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小城市出身的郭敬明喜欢拍华丽的大城市上海的电影,而上海出身的韩寒却拍小城公路片?

血魔-Ticks


通常来说,一般人在这方面都有一定的互补心理,不过两人的作品也主要是反应自身的心理历程比较多。

被同化的郭敬明

郭敬明的人生经历和他电影的主人公类似,都是小城孩子征服繁华大都市的过程。





用自己的能力走进高楼大厦,获得本地人的仰视和认同,然后坐在最高处俯视大众。

用大城市的时尚武装自己,用大城市的概念征服大城市,说到底,郭敬明都是被大城市同化的那个。

他买的豪宅最著名的是那座象征老上海贵族的旧宅院,几十万的水晶吊灯,满屋的奢侈品和古董,这不是一般年轻人的品味,正像是一位暴富的商人。



确实,就像他说的,他是位商人,而不是作家。

逆反的韩寒

而韩寒一直是青春逆反文化的代表人物。



而从出身看,大城市郊县的孩子会比外地人对大城市排外势利等劣根性有更深的认知。因为对于市区的人来说,他们并不觉得郊县的人跟他们一样是真正的上海人。

韩寒自小就懂得这个道理,小时候被看不起,长大以后征服了它,也就懂得了,却更看不起它了:



很多出生在上海这个大都市的人,不仅没有比外地人更聪明,甚至更懒惰势利和市井,不过因为继承祖先的一点资产比外地人过得轻松就洋洋得意起来,这样的人不思进取,终究被历史的车轮抛弃。

明白了人性之后,然后韩寒开始追求自由,追求征服自然,这就是公路片的来历。作为男人或者说一个直男,几乎都有征服西部旷野,甚至征服雪山的梦想。

韩寒热爱赛车运动也是同样的道理,男人、野性、征服。



这几年开始拍电影之后,个人形象更是胡子拉碴,泯然就是黑发周星驰。

渔人娱己评,
无论如何,两位各自的个性都非常突出,追求大城市的繁荣也罢,追求个性的自由也罢,都是一种选择,也各自代表了这个时代年轻人的需求,只是不空洞就好。

by 渔人娱己


渔人娱己


首先,韩寒出生在上海远郊亭林镇,是一个小地方。郭敬明喜欢拍纸醉金迷的大都市生活是他的个人爱好,与出生在哪无关;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也出生在山东高密,也是小地方,他写的是《红高粱》,此即为反例。郭敬明有才华无立场,韩寒的文笔连郭敬明一半都不如,郭敬明文笔堪比张爱玲,略逊于曹雪芹,是天才级作家,只不过他格局太小,执迷于声色犬马;文笔好与格局是两码事,就如宋体字是秦桧发明的,但他是个奸佞之辈,此是一同例。韩寒有立场但才华平平,他是个好人,少年成名到还好,插科打诨的文笔好过同龄人,俏皮的双关语迷倒小姑娘,一旦到了殿堂,拿不出手,反不如郭敬明的文采飞扬,辉煌气派,辗转传情。这两个写作文棒棒的少年一经长大便风光暗淡,文学殿堂里容不下浮华也放不进小土疙瘩。相较于此二人,王小波与张贤亮才是熠熠生辉的大家。


观尘子


韩寒与郭敬明的追求不一样吧。

郭敬明出生于四川省自贡市,在郭敬明年轻时的散文中可以看出来,自贡对于郭敬明来说,是一个永远美好但是注定这一辈子也不打算回去的地方。

自贡盛产盐、恐龙,以及小城的文学家。

郭敬明在小说和散文里面,将自己的高中写得十分了不起,从学习成绩到学校风景,郭敬明所就读的富顺二中都可以媲美日本的中学。

在散文中,郭敬明是这么写得:

我总是喜欢站在草坪上举目向东看,一直向东,向东。我想看看东京塔的雾气,散了没有。我总是喜欢站在楼顶上举目向西看,一直向西,向西,我想看看家乡的向日葵,开了没有。

自贡这个名字,很显然在郭敬明的文章里很少出镜,比起自贡,郭敬明更愿意去书写上海、东京这样的城市名字。

在郭敬明心中,家乡是个记忆,而上海,则是自己人生的证明。

他向往都市生活,向往那种众人中心的感觉,也向往自己功成名就的成功人士的证明。

很显然,他在上海打造了自己的王国。

他看到了上海精致绚烂并且让人膜拜赞叹的那一面,也刻意去忽略了上海平实落败的那一面。

上海有郭敬明想要去书写的故事,那些故事的场景,很显然要比自贡这样的家乡复杂并且引人注目地多。

郭敬明看到了上海的野心,看到了上海的精致,看到了上海的复杂。

所以他才会不断地区书写那些只有在上海看起来才会合理发生的故事。

例如《小时代》,女生们永远都追求国际名牌,永远都夸张地生活谈恋爱撕逼,永远都生活在纸醉金迷的城市生活中。

这是郭敬明最想把自己打造成为的人,他在现实中实现了,自然电影里面也是如此体现。

与之相比,上海郊区金山县的韩寒,显然对于上海的城市生活,并不感冒。

中国不少大城市郊区的人,其实对于大城市,感情都很分明。

对于这些人来说,自己所在的县市区隶属于这些大城市。

大城市有教育医疗资源,上学看病就业需要去这些地方,对于这些人来说,没有身份认知困难。

韩寒也是如此,他在文章中也不断强调,自己是上海郊县人。

上海是他生活的一部分,从一开始,上海就是祛魅的。

但是对于郭敬明来说,上海本身就是魅力所在。

所以郭敬明的电影,要不断地为想象中的上海增加更多的魅力。

但是在韩寒的电影里面,显然城市生活,并不是一个魅力所在,他关注他喜欢的车,公路,成长与探索。

作为大城市周边的小镇青年,韩寒对于大城市,要熟悉得多,但是显然没有郭敬明那样的热情,去为上海的风光增砖加瓦。

韩寒坦率地接受了自己的命运,而郭敬明,有着足够的野心和命运逐浪,这或许是两人电影最本质的区别,也是为何韩寒要去拍小镇青年的故事,而郭敬明则要拍上海年轻精致女生故事的区别。


林一行


对于二者的分析,还要从他们成名的本业,作家说起。

韩寒有本书叫做《像少年啦飞驰》,记录了很多小镇青年风一样的青春,就如同《三重门》里面的林雨翔,十足叛逆又十足的羞涩和温暖,让很多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找到自己当时的影子。

没错,林雨翔就是韩寒的影子。

郭敬明的书叫《梦里花落知多少》,抛开抄袭事件不谈,这本小说的故事跟韩寒的是完全不一样的,它更像是偶像剧。你总能找到穿白衬衫的男主角和故事里经常遇到的灰姑娘,他们始于欢笑又终于沧桑,是每个人成长的经历里不曾错过的一段往事。

这些表现,是他们自己对于向往生活的心理映射。并且在他们的生活中,体现更为明显。

韩寒选择的是舒适而自我的生活,这种自我类似于古代的竹林七贤,我管你懂不懂我,我就这样。

四爷走的是时尚风格,赚自己的钱,用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另外说一句:韩寒出生并且长大在亭林镇,那时的松江还没升级为区,在交通不便的八十年代,虽然属于上海,但松江也是个温暖的小城。

对了,少年时代的韩寒,还有个名字——松江齐达内。


朱铁平


两个人完全是不同类型的人呗。

郭敬明的小说看下来,就很容易发现,他是从一开始的“青春比惨”文学逐渐演变到小时代这样的珠光宝气玛丽苏文学的,虽然表面上看着写作方向不一样,但其实,这里面渗透着郭敬明对于青春文学、年轻人心理的深刻理解,体现的是他精准的商业嗅觉。

