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农村老人喝酒都爱烫一下,温一温在喝酒,现在为啥没人温酒喝了?

农夫也疯狂


过去农村老人喝酒都爱烫一下,温一温在喝酒,现在为啥没人温酒喝了?

因为过去的人们在某些方面更讲究——闲的。

或曰,这不对啊。

题主说的农村老人爱烫酒,农民会闲吗?

当然,农民在农闲的时候其实比谁都闲,“阴天下雨喝酒打老婆打孩子”就是这种“闲”的体现。

另一方面,虽然,题主对“烫酒”印象来自老农民,但是,烫酒温酒的讲究却不是农民创造出来的,而是古代有钱有闲的士大夫琢磨出来。

人们最为耳熟能详的三国故事“煮酒论英雄”,

关羽温酒斩华雄,

都说明温酒煮酒的讲究早在汉代就已经存在。

当然,有闲仅是温酒烫酒讲究的一个因素,终极的目的还是为了提高酒的口感——辣“味”,为的是喝起来更爽。

对于蒸馏技术应用于制酒,即宋代以前,酒精度数极低的原酿酒来说,烫酒温酒则显得更有需要。

至于有的答主说古人煮酒温酒是为了蒸出酒中的有毒醛类,则是把古人想的太科学化了。

古人对于饮食的好吃乃至安全性的追求,主要体现在对口味的讲究,关于这一点,恐怕没有什么比“神农尝百草”的传说更有说服力的了。

那么,烫酒温酒为什么可以提升“酒的口感”呢?

这需要从辣“味”说起。

辣不是味,而是一种热,一种痛

关于这一点,答主在不同话题中已经多次重复,这里再简单介绍一下。

对“辣味”科学研究的突破始于1997年辣椒素受体被克隆:

辣椒之所以辣,是因为其中的辣椒素可以激活体内初级感觉神经末梢上的一种伤

害性受体,起初被命名为辣椒素受体。

进一步研究发现,辣椒素受体本质上是一种阳离子受体,是一个被称为瞬时受体电位受体(TRP)大家族中的一员,由于是第一个被发现,被命名为TRPV1。

目前已经发现了十几种TRP受体,广泛分布于身体各个部位,具有广泛的生理作用,监测各种物理化学刺激,比如是身体主要的温度感受受体,不同的TRP可以感受不同范围的温度。也可以感受数百种化学物质的刺激。

比如,TRPV1,并不止分布在舌黏膜味蕾周围,而是广泛分布于全身各组织伤害性初级感觉神经纤维末梢,感受多种具有潜在伤害性的物质和因素。

比如,TRPV1,除了辣椒素,还能被热(>42℃)、酸(PH值<5.9),乙醇、大蒜素(也可同时激活感受<17℃ 伤害性低温的TRPA1,因此大蒜的口感是又热又冷)、胡椒碱,等其他几十种物质和因素。

受体被激活后,产生动作电位,电信号上传大脑,产生热和痛的感觉。当然,具体物质或因素,传导的神经纤维和到达脑的部位不同,具体的感觉也不完全相同。

同时,TRPV1所分布的初级感觉神经还是肽能神经元,可以产生一些肽类物质从神经纤维末端释放,产生局部血管扩张、渗透性增加,和疼痛,表现出典型的红肿热痛的炎症反应,称神经源性炎症。

可见,TRPV1是众多伤害性物质和因素的集成化受体,这些因素都可以产生热痛觉和导致局部神经源性炎症。

酒的辣“味”和辣椒素的辣一样,本质上与高温的热一样,都是躯体热痛觉。

伤害性因素对TRPV1的协同性激活——热酒更有酒“味”

更重要的是,研究还发现,上述具有潜在伤害性因素对TRPV1的激活具有协同性。

比如,研究发现,在较低的温度(22~24℃)下,酒精引发的动作电位电流弱得多;温度升高,酒精引发的电流比正常更高。

有酒精存在时,TRPV1对温度的感受也更敏感,只需要超过24℃的温度就会产生热痛觉,并且随着温度的升高,电信号和感觉强度明显升高。

也就是说,热和酒,酒和热,两者可以相互降低对方产生热痛觉的阈值,相互增加对方产生热痛觉的强度。

就是说,热酒更有酒“味”,这就是过去的人们喝温酒或烫酒的原因。

要的就是热辣辣的这个“味”。

现在为什么没人烫酒喝了?

