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夺权时,跟随曹操起家的旧部为什么不帮助曹爽?

小喵音雪儿~呐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时,为什么没见多少曹操的旧部挺身而出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曹操旧部死的死,老的老

司马懿夺权的标志事件,是公元249年的高平陵政变。这时距离曹操之死已经过了将近三十年(曹操死于公元220年),连司马懿都已经七十岁了。如题主所说,跟随曹操起家的旧部为什么不帮助曹爽呢?那我们来算一下。曹操起兵反董卓是公元189年,距离高平陵政变已经六十年;即便从曹操的官渡之战(公元200年)算起,也已经过了近五十年。试想想,当时跟随曹操的人,不是已经死了,就是已经老掉牙了。

那么我们退一步说吧,曹丕、曹睿时代的文臣武将们,他们在这场政变中是持什么态度呢?

第二,大司农桓范出奔曹爽

不是所有人都站在司马懿一边,大司农桓范就是其中之一。

桓范在魏明帝曹睿时就是镇守一方的大将,曾任征虏将军、东中郎将,都督青、徐诸军事,即青州、徐州战区司令长官。司马懿久在军中,知道桓范有本事,能带兵打仗,有谋略,故而政变伊始,就打算重用他,任命他为中领军。岂料桓范之子对老爹说:“皇帝车驾在外,不如出城。”桓范觉得曹爽手中有皇帝这张牌,司马懿未必能赢,遂逃出城去,奔至皇帝行营。当司马懿听到桓范逃走的消息后,如五雷轰顶,捶胸顿足道:“完了完了,智囊去了。”

桓范逃到曹爽兵营,建议道:护送天子前往许昌,许昌是旧都,帝国政治中心之一,站稳脚跟后,诏令四方军队勤王,消灭以司马懿为首的洛阳叛乱集团。然而,曹爽本来就是没什么主意的公子哥,值此生死之际,他优柔寡断的性格尽现无遗,对桓范的建议迟疑不决。

最终曹爽决定向司马懿认怂,以为可以保住荣华富贵。桓范大骂道:“曹真也算是个人才,却生下你们这样的兄弟,猪狗罢了。唉,今天我要被你们株连而灭族了。”最后,曹爽集团被司马懿一网打尽,桓范也当了陪葬品。

第三,曹爽执政以来不得人心,是众叛亲离的原因

魏明帝曹睿临终前,指定曹爽、司马懿为辅政大臣。曹爽之所以上位,不是有什么本领,也非必然,只是朝中两派人争权夺利时获利的渔翁。刚开始,曹爽与司马懿还能和平相处,不久后,他的一帮狐朋狗友就开始坏事了,怂恿曹爽挤掉司马懿。凭着先帝遗诏,凭着几个跳梁小丑的支持,曹爽自以为掌握全局、稳操胜券,最终将一败涂地。

他的“智囊团”包括毕轨、邓飏、李胜、何晏、丁谧等人,狐假虎威,操纵朝廷,广结党羽,独断专行,甚至屡屡变更国家法令制度。连太尉蒋济也被架空,实际上只是一尊被供奉着的泥菩萨,实权倒不及何晏、邓飏、丁谧这些曹爽集团骨干。朝廷的现状,马屁党官职不高,却拥有实际权力;像蒋济这样的“三公”,徒有虚名,只能发发牵骚罢了。

对曹爽以及一帮小丑当权,朝臣们嘴里不说,心里有数,曹爽不靠谱,还是司马懿行。后来司马懿能成功发动政变,与太尉蒋济等一帮元老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君山话史


诚邀,如题。这个问题有点意义。须知道人生于世界,当以信义立身,如若无信,则与禽兽无异。那么在深受儒学影响的三国时期,当魏国大都督司马懿夺权时,跟随曹操起家的旧部诸如五子良将等人为什么不起兵勤王呢?小编以为这两个原因很重要。

其一:忠于曹魏的将军基本凋零

话说司马懿也真是能活,从东汉末年开始,司马懿就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平定天下,曹操死后,曹丕继位,曹丕深感司马懿不是池中之物,一直拖着不肯授予其兵权,直到曹丕死后,曹睿继位,司马懿才得以出任雍梁都督。本来曹睿的本事还是可以压住司马懿不敢造次的,结果曹睿很快也死了,熟话说富不过三代,当新皇帝登基之时,忠于曹操的老将诸如曹仁,曹洪,夏侯惇,张辽,张郃等人尽皆凋零。曹魏皇室已经无良将拱卫。

