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杀了韩信等功臣,张良也因此隐居,为何刘邦会放过萧何?

韩謿


不知道有没有发觉,刘邦除掉的那些人都是武将,而没有动文官。张良和萧何都属于文官,且张良又全身而退。刘邦将萧何杀了,那么西汉估计就没有几个人肯为刘邦卖命了。因为在刘邦眼里,武官掌握军权,对皇权的威胁最大,所以他并没有将文官除掉,这也是刘邦的高明之处。如果,刘邦文武大臣都被除掉了,那谁来为汉朝出谋划策?刘邦自然知道这一点,只要把几个武官除掉就可以了,何必要将文官也一并除掉呢?刘邦当初被围困白登山,要不是陈平献计,估计早就挂掉了。所以,刘邦还是需要这么一批人,他再糊涂,也没有糊涂到这种地步是吧!

汉朝建立以后,朝廷存在三方势力。第一种就是“功臣”,第二种就是“宗室”,第三种就是“外戚”。我们先来说“功臣”,汉初最大的几个功臣都封王了,次一点的都封侯。封王的七个异性诸侯王的势力最强,不仅仅拥有土地,还掌握兵权。要知道,这些异性诸侯王,曾经将项羽都打败了,如果某天联合起来攻打刘邦,刘邦自然心里不踏实。所以,他首先要灭掉的就是七个异性诸侯王。像,张良、萧何、陈平这些只不过是封侯罢了,又没有兵权,所以不在刘邦铲除的名单之中。

刘邦在撤销七个异性诸侯王以后,吸取了秦朝的教训,也就是非刘姓不封王。我猜测,刘邦废异性诸侯王,多半是在几个谋士的谋划下进行的,不是张良就是萧何。虽然我们不知道是谁,但是绝对有高人为他指点。其实,刘邦也害怕异性王造反,他除掉异性王后,就将自己的儿子都封了王,以巩固刘氏宗族的家族势力。当然,封王有利有弊,总的来说是利大于弊。封王可以镇守边境城市,稳定各地区的安宁。比起异性王,刘邦要放心得多。但是,他也没有想到,一家人也会出现争夺皇位的情况。不过一家人造反,总比外人造反要好是吧!所以,刘邦没有考虑那么多,先把自己的几个儿子先封王再说,身后的事情他也管不了。

最后是外戚势力,外戚在任何一个朝代都存在,怎么也无法消除。其实,吕后能一手遮天,就是依靠了他的家族势力。比如吕氏家族,像吕泽、吕产、吕禄,还有妹夫樊哙都是掌握了实权的人。吕后作为一个女人,没有外戚势力撑腰,绝对不敢专权。如果,吕后没有兄弟姐妹,她也不敢这么明目张胆的废掉皇帝。所以,外戚势力就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存在,当初刘邦就该搞掉外戚势力。不过,在刘邦病重的时候,也的确像搞掉外戚,比如樊哙。但是,当时刘邦已经不行了,所以什么都晚了。


谋士说


韩信、张良和萧何是汉初三杰,刘邦建立汉朝他们三人居功至伟。但是后来韩信被杀,张良也隐居了,为什么萧何却能得到善终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这里先不谈萧何功劳如何如何大,因为刘邦要杀的就是功劳大的功臣,你功劳不大刘邦还懒得杀你。所以我认为萧何得以善终是因为以下四个原因:

一:萧何和刘邦是同乡,两人从年轻的时候开始,关系就很铁,刘邦在当泗水亭长时,萧何是沛县功曹,无论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中,萧何都给了刘邦很大的帮助,同乡伙伴的感情是最纯真的,何况古人有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二:萧何对刘邦很忠心。从刘邦起兵开始,萧何一直死心塌地地跟着刘邦,默默地为刘邦做事,即使刘邦的事业陷入低潮,萧何也从来没有三心二意过。萧何只比刘邦小一岁,但是萧何对刘邦却像对待自己的父兄一样尊敬。刘邦对此不但心知肚明而且十分感动。

