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清明都要上墳?

美好的回憶50000417


唐宋以前在寒食節時“上冢”,也就是掃墓,就是我們現在俗稱的“上墳”。唐宋以來有沒有少寫寒食的詩,可以知道寒食是在春天。據南北朝《荊楚歲時記》記載,寒食是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時間和清明非常相近。

寒食是個非常古老的節日,其習俗來源於先秦時的“改火”制度,寒食節要滅焰禁火食生冷所以叫“寒食”。改火就是說一年四季每一個季節取火所用的木頭不同,春天用榆柳,夏天用棗杏或是桑柘,秋天用柞楢,冬天用槐檀,一年輪一遍稱之為“改火”。春天改火尤其要小心,因為天乾物燥,要防備火災。舊火已熄,新火未起時就要寒食。

到唐宋時因為寒食和清明時日相近,所以給官員連起來放假,於是官員士庶俱出郊省墓,以盡思時之敬。以後對清明的重視慢慢超過了寒食,於清明掃墓踏表成為風俗。到了清代,士庶並出祭祖先墳墓,謂之上墳。以清明前一日,至立夏日止。也不再僅限於寒食或是清明。江浙間在清明日吃青團、紅藕,還保留著寒食的本義。


沅汰


首先,清明節上墳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風俗。


清明節的意義有兩點:

1,是給活著的人一種心理安慰。比如向祖先乞求平安,順利,財富等。

2,是給生前對待老人不好的人提供內心懺悔的機會。乞求原諒和理解。

從物理上講,人死如燈滅,一切迴歸塵土。

蛋蛋巴巴並不能相信,我們給祖先所燒的天堂銀行錢幣他們一定會收到。當那燃燒的菸灰火星刺痛我們眼睛的時候,心裡在想著,這也許只是一個簡單純粹的願望而已。

但是,清明節真正的意義:

不是那些已經離開我們的人,而是告訴我們,更應該倍加珍惜身邊的活著的人!

希望這個回答,能讓你滿意。謝謝。

蛋蛋巴巴曾經寫過一篇推文《去他媽的,清明》,也學能真正幫助你理解清明節的意義。


蛋蛋巴巴


清明掃墓是世代傳承下來的,據說是劉邦打完勝仗,回到故鄉,想要祭拜父母,但是時間太久,卻找不到父母的墳,派人尋找了好久,還是沒能找到父母的墳,臨近天黑,他從口袋裡面拿出一張紙,撕成碎片,向天禱告,說如果父母能聽到他的尋找,就把紙片丟到空中,廢紙落到哪裡就是父母的墳,最後他找到了,從此他每年都會去上墳,久而久就傳承到了現代,


伊朗129576679


清明,一個讓人懂得留戀的日子

此刻天清氣明,萬物盡顯

春山如黛,恰如思念綿延不絕

風過無痕,如同生命來了又去

它時值仲春與暮春之交

讓人備感春日短暫

它亦是表達思念的日子

人們祭祖追思故人

在這場盛大而清靜的回憶裡

我們學習告別

學著面對離開與失去

珍重地對待每一個擁有的日日夜夜

圖片|稻香居士-攝

圖片|花斑虎子-攝

春和景明,山黛水清

春和景明,是為清明。

此時,萬物吐故納新,空氣一片清新,山色蒼翠,青柳依依,宜踏春,宜上山。

人們卸下疲憊,走進山中、雨中、湖邊,踏一場青,走一趟春。山黛如眉,水清如目,這是人間眉目如畫的好模樣,怎能錯過?

圖片|清溪-攝

圖片|BY博遇-攝

每當這個時候,總會想起杜牧的詩: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在這個日子裡,人們翻山越嶺,回到故鄉,與親人踏上祭祖的山路,在一句句輕聲祈願裡,在一個個泥濘的腳印裡,尋找來時的路,追憶逝去的先人。