其二:时任大管家曹爽的能力不行

小皇帝即位后大权实际上掌握在宗室曹爽手里。但是曹爽能力真不咋的,他担任托孤大臣差不多十年,将一帮老臣得罪光了,苦心培育的亲信却没一个排得上用场。在平常,何晏、邓飏、李胜、毕轨、丁谧等一个个嚣张嚣张,在朝廷里横着走。可高平陵之变发生后,他们一不能为曹爽提供可以操作的计谋,二不能维护曹爽的人身安全,要来何用?却是曹爽并没有看上眼的大司农桓范,冒着生命危险从都城洛阳赶到高平陵来,向曹爽提出挟制曹芳到许昌去的计谋,“以皇帝诣许昌”。只不过被曹爽拒绝了。急得桓范破口大骂:“你父亲曹真是个英豪,怎么生下你这种蠢猪?可恨你害我横遭灭族之祸啊!由此可见,不是没人帮助曹爽,只不过是曹爽自己烂泥扶不上墙罢了。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原因很简单,因为在司马懿夺权的时候,曹操所倚靠的旧部在当时已经没有多少势力了,再加上曹爽自己作死,所以没有人站出来帮助曹爽。

曹操的旧部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派系:

一派是宗亲曹氏夏侯氏,代表人物是曹仁、曹真、曹休、夏侯惇、夏侯渊这些人。

一派为世族豪门,代表人物为荀彧、司马懿、钟繇、陈群这些人。

另一派就是寒门出身的武将,代表人物为张辽、徐晃、于禁、张郃这些人。

曹操主要依靠宗亲和寒门两派实行统治,兵权始终牢牢掌握在他们手中。曹操对于世族豪门则是采用既打压又合作的态度。

打压他们,是因为世族豪门一直看不起曹操“宦竖之后”这个出身,诋毁曹操政权的合法性。这些人总是在舆论上给曹操制造麻烦,所以曹操不惜杀掉边让、孔融、崔琰、杨修,甚至包括荀彧,给他们点颜色看看。

另外曹操还通过“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吸收了很多寒门人才,借以冲击被世族豪门把持的选官用人制度。

但由于他们掌握着话语权,有出色的政治能力,所以曹操还不能和他们完全撕破脸皮,必须和他们合作,给自己的政权“充门面”。有些世族比较识时务,选择和曹操合作,曹操也给了他们相应的待遇,钟繇和陈群就是很好的例子。

也有顽固不化的,司马懿就是典型。曹操第一次征召他的时候,司马懿看不起曹操是“赘阉遗丑”于是托病不来。后来曹操来硬的,司马懿没有办法才出来为曹操做事。

但无论是合作还是抗拒,这些世族豪门一直对曹操,乃至之后篡夺东汉的曹魏政权是有抵触心理的,这是毫无疑问的。而他们之所以此时不反,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手里没有兵权,没有资本。

不过曹丕称帝后,这种政治格局却发生了改变。

首先,曹氏宗亲势力削弱。

曹氏宗亲又分为两派。一派是曹魏皇族宗室,曹丕和曹叡对他们采取的是打压态度。这其实是无可厚非的,因为有西汉七国之乱这样的前车之鉴,曹丕曹叡为了政权稳固,这样做并没有什么不妥。

另一派是曹氏支系和夏侯氏。曹氏支系指的是曹仁、曹休、曹真以及他们的后代,夏侯氏主要指的是夏侯尚以及他们的后代。

曹丕曹叡对他们是十分器重的,曹仁、曹休、曹真先后出任曹魏大司马,牢牢掌控着曹魏兵权。夏侯尚是夏侯渊的侄子,任征南大将军,都是实力派。他们在世时,司马懿一直未敢造次,甚至和夏侯尚结为儿女亲家,攀附之。