三:萧何精通律令,熟读春秋,深知历代君主担忧和猜忌之所在。因此萧何虽然全面掌握朝廷的事务,但他从来不抓军权,知道君王最忌讳的就是军权,刘邦因此对他也特别放心。所谓“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四:虽然萧何如此忠心耿耿和小心翼翼,但是刘邦对他还是有所猜忌,所以萧何最后还被迫采取了“自污”的办法,就是尽量贬低和丑化自己的名声。这招很有效,因为大家都是聪明人,刘邦不是因为看到萧何自污而不猜忌他,而是刘邦看到了萧何自污背后的心酸、无奈和苦心。

聪明的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欢迎留言评论。


未鸣读史



路遥lgy


萧何为汉初三杰之一,在刘邦建国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被称为开国第一功,毫不客气的说没有萧何就没有刘邦的今天,萧何镇国家、抚百姓、供军需、给粮饷样样很到位,多次挽救刘邦于危难之中,攻占咸阳后,他首先封了秦国的府库,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这充分体现了萧何的高瞻远瞩。



后来楚汉相争,萧何负责大后方,源源不断的将粮饷和兵员输送到战斗的第一线保证了楚汉战争中刘邦集团的最终胜利,再就是举荐韩信,击败各地残余势力,并通过十面埋伏最终在垓下一战中全歼项羽军队 ,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了巨大贡献,后来,韩信谋反,萧何又设计帮助刘邦除掉韩信,所以刘邦很感激萧何。

在刘邦大举诛杀功臣的时候,萧何看到连刘邦最亲信的卢绾也被迫远走匈奴,他退缩了,为了消除刘邦的怀疑,让人告他贪污,这才消除了刘邦对他的疑虑,最终得以善终,萧何能善终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从不动军权,他知道刘邦对此很忌惮,韩信、陈郗和英布就是很好的例子,所以萧何得以善终。


司马迁曾评价说:“萧相国何于秦时为刀笔吏,录录未有奇节。及汉兴,依日月之末光,何谨守管钥,因民之疾奉秦法,顺流与之更始。淮阴﹑黥布等皆以诛灭,而何之勋烂焉。位冠髃臣,声施后世,与闳夭﹑散宜生等争烈矣。

由此可见萧何在汉朝居功甚高,能够功成身退,可称千古完人。


大飞哥爱历史


应该说,刘邦诛杀或赶跑了所有异姓王。

其他的功臣,基本没动。

诛杀韩信、彭越等异姓王是要建立中央集权的大汉帝国,一切对此有威胁的势力都将被清扫。

当然,汉朝并非纯官员制度,除了太子外,对于其他儿子,还是封了王的。而且,在诛杀完异姓王之后,还留 下一条“非刘姓子孙不可称王,否则,天下共诛之”的遗训。

萧何自污,或是张良隐居,无论从态度上,还是自身所拥有的实力给大汉政权带来的威胁,都是很有限的。

萧何,一直担任后勤供应,管理后方根据地,无带兵经验,且无不臣的任何表现。

张良,虽然是千古谋圣,咱得摸着自己的良心说:“这个谋圣,虽然是谋士中的最强大脑,但打仗说实话,真不行!”后来,张圣人自己主动卸下军师之职,再次退居幕后,做起刘邦的智囊团秘书长。从始至终,张圣人根本不碰军队的控制权,来的清楚,走的明白,不拿刘邦一针一线。刘邦何必难为人家?


反观韩信,其实,刘邦也是有意让他做个富家翁。可是韩信不愿意啊。

淮阴侯不好吗?非要称王。觉得削去王位没面子?

人家张良、萧何都没有称王,这不丢人。

说韩信对造反一点不动心,两个问题就给他问懵逼了。

一,为什么私藏钟离昧?有钟离昧从旁协助,是不是造反的把握会更大啊?你再怎么解释,至少也是动过这个念头,将造反作为备选方案吧。

二、参与陈豨造反。无论你参与还是没有参与。韩信与陈豨相见,这应该是事实。好,即使你又拒绝了与其共同谋反,关键,说出来有人信吗?别人怀疑你,真的很冤枉吗?

