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有两位皇帝,一个励精图治,一个不理朝政,为何庙号都叫神宗?

念念旧!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先解释一下庙号的含义。


庙号起源于商朝,周朝和秦朝被废止,汉朝又重新继承了这个制度,简单来说庙号就是皇帝死后其神位在太庙被供奉时所用的名号,常见的庙号有太祖、高祖、世祖、太宗、高宗、显宗、肃宗等等。

庙号使用有几个基本规则,一般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即开国之君为祖,后继之君为宗,“创基立业曰“太”、功高者曰“高”、世代祭祀曰“世”、中兴者曰“中”,比如汉朝对于庙号的使用极为严格,西汉仅有四位皇帝有庙号,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庙号开始泛滥,几乎所有皇帝都有庙号。

按照一般规则”神宗“确实是个比较特殊的庙号,中国历史上中原政权仅有两人有幸得到这个称呼,分别是宋神宗赵顼和明神宗朱翊钧。除此之外西夏和大理国还各有一位神宗。

按照“谥法“的定义“圣不可知曰神、壹民无为曰神、阴阳不测曰神、治民无为曰神“而”神“本身就有”玄妙之意“,所以用”神宗“来做庙号带有贬义的成分可以说是明褒暗贬。

<strong><strong>

中原政权的两位神宗中励精图治的肯定说的是宋神宗赵顼,而不理朝政的肯定说的是明神宗朱翊钧。

赵顼是北宋第六位皇帝,继位之时北宋已经危机重重,军费开支庞大,政府机构臃肿,每年还要给辽上供大量岁币以维持边境和平,国库早已出现了大量亏空,政府陷入了财政危机。

赵顼继位之初就励精图治准备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在位期间推行了一项重要改革措施“王安石变法”,因为变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利益遭到了强烈的抵制最终失败,再加上对西夏的战争失败,赵顼38岁便忧愤而死。

对于励精图治的改革派来说宋神宗是一个英明勤政的帝王,但是对于守旧大臣来说宋神宗擅变“祖宗之法”,甚至认为“王安石变法”是北宋灭亡的主要原因,所以给了赵顼这个明褒暗贬的庙号,完全是不同价值观的体现。

再说明神宗朱翊钧

说到朱翊钧,明神宗这个庙号倒不如他的年号万历那么广为人知,万历十岁继位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继位之初也曾推行过大刀阔斧的改革,但是执政后期二十多年不上朝,导致明朝逐渐走向衰亡,明亡于万历也是比较主流的说法。

两位神宗在执政期间都做了同一件事那就是“改革”,但是“功业不足、半道而废”,

神宗可的庙号以说是比较符合二人的定义。


一点点历史



历史上其实有四个神宗的,分别是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宋神宗赵顼、西夏神宗李遵顼、大理神宗段智祥。

其中明神宗和宋神宗,属于是正统朝代的皇帝,西夏和大理并非正统朝代,所以问题里说的神宗应该是明神宗和宋神宗。

这里说的励精图治,应该是宋神宗。不理朝政,应该是明神宗。

看似两个矛盾的人,为何庙号是一样的呢?

其实先说说神宗这个庙号,看似带了个神,貌似很厉害,其实神宗这个庙号是明褒暗贬,”神“字用在庙号中有”功业不足,半道而废“的意思。

其实仔细想想两个人的确有着共同之处。

宋神宗是既支持王安石改革变法,却还不想得罪既得利益集团,想寻找一个平衡,一直犹犹豫豫,下不了狠心,做不到真正的支持,最后王安石变法失败。

而且王安石变法,但是很多人认为这是违背祖制的,还没有成功。

甚至北宋灭亡以后,很多人竟然认为王安石是罪魁祸首。那么任用王安石的宋神宗自然更尴尬。

这难道不就是功业不足,半道而废嘛?

明神宗万历帝呢,更奇葩。

在位前十年,支持老师张居正的改革变法。结果张居正一死,尸骨刚寒一点,就被万历帝疯狂清算,否定了改革变法。

万历帝想违背祖制,立皇三子朱常洵为皇太子,结果大臣们不愿意,小脾气上来了,三十年不上朝,这不是扯淡吗。

明朝灭亡以后,很多人认为”明实亡于万历”。

万历帝这不是更符合功业不足,半道而废嘛。

所以说宋神宗跟明神宗万历帝庙号一样。还真的是不矛盾不冲突的!