不过他们后代的能力相比司马懿就差很多了。

曹休的儿子曹肇,是曹叡近臣,曾被拟任为托孤大臣,但被否决。曹真的儿子曹爽,官至大将军,封万户侯,和司马懿共为托孤大臣。他的其他兄弟则把持重要职位,一度权倾朝野。

这时有能力和司马懿掰手腕的只有曹爽一人,相比父辈时代来说,曹魏宗亲势力大为削弱。

其次,世家豪门势力增强。

曹丕刚称帝,就废除了曹操“唯才是举”政策,使用陈群提出的“九品官人法”,借以得到他们的支持。

世家豪门得以完全掌控了选官用人的权力,彻底堵死了寒门士族的道路。所以像徐晃、张辽、张郃这些寒门武将的后代在曹魏时期根本没有任何出人头地的机会。他们在军中的地位逐渐被世家豪门及其亲信所代替,所以司马懿才能够获得统兵作战的机会,这在曹操时期是不可想象的。

曹爽自己作死也是重要原因

曹爽大权独揽时,主导进行了“正始改革”,开始了他的作死之旅。

1、任人唯亲。用亲信架空了同为托孤大臣的司马懿,打击了世族豪门。同时他把郭太后(曹叡的皇后)迁出皇宫,也得罪了曹氏宗族。

2、穷兵黩武。244年,曹爽起兵十万人(号称)出兵汉中,在兴势被王平击溃,死伤殆尽。此战让关中地区损耗巨大,全国怨声载道。

3、穷奢极欲。曹爽最初还能保持克制,但随着权力地位的增长,迅速腐化堕落。他将曹魏屯田系统的大批田产据为己有;出行仪仗和天子类似;府宅里堆满了珍奇玩物。更过分的是,他还把曹叡后宫嫔妃、乐女数人据为己有,将宫内用品私用,全国贡品他先挑选。

以上几条已经让曹爽人心尽失,所以高平陵事变时曹爽已经是“失道寡助”,许多人选择中立,甚至出面为司马懿说话。

4、意志消沉。如此腐化堕落的生活让曹爽的意志急剧消沉。所以高平陵事变时,曹爽首先想到的是他府宅内的妻妾美女和金银财宝,而不是如何同司马懿斗争,因为他已经彻底丧失了进取心。

所以当他听说司马懿会保全他性命和富贵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就投降了,内心甚至还有一丝喜悦。等到大难临头时,他才意识到司马懿原来是在骗他。

难怪曹爽智囊桓范会说“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犊耳!何图今日坐汝等族灭矣!”


石头说历史


司马懿夺权,在历史上被称为“高平陵事变”。事变之时,还是有人帮曹爽的,最有名的就是桓范,但是被曹爽拒绝了。

公元249年,曹爽兄弟跟随魏少帝曹芳拜谒葬于高平陵的魏明帝曹叡陵墓。司马懿趁机发动政变,除掉了曹爽及其党羽,把持了曹魏大权。

在司马懿政变篡权时,为什么就没有忠于曹氏的旧部支持曹爽呢?其实原因很简单。

曹丕、曹睿时期持续打压曹氏宗族

曹丕篡汉建魏,大封同姓王侯。封王侯的同时,曹丕还对他们采取了极其严厉的防范政策,力图阻止危及他的皇位,及子孙皇位的事件发生。甚至还杀害宗族成员,比如他的兄弟曹彰。

曹丕、曹叡实行了很多措施来防范曹氏宗族。不贤者不王,一旦封王,立即迫令就国,活动区域不许超过三十里,不许进京,不许和其他封王来往。王侯的一举一动皆受中央派来的辅监管制,并且不准统兵。

这就导致司马氏篡位时,曹氏宗族除了曹爽兄弟,其他王侯都无兵反抗。

门阀统治兴起

<strong>

曹操时代,曹操唯才是用,对士族,是即利用又打压。

曹丕、曹叡却开始大量启用士族。在国家的选官政策上,曹丕采用了陈群提出的九品中正制,只有士族子弟才有机会被选拔。这就导致门阀兴起,这一弊政甚至直接影响到了篡曹魏的晋朝。

司马懿作为门阀士族,还手握重兵。曹丕死时,司马懿作为托孤重臣,在曹魏朝廷的地位越来越高,支持者越来越多。

司马懿在高平陵政变的时候,除了桓范等少数人,其他诸如蒋济这些老臣都支持司马懿。

曹爽决断错误

<strong>

曹爽是高平陵事变中的关键点,是否会有曹魏旧部起兵支援,曹爽就是一面大旗。

曹爽虽然也是手握重兵,但是曹爽的能力明显无法和他的先辈相比。高平陵政变发生的时候,曹爽有着最佳的机会起兵抗击司马懿。但是曹爽却不听桓范的劝说,起兵攻打司马懿,而是错误的选择了投降。曹爽及其党羽,最后都被司马懿处死,甚至夷灭三族。