本来人家就已经怀疑你不是好人了,你还天天和二流子聚会,即使你和二流子一块上街扶老太太过马路,请问,人家信吗?

人家信吗?


壹棵稻草


萧何能善终自有他的道理,作为刘邦集团中的老黄牛,他忙里忙外了一辈子,管司法,管后勤,管财税,攻下大城市别人都在抢夺金银财宝,只有他有战略头脑保护档案资料,户籍地图,为刘邦下一步行动提供参考。



刘邦在扫平天下后,论功萧何排在在第一,赐他上朝可以穿鞋带剑,不比拘于常礼。这只是一种政治待遇,萧何心里明白得很,皇帝嘴上意思意思,那也千万别当真,保持原来的本色,即便是做给皇帝看,那也是相当有必要的,这一方面萧何十分明智。

没听说过萧何杵逆刘邦夫妻,也没听说过刘邦夫妻猜忌过萧何,萧何总是性格温顺,办事也是早请示晚汇报,总让人感到安全放心,即使有委屈也咽肚子里求全算了,甚至和吕后同谋合伙灭了当年他在月亮底下追过的韩信。



萧何自以为能尽心尽责效忠皇帝,全心全意对待老百姓,上有忠臣的美名,下有贤良的赞誉,就能心安理得享受太平日子。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赢得了国家上下的人心,就会失去刘邦的信任,让皇帝害怕身边出了一个耀眼夺目,众望所归的人物。所以历来皇帝默认权臣贪财,你的贪腐恰好证明了自己不觊觎皇权。

萧何虽然开始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他还算从善如流,在门客的劝导下幡然醒悟。自己捞些钱财,置办点土地,搞一些三产,放些高利债给别人,向刘邦提供私产作为军费。让刘邦放心自己只是想过安逸日子,没有其它非份之想。



萧何也不容易,在乱世中先是找对了主子,打江山立下汗马功劳,等一切尘埃落定还得任劳任怨,办事缩手缩脚谨小慎微,为保全自己用心良苦,没办法,伴君如伴虎啊。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看遍山川


萧何在秦朝时期任秦朝沛县县吏,刘邦任沛县境内的泗水亭亭长,刘邦当时官阶比萧何低。一次,刘邦奉命押送一批囚犯赴骊山修秦始皇陵,才出县境不远,便逃跑了许多人。刘邦既无法追赶,又镇压不住。当行至丰乡大泽时,刘邦索性把所有囚犯都解了缚,叫他们逃生,自己则与10多个死心塌地愿与他生死相随的囚犯逃到芒、砀二山之间蛰居避难。沛县县令得知后,拘拿刘邦妻子吕雉入狱,后由萧何与曹参二人保释出狱。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夏,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举起了反秦的大旗,各地豪杰云集响应,此时天下大乱。 这个时候的萧何仍在沛县当功曹,他和曹参、樊哙、夏侯婴、周勃等人时常聚会,密切注视着局势的发展,并暗中与在芒砀山中的刘邦保持着联系。

刘邦受各地起义影响,先是攻陷了沛县,杀掉县令,在沛县也举起了义旗,刘邦举义后,萧何帮助刘邦出谋划策,收拢人心,他们二人之间也保持着神秘的距离,在刘邦证道称帝的路上,萧何功不可没,刘邦在前线与敌战斗,萧何在后方解决刘邦的所有后顾之忧。

经过一系列的斗争,终于刘邦扫平天下,建立了大汉王朝,刘邦之言萧何乃是开国第一功臣,随即并封他为候,这个时候的萧何认为自己终是熬出了头,也被封侯,被汉帝刘邦称为开国第一功臣,不免有些飘飘然,行事风格也与以往不同,刘邦其实为了自己的天下能够长治久安已起了一点点杀心了。

