什么鲁迅的高洁情操,抨击了旧社会的黑暗,试问在那里夸夸其他的诸位,是闲的无聊吗?

我可以郑重其事的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就是“某些人可以让他们去做,但是不必让他们知道原因”,这句话没有任何问题,也没有歧视任何人,这是孔子所倡导的,为人处世的一种行事准则。

人分三六九等,这不是圣人规定的,而是百姓世俗所定制的,甚至还有“三教九流”类似的说法。圣人虽没有将人划分为“三六九等”,但对不同的人,却明确指明需要有不同的相处方式!

一则,“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这是对朋友的相处方式。朋友就该以礼相待,而不能因为“惯熟”而丢失起码的礼数!

二则,“三人行,必有吾师”,这是对所有人的相处方式。对任何人都保持谦虚,这样才能看到他们身上的优点,并加以学习。“鼻孔朝天”,一副“老子天下第一”样子的人,别说看到某个人身上的优点,恐怕眼界高的“老天爷”都快不放在眼里了。

三则,“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是对愚昧无理之人的相处方式。一个人愚昧无知,却还固执己见,要是和这种人讲理,那永远都不会有结果的,吵赢了,他不服你,也不会认同你是正确的,吵输了,你的道理连他都讲不过,难不成你也要和他一样,信奉歪门邪理?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做事情不要让他们知道那么多“为什么”,否则这种人刨根问底,却还固执自己的“歪理邪说”,到最后,可能什么都搞不成。

《爱情公寓》里有段两人去吃饭,男方问女方吃什么,女方回答“随便”,男方反问“吃龙虾?”,女方回答“不行,因为。。。。”,这样来来去去许多回,到最后什么也没吃。这就是典型的蛮横无理的作为。\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1a08f000445cd3841a31f\

都市修道人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论语》中的一句,出自《泰伯》篇,第九句。对这句话的解释,存在着很大争议。争议的最根本原因,是由于断句的不同,意思就会发生变化。最一般的断句,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按此断句翻译一下,意思是这样:

对于老百姓,只能让他们照着(统治者的)命令去做,不能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这样做。

按这种解释,可以理解为这是统治阶级的愚民政策。按北京大学哲学系一九七O级工农兵学员的解释,“它充分暴露了孔老二敌视劳动人民的反动本性和害怕劳动人民的虚弱本质。”因为在人民起义的遍地烽火之下,“孔老二为了挽救奴隶制的覆灭,向奴隶主出谋划策,要他们禁止人民学习革命道理,防止人民知道他们的阴谋诡计,要他们想方设法欺骗和愚弄人民。”

当时的这种解释,是有其时代背景的,五四之后,孔子的儒家学说,成了封建统治文化的代名词,孔子本人,也成了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替罪羊,要进行文化反思,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必须被打倒。如果不打倒他们,上千年文化惯性所形成的话语权是很难被剥夺的。于是,孔子成了被打倒的对象,既然被打倒了,他所说的一切全成了错误的,反动的。孔子思想中所包含的进步的合理的因素,也被一起打倒了。在这样的背景下,孔子是愚民的,成了天然正确的。于是上述的解释,就成了标准答案。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渐渐复兴,人们也慢慢认识到之前文化反思中的矫枉过正。人们在批判儒家的时候,把其优秀的东西象澡盆里的孩子一样给倒掉了。所以,这些年来,传统文化强势回归之下。人们对之前某些正确答案又产生了怀疑。

类似“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讨论,正是在这样背景下提出来的。

孔子做为人类历史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难道他的思想中真的包含着愚民的成分吗?许多人产生了怀疑。于是,又重新审视和解释这句话。断句的不同,造成意义的不同,就成了一个着手点。

上面的解释,也可以断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第二种可断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这种解释是,老百姓自己做的好,就顺其自然;如果他们做的不行,就要使他们明白(为什么要做好,或是如何做好的道理)。这样一断,就没有愚民的意味,反而是教化老百姓了。

还有一种可断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和上边差不多:老百姓可使,就随他去;不可使,就教育他们(使他们可使)。

这样一弄,孔子愚民的思想便不成立了。

我是不相信孔子有愚民的思想。因为这种思想和孔子的一生行事不相符。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开创私学的人。也就是说,在他之前,只有贵族才有学习的机会,从孔子之后,才使得平民有了受教育的机会。孔子做了这样的事情之后,我们还认为他愚民,是不是有点亏心呢?

