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名小吃——龍抄手


龍抄手是成都市著名的傳統小吃,抄手是四川人對餛飩的特殊叫法,抄手的得名。成都的“龍抄手”1941年開設於成都的悅來場,上個世紀50年代初遷往新集場,60年代後又遷至春熙路南段至今,迄今已有70餘年的歷史了。

龍抄手創始於上世紀40年代左右,當時春熙路"濃花茶社"的張光武等幾位夥計商量合資開一個抄手店,取店名時就諧"濃"字音,也取"龍鳳呈祥"、“龍騰虎躍”之意,定名為"龍抄手"。

龍抄手的主要特色是:皮薄、餡嫩、湯鮮。抄手皮用的是特級麵粉加少許配料,細搓慢揉,擀製成"薄如紙、細如綢"的半透明狀。肉餡細嫩滑爽,香醇可口。龍抄手的原湯是用雞、鴨和豬身上幾個部位的肉,經猛燉慢煨而成。原湯又白、又濃、又香。

龍抄手是四川蓉城著名小吃,更是入選了中國金牌旅遊小吃榜單。然而“抄手”只是四川對這類小吃的稱呼。在其他地方,此類小吃,有著不同的名稱,不同的口味及特色,如天津的錘雞餛鈍、湖州的大餛鈍、紹興的蝦肉蒸餛飩、無錫王興記餛飩、廣州的魚肉雲吞等,它們的知名度都相當高。但是四川“龍抄手”卻有著屬於自己的發展歷史、美食特色及文化傳承。

美食起源: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所以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後來,傳到北京,就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


名稱由來: 龍抄手的得名並非老闆姓龍,而是創辦人張武光與其好友等在當時的“濃花茶園”商議開抄手店之事,切磋店名時,借用“濃花茶園的“濃”字,以諧音字“龍”為名號,也寓有“龍騰虎躍”、“吉祥”、生意興“隆”之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