后来一次萧何大宴宾客,在席中,突然闯进来一个人,他直言不讳的说你萧何即将命不久矣,萧何一开始非常愤怒,不一会他自己却冷静了下来,想到了韩信身死,张良隐居,他的后背一阵发凉。从这以后,萧何在刘邦面前处处谨慎,让自己不再出风头,办事也比较拖拉,让刘邦以为萧何老也,对自己的天下没有什么威胁了。

萧何也并不是不知道功高主忌的道理,只是一开始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后来自己想通了,在后面的工作中,表现就没有那么积极了,使得刘邦也消除了对他的戒心,虽然对他的工作有些不满,但是萧何免了杀身之祸,成为众多开国功臣中结局最好的一个。


雨中墨竹


刘邦还在中阳里当亭长时就与萧何私交深,萧何是刘亭长的顶头上司,很多事情都保着刘亭长。萧何对刘邦的脾气秉性了如指掌,可以说刘邦想放什么屁,萧何都非常清楚。萧何是文官,没有刘邦身上的匪气和野性,毕竟萧何是县吏,俸禄多,娶妻生子,衣食无忧,性格柔和,当官名声在外。刘邦的亭长,相当于现在的保安队队长,俸禄少,娶媳妇困难,40多岁没娶上媳妇,与寡妇私通。刘邦的野性也是来自底层百姓的呻吟,生活混不下去,只能光脚不怕穿鞋的。在一次押解犯人路上,犯人都跑光了,刘邦没法交差,索性造反,一咬牙一跺脚,但这样造反没气魄,走在路上见路边一条白蛇,杀之。当时到处动乱,造反死人天天发生。陈平周勃也是靠为死人举办丧葬谋生,卢绾樊哙也是混迹市井。没想到刘邦造反,萧何很支持,杀了县令,打开城门,迎接刘邦,还推荐刘邦当上沛公。之后的东征西战,萧何唯刘邦命令是从,指哪打哪,让做什么做什么!

刘邦灭项羽,建汉朝后,疑心非我刘姓,其心必异,担心诸侯要造反夺他皇位,为决后患他杀韩信、英布、彭越,臧荼,卢绾,也想杀樊哙,萧何。兔死狗烹、鸟尽弓藏。萧何深谙黄老之道,韬晦保身。

萧何深知刘邦忌惮异姓王,协助刘邦铲除他们。刘邦在封侯时萧何位居首位,封侯拜相。萧何不敢居功,婉拒封赏,自散家财助刘邦诛杀异己。萧何又协助吕后骗来韩信,用瓦片诛杀韩信,靠近吕后,坚定不移支持刘盈为太子,甚得吕后倚重,刘邦拿萧何下大狱要杀之,是吕后从中调和,才幸免释放。

萧何也是伴君如伴虎,时刻注意自己的位置,善终。




沸月聲野史



萧何自污名节透露出的古代官场用人悖论

衣赐履按:今天讲萧何。从史书记录来看,萧何简直是宰相的范本,其忠诚、识见、能力,都是当世无双,再参考杨立新的扮相,颜值似乎也还说得过去,可谓“完人”。然而,对这个完人,刘邦却五次三翻加以试探,甚至最后干脆扔大狱里去了,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从萧何身上,来探究一下,古代帝王的用人之道。

前193年,秋季,七月初五,萧何去世。

衣赐履说:回顾萧何的一生,基本上是忠诚守义的一生,是谦虚谨慎的一生,是鞠躬尽瘁的一生,套用老人家的话说,萧何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我们简单回顾一下他的人生。

萧何是沛县丰邑人,刘邦的亲老乡之一。萧何从小就是学霸级的人物,秦行法制,倡导以吏为师,人民群众都跟着官吏学法,萧何学习能力极强,很年轻时就通晓法律,无人能及,然后,在沛县县令手下谋了个差事,做主吏(辅佐县令的低级官员)。