道理很简单,一方面现代的人生活节奏更快,活得更“粗糙”了,也就没有那么多穷讲究了。

就如同,现代也极少有人讲究茶道,

抱个大水杯牛饮,一样叫喝茶一样。

另一方面,热酒也曾经是一种导致中毒乃至死亡的陋习被批判。

当然,这并非热酒本身导致,而是人们长期使用锡酒壶煮酒喝酒的结果。

加热情况下,这些作坊粗制滥造的锡酒壶中的铅洗出进入酒中造成铅中毒。


挣脱枷锁的囚徒


在农村长大的我,过去也多多少少喝过温过的酒,至于为啥要温过再说,我也不知道,只是随着长辈一同喝,直到我的老父亲和我说了。

简单总结了他老人家说的话,大概如下吧。

过去农村老人喝酒都爱烫一下,而现在都没人温酒了,主要有几点原因:

一、御寒

小时候大部分农村人都很穷,不像现在,大冬天的有羽绒服穿,根本不怕了。过去的农村人很怕冷,喝酒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御寒,喝过酒的人都知道,酒喝下去之后,会暖人的肠胃。但酒在未喝下肚之前是冰冷的,在冬天下饮也是一种痛苦,于是就有人带头把酒温一下,再喝。后来人传人,逐渐都这样喝了。

二、养生

我老父亲他们那一悲起就已经有养生的概念了,可能养生这概念可以追溯到古代,喝温酒,不会将寒冷带入肠胃,引起不健康的问题,这就好比,我们平时喝的水都讲究喝温不喝凉的,认为喝凉水会刺激肠胃,使肠胃虚寒,不过这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这是从老人家那里听来的。

直到现在,酒温着喝还有这样的一个原因,比较有科学性:

过去农村喝的酒,一般都是自己酿的,不像现在大家都是买厂家出厂的品牌酒,品质有保障。

我们都知道,酿成的酒中含有甲醇乙醇,温酒可以让甲醇挥发,利于身体健康。过去喝的酒多为自酿的粮食散酒。这种家庭作坊式自制的散酒往往会含有少量的甲醇、乙醛、杂醇油等物质,尤其是含有的甲醇,人体一旦摄入5~10毫升就会引起中毒,出现头晕头疼等症状,并且对于视神经也会造成危害,而超过30毫升就会致命的!

并且,纯粮酒,在冬季寒冷条件下,酒里的乙醇乙脂会呈现雾状,棉絮状态。显得酒比较浑浊。热了后,酒就清澈了。再一个,冬季酒比较冷的情况下,喝下去不舒服。所以以前用瓷壶或者锡壶热酒。当时条件有限,酒比较贵,所以拿壶热热,喝一壶两壶。现在酒精勾兑的,里面没有乙醇乙脂,不会发生浑浊。条件好了,饭店家里都比较热乎了,热不热也无所谓。锡壶是含铅的,容易中毒。

老家一句话:冷酒伤肝,热酒伤肺,不喝伤心,喝了伤胃。


酱紫品酒


一看到这个问题我首先想到的是小时候农村老人喝酒用的烫酒壶,下面图片这种,配几个小盅子。

喝酒的时候倒满酒壶,放在热水里烫上一烫,然后倒入小盅子里,慢慢品味。记得小时候特别小的小盅子,大人说是一钱,一次喝半盅或者是一盅。

是的,小时候家里普遍都穷,东西也缺,一瓶白酒都要珍惜着喝,一瓶可能能喝一个月。在我的印象里,因为特别缺,喝酒前先温上一温,成了一种特别的仪式,显示了酒的珍贵,对酒的尊重。现在酒也不缺了,一次能喝半瓶,喝之前也不温了,酒成了某种饮料,再也没有那种神圣感了。

