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信息化的發展歷程

摘要:本文主要介紹現代銀行信息化建設的四個階段,即呈現典型信息孤島特徵的信息孤島階段、網絡技術得到廣泛應用的互聯互通階段、圍繞數據大集中、服務電子化、運營集約化等系統全面建設的銀行信息階段和正在進入的嶄新的信息化銀行階段。以及每個階段的典型特徵。

中國銀行業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嘗試運用電子計算機處理業務,經過40多年的發展,經歷了從手工到自動化處理,從單機業務處理到應用系統聯網處理,從分散式系統架構到集中式系統架構,從面向流程設計到面向服務設計螺旋式上長升的過程。縱觀我國銀行業的發展歷史經歷了信息孤島、互聯互通、銀行信息化及信息化銀行四個階段。

1.信息孤島階段

銀行信息化是指採用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網絡技術等現代化技術手段,改變銀行業傳統的手工處理業務方式,實現銀行業務處理自動化、銀行服務電子化、銀行管理信息化和銀行決策科學化、建立集業務處理、信息管理和經營決策為一體的現代銀行信息系統的過程。

20世紀70年代,中國銀行引入第一套理光-8(RIOCH-8)型主機系統,80年代首次批量成套引進M150小型計算機,先後實現了儲蓄業務、對公業務、聯行業務、會計報表等日常業務的自動化處理。

隨著改革開放,我國經濟不斷髮展,到了20世紀80年代中期,銀行營業網點的業務量增長明顯,櫃面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客戶開戶難、存款難、取款難等問題十分突出,單純依靠業務手工處理已經是國不從心。櫃面業務手式作業已經成為銀行業快速發展的障礙,已經不能適應我國銀行業快速發展的需要。為適應改革開方帶來的新的業務變化,我國銀行業抓住了計算機技術快速發展的契機,設立銀行信息科技機構,引入信息科技人才,經過幾年的信息系統建設,截至“九五”末,銀行電子化營業網點的覆蓋率達到了90%以上,基本拋棄了手工記賬處理的落後狀況。標誌著我國銀行業真正進入了金融電子化、信息化發展起步階段,這個時期計算機在銀行的應用,基本上以營業網點為單位,以實現櫃面對公、儲蓄業務電子化為主,網點與網點之間的計算機系統相互獨立,業務分散處理、信息獨立存儲,形成了一個個信息孤島。此時的系統與系統之間信息傳輸和處理需要大量人工參與。

2.互聯互通階段

隨著銀行業務的不斷髮展,尤其是跨行業務的推出,使得銀行間匯兌業務的需求強烈,銀行之間網絡化信息系統逐步建立,實現銀行各分支機構之間的聯網、各家銀行間的聯網,便於跨行、跨地區的通存通兌業務,商業銀行的計算機應用進入互聯互通時代。互聯互通階段主要分為兩個子階段,第一階段是從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的業務聯網區域的互聯互通;第二個階段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期的業務聯網實現的全國互聯互通,支付清算、公司等開始電子化。

1989年,中國人民銀行建立以金融衛星通信網絡為支撐的全國電子聯行系統,各家銀行之間實現了業務的互聯,電匯開始取代信匯,標誌著第一階段互聯互通時代正式開戶。

1994年後,各商業銀行陸續推出自己的電子聯行匯劃及清算系統,該系統是集匯劃、清算、結算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應用系統,開啟了互聯互通第二階段的建設。

2000年,中國人民銀行進一步加快電子聯行的科技發展步伐,統一開發了電子聯行“天地對接”接口程序,對大業務量城市電子聯行小站的硬件和軟件進行了升級改造。

20世紀80年代末,隨著小型機、UNIX、PC、DOS/Windows和IP網絡等新技術的出現,Client/Server架構(簡稱C/S架構,客戶端使用PC或終端,服務端使用小型機)開始盛行。C/S架構具有較強的可伸縮性,部署處理性能相近的主機/終端架構和C/S架構,後者成本要低得多;前後端處理邏輯的分離使應用結構更加合理,後端服務處理邏輯具有了系統級的可用性。基於IT廠商提供的各類基礎軟件和中間件:數據庫(SQL Server、DB2、Oracle、Sybase等)、交易中間件(CICS、Tuxdo等)以及後來的J2EE(WebSphere、WebLogic等),企業應用的開發效率大大提高。

3.銀行信息階段

進入信息化階段以後,銀行業圍繞數據、應用系統等展開了全面的建設,該階段從20世紀90年代末一直延續到2012年左右,主要表現為:數據大集中的完成、現代化支付體系建立、電子渠道快速發展、數據分析逐漸嘗試、運營更加集約化、管理更加現代化等面方面。