曹爽兄弟,有皇帝在手,军权在握,都没有起兵反抗,其他人自然没理由起兵帮曹爽了。

曹魏旧部进行了反抗

高平陵事变后,出现了淮南三叛。

251年,太尉王凌谋立楚王曹彪为帝,后事发,饮药自杀。

255年,扬州刺史文钦、镇东将军毌丘俭起兵寿春,矫称受太后诏书讨司马师。司马师率军征讨,毌丘俭被杀,文钦逃入孙吴。

257年,征东将军诸葛诞反于寿春,向孙吴称臣。司马昭督军征讨,诸葛诞兵败被杀。

至此,支持曹魏皇室的武装力量基本被消灭殆尽,为司马炎篡魏建立晋朝铺好了道路。


奕天读历史


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

其实曹氏家族被司马氏所取代,根本上要怪曹丕。



曹丕继位后,逼汉献帝禅让,建立魏国。为了保证自己的权势,对于影响自家地位的兄弟都是打压态势。

曹植很有声望,是大力打压的对象,七步诗的故事大家都听过。

对于其他宗室,曹丕吸取汉末教训,限制藩王权力,采取中央集权。

可惜曹丕只当了七年皇帝,四十岁就死了。

继位的魏明帝曹睿虽然年轻有为,但曹丕死后还有人推荐曹植继位,曹睿对宗室的打压怀疑丝毫不弱于曹丕。


曹睿统治期间,司马懿可以说鞠躬尽瘁,同期曹氏还有曹真、曹休等曹操时代统领虎豹骑的嫡系将领支持,地位也是比较稳固。

可惜曹睿也是英年早逝,当了十三年皇帝,年仅三十六岁。

曹丕、曹睿连续早逝,对于魏国皇位继承构成了极大的挑战。曹睿死后甚至没有亲生儿子来继位,只能选择只有八岁的养子曹芳继位。

这时候,曹真、曹休等曹氏大臣都已经去世。曹睿只能选择司马懿和曹真之子曹爽担任辅政大臣。

曹爽才能远远比不上其父曹真,但是欺负曹芳年幼,自己大权独揽,出行堪比皇帝。对于司马懿虽然严厉打压,但是看到司马懿装病服软后又不加提防。


最后司马懿孤注一掷,发起政变,这时候身为辅佐大臣的曹爽竟然相信司马懿的鬼话投降,最后被司马懿以叛乱的名义夷其三族。

曹氏自此衰落,再也没有实力和司马懿对抗了。虽然后续还有曹氏想发动起义,但没有一个优秀的领袖,最终都被司马氏挨个清除。

我是头条号:以史为鉴,埋没的历史真相、误解的历史人物、不为外人所知的关系……我来为您讲述,欢迎关注。


以史为鉴


三国的司马懿在历史中的形象一直是比较低沉的,因为他偷窃了魏国的成果,并且引起了一系列的后世的变故。

可是真正的司马懿真的就是为了推翻魏国的统治吗?

司马懿出生在一个动荡的年代里,在这种形式下,他没有选择着急投身报国,而是安安静静待在家中学习,为什么?因为他在等,等一个机会。这也是司马懿的聪明之处,年纪轻轻城府竟如此之深,可是年少的司马懿能有如此的智慧吗?司马懿的性格究竟为何会如此谨慎?

其实生活中谨慎的人无非有两种:犯错的和怕死的。

而年轻的司马懿显然属于后者,因为他怕死,他怕他的家族会因此消失在三国这种混乱的国度里,可是最终他却成功了,因为它不仅聪明还很会赌。

他赌下了整个家族的命运,赌下了整个天下的士人集团。

而这三国之中普天之下的能臣不仅仅是他一个人,幸运的也不仅仅是他一个人,但是司马懿的命够硬。

熬过了曹操,熬过了曹丕,熬过了曹叡,等到了曹芳。

熬过了才是四代政权,足以功高震主,此时的司马懿羽翼丰满,很难想象久居人臣的他经历了四代君主,内心已经被摧残到了什么地步,他深谙官场之道,从年轻时候的世子之位的争斗,到真正的独掌军政大权,似乎这一切被后人想象的太过于简单了些。