当然,古代人普遍都会温酒,这可能与古人独特的养生观念有关。这就好比喝水一样,中国人吃饭喝的水必须是热水或者温水,因为中国人认为,喝凉水会刺激肠胃,导致肠胃虚寒。因此,跟水一样,中国人喝酒也必须要温酒,如果喝冷酒,很容易将寒凉带入体内,导致一系列的健康问题。比如在《红楼梦》中,就有这样经典的对话:

这里宝玉又说:“不必烫暖了,我只爱喝冷的。”薛姨妈道:“这可使不得,喝了冷酒,写字打颤的。”宝钗笑道:“宝兄弟,亏你每日家杂学旁收的,难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热,要热吃下去,发散的就快,要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拿五脏去暖它,岂不受害?从此还不改了呢。快别吃那冷的了。”宝玉听这话有理,便放下冷的,令人烫来方饮。

可见,古人对养生来说,是非常重视的,而且这种观念,能够渗透到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中,在古代医疗水平非常低的情况下,人均寿命非常低,因此,养生观念能够更加深入人心。

当然,现在都是崇尚西医了,就如同外国人很少喝热水一样,现在的白酒也是拿来即饮了。但是,如果你是讲究人,最好还是温一下再喝,并且少喝,冷酒加过量饮酒更为有害,殊不知,现在喝酒手抖的人越来越多了。


山东味儿


看到了这个题目,散人心里一亮,首先想到了三国,想到了曹操,想到了刘备,想到了关二爷。短行歌,煮酒论英雄,温酒斩华雄,都是与温酒有关的故事。

散人记得小时候,也曾经喝过温酒。记得那是十七八岁的时候,我和表弟都考上了大学,逢年过节或者寒暑假,都要去二姨家走亲戚,二姨夫爱喝两口,我们哥俩也常常陪着。那时就是喝的温酒。他有一个小锡壶,专门用来温酒的,还有一个陶器做的小火炉,就像现在的小酒盅,里边倒上一点酒,用火柴点燃,冒出蓝蓝的火光,再把盛满酒的锡壶放到上面加温,温度一不烫嘴为好。喝起来还是蛮舒服的,肚里暖乎乎的。



也有用热水来温酒的,那是一套温酒的酒具,有母壶,酒壶,酒杯组成。在母壶了倒上开水,再把酒壶放到母壶里,等酒热了再喝。



那么为什么过去人们都温酒喝?原来这不只是个饮酒习惯,是从健康安全的角度考虑的。

无论是北方喝的白酒,还是南方喝的米酒,都是粮食酿造的,它的主要成分是乙醇。由于过去的制造工艺落后,又多数是自己或者小作坊酿造,所以酒里边不但有乙醇,还有甲醇、乙醛、正丙醇、异丁醇等诸多脂类、醛类物质,这些物质对身体是有害。

那么怎么去除这些有害物质呢?经过多少次的尝试,也不知道用多少人的健康甚至生命,慢慢的人们觉得给酒加温,喝温酒可以降低这种危害,人们才开始喝起温酒来。

这是什么道理呢,现代科学解释了这一点,证明古人喝温酒是有道理的。

原来酒中各种醇酯类物质的沸点不同。比如甲醇的沸点是64℃,乙醛的沸点是21℃,乙醇的沸点则为78.3℃,把酒加热到不同温度,达到沸点的有害物质就会挥发,从而降低饮酒危害。

那么为什么现代人又不温酒了呢?那是因为现在制酒的工艺流程比以前提高了许多,也都是规模化生产了,酒里边的有害成分大大的降低了,对身体的伤害可以忽略不计了,可以直接饮用了。

但有一事散人还是不明白,经常喝酒的人老了以后,经常会出现手颤抖的现象,严重的生活不能自理,不知道这与喝冷酒有关不?