宋安之


神,就是玄,就是皇帝做了好多让人不解的事,无法盖棺定论,于是就不去评价定性了,上庙号:神宗,玄宗。

宋神宗活了37岁,19岁登基,面对朝廷财政困难,很想有一番作为,治理好朝政!王安石变法,其改革方案,就今天来看也没什么不妥,是立足于富国强兵的出发点。所以宋神宗大力支持王安石变法,任命他做宰相。

但是,王安石既有皇上全力支持,为什么会搞失败呢?

其实,任何一场改革都需要老百姓支持!老百姓直接感到需要就会主动配合去干!

王安石变法是皇帝支持,朝廷85%大臣都反对!地方官员肯定也有大量反对者!民间老百姓不明就里,官府政策变来变去,感到不方便,烦了,而很多地方官员又趁改革之机行敛财谋私之目的,搞得乱糟糟的,老百姓就更不支持!

还有,变法在很大程度上触动地主士绅阶层的利益,他们也反对!

因为宋朝一向以孔孟哲学思想作为政治宣传的主流思想,孔孟是“君子之道”,不屑谋利。王安石为国库赚钱,也是谋利,此非君子所为!

所以司马光,苏轼等宋廷名臣都极力反对王安石变法。宋朝一直以来就有派系斗争!

此时王安石代表改革派,司马光代表保守派(维护先王成法),宋朝赵匡胤立国规矩是“不杀大臣”(赵匡胤是后周大臣兵变上台,所以善待大臣,不准杀戮),既然两派相争不下,皇帝就用贬法,将朝廷里所有反对变法的大臣全都赶出去,贬到外地、边远地区做官,或直接流放!

于是,司马光、苏轼等守旧大臣全都被贬往外地。苏轼命运很差,后来一直被流放在岭南(所以广东有苏轼直系子孙的后代),还去过琼州(海南岛)。

苏轼那首吃荔枝诗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就是被贬到广东惠州写下的。

王安石变法的失败,是没有很好的执行力!没有很好宣传变法的长远好处。

王安石出的是方案,理论上的东西。真正落实下去,还要靠朝廷各部官员以及地方官府不折不扣去执行!问题就出在这中间环节:很多支持变法的官员,其本身对变法的重大意义并不理解,只是跟风:站司马光这些保守派一边肯定倒霉,站王安石这边大声支持变法就有官做,有好处捞!

王安石应该首先搞个“政治学校”,扎扎实实培训几百名真心实意支持改革的干部(官员),也就是说“洗脑”!这样操作起来就顺利多了!但是,王安石没有这种思想意识,只是颁布法令,要求各级官员服从和执行!大声说强烈支持改革的官员就委以重任!不够大声的但也支持改革的官员就派去做地方州县官,担当改革前沿的排头兵!

这些官员,改革思想意识落后,只是为了保住乌纱帽才附和王安石的,又怎会真心实意去执行改革政策?很多人就趁机设法敛财谋私!

任何一场改革,开头都是困难的!何况宋朝从来就不搞这么一套!所以保守派势力的阻力很大!而保守派中有很多都是名望很高的大臣,比如司马光,比如苏轼(天下闻名的才子),等等。还有很多资格老、官位高的大臣也是反对!

王安石自身资历不高,名望不够,如果不是皇帝全力支持,他早就干不下去了!

因为有些地方在改革执行中出现很多问题,很多矛盾,引起很多官员、读书人、地主、老百姓唾骂,所以王安石和宋神宗压力山大!(连皇太后都不支持王安石变法!后来宋神宗死了就马上宣布取消变法,召回司马光做宰相)

因为舆论不利,王安石后来被贬。

宋神宗是半途而废,他身体不争气,37岁死掉。

继任皇帝在皇太后的授意下,取消变法,恢复以前法度。(北宋亡国有一半原因就是这个,一会搞变法,一会又取消变法,反反复复瞎整50年,地方官府和老百姓很难适应!后来宋徽宗又搞变法)

因为变法与反变法,派系展开激烈斗争!改革派还整出“党人碑”把司马光、苏轼等一大批大臣的名字刻上去,使劲打压,“永不起用”!

围绕变法与反变法,官场内讧不断!

就因为宋神宗搞变法,引起舆论滔滔,举国被惊扰!他英年早逝,无法盖棺定论,所以给他取个庙号:神宗。

神嘛,不是正常人思维,搞不懂!

