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了《百年孤獨》,便再也不怕孤獨,強烈推薦!

讀懂了《百年孤獨》,便再也不怕孤獨,強烈推薦!

《百年孤獨》從1967年首次出版舉世震驚,到漂洋過海盜版盛行,到2011年這本魔幻現實主義小說的代表作終於獲得官方中文版的授權,得以正式出版,至今還盤踞在各大暢銷榜的前列,很多人都被它的大名和種種傳言嚇住了,認為讀《百年孤獨》需要相當高的的文學造詣,其實只要知道作者想表達什麼,想理解這本書並不難懂。這篇文章可以作為你快速瞭解《百年孤獨》的手冊,相信看完它之後,當你再翻開《百年孤獨》,它將不再僅僅是你腦海裡的高嶺之花。

正如《百年孤獨》這個題目給人的感覺一樣,時間和空間就在馬爾克斯的筆下拉長延展,打從閱讀第一行文字起,布恩迪亞上校的記憶猶如第一滴從積雨雲上滴落的雨水,看似漫不經意,卻牽扯出了日後瘋狂猛烈的暴雨雷鳴,命運無法停止地砸在乾裂的地面,水珠激起塵土飛揚,又和這片土地融為一體,為讀者營造一種脫離現實的魔幻感受。

讀懂了《百年孤獨》,便再也不怕孤獨,強烈推薦!

故事裡每一個人擁有自己的生活圈,信仰,性格,理念,追求,卻都是孤獨的,他們以自己的方式為家族付出一生。第一代人開闢了馬貢多鎮,此後這個家族在這裡生活,為了完成他們心中的正義和信念,履行著從他們出生起就無形擔負的職責,甚至為了一些荒誕可笑的理由,匆匆完成他們來到這個世界上自認為非做不可的事情。我們又能苛責什麼呢?

他們每個人和我們一樣,生來獨立,是家族的一份子,又並不屬於家族,他們區別明顯,卻如此相似,而他們最大的相似點——孤獨,似乎自打這個家族誕生在這世界上,就與他們緊密相連,他們生來孤獨,死後也無法倖免。

但我不認為《百年孤獨》這本書是為了描寫孤獨而作,相反,它是一本打破孤獨之書。

百年孤獨的歷史緣起

馬爾克斯曾說:“活著為了講述生活,生活並非一個人的經歷,而是他的記憶。”《百年孤獨》裡神話般魔幻的世界,其實也是馬爾克斯關於整個拉美國家真實歷史的投影。

從1830年至上世紀末的70年間,哥倫比亞爆發過幾十次內戰,數十萬人喪生。在拉丁美洲這片神秘的土地經歷了百年的風雲變幻。它蘊含著神秘的力量和輝煌的文化,也見證人類不停上演的充滿恥辱壓迫、血腥殘暴的悲慘鬧劇。

在馬爾克斯進行創作的七十年代裡,幾乎整個拉美都處在軍人獨裁政權的統治下。《百年孤獨》中很大的篇幅描述了這方面的史實,政客們的虛偽,統治者們的殘忍,民眾的盲從和愚昧等等,透過書中主人公帶有傳奇色彩的生涯,展現得淋漓盡致。

那麼在此歷史背景下,個人能不能走出孤獨,獲得自由呢?

讀懂了《百年孤獨》,便再也不怕孤獨,強烈推薦!

圖片/Martin Vlach

連上帝都想回避的問題,於是有了巴別塔的故事。其實豈止是上帝,人類自己也在“共同努力”和“內部分裂”中搖擺不定。在布恩迪亞家族中,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儘管這裡很多人為打破孤獨進行過種種艱苦的探索,但由於無法找到一種有效的辦法把分散的力量統一齊來,最後均以失敗告終。

魔幻的隱喻是孤獨最絢麗的外延和反襯

如果你乍一看小說中天馬行空的情節,可能會覺得胡說八道,因為文章採用了魔幻現實主義的寫作手法,讓人們不免產生失真的感覺。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會有持續了四年多的雨,也不可能人們集體失憶,一個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會正因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間 ,人們也不可能見了死者卻毫無懼色——但這一切都自然而然放入發生在了這個家族的身邊。這讓故事與現實的關係若即若離。

更令人在意的是,書中這個綿亙了百餘年的世家中,男子不是叫做阿卡迪奧就是叫做奧雷良諾,這從家族第一代創始人阿卡迪奧直到家族最後一個守護者奧雷良諾身上反覆的發生著,聯繫到作者的創作年代和生活環境,我們不難發現這其實是馬爾克斯深刻的政治見解和敏銳的洞察力的產物——拉丁美洲百餘年的歷史只是一個不斷重複的怪圈,而他技巧性的記錄下了這一現象。

讀懂了《百年孤獨》,便再也不怕孤獨,強烈推薦!

圖片/Martin Vlach

意識到這一點,我們才能更深入的瞭解“孤獨”這個詞彙的內核。因為種孤獨不僅僅瀰漫在布恩地亞家族和馬貢多鎮,而且滲入了人們狹隘思想中,成為阻礙民族向上、國家進步的一大包袱。《百年孤獨》中浸淫著的孤獨感,是拉美社會百年變遷的縮影和拉美人民的精神意識,融入了人類百年生存的鬥爭歷史和凝聚的經驗和精神。作家冷靜的指出這一點,並提出了對現代人和社會命運發展前途的思索和探討,這何嘗不是期望拉美民眾團結起來,共同發奮擺脫孤獨呢?