你要以为萧何只是个会学习的书呆子,那你就错了,他还一名出色的公务人员。秦政府御史到泗水郡督察工作时,发现萧何处理公事有条有理,清楚明白,在郡公务考核中,又是名列第一(可能有点象现在的后备干部)。御史非常看好萧何,打算回咸阳后向上级申请,调萧何到朝里为官,然而,萧何似乎没有什么远大理想,就喜欢在家乡呆着,一再向御史辞谢,才没有被调走。

你要以为萧何只是一个合格的公务员,那你又错了,他还非常善于人际交往。刘邦在当泗水亭长之前,经常惹祸,萧何多次凭着官吏的职权保护他。刘邦当了亭长之后,萧何也经常罩着他。后来,刘邦以官吏的身分到咸阳服役,官员们都奉送他三百钱,唯独萧何送他五百钱。

衣赐履说:萧何恐怕就算是张居正口中的“循吏”,与刘邦的交往,一方面显示出萧何的识人能力(包括后来识韩信),另一方面说明,萧何维系关系的能力也是杠杠的。

刘邦起事后,萧何督办公务。前207年,刘邦入咸阳,手下将领们都争先奔向府库,分取金帛财物,唯独萧何首先进入秦宫室,将秦朝宰相及御史掌管的法律条文、地理图册、户籍档案等文献资料妥善收藏保管,这些都是刘邦了解天下形势及后来治理天下的宝贵的信息库。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之后,任命萧何为宰相。

衣赐履说:萧何有着无与伦比的政治远见。汉朝能够很快进入轨道,萧何保留的这些资料至关重要。所谓汉袭秦制,大体从此而来。

前205年,刘邦率军出关,与项羽争霸天下,萧何留守关中,辅佐太子,治理大后方。萧何从不越权行事,他制定法令、规章,建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总是先禀报刘邦,得到同意后才施行;如果事情紧急,来不及禀报,有些事就酌情处理,等刘邦回来后及时汇报。萧何在关中管理户籍人口,征集粮草运送给前方军队。刘邦经常被项羽打得找不着北,落荒而逃,部队溃散,全靠萧何征发关中士卒,补充军队的缺额。

衣赐履说:综上,萧何当得忠诚、干练,有远见、视野宽,然而,刘邦却对他并不甚放心,时常敲打。

前204年,刘邦与项羽对峙于京县、索城之间(河南省荥阳市一带),仗打得艰苦,但刘邦却时不时派遣使者慰劳萧何。有个鲍先生对萧何说,汉王在前线风餐露宿,危机重重,却老是派使者来慰劳您,那是对您不放心啊,我觉得,不如派遣您家族中能打仗的人到前方军营中效力,汉王必定更加信任您。

萧何依计行事,刘邦龙颜大悦。

前202年,天下一统,刘邦称帝,封赏功臣,萧何位列功臣榜榜首。

前196年,因参与到阳夏侯陈豨(读如希)谋反事中,淮阴侯韩信被吕后诱杀(详见拙文《韩信非死不可,因为他是尝过鲜血的狮子》)。此时,刘邦亲征陈豨尚未回来,听说韩信已死,就派遣使者拜丞相萧何为相国(相国和丞相都大略相当于宰相,相国比丞相地位高一些),加封五千户,并令五百名士卒、一名都尉做相国的卫队。许多人都来祝贺,唯独故秦朝东陵侯召平(召读如邵)表示哀悼。

召平说,相国大人啊,大祸临头啦!

萧何笑了,说,老召啊,我是吓大的吗?

召平说,你不是吓大的,我是。你想啊,皇上统军在外,风吹日晒,既危险又辛劳,而你留守朝中,不用担心战事之险,他反而增加你的封邑,还派五百人的卫队来保护你,这是什么意思啊?

萧何说,什么意思呢?

召平说,这是因为淮阴侯趁皇上不在京城时谋反,皇上对你也有所怀疑了。设置卫队是保护你吗?那是监视你啊!

萧何大惊,说,那怎么办?