他早就看出来了自己的受众群体是不谙世事的年轻中国女性,她们喜欢幻想,向往华丽的上层生活,爱慕帅哥美女的恩怨情仇,甚至还有点耽美——《幻城》就是尝试之一。

所以,郭敬明,归根结底,是一个商人,是一个向女性卖东西的人。并且,随着时间的推进,他还越来越熟练了。

韩寒不同,韩寒一开始就是一个比较关心现实世界,比较偏自由的人。

在学校的时候,他的作品,是在讽刺教育;出了学校,就把笔尖对准了整个社会。

所以,即便坚决地走上了商业化之路,变现赚钱,但是你还是可以看到,他内里还是有比较强的文艺追求、现实主义追求、知识分子追求。只不过目前做的不够好罢了。

这两人的性格,跟出身在哪里,没什么关系。只是对比来看,比较戏剧化,让大家觉得好像有关系。

出身一线城市,爱慕虚荣,眼里只有钱的人不少,关心社会现实的人更多,他们两个并不是特例。


罗文益


郭敬明和韩寒拍电影,其实拍得都是自己喜欢的东西。


韩寒喜欢赛车,所以他的《后会无期》和《乘风破浪》里都有公路和赛车元素。而郭敬明拍上海,拍奢侈品和奢侈生活,也都是出于他对物质的迷恋。



大家都知道,郭敬明是小城市出来的孩子,他刚到上海读大学的时候,确实非常穷,那时候他身边同学都很有钱,相比之下郭敬明就比较自卑,他被上海的“壕”打击过,所以后来赚了钱,才会疯狂的用物质补偿自己。



2010年,郭敬明就靠自己的收入,在上海买了七八套房子,其中最壕的应该是三栋洋房。听说那三栋并排的别墅里,充满了各种名牌,一把雨伞都5000多块,吊灯价值四十多万,奢侈品牌地毯更是超过一百万。



看《小时代》系列就能发现,郭敬明对上海,对繁华世界有种近乎病态的痴迷,这一点不仅在电影里,在他的生活里也体现的淋漓尽致。


达人钧钧


拍电影就是把自己看到的世界,对事物看法,拍成影片,郭敬明本人注重生活奢华享受,对人民币热爱。

韩寒注重挖掘一些比较体现人性和自然的题材。

我更喜欢韩寒的电影一些。

就像现在有些人向往着在社会上优渥的生活环境,有些人希望给社会文明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韩寒和郭敬明都还很年轻,以后发展具体会怎么样,变数很大。

他们有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

只是现阶段,韩寒倾向鲍勃迪伦这样的生活,而郭敬明更倾向披头士这样的生活。

说到鲍勃迪伦就要和大家聊聊他是我最喜欢的歌手。

鲍勃迪伦,有着贵族的出生,但却并不喜欢弹奏古典音乐。穿衣风格,反而像一个流浪歌手,注重休闲和舒适度。不是传统的西装领带,像风度翩翩的贵族,处处绅士风度。很喜欢挖掘一些人生命里更深沉的东西。

相反披头士只是工薪阶层,但却很喜欢打扮得像一个贵族,很在意别人的眼光看法。对金钱很在意,眼界要稍微比鲍勃迪伦更窄一些,所以注定了,他们音乐作品在年轻时期很局限。只关乎情爱,无关其他。