能够经历四位君主,司马懿的内心无论是永为魏臣的初心,都已经渐渐开始想权力的拥有者开始转变,从究竟战乱的沙场,到明争暗斗的官场;从别人的手中刀,变成名副其实的掌刀者,那颗曾经的忠心已经在岁月的洗礼下彻底的腐烂、变质,直至消亡。

曹操时代,几乎是一个枭雄的落幕,也是司马懿的成长期。

曹丕时代,几乎是一个文人的落幕,也是司马懿的潜伏期。

曹叡时代,几乎是一个君主的落幕,也是司马懿的高速发展期。

我一直在想假如司马懿不曾遇到曹丕,他生活在一个太平盛世里,他能够或者能够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很明显,他能够成为的仅仅是一个沉默寡言的文人骚客,断断不可能登上权力的巅峰。

一个人,从文弱书生到权倾朝野,历经朝不保夕的日子,从在曹丕死后他就彻底的觉醒了,那些他曾经满腔的政治抱负都是过眼烟云,而他所希望做的是,能匡扶国家,能够主宰国家的所谓的忠臣良将,但是前提是他仍然是臣,可是这个臣再也没有人能够撼动他的地位,而能够支撑、能够实现这一切的只有无尚的权力。

但是终究我还是相信司马懿的拳拳之心,他年少仍然有着壮大大魏的崇高理想,只不过他没想到,自己可以活过那么久,熬过三代君主!

至于曹爽,曹氏宗亲已经被曹丕打压的再无还手之力了!


历史总探长


不是不帮,是大局已定,帮也帮不了。

曹爽被托孤掌兵马大权,司马懿先将曹爽软禁起来,但是曹爽注定要死,不管他是否想要重新夺权,只怪他俩都想称霸。后来,司马氏专权直到司马炎称帝,这一切都是一步步发展的最终结果,不是从司马懿活着时,他就能一个人预谋未来,因为谁也没有长远眼光,以及操控未来的能力。



历史上,大多数人在政治环境下随波逐流,少数人死于非命,识时务者为俊杰。

司马懿夺取的是兵权,并非篡权,篡权只用于臣子对皇帝,司马懿与曹爽都是人臣,不存在篡权之说。



当初,司马懿被夺兵权之后,装病不出门,很快令曹爽放松戒备,接着曹爽全族外出之时,司马懿利用少量兵力控制都城,为司马家族制造政治优势,然后又派出一些说客,大力说服曹爽主动交出兵权。



曹爽被免职后,以侯爵身份回到府第,司马懿却命人日夜监视。曹爽不安心,声称食物不足,等司马懿送来食物,曹爽以为司马懿不会赶尽杀绝。但不久后,与曹爽兄弟有交情,来往甚密的黄门张当在司马懿的严刑拷问下,说出曹爽和何晏等人意图谋反。

最终,曹爽与其亲信党羽都被捕,正月戊戌(初十)一起被司马懿屠灭三族。


莫小邪


因为没那么多傻子呗。长点脑子都该明白选谁!



第一个,哪还有所谓的跟随曹操起家的旧部。

五子良将最后一位张郃咋死的心里没数么?不就是挡了司马懿的路被活活算计死的吗。打曹真调回中央病死之后,司马懿是实实在在掌握了军权的,况且司马懿以卓绝的能力和光辉的战绩奠定了无敌统帅的地位。无数次的征战使司马懿在军中势力根深蒂固,所谓曹操旧部早被清除了。

第二个,曹爽自个作死。

曹爽上台后,宠信何晏之类的一帮宵小之徒,只一心争权夺利。对内排除异己,到处伸手揽权,甚至欺负到当朝太后头上。对外因好大喜功,肆行征伐,结果是铩羽而归,徒费国力。曹爽的作为让魏国政局动荡,国力衰退。朝野怨声载道,有识之士没有不憎恨的。元老大臣们甚至都盼着司马懿出来主持大局。

第三个,涉及权力争夺时的站队选择。

即使还有曹操的旧部,无非也是这些曾经功臣的子孙后代。都是有家有口,躺在父辈余荫下享受富贵的。谁肯拿着满门老小的性命和荣华富贵给曹爽陪葬呢?