召平说,也好办,你直接辞让封赏不受,然后把你的家产拿出来,捐助军队,皇上心里就踏实了。

萧何依计行事,刘邦龙颜大悦。

衣赐履说:此时,英布、彭越还没有反,如果萧何做他们的内应,还真是不好说。如果单纯赏赐萧何五千户,尚可理解,因为,除掉韩信毕竟是萧何的计谋。但加五百人的卫队,则十分古怪。似乎读史至今,还没听说过类似的事情。

前196年,七月,英布反,刘邦再次亲征。前方战事吃紧,刘邦却隔三差五派人回来询问萧相国在做什么。萧何能干什么?不就是在后方安抚百姓、处理政务吗?而且,再次搜罗家产捐助军队。

有个宾客对萧何说,相国大人啊,你就要灭族啦!

饶是萧何脾气好,气也不打一处来,说,我特么是吓大的啊!

宾客说,你不是吓大的,我是。听我说哈,你是当朝相国,功勋第一,你的功还能再加吗?

萧何说,不能了。

宾客说,你当初一入关中就深得民心,至今有十多年了吧?人民群众都说你好。你都这把年纪了,别人都享受人生去了,你老人家还是那么勤勉地做事,你是想干嘛呢?你如此受百姓的爱戴,你想把皇上往哪儿搁?皇上之所以屡次询问你的情况,那是怕你震撼关中。

萧何听罢,也是一震,问了一句刘邦最爱说的话,如之奈何?

宾客说,也没啥,只是不知你舍得钱财,却舍不舍得名声?

萧何说,此话怎讲?

宾客说,皇上担心百姓爱戴你,就是说你的名声太好了,你只需要做点欺男霸女的恶心事儿,把名声搞臭就行了。

萧何说,欺男霸女?有点那个,我做不来。

宾客说,要不这样吧,你搞点强买强卖的事儿,放点高利贷什么的,只要能败坏名声,皇上就会安心。

萧何虽然觉得不爽,但还是依计行事,果然,刘邦又龙颜大悦。

衣赐履说:这三次龙颜大悦,得来不易啊。

刘邦灭了英布回来,有老百姓拦路告御状,状告萧何低价强买百姓田地、房屋,数量还很多。刘邦大喜,心说,萧何啊萧何,想不到你也是贪利之人啊!回到宫里,萧何晋见。刘邦笑着说,好你个萧相国,有你这么为人民谋福祉的吗?

说着把老百姓的告状信递给萧何,又说,你自己看着办吧!

谁知萧何看了告状信后,竟然没太当回事儿,话锋一转,对刘邦说,老大,长安一带土地狭窄,而上林苑(皇家花园)中有很多空地,已经废弃荒芜,希望让百姓们进去耕种粮食,收完粮食,留下的禾秆正好可以作为禽兽的饲料。

刘邦大怒,说,萧何!你特么收了奸商们多少钱财,居然为他们要霸占我的上林苑!

说完,让人把萧何关起来,交给廷尉(司法部长)审理。过了几天,王卫尉(皇城保安司令,姓王,名不详)问刘邦,相国犯了什么大罪,陛下把他关起来?

刘邦说,我听说李斯辅佐嬴政的时候,有了成绩归主上,出了差错自己承担。如今萧何这家伙,大量地收受奸商钱财而为他们请求占用我的上林苑,以此向百姓讨好,所以把他铐起来治罪。

卫尉说,为百姓请命,这是宰相的职责,陛下怎么怀疑相国收受商人钱财呢?况且陛下与项羽对阵数年,陈豨、英布反叛时,陛下又亲自带兵前往平叛,当时相国留守关中,他只要动一动脚,那么函谷关以西的地盘就不是陛下的了。萧相国不趁着这个时机为己谋利,现在却贪图商人的钱财,这没道理啊。再说,秦始皇正因为听不到自己的过错而失去天下,李斯分担过错,又哪里值得效法呢?陛下怀疑相国,似乎有些浅薄!

