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小蚯蚓”可顯“大身手”

蚯蚓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之一,主要生活在泥土中。蚯蚓及其糞便數億年來一直是土壤的“原配”。但近幾十年來,工業化產品如化肥、農藥的使用,使土壤裡的蚯蚓和蚯蚓糞便大幅減少,導致土壤酸化、板結等現象發生,影響了土壤健康。

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小蚯蚓”可顯“大身手”

而養殖蚯蚓、施用蚯蚓糞便能有效促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修復土壤生態系統,提升農產品品質。這也呼喚著蚯蚓和蚯蚓糞迴歸土地,更呼喚著蚯蚓相關產業的發展壯大。

修復土壤生態系統:“蚯蚓糞就像是更自然的那種”

“接下來準備多用蚯蚓糞。”在海棠灣種哈密瓜的吳坤發對比了施用蚯蚓糞和不施用蚯蚓糞長成的哈密瓜後,馬上就做了這個決定。

“用蚯蚓糞的哈密瓜,葉片深綠、厚實,根系更粗壯、發達。在同等管理的條件下,瓜的脆度和甜度都更高。”吳坤發介紹,比起用其他的農家肥,蚯蚓糞肥效比較長,屬於緩釋那一類,讓他的哈密瓜植株長得更加穩健、旺盛,果實品質更高。“比起羊糞、雞糞等其他有機肥,蚯蚓糞就像是更自然的那種,”吳坤發說。

同樣對蚯蚓糞效果驚奇不已的,還有在萬寧種檳榔的農戶陳忠毅。深受檳榔黃化病之苦的陳忠毅,在海南省土肥總站的大力推廣下,2018年11月在一些檳榔上施用了蚯蚓糞。一個月後,檳榔葉片開始轉綠;三個月左右,就在施了蚯蚓糞的地裡,檳榔樹的根長出了白白的嫩芽,讓他開心不已,“以前的根都是黑的”他說,現在施用了蚯蚓糞的檳榔長勢都很好。

蚯蚓糞為什麼有這些功效?

蚯蚓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高級研究員、客座教授孫振鈞告訴記者,土壤裡同樣有一個世界,有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有各種生物和微生物。當這個生態系統健康、平衡時,土壤疏鬆、透水透氣,適合作物生長。當工業化的產品化肥、農藥介入後,土壤的生態平衡便會不同程度受到破壞。蚯蚓作為土壤中的“原住民”,是土壤生態系統裡的重要元素。“蚯蚓及其糞便含有植物所需的生長素,促進作物生長。它還攜帶大量的有機質、菌群,能幫土壤重建生態系統,也能讓作物更健康地生長”。

促進農業廢棄物利用:蚯蚓吃的是有機垃圾,產出的是珍貴肥料

在海棠灣明鑫苑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蚯蚓養殖基地,工作人員陳紅多和他的同事在蚯蚓養殖床邊靜靜翻著蚯蚓飼料。“這批飼料就是豬糞、濾泥。大概5天翻動一下,翻完了再給蚯蚓投放新的飼料,5天后再翻,再放,大概20天到一個月就可以起一次糞。”陳紅多說,農作物的秸杆、畜禽糞便、汙泥或者餐餘垃圾等都可以成為蚯蚓的食物,蚯蚓是雜食動物,除了玻璃、塑料等無機物不吃,很多廢物、垃圾都可以成為蚯蚓的食物。

眼前的養殖床上雖然是動物糞便,卻聞不到一點臭味。甚至潮溼的廠房裡,連蒼蠅、蚊子都沒有。為什麼呢?據該企業負責人李黎明介紹,即使剛投放的動物糞便,也能很快消除臭味。因為蚯蚓在成長過程中每天吞食大量的畜禽糞便和泥土,迅速分解這些垃圾,形成糞便排出體外。而蚯蚓糞無臭、無毒、無汙染,氮磷鉀齊全,是很乾淨衛生的,所以沒有蒼蠅、蚊子。