高平陵之变中,司马懿发动的又狠又准。一面请了太后旨意占据大义名分,一面全面掌握军队控制了京城。相比之下,曹爽就跟待宰的猪猡一样。胜负之势一目了然。何况司马懿是什么人,连诸葛亮都磨死了,曹爽一个纨绔二世祖怎么可能是对手!



所以即使有曹操旧部,在这场权力斗争中,也知道该选择哪一方成为胜利的追随者,而不是傻乎乎的去给人当炮灰陪葬。


如切如磨


首先曹操的内政、军事和政略方针,司马懿是完全掌握并继续贯彻的,在曹丕以后曹家的子孙从曹叡到曹奂过的都是养尊处优的生活,没有经过任何斗争的磨练,对当时复杂局面内政军事都不明白,实际工作和计划布置都靠臣子去做,而曹氏的宗族像曹爽之流跟他们也都差不多。

司马懿在这种局面下知道身当对蜀重任的就是掌握了曹魏的军事重心,利用曹操的思想方针结合自己的经验和见解,自己逐渐担任了防蜀的重任,便在实际上掌握了曹魏的军权。

曹叡临死前命曹爽跟司马懿辅佐曹芳,司马懿又根据曹操的内政方针慢慢的把内政大权也掌握在手中了。249年发动高平陵之变铲除曹爽和其党羽,自为丞相,便成了实际上曹魏得独裁者了!

做这一切之所以没有引起曹氏旧臣的重大反弹,只是因为一步步走来都是沿着曹操的思想方针,不管是军事还是内政,各方官员都挑不出毛病,这也是司马懿的高明之处。如果司马懿推翻曹氏另立政权,那曹氏很多旧臣很可能和东吴联合反司马,司马懿还不敢这么做!能做实际的掌权者已经足够了不是吗?


种地的秀才




司马懿夺权时,应该以是高平陵事变为始。当时魏明帝曹睿于239年

死了,遗诏由年仅八岁曹芳继承皇位,由刚刚接班前大将军曹宇的曹爽的大将军和太尉司马懿作辅政大臣。曹爽是司马懿的老朋友大司马真之子,夲来都认为谦虚谨慎,从校尉升到武卫将军。由于原来有能力大将军曹宇却坚持不干辅政大臣,曹睿才不得已把他提了上来,还封武安候。


曹爽在权大官高中失去本性。任用自家兄弟曹羲,曹训,曹彦为中领军,武卫将军,散骑常侍。管理京师重地保证皇帝安全,出入京都宫室,宠贵无比权高势重,又调来南阳的何晏,邓飏,李胜。沛国的丁谧,东平的毕轨等等徒有虚名喜欢趋炎附势,没有真本事,浮华娄罗之徒,充实京城掌权。244年曹爽想立功争名,好场威名天下。在邓飏等人叨估下出兵伐蜀。司马懿坚决反对,劝阻无效,结果被蜀将王平打击后阻峙兴势不动。曹爽本想增兵再战。却让钟敏反对无法实现,日久长托,魏军后勤难继,加上当时冬春时候天降大雪封山,牛马骡驴大量饥寒冻死。蜀军却大量援军到达。曹爽在杨伟劝阻下,明知不能胜利率军退回时,却遭遇蜀军包围截击,魏军虽然英勇苦战,还是损失惨重。回来后曹爽却以司马懿年高为由,慢慢独断专权,让兄弟们再撑重权,从而架空司马懿。司马懿却假装生病,不问政事,使曹爽得以专揽朝政,分割官家土地,窃取公家财物,勒索下部州郡。生活奢侈,威比帝王,就连弟弟曹羲都深感不安多次劝谏,他却不听。司马懿却更加假装病重,耳聋眼花还胡涂。使曹爽他们等人都认为天下太平曹家万福,从此感到爽极了。也不再防备司马懿反扑。249年十八岁魏帝曹芳准备作为,离开洛阳城去祭扫魏明帝坟墓高平陵,曹爽兄弟均跟从保卫,戏游原野。司马懿乘机上奏永宁太后,请废曹爽兄弟的权力。史称高平陵事变,当司马师率兵屯司马门,控制了京都洛阳。又让司徒高柔假节,行大将军事权力,占领了曹爽手下军营。司马懿和太尉蒋济等率领大军出城迎接天子曹芳,驻扎在洛水浮桥,派人上奏章给皇帝陈说曹爽罪行。曹爽虽扣住文章未让天子知道,也砍树扎寨,准备对抗,还有桓范出主意叫曹爽挟皇帝到许昌发文,叫天下兵马勤王,可曹爽年轻,不懂政治残酷斗争的结果。优柔寡断不听,反而私下派人谈判,司马懿乘机哄骗让他们服罪免职,曹爽就信。桓范虽然援引古今事体百般劝谏,从夕到晨说明这样做会危险杀头。曹爽却还是投降不战。随皇帝进入京城,即被司马懿派兵包围,并在其宅修建高楼密切监视,准备材料后以谋反罪,诛曹爽三族及其党羽何晏,丁谧,邓飏,毕轨,李胜,桓范也灭三族。