衣赐履说:刘邦本来就是随便捏了个罪名惩罚一下萧何,结果被这个卫尉专门点破,心里十分不爽。

刘邦听了这话,心里这个气啊。不过,还是于当天派人放了萧何。萧何年纪也不小了,一向谦恭谨慎,入见刘邦,赤脚步行谢罪。

刘邦耍起无赖,说,相国大人,算了吧!你是为人民群众才算计我的上林苑,我没有答应,我就是夏桀、商纣那样的恶棍,而你则是贤明的萧相国。我所以把你用镣铐拘禁起来,就是要告诉老百姓,特么的都是我的错。

衣赐履说:大家看到没有,从刘项争霸时起,刘邦就开始敲打萧何,然后萧何不断认错,连着出现三次“萧何依计行事,刘邦龙颜大悦”,这究竟是什么情况?

照理,萧何又忠诚又能干,刘邦完全可以高枕而卧,但为什么总是跟萧何过不去呢?要说萧何功高震主,也不至于,刘邦是马上皇帝,大汉建立之后,平韩王韩信、平陈豨、平英布,都是御驾亲征,萧何再怎么也震不了主啊。要说萧何谋反,在刘项争霸时,这么说还有点道理,但是天下一统之后,韩信、彭越、英布这样能带百万之众的诸侯王都纷纷谢幕,一个文官出身,一仗没打过的萧何,他反个什么劲呢?这样的完美相国,刘邦为什么就跟他过不去呢?

我是百思不得其解。以致昨天卡在这里,公号都没有更新。晚上隐隐约约做了一梦,似乎是刘邦一边喝酒一边骂人,我把大意记录下来。

刘邦独白:我靠!萧何,你特么想干嘛?你是德智体美劳,样样都第一啊!这本来就让人不爽,现在还动不动为老百姓请命。好不容易发现,你小子也与民争利,强取豪夺百姓田产房屋,老子刚高兴了没几分钟,原来又是你小子跟老子耍诡计,还是要为老百姓请命!是可忍孰不可忍!少客气,先关起来再说!特么的还不能杀了你,名声太好,杀了你显得老子真的是夏桀、商纣之流了!特么的杀杀你的威风再说。我靠,还没咋地呢,那个什么卫尉就冒出来了,还特么说你跺跺脚,关中就是你的了,我靠!我看你老小子出来怎么办?如果你跟我叫板,质问我凭什么抓你,老子就再修理你。不成想,你特么就像块海绵,见了面就磕头下跪说自己有罪,你特么什么人啊!罢了罢了,去吧去吧,在你面前,老子就承认是夏桀、商纣吧!靠!赶紧滚!

刘邦这段独白,似乎有点道理。我猜,当一个臣子过于完美,没有瑕疵时,做帝王的恐怕就不大放心了,至少是相当不爽。西汉末年,出了一个王莽,到时我们会讲到他,就是道德真君,一点毛病没有,全天下的人都说他好,结果,这个道德真君夺了汉家天下,把大汉朝拦腰斩去十来年。

刘邦为什么不放心?因为,只要有缺点的臣下,都可以收拾,但萧何这样的完人,想收拾他,硬是没有抓手。

从萧何的遭遇,我们可以发现,古代官场之中有一些非常特殊的用人法则,帝王驾驭臣子,怎么驾驭?就是要找有缺陷的臣子。这些缺陷,我不想收拾你时,就没毛病;我想收拾你时,不但可以要你的命,而且可以夷你三族。也就是说,公开声明的,不是实际用人的标准;实际用人的标准,绝不公开出去。所以,当曹操提出“唯才是举”的用人标准时,在士人圈子里,仿佛一声惊雷,引起巨大的喧哗和骚动。这种表面与实际的严重分歧,我称之为古代官场用人悖论。

萧何生前购置田地房宅,必定选位于穷乡僻壤的;他主持家政,也从不起建高墙大屋。他说,如果我的后代贤德,就学我的俭朴;如果后代不贤,这些劣房差地也不会被权势之家抢夺。

衣赐履说:这样的人,你能奈何他?