為了縮小差距,迎接進入世貿組織後的挑戰,國內商業銀行在“九五”期末開始掀起以數據大集中為主線的前所未有的技術革命浪潮,以期在中國銀行業對外開放之前革除各分支機構的各自為政、客戶資源割裂而導致的業務創新滯後的弊端。各家銀行在數據大集中的同時,基本都建立了新一代綜合(或核心)業務系統,使所有的業務都歸在一個業務系統下,便於集中統一的管理,並實現全國範圍的銀行計算機處理聯網。

數據大集中首先對數據中心技術架構的處理性能、容量和可靠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在這種背景下數據中心技術架構選擇了大型機。今天,對於大型國有商業銀行和領先的全國股份制銀行而言,業務的發展迫使他們正在醞釀新一代架構,新一代架構的關注點已經不再是數據的集中程度,而是站在企業架構的高度來審視整個IT架構的合理性和前瞻性,提高IT與業務的融合程度,更好的滿足業務發展的要求——新會計準則、巴塞爾協議等新的監管要求;要真正做到以客戶為中心,就必須更快地拓展新產品和新渠道,更有效地提高營銷與服務的質量;為了提高風險控制能力,業務流程正在不斷優化,銀行需要完成從“部門銀行”到“流程銀行”的轉變;銀行數據資料在日益增長,需要更加充分地加以利用,以提供決策支持,改進經營管理。

近年來,國內銀行以同城雙中心加異地災備中心的“兩地三中心”的災備模式逐漸普及,這一方案兼具高可用性和災難備份的能力。同城雙中心是指在同城或鄰近城市建立兩個可獨立承擔關鍵系統運行的數據中心,雙中心具備基本等同的業務處理能力並通過高速鏈路實時同步數據,日常情況下可同時分擔業務及管理系統的運行,並可切換運行。災難情況下可在基本不丟失數據的情況下進行災備應急切換,保持業務連續運行。與異地災備模式相比較,同城雙中心具有投資成本低、建設速度快、運維管理相對簡單、可靠性更高等優點。異地災備中心是指在異地的城市建立一個備份的災備中心,用於雙中心的數據備份,當雙中心出現自然災害等原因而發生故障時,異地災備中心可以用備份數據進行業務的恢復。

中國現代化支付系統(CNAPS)是中國人民銀行按照我國支付清算需要,並利用現代計算機技術和通信網絡自主開發建設的,能夠高效、安全處理各銀行辦理的異地、同城各種支付業務及資金清算和貨幣市場交易的資金清算的應用系統。它是各銀行和貨幣市場的公共支付清算平臺,是中國人民銀行發揮其金融服務職能的重要核心支持系統。支付系統的主要應用系統包括大額實時支付系統(HVPS)、小額批量支付系統(BEPS)、清算賬戶管理系統(SAPS)和支付管理信息系統(PMIS)四個子系統。

近年來,各家商業銀行普遍建立起由網上銀行、電話銀行、手機銀行和自助銀行構成的信息化服務體系,極大地緩解了銀行業務快速增長與物理網點資源有限的矛盾,並憑藉其更佳的服務水平和客戶體驗,成為新的業務增長點。以此同時,銀行管理決策進入信息化時代,數據挖掘技術開始應用,目前,國內一些銀行正在數據大集中的基礎上,對業務、管理進行全面梳理,推進數據倉庫、數據挖掘系統和決策分析建設,發展管理集中和應用集中,努力提高管理決策的信息化水平。

4.信息化銀行階段

當前全球經濟金融環境正在發生持久深刻的變化,金融監管政策日趨嚴格,國內金融脫媒加速發展,利率市場化步伐不斷加快,對銀行傳統的盈利模式和經營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戰。同時,隨著移動化、大數據、互聯網、雲計算等新技術的快速發展與運用,對銀行的客戶服務帶來了深刻的影響。第三方支付公司、電子商務公司等機構跨界競爭,紛紛加入到類金融服務領域,支付結算、信貸等領域的競爭更加激烈。這些都促使商業銀行必須積極創新,大膽實踐,從根本上構建起面向未來的、更加智慧的、可持續的經營發展模式。這些驅動力推動著中國的銀行業從銀行信息化正在進入信息化銀行建設的嶄新階段。由於信息化銀行主要以互聯網思維和技術為主要的創新動力,互聯網金融迅速崛起和全面發展,因此,信息化銀行階段又可以稱為互聯網金融階段。

建設信息化銀行,要求銀行的信息建設具備迎接未來挑戰的全新IT能力,是對傳統商業銀行信息科技建設的重大考驗。為此,商業銀行的信息科技建設必須及時轉變發展理念,著力打造符合未來經營模式和客戶需求的新型IT能力,這至少包括以下6個方面:第一是具備創造最佳客戶體驗的能力;第二是具備隨時隨地提供金融服務的能力;第三是具備靈活敏捷、快速響應的能力;第四是具備開放、眾包、花生能力;第五是有效控制IT風險,切實提高IT一體化運維服務能力;第六是大數據整合、分析、挖掘和應用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