海南省土肥總站站長王朝弼對蚯蚓糞的使用非常支持。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介紹,與其他的有機肥相比,蚯蚓糞除了讓土壤更加健康,另一個特殊的作用就是幫助減輕環境汙染。比如令人頭疼的秸杆、尾菜爛葉等農業面源汙染,甚至餐餘垃圾,處理起來耗費人力物力,處理不好就變成汙染源。但如果把這些變成蚯蚓的食物,就能變廢為寶。

2017年,海南省重大科技計劃項目《海南農業面源汙染減排技術研究與示範》立項。其子課題“畜禽糞便無害化利用及種養結合生態循環模式研究與示範”就把蚯蚓作為畜禽糞便無害化利用的主要研究對象。課題主持人、海南大學熱帶農林學院副教授趙洪偉介紹,蚯蚓可以使汙泥、動物糞便中的重金屬鈍化,或富集在蚯蚓體內,排出相對健康的蚯蚓糞,也可促使其中的抗生素降解,從而起到減輕環境汙染的作用。

記者也看到,在《海棠區2019年秸杆綜合利用和收集處置工作方案》裡,減少秸杆焚燒避免環境汙染的措施之一,就是將之粉碎、腐熟用於蚯蚓養殖。

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小蚯蚓”可顯“大身手”

產業發展不足:蚯蚓及其糞便迴歸土地亟須宣傳推廣

雖然蚯蚓相關領域的研究在國際上並不落後,但推廣使用上卻並不盡如人意。孫振鈞坦言,蚯蚓糞在發達國家應用非常普遍,相關產業也比較壯大。業態比較完整、多元。“不止蚯蚓糞是寶,其實蚯蚓還可以加工成飼料、保健品等產品,對高血壓、癌症等都有一定的預防和改善作用。”他介紹,發達國家也有很多小規模的農場、莊園,既養殖蚯蚓,又用蚯蚓糞作肥料種植植物,用蚯蚓作飼料養殖動物,再用植物腐殖物和動物糞便養殖蚯蚓。形成了生態循環農業的完整模式,成為農業觀光的景點、科普教育的示範點。但在中國,蚯蚓研究的成果轉化很低,人們對蚯蚓及其糞便對農業生產和整個環境的巨大作用認識還不夠。

孫振鈞的話也得到王朝弼的證實。據王朝弼介紹,海南省內蚯蚓糞月產量在30-50噸的蚯蚓養殖基地不足10家,主要在三亞、澄邁、定安。儋州有些農民在高校科研項目的帶動下也在少量養殖蚯蚓。而理想的狀態應該有一批月產量在100噸以上的企業來帶動。種植戶對養殖蚯蚓和施用蚯蚓糞肥的意識也遠遠不夠。他希望未來有更多的農民或者專業合作社涉足這個領域,這對推動生態循環農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提高土地質量,甚至保障食品安全方面都有助益。

“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明確提到,加大農業面源汙染治理力度,開展農業節肥節藥行動,實現化肥農藥使用量負增長。還要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推進畜禽糞汙、秸杆、農用膜等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達到這些目標,我們可以把發展蚯蚓養殖、擴大蚯蚓糞使用作為重要抓手之一。只是目前這個產業發展太弱了。”王朝弼表示,接下來會通過開座談會、現場觀摩等方式進行宣傳,讓更多人瞭解、認識到養殖蚯蚓、使用蚯蚓糞的好處,從而促進整個蚯蚓產業在海南的發展。他也希望各級相關部門重視並投入資金支持,引導更多農戶應用、推廣。

【聲明】本文來源於三亞日報,由農百通整理發佈,僅供參考,實際操作一定要根據當地氣候、土壤及諮詢當地有經驗的農技專家!不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更多精彩內容

測土配方施肥 | 動植物疫病診斷

專家在線諮詢 | 分享農業知識

發佈農業政策 | 發佈農產品價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