曹爽的能人只有桓范,还是同乡年长故旧虽然也礼遇有加,但关系不是亲近,虽然百般出策,万般劝阻。可曹爽象劣马贪恋马房的草料一样因顾恋他的家室,而不能作长远打算,就有再才的人救不了曹爽,桓范指出把皇帝弄到许昌,号召天下勤王,调集四方的兵力,邦助自己,曹爽拢豫不决,桓范都急了,说这件事明摆着,只能如此办理,真不知你读书是干什么用的,在这样时候,你们还想太平生活,不要权力人家就给平安可能吗。百姓一人被劫,人们也望他生存。何况你们天天与皇帝在一起,挟天子以今天下,谁敢不从,况而你的中领军别营在城南,洛阳典化的治所也在城外,你可随意召唤调动他们,如今到许昌去不过两天两夜的路程,许昌的武器库,也足以武装军队,我们所忧虑的当是粮食问题。但大司农的印章在我身上,可以空发任调令“曹爽还是不听,却把刀扔在地说,即便投降我们然不失为富贵人家。桓范气得骂到,曹子丹这样有才能的人,却生下你们这群如猪如牛的兄弟,没想到今日受你们的连累要灭族了。象桓范这样有才能的人的话,曹爽都不理彩。还有什么什么人愿跟着他如同明知走向深渊,谁还会去跳的。由于曹爽的专政,朝中有才之士,都受到打压,不能扬眉吐气,把不得曹爽早点完蛋。更不会去支持。

当然过后还是有反对叛乱者,有王凌和令孤愚认为曹芳年幼平庸,司马懿也提拨亲信心腹之人,独揽大权。两年后发动兵变企图推翻曹芳和司马懿,另立年龄较长曹彪(曹挥儿子)为帝。还有做作南线原来最高指挥官曹休死后,满宠接替负责统领各路兵马对吴作战是之至随曹操的老部下,不是宗室近臣却大有渊源威望极高都督扬州满宠的王凌。王凌是曹操老部下合抟《孙子兵法集解》。有相当军事理论水平虽然和满宠不和,屡次打小报告想代取满宠军政大权,但明帝聪明化解矛盾,让满宠年老退休,才得到权力。但王凌是坚决反对司马懿,是叛乱首先反叛司马懿的地区。还有母丘俭,他上级是司马懿作为其部下受他赏识,在远征辽东公孙渊时独当一面,充分施展他的智略才华, 立下许多大功。但司马懿死后,由于夏侯玄,李丰被司马师杀了后。司马懿死后,母丘俭地位处境,有了微妙关系变化,也与司马氏决裂的发生反叛,最后却是与司马师共同平定母丘俭文钦的叛乱的诸葛诞,也在东吴的支援下于257年发动叛变次年被司马氏镇压,诸葛诞被大将军司马胡奋所斩。也被杀三族同情者数百人拒绝投降被杀。淮南驻守雍州的夏侯霸与曹爽有亲戚关系征西将军,侄儿夏侯玄被召入洛阳后被杀而郭淮代替自已将军,十分不安因而逃入蜀国。司马懿这次政变,摧毁消除了以曹爽领导的曹氏宗室在朝中势力。曹氏宗室子弟全都被司马懿并关进邺城军营,不许乱说乱动,曹氏宗室从此力量日渐薄弱无力反抗,司马氏得完全掌握魏曹的权力,控制了曹氏政权,达到逐步消灭曹家势力,为取代曹魏政权铺平道路,为司马炎代魏立晋奠下基础。而曹操的子孙虽然反抗都被镇压再也翻不了身做为跟随曹操的最小满宠都退休要死了再无为曹支持立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