孤獨是一個輪迴的怪圈

很多時候人們身邊聚集的人越多,得到的信息與反饋越多,就越孤獨,越能體會到精神世界的獨立與唯一性。所以儘管人們會在虛假的應酬中會倍感窒息,但顯然在這一刻我們也格外清晰地意識到“自我”的存在,它提醒我們不斷思考,讓思想與靈魂經歷千錘百煉,最終達到片刻的寧靜。所以一個看似膚淺的人的靈魂也可能在某一刻福至心靈,如蘇格拉底般深邃。

外表的陽光,和內心的平靜並不衝突,就像這世間一切是非對錯一樣。不同立場不同經歷,甚至不同年齡的同一個人,都會有不同的見地,成熟與幼稚的界限和黑與白一樣,向來模糊。馬爾克斯用自己的閱歷和見解,經年累月,用不同方法解答同一個問題,而謎底總繞不開一個詞:孤獨。

女性時常被看做膽小、柔弱、剋制的,但在她們嬌小的身軀裡,同樣也孕育著澎湃的激情和勇猛的慾望,讓她們不懼一切。《百年孤獨》先後出了兩位名為阿瑪蘭坦的女性,她們看似無關,但她們潛藏在內心深處的孤獨,卻推動她們完成了家族內在的輪迴。

讀懂了《百年孤獨》,便再也不怕孤獨,強烈推薦!

第一位阿瑪蘭坦,是烏爾蘇拉的小女兒,出於對姐妹麗貝卡的嫉妒,本來心無所屬的她搶走了千方百計阻擾麗貝卡的婚禮,不惜下毒,卻錯殺了自己哥哥的愛人,但當麗貝卡的愛人轉向她時,阿瑪蘭妲卻殘忍冷酷的選擇了拒絕。當麗貝卡與自己的哥哥亂倫被逐出家門後,阿瑪蘭妲便和自己的侄子開始了綿綿的糾纏,即便沒有真的發生什麼。

第二位阿瑪蘭妲.烏爾蘇拉是這個家族的最後一位女性,她繼承了上一個阿瑪蘭坦的慾望,和自己的外甥相愛了。虛偽的婚姻加劇了這份亂倫的、純粹的失常愛情的瘋狂,在忘我的愛情中,這位一開始壯志滿滿想改變這個蕭條的家庭的阿瑪蘭坦,卻成為了這個搖搖欲墜的家庭的破壞者。她的到來幾乎讓每一個讀者滿懷希望的以為,她會是重振布恩迪亞家族的希望,而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謎底揭曉,阿瑪蘭妲.烏爾蘇拉為自己的外甥生了一個孩子後,大出血而死,那個孩子正如老烏爾蘇拉在最初警告後輩亂倫的詛咒那般,有一條豬尾巴。

不斷奔跑

也要停下來回望

我們常常說,羅馬在地域上佔領了希臘,但希臘卻在文化上吞併了羅馬,回望歷史,一個兼具希臘文化的羅馬,誰又能明確的指出,這座城邦到底是由誰說了算?歷史是循環的,而不是直線的,由於我們的健忘和對自己力量的盲目相信,導致循環的命運看似無法抗爭。

可縱觀歷史,我們卻無時無刻不與“無法抗爭”的命運作鬥爭。馬爾克斯用《百年孤獨》提醒我們,可能你正在經歷的不是一場血肉模糊的戰爭,你沒有看到流血,也沒有人為你喊口號,你甚至沒有痛苦,一些陌生到足以顛覆人生的東西作為“常態”無孔不入,讓我們習以為常,然後主動相信“本該如此”。

可是萬一我們妥協了,“自由”該怎麼辦啊?

放不下自由,所以選擇抗爭,但即使反抗了,也不一定成功,沒有回報沒有獎勵沒有結果,畢生的努力不會有人知曉,被當做異端追打,窮極一生被孤獨折磨,不了了之。

讀懂了《百年孤獨》,便再也不怕孤獨,強烈推薦!

圖片/Purity Cheng

這是最慘的結局嗎?

我相信不是,因為你看,如馬爾克斯筆下的人物,即便無力承擔人類幻滅般的孤獨,也要尋求另一種方式承載它,從而達到人類與命運的某種和解,就像阿瑪蘭坦坦然的選擇了加快速度為自己織成一件壽衣,死亡成了她所渴求的解脫。

但信仰依舊在小圈子中流傳擴散,而知情的人們沒有保持緘默,嚴防死守最後一片陣地,馬爾克斯自己也不例外,他選擇了寫作。

“加西亞·馬爾克斯以小說作品建立了一個自己的世界,一個濃縮的宇宙,其中喧囂紛亂卻又生動可信的現實,映射了一片大陸及其人民的富足與貧窮。”

——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辭

事實證明,孤獨並非無人理睬,世界,它到底是在乎的。

讀書,是最高級的修養.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可以點擊右上角關注後,有更多的精彩內容等你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