枣庐散人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家的生活方式变了。

我是从农村出来的,小时候父母喝点白酒,冬天的时候就喜欢拿开水烫一下,那时天真的很冷,南方也没什么采暖措施,条件好点的也不过是提个烘手的笼子(里面放上燃着的木炭)。酒热着喝,一面是因为这样酒劲上得快感觉更暖和,另一面桌上放一大盆热水也增加了屋子里的热量。其实在农村,大人们多会喝点白酒,干活实在是太辛苦了,腰酸背痛的,喝点酒解乏。不喝酒的家里也会准备点,除了待客,很多时候酒也是药,受点小伤直接拿白酒消毒,手脚扭伤了拿酒点着了按摩。这个是有传统的,当年红军四渡赤水,就拿茅台当药用。在条件不太好的农村,白酒就跟油盐酱醋一样是生活必须品,喝酒是一件很郑重的事,烫热了再喝,这个烫的过程也有一种仪式感,就像喝工夫茶一样。

现在喝酒方便了,而且喝白酒的人也在减少,大冬天的在外面撸串好多人还在喝冰啤酒。生活条件好了基本不用再靠白酒来御寒,而且生活节奏加快,也没什么时间慢慢烫酒,酒烫热了也是要慢饮的没办法“感情深一口闷”了。这种生活方式的转变,慢慢就改变了温酒的习惯。不仅不温酒,还有人把白酒弄凉了再喝呢!

不过很多人喝黄酒还是要热一下的,那样更好喝。但是,传统上热饮的黄酒,也推出了一些可以“冰镇”的品牌,这是不是在向生活方式的转变低头呢?


职场简史


我小的时候看到爷爷在冬天里喝酒,尤其是早上,都喜欢把小酒壶放在热水缸子里,最初我问他为什么,他说这样酒喝到肚子里就不会太凉了,身上才会暖和

爷爷喜欢把酒从大瓶里倒进这个小酒壶里,然后等小酒壶被热水温得差不多时,再从小酒壶里倒进小盅子里,盅子不大,所以他每次也都是小口喝,不像我爸那样直接倒进大玻璃杯里,几口喝完,爷爷更像是现在喝红酒那样,小口细品,有时候还用嘴“咂摸”一下,慢下来感受酒的美味和酒喝下去的痛快舒适感,他每次喝的也不多,2两左右吧(具体我也记不清了)

他说他小时候看到他爷爷、他爸爸冬天也是这么喝酒的,这样喝酒对身体内的五脏六腑好,免得受冷酒的刺激,其实冬天喝酒还有一项功能就是保暖,尤其是以前的北方农村,家里取暖条件没有现在好,冬天喝点酒,借着酒的烈性和酒的温度,能使身体发热、变暖一些

而如果只喝凉酒,虽然有酒的烈性,但酒的温度比体温低很多,需要体内先去暖酒,而暖酒的过程是把体内的温度带走去温暖冷酒,这时候,不但不暖和,还会让身体打冷颤,等体内暖完酒后,酒才开始暖身体,但这时候酒暖身体的作用和效果将大打折扣

其实《红楼梦》里也有过喝凉酒和温酒的描写,宝钗就劝宝玉说:酒性最热,要热吃下去,发散的就快,要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拿五脏去暖它,岂不受害?

所以古人从注重养生角度,喜欢在冬天烫酒,而现代人的养生意识淡薄,再加上生活节奏加快,觉得喝酒之前还烫一下太麻烦,所以烫酒的传统已经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直接喝冷酒

当然,现代人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北方的冬天在室内也特别的暖和,靠喝酒来取暖这一酒的功能也越来越弱化,室内的温度足以支撑人们抗寒保暖,所以根本不再用喝烫酒来暖身了

另外,现代人可能觉得喝酒烫一下未免太老套,有的人喝酒更注重耍帅和面子,一杯冷酒一口闷,显得多有型啊、多爷们啊,这可能也是很多现代人的观念,所以,他们觉得老套的烫酒方式太有伤喝酒的兴致了

虽然我不喝酒,但从科学角度和养生角度来讲,酒还是少喝,尤其是北方的冬天,即便室内温度高,但最好还是让酒带上点温度,否则就像《红楼梦》薛姨妈说的“喝冷酒写字手会打颤”