但鲍勃迪伦不一样,他却是改变了音乐史,解放思想,为革命事业做了很多贡献的人,成为了摇滚之父。

同样韩寒的性格非常独特,他喜欢做自己,不在乎别人看法,一直明确自己的目标。不沉迷于都市繁华,有自己明确目标,去奋斗。

我自己也很欣赏韩寒这样的活法。










V物简艺


年轻时你所生活过的城市,会对你的人生产生巨大影响。
郭敬明算是招黑体质极为明显的名人典型中的一员,自2001年初具名气之后,郭敬明就凭借个人文学天资,用写作当做区别于众人的标签,从80后群体里脱颖出,第一次赶上了成名的时机。
接着,他创办青年文学杂志扮演起文化出版商,待到大陆电影市场展露出非理性趋向时,又极其迅捷地抓住机会把自己出版过的长篇小说搬进影院,自导自演自得其乐赚自家粉丝的钱。
1983年,郭敬明在四川省自贡市的一户普通工薪阶层家庭出生,身材瘦小其貌不扬的他,读高中时,两度在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上获奖。那时起,郭敬明个名字,便与大浮华绮丽的大上海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十里洋场,金碧辉煌。黄浦江畔江水声、渡轮声配着岸上迎来送往的嘈杂人群,对于来上海参加作文比赛的郭敬明来说,大概是充满了吸引力。
郭敬明选择了上海躁动的财富那一面,上海也用财富这一面回应了郭敬明任性地攫取。他活得现实,他乐得把这么多年来,他眼里所见的上海的样子,拍出带有他在这里拥有过的喜怒哀乐的模样。
《小时代》里的上海,就是他低谷巅峰的自我,分别抽离出来之后,活在上海里的样子。
韩寒出生于1982年的上海金山区,同样是新概念作文大赛上脱颖而出的成功商业文学明星,韩寒对写作的志趣,很多时候体现出一种玩世不恭的随意状态。
如果说郭敬明的文风是以堆砌华丽为特色,那韩寒的文风就是一副傲慢歪痞的形态。一如两人十几年来每次面对媒体和公众时的外貌形象一样。
韩寒生于上海,他今生都不必追逐上海,他的骨子里深深地存续着庞大而复杂的上海,单这一点来说,郭敬明今生都不可能与其比拟。
因此,当韩寒把追逐的目的地放置到简单明了的地方时,身体里流动着上海基因的韩寒,才会觉得人生有点意思。
2018-03-13 23:10
——衡·Isabella

吾腔调


这件事情跟他们处在什么样的城市没有关系,仅仅是两个人的艺术风格不同,而他们拍摄电影的风格,其实跟他们的写作风格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从他们的影视作品当中,可以清晰的看到他们在写作中的影子。



郭敬明的小说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都市化的青春小说,里面包含着高楼大厦,而这种风格,如果放到电影,就变成了一种非常奢华的气质。

比如小时代当中,郭敬明所写的大学,是如钞票焚烧炉一般的地方。这就注定了日后故事的发展,逃不开金钱的俘虏。

反观韩寒的小说,其实一直都是非常简单纯粹的,比如说校园生活,或者是他的散文杂文,都可以看出有着强烈的童年印记。



比如说三重门当中,韩寒就写了在小镇当中的生活,非常的接地气,里面包含着仿佛他自传体一般的故事。

当然也不能否认,也许两个人对于自己的生活环境都太熟悉了,所以想突破自己的范围,从别的角度来诠释一种崭新的生活。


幻世魔王


很多出生在上海这个大都市的人,不仅没有比外地人更聪明,甚至更懒惰势利和市井,不过因为继承祖先的一点资产比外地人过得轻松就洋洋得意起来,这样的人不思进取,终究被历史的车轮抛弃。

出生于四川自贡市的郭敬明,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文化领域打造出属于自己的新天地,他的作品不断的发行,也被他本人拍成电影,大赚一笔。

从小出生在小城市,被大城市的繁华所吸引,他在上海砸重金购买了一座老宅子,这是过去大户人家的住宅,就是富甲一方的土豪所留下的。

里面的装潢非常的超豪华,70多万的吊顶,奢侈品牌堆满了整个房间。被美国«时代»评为“中国最成功的作家”也在著名作家王蒙的推荐下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成为中国作协的一员。

韩寒出生于大上海,从小就是在大都市生活着。在大都市生活的人向往乡村,而在乡村生活的人却向往大都市。这就是心理互补的关系!

当然,人各有志,人人都有自己的发展之路。普度众生,大千世界。道不同不相为谋,才是人间一大风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