我翻了一下《四书集注》,发现对于这句话,朱熹的断句也是“民可是由之,不可使知之”。朱熹的解释是:“民可使之由于是理之当然,而不能使之知其所以然也。”朱熹是大学问家,话说的有点难懂,意思是说:“做为统治者,如果你知道这个事应该这样做,就让老百姓这样去做。至于为什么这样,没必要告诉他们。”朱熹的解释,似乎印证了孔子的愚民。但实际的情况不是这样的。我的理解是,做为统治者,当社会面临一个新的发展走向的时候,统治者应该告诉老百姓往那个方向走。原因不用告诉他们。这并不是因为愚民,而是没有办法,让每个人都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个道理,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还有表现,比如在部队中,上级命令你执行一个任务,理解也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执行,就是“由之”,而“知之”的事,可以慢慢来。

程颐的解释也差不多,他的话很好理解:“圣人设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户晓也,然不能使之知,但能使之由之耳。若曰圣人不使民知,则是后世朝三暮四之术也,岂圣人之心乎?”程子的意思也很明白,圣人之意,不是不让人知,而是办不到。同时程子又说,愚民政策在现实中是有的,他们也利用了孔子的话,但那不是孔子的本意。

我觉得程朱的解释是对的。


七月流火140400643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出自《论语·第八章·泰伯篇》

就是因为这句话,让文化大革命有了攻击孔老夫子的理由。



断句方法有五种,下面一一列举出来。

1.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这一读法历史悠久,文化大革命就是用这句来攻击孔子的。

释义:可以让人民按照我们指引的道路走,没必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

近代学者都对此句读采取批评态度。 范文澜、冯友兰均是如此。文革批判孔子的理论依据,大都来自这两位学者。

释义二

兴于诗,立于理,成于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整句话就是说,诗、礼、乐是教育民众的基础,一定要抓好,如果人民掌握了它们,那就让他们自由发挥,如果人民没有掌握,我们就要去教化他们,让他们掌握这些东西。

这种句读符合了孔子思想与主张。因为孔子主张教化民众,而诗礼乐是最好的方法。



释义三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老百姓,若可任使,就让他们听命;若不可任使,就让他们明理。

这种断句更符合《论语》的语言规律,也更合乎孔子的实际思想。



释义四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如果老百姓可以被支使,放任其自由是不行的,需要对他们加以引导。

“克己复礼”是孔子的一贯主张,孔子不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他一生都在努力建立一个礼制社会。

这种解释不为错,但也不是很准确。



总的来说,“愚民”的说法肯定是不对的,孔夫子的思想,一语概括就是“仁”,其毕生都在为教化民众而努力。

统治者的思想决策不可能被群众完全接受,但是国家要运转,就要把政策准确执行。因此,我赞同第三种解释。

民众的思想水平,决定了国家的未来发展高度。


文创极客


站在政治的高度去看,孔子的说法是正确的,对治理国家,稳定社会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试想一下,当一个魔术师把他的秘密合盘展现在大家的面前时,你觉得还有人再去观看他的表演吗?当然,如果你想打倒这个魔术师并取而代之时,你当然希望知道他的秘密,并当众揭穿他让他难看,让他无法再表演,从而达到你的目的。而你也不想别人揭穿你,取代你。所以,不同目的的人,对孔子的说法当然有不同的态度!曹操为什么要杀懂得“鸡肋”意思的人就是很好的例证!不过,硬要说孔子在愚弄人民也没有错,错的是你没有政治觉悟,一味追求光明磊落,直至把自己赤身裸体的展现在大街上才感到满意!这是自己愚蠢还是别人不够光明,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