二尺布


不只是农村、在天津这个地方以前(就说是文革前吧)街头巷尾有很多一间门脸小酒馆在天气较凉的时候差不多每家都有一处温酒的盆子,打上二两酒放在里面温热了喝。或者盆里已有酒家在温的酒、酒壶上面盖着一个酒盅子防止走味。到了大一点的饭店、酒铺可以找服务员来帮忙温酒、这时候服务员拿一个盛有热水的容器放在你的桌上了。在个场景我是很熟的、小时候父亲经常带我去、主要是天津的南市那里有很多小酒馆各有特色。后来我长大了又和我的小伙伴们去那里喝酒了。感觉和在家中喝酒就是不一样、最起码是说话的禁忌少了並且可以和相邻食客连聊带吹吧……酒助怂人胆。哈哈😄。相对来说喝酒的环境变了,现在的屋子里冬天的温度比那时候要暖和多了、就说八零年前后吧我家的冬季最高是十一摄氏度点的是煤球炉到了九零年吧烧的是土暖气屋内为十六、七度现在已经达到二十多度了、这个酒是不温也可以喝了。还是热一下喝着舒服。


手机用户言蜚


过去老人喝酒都爱烫一烫,温一温再喝。现在为啥没人温酒喝了?我来说一下。

以前的人喝酒,都是一些散装的老烧酒。如果不烫一下喝,凉酒下肚,在胃里被暖热后,酒精挥发,会产生许多酒精之气,从肚子里翻出,一是难受,二是难闻。如果用火烫一下,使酒精挥发掉一部分,熏得满屋酒香,喝到肚里后,暖心暖肺的,十分舒服。所以过去人喝酒,尤其是冬天喝酒时,都是会用火烫一下的。

现在的人为什么不烫酒喝呢?因为现在的酒都是曲香酒。人们在饮酒时,不但要喝酒的辣,还要品曲的香。如果你温酒后再喝,曲香就会随着酒温的升高,而跑的无影无踪了,那里还有酒的香味?所以就不再温酒了。




石韮花开放的季节


看到一些回答,大多不对。

中国古人“温酒”而今人大多直接喝,原因很多。

首先,一些答案中提到的“温酒斩华良”“煮酒论英雄”,都是自然发酵而得的低度酒,类似今天的酒酿,顶多象黄酒。这类酒温一下喝口感更好。而今人所喝的白酒,是元以后才有,与华良等没有关系。

其二,从现代营养学观点说,用趟水把白酒烫过,会使得白酒中有害物质挥发,改善口感并有益健康。

第三,从中国传统养生思想来说,白酒是“表热里寒”的物质,本质是大寒的,温酒可以缓解寒性,减少对人体的伤害。

因此,今日喝白酒还是温一下更好。


马糖醋


过去农村老人喝酒都爱烫一下,温一温在喝酒,现在为啥没人温酒喝了?

咱们国家对喝酒之事有着颇多的讲究,而温酒便是其中一项。古时人们喝酒,都会将酒温一下或者烫一下再喝,历史上也流传着许多和温酒有关的事迹,比如关羽温酒斩华雄、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等等。

即便是在现在,有些农村的老人还在坚持喝酒前温一下,不过也是寥寥无几。为什么现在喝酒没人愿意温酒了呢?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其实,这和现在的制酒工艺有着非常大的关系。以前人们酿酒的手段比起现在是要差上不少的,而且也没有比较好的提纯技术。

大家都知道乙醇是白酒的主要成分,但是以前酿酒除了乙醇之外,还含有不少的甲醇、乙醛等有害物质,饮用这样的酒不仅会降低酒的醇香口感,而且对身体也有害。

但是由于这些物质的沸点不同(甲醇沸点是64℃,乙醛的沸点是21℃,乙醇的沸点则为78.3℃),所以在一定的温度下,有害物质就会挥发。虽然古时候没有“沸点”的概念,但是却能从身体的切身感受上察觉到温酒的好处,所以喝酒的时候自然是要温酒了。

而现在在制酒工艺的技术上面有着非常显著的提高,就里面的有害物质也相对减少很多,所以人们也就不愿意温酒喝了。依然还在坚持的,也仅剩农村的一些老人了。

骏景——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