附一个小故事,挺能说明问题。因为没找到出处,请大家自行参详。

宇文泰苏绰问对

北周开国皇帝宇文泰问大臣苏绰,国何以立?

苏绰答,具官(配备官员)。

宇又问,何以具官?

苏绰答,用贪官,反贪官。

宇又问,贪官何以用?

苏绰答,对皇帝而言,最重要的是臣下的忠诚。臣下忠诚,皇帝安心,社会就稳定。无利则臣不忠,官多财寡,奈何?予其权,以权谋财,官必喜。

宇又问,官得其利,寡人何所得?

苏绰答,官之利,乃君权所授。权之所在,利之所在也,是以官必忠。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必须维护你给官员的权力,你的统治不就牢固了吗?没有贪官保护你的皇权,你怎么巩固统治?

宇文泰消化了半天,又问,贪官既用,又罢弃之,何故?

苏绰答,贪官必用,又必弃之,此乃权术之髓也。千古帝王之术就是:用贪官培植死党以结其忠,除贪官以清除异己,杀大贪官以平民愤收买人心,没收贪官财富以充宫用、自用。

之后,苏绰又解释了一下为什么不能用清官。因为清官自认为有道德优越感,做什么事有自己的见解,如果皇帝做的事他不同意,他就会出来叫板,搞得皇帝没脾气。想惩治他吧,还没什么借口,如果杀了他吧,老百姓就会认为皇帝是昏君,所以,不论从哪个方面考虑,都不能用清官。


衣赐履和金大妞


诚邀,汉三年前204年,刘邦与项羽的军队在京县,对峙,刘邦多次派人回关中慰劳萧何,有个叫鲍生的人,就对萧何说“汉王在前方打仗,那么辛苦,却多次派人回来慰劳你,这是对你有怀疑啊,为你着想,不如将你的子孙兄弟能打仗的都派到军中效力,萧何听从了鲍生的计策,刘邦果然很高兴。汉十一年,刘邦在外平乱,萧何和吕后杀了韩信,刘邦知道后,就派使者任命萧何为丞相,并下令赏赐五百名士兵,


许多人都来道贺,只有召平表示哀悼之情,召平对萧何说“你的祸患就要来了,皇上在外风餐露宿,你负责留守朝中,从来没什么危险的事,反而封赏你,还给你加卫队保护你,这并不是皇上宠信你,希望你不要接受封赏,将自己的私财都捐出资助军队,这样皇上心里就会高兴,萧何听从了建议,刘邦果然很高兴,汉十二年,鲸布叛乱,刘邦去讨伐,多次派人询问萧何在干什么事情,有一个门客劝说萧何说“距离你灭族的日子不远了,你现在高居相位,功劳排第一,你的地位功劳还能在增加吗?当初你入关中,一直深得民心,都十几年了,百姓都亲近依附你,而你仍然勤勤恳恳地做每一件事,受到百姓爱戴,皇上之所以多次派人询问你在做什么,就是担心你威镇关中,现在你为什么不自污名节,败坏自己的声誉,只有这样皇上才能放心,于是萧何听从了这人的建议,


刘邦心里很高兴。后来刘邦班师回朝,民众拦在路上上书给皇帝,说萧何低价强买数千万百姓的房屋,刘邦将萧何下狱,几天后一个姓王的侍卫在伺候刘邦的时候说“萧相国犯了什么大错,陛下突然将他下狱,刘邦就说“萧何贪财等等,王侍卫说,萧丞相怎么可能贪财,要贪早贪了,陛下去打仗,萧丞相留守,只需动动手指那函谷关以西的地盘,都不属于陛下所有了,相国那时候没有为自己谋利益,现在又怎么会贪图钱财,刘邦当天就把萧何放了。萧何因为得意谨慎小心,听取别人的建议,最终得以善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