明朝万历皇帝,早期有些作为,晚期昏庸,20多年呆在后宫不上朝!官场和民间肯定对他不满!很多非议!所以他死后,也给他上庙号:神宗。

唐明皇初期英明神武,晚期好逸恶劳,贪于酒色歌舞,被安禄山杀进长安,好端端的唐朝被砸烂半个!他死后,无法对他的功过盖棺定论,就上庙号:玄宗。

玄,就是高深莫测,搞不懂!

先皇已逝,继任者说好不说坏,但又说不出啥好,就干脆不说不评,整个“神”、“玄”庙号,随后人评说。这也是一种聪明的选择!

大城公

在报刊发表文章原用笔名:东山尹,庄满,鸣白,营种。

1996~2005年在全国畅销杂志包括

广东省《共鸣》《家庭》《深圳青年》《佛山文艺》《江门文艺》《惠州文学》《同舟共进》《炎黄春秋》《家家乐》《金桥》

河北省《文史精华》

河南省《名人传记》《人生与伴侣》《时代青年》

湖北省《幸福》《治安纵横》《知音》《警笛》《今古传奇》

湖南省《康乐园》

广西《西江月》《灵水》

海南省《青年时代》

四川省《龙门阵》《分忧》《成都商报》

云南省《女性大世界》

陕西省《家庭之友》

内蒙古《这一代》

上海《青年一代》《文汇报》

安徽省《恋爱婚姻家庭》

北京《婚姻家庭》

吉林省《演讲与口才》《做人与处世》

黑龙江省《家庭生活指南》,等等杂志报纸发表各类文章160多篇;

创作

123万字长篇历史武侠小说《谁主天下》

60万字长篇历史武侠小说《还我河山》

39万字名人传记《北洋军阀列传》

武侠小说在《江门文艺》连载;

撰写《科学发展观》理论文章17篇;

创作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本一部。











大城公


因为这俩人都太矛盾,实在不知道怎么评价。

神宗是庙号,不同于谥号严格遵循《谥法》,但《谥法》也是重要参考。“神”在谥法中的解释是“民无能名曰神”,这个字最早是形容要尧的。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惟天惟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意思是老百姓都不知道怎么形容他的伟大。因此可以算是至高的赞美。但是,自古哪个皇帝敢跟尧舜并列?没有!所以,这其实和至高赞美已经没有关系了。而是取“民无能名”的字面直译,老百姓不知道该怎么评价他。宋神宗和明神宗不止是老百姓,连饱学鸿儒们都不知道怎么评价这两个皇帝。


宋神宗赵顼,在位其间发起了著名的熙宁变法,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王安石变法。这个出发点是好的,也是有些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北宋当时面临军事羸弱(赵匡胤夺位后防范武将而多加限制)、财政困难(宋代官员制度复杂,官职与实际职权分开,导致行政效率低下而官员俸禄又极高,加上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养兵和议和的大量花费入不敷出),宋神宗年间出现了财政赤字。而相反另一方面,宋朝对工商业大力鼓励,民间经济活跃,呈现国穷民富的状态。所以,宋神宗改革的目标就是富国强兵。于是起用王安石,大刀阔斧改革。



王安石变法,从现在的角度看是不错的,但是问题在于太急功近利了而且不符合当时时代的状态。青苗法原本是通过官方放贷收取利息,也遏制民间高利贷,结果各地为完成指标强行摊派还多加盘剥,实际利息等于比高利贷还高,遇荒年百姓还不上贷款更是倾家荡产,无数百姓因此流离失所。免役法让老百姓以交免役钱的方式不服差役,可以安心农业生产又能让差役队伍专业化,但执行下去却是一刀切,即使没钱的人也不能去服差役,必须交钱,交不起又是倾家荡产。与此同时还实行保甲法,要求老百姓训练当兵,原本服差役不交钱,现在又要交钱去免差役又要出人去巡逻当兵,自然民怨沸腾。市易法更是强行对所有交易征税,,甚至灾年百姓卖儿卖女也要交税。新法到了天怒人怨的地步。


更可怕的是,王安石对所有反对意见采取的态度就是纯粹打压,不管别人提的意见有没有道理,只要反对变法就要一棍打死。最后几乎所有正直官员都走到了他的对立面,但新法还要人去推行,就用了一批酷吏小人,最后百姓更惨。而北宋最恶劣的党争也由此愈演愈烈,后来各种投机分子打着新党或旧党旗号排除异己,蔡京等小人上位,为北宋灭亡埋下祸根。

所以,最后宋神宗是在朝野上下一片反对声浪,京城内外百姓哀嚎遍野的情况下不得不罢免王安石,变法彻底失败。如果说他昏庸吧,他的目的真是好的而且特别勤勉,如果说他圣明吧,又真的搞得一塌糊涂。最后只好定一个“神宗”,来表示这种无法言喻的矛盾。

然后说说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这一样是个非常矛盾的皇帝。功过都相当明显,让人无法下定义。


万历十岁时,父亲穆宗隆庆帝驾崩,他成为皇帝。由于年幼,朝中大事由首辅张居正操持。张居正辅政其间,与李太后和大太监冯保都保持了很好的关系,以至于朝政没有阻隔,政令通达。张居正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政治上整顿吏治,唯才是举,政风清廉;军事上强化边防,缓和与外族矛盾,打击倭寇;财政上追缴豪强租税,丈量清理土地,一条鞭法提升税收收入。形成万历中兴的良好局面。虽然是张居正的功劳,但毕竟万历是皇帝,要算在他头上。


后来万历年间还有著名的“万历三大征”,平定蒙古哱拜叛乱,在朝鲜击退日本入侵,平定苗疆土司杨应龙叛变,声望卓著,,值得史书大书特书。


但是,万历的问题也相当明显。随着张居正被死后清算,万历也“放飞自我”,近三十年不出宫门,不理朝政,不上朝,不批阅奏章,也不参加各种祭祀活动。属于古代“昏君”的标配。虽然有足疾,但这种放纵态度也不能一言放过。万历还颇好敛财,查抄张居正、冯保等人家财尽入宫中。还派遣宦官到各地横征暴敛,搜刮民脂民膏,造成民怨沸腾,为各路起义军风起埋下隐患。而萨尔浒之战的失利更是让满洲崛起,最后葬送了明朝。

因此,万历功绩卓著,但缺点一样明显。既值得夸赞,又不能宽恕。最后也是没法定性,给了一个“神宗”的庙号。


伊耆角木


这两位皇帝得了神宗的称号,和他们所支持的变法触犯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有关,而正是这些被触动了利益的人负责为他们起的庙号。

宋神宗和明神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两个在位的时候都支持变法,而且支持的变法还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变法运动,分别是: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变法。

我们先来说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主要分三个方面:富国、强兵、人才。

富国就是经济改革。王安石颁布了均输法(“徙贵就贱,用近易远”,根据不同地方的耕收情况,这么做的目的就是平衡各地物价,打击富商垄断)、青苗法(政府给农户低息贷款,既增加政府收入又打击高利贷)、农田水利法、募役法(改原先的义务轮充差役为出钱可免疫,从而为农业生产解放更多劳动力)、市易法(政府为囤积货买单)、方田均税法(按土地好坏分为五等,均定税率高低)。

在强兵上,王安石推行置将法、保甲法(农户十家为一保,加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控制)。

在人才选拔上,王安石主要是对于科举的内容做了一些改动。

张居正的改革背景和王安石的差不多,也是主要由于财政原因。

张居正在政治上的改革主要是加强官员考核。军事上则加强边关的保障,以及边疆的经济往来。此外还进行水利整治。

经济改革当中最主要的是整顿赋役不均,逃避赋役的情况,为此推行“一条鞭法”,也就是赋税徭役都则进行折银合并征收。

但是无疑,不论是王安石的改革还是张居正的改革,都极大的触动了当时既得利益者的利益。

既得利益者们当然对支持改革的皇帝不满,但是对于皇帝的怨言,除非他是亡国之君,否则很少直接表达,于是他们给这两位皇帝起了“神宗”这个明褒实贬的庙号。据说给万历皇帝起“神宗”这个庙号,还有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意思(中文有一个词叫“神隐”),指责万历皇帝28年不上朝。


鼓楼博牛志


因为神宗名为褒实贬。

宋神宗王安石变法,国家成为党争。

明神宗张居正变法。把国家搞得一塌糊涂。




杰哥208733768


乱做为不如不做为,万历再咋说也有抗倭之功。宋神宗乱做为,让小小的越南吊打。阉竖李常杰讨伐宋朝列出的罪状之人就是王安石变法,天怒人怨,人神共愤。王安石和张居正比,简直一个狗屎一个麝香。万历清算老师有点不地道,但也比宋神宗强。


北漂叔叔



月山铁桥rt


治民无为曰神,神龙见首不见尾。是为明神宗。

安仁立政曰神,明褒而实贬,是为宋神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