圖片|木下世shimuk-攝

清明,或許是二十四節氣裡最特別的一個日子。它既是節氣,又是節日。

它是節氣

告訴我們此刻風清日麗

切莫辜負這人間春色

它是節日

讓我們明白

告別要在山青水秀時

有些思念要訴說千千遍

圖片|力京行攝-攝

圖片|大美山河-攝

清明 · 物候

一候 · 桐始華 丨白桐花次第綻放,春滿枝頭。

二候 · 田鼠化為鵪 丨喜陰的田鼠不見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裡。

圖片|捉影-攝

三候 · 虹始見 丨空氣清新,新雨過後的天空可見到彩虹。

圖片|籃板球-攝

清明 · 掃墓

對很多人來說,這天最重要的事情是掃墓祭祖。

人們身著素衣,多是在上午出發掃墓。人們要清除雜草,培上新土。再擺上果品酒水,燃上紙錢,擺上鮮花,表達對親人的思念,祈願逝去的先人以得安寧。

圖片|湯彥俊-攝

古人在這一天,會戴柳插柳。一來是有辟邪之意,二來是表達思念之情。

如今在一些地方,全族人要聚在祠堂,共祭祖先,並開會聚餐。在這場盛大的儀式裡,人們慎終追遠,因為只有不忘記從何處來,方能知道往何處去。

圖片|老馬-攝

清明 · 吃食

清明前一日,為寒食節。人們禁菸火,只吃冷食。

韋莊詩裡雲:“寒食花開千樹雪,清明火出萬家煙。”古人斷火,是要以新火換舊火。吃冷食,如寒食粥、寒食麵、涼麵等,以清理腸胃,以此紀念義士介子推。

圖片|aloong-攝

江南一帶的人們,會在這個時節吃青團。蒸籠裡,一個個青團宛如綠色的小胖子,微微冒著汗,圓潤可愛,飄來絲絲清新的艾草之香。

圖片|古人食-攝

圖片|_BON叉叉-攝

青團有甜有鹹,甜餡多是豆沙、棗泥、花生等。鹹則裹著筍丁、臘肉、豆乾、胡蘿蔔、辣椒,又叫清明粿。

吃一個青團,甜的可口,彷彿揉進一年的溫柔。鹹的鮮香,好像藏進春天的生機盎然。吃青團,就像吃進一整年最美的春光。

圖片|Lemon-攝

圖片|金標準檢測-攝

清明 · 踏青

今年的清明假期,正逢上三月三上巳節,正是踏青好時節。

古時人們會到郊外遊春,結伴到水邊沐浴,舉行曲水流觴等活動。詩裡有云:“長安水邊多麗人。”那時少女們還愛盪鞦韆,歡聲笑語片片。

圖片|wgq1116-攝

圖片|稻香居士-攝

此時,春日遲遲,天氣柔嘉。正宜三五好友,結伴而行。去看山花爛漫,舒怡心情。或是遠足徒步,在芳草萋萋間,做一個關心生活的人。

若有閒心,不如放放風箏,願好風借力,祝福來日,遠上青雲間。

圖片|Gainxx-攝

清明清明,天清氣明

走過楊柳依依的湖邊小路

任清風輕拂臉頰

這是一個春和景明的日子

它和煦卻不張揚

它平靜而不激動

彷彿在靜靜地告訴我們

有時候人間的別離正是如此

沒有那麼多跌宕起伏

不過如一江春水悠悠

心中只留一方清明


三個小寶


說起清明節為什麼會掃墓,還要從它的來歷說起,因為從最開始,清明節的習俗並不是非掃墓不可。

要談清明節的掃墓情結,需從一個節日——寒食節說起。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為習俗。唐朝之後,寒食節逐漸式微,於是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後持續不斷的節俗傳統。所以說最初,掃墓並不是清明節的專屬,在寒食節之後,掃墓才逐漸成為在清明時節祭奠先人的習俗。

1、掃墓,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關於在清明節掃墓,古代不少詩人都曾作詩感慨,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詩云:"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 "宋朝詩人高菊卿也曾於《清明》一詩中描寫道:"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由此可見,唐朝之後,清明掃墓祭奠先人才逐漸成為了一種約定俗成的節日習俗。

2、而清明節的時間段也是祭奠的較佳時期。在春季,緬懷故去的老人,同時氣溫回升、草木翠綠、萬物繁茂的生長,少年活潑享受春夏之際的燦爛,更有承前啟後的意義。所以在清明時期祭祀是為了更好的紀念,懷念先人的功績,感恩先人,並讓未來變得更好。


歐界傳媒


清明節又叫寒食節,它的由來於一個歷史故有關。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

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揹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



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樑堵著個柳樹樹洞,洞裡好象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這個是真實的故事,介子推救了晉文公,但晉文公當政後確為了逼他做官而放火燒山,導致介子推故去?使晉文公十分的後悔便下令在這一天不能生火,只能吃寒食。我想這一天天上墳與這個故事有關。剛開始是為了紀念介子推,後來紀念就擴大了也就慢慢開始紀念自己的先人。


黑寶32


清明節是祖上流傳下來的傳統美德,人人都不能忘根忘本。傳說是;清明節是閻王收鬼曰,十月一曰是閻王放鬼日,所以清明前添墳固土(潤年不添墳),燒紙錢等等拜祭之事,相反,不到十月一日之後不上墳,因為,過了清明節再上墳,給故人送的禮錢就收不到了(或是被其他惡鬼`過路鬼取走),到了陰曹地府,沒錢花是行不通的,要受罪的。所以民間流傳著早清明丶晚十一的風俗。如今,為了社會公德,公共場所禁放鞭炮`燒紙錢,用其它方式來祭拜故人,同樣是祟高的品德。總之,人人都不能忘本。


開飯時有木有菜鹹菜有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是我國傳統節日,在每年公曆四月五日前後。這時,萬物沉睡的嚴冬過去,萬象更新的春天來到。到處是春光明媚,草木萌動的清明景象。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詩十分恰當地反映了清明時節的自然環境和淒涼哀怨的氣氛。按長期形成的風俗習慣,人們多在清明這天掃墓,但祭掃儀式並不在清明當天,而是在臨近清明的“單”日舉行。據說,只有僧人才在清明當天祭掃墳塋。那為什麼要在清明節上墳掃墓呢?

相傳在秦朝末年,漢高祖劉邦和西楚霸王項羽,大戰好幾回合後,終於取得天下。他光榮返回故鄉的時候,想要到父母親的墳墓上去祭拜,卻因為連年的戰爭,使得一座座的墳墓上長滿雜草,墓碑東倒西歪,有的斷落,有的破裂,而無法辨認碑上的文字。

劉邦非常的難過,雖然部下也幫他翻遍所有的墓碑,可是直到黃昏的時候還是沒找到他父母的墳墓。最後劉邦從衣袖裡拿出一張紙,用手撕成許多小碎片,緊緊捏在手上,然後向上蒼禱告說:「爹孃在天有靈,現在風颳得這麼大,我將把這些小紙片,拋向空中,如果紙片落在一個地方,風都吹不動,就是爹孃的墳墓。」說完劉邦把紙片向空中拋,果然有一片紙片落在一座墳墓上,不論風怎麼吹都吹不動,劉邦跑過去仔細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

劉邦高興得不得了,馬上請人重新整修父母親的墓,而且從此以後,每年的清明節一定到父母的墳上祭拜。後來民間的百姓,也和劉邦一樣每年的清明節都到祖先的墳墓祭拜,並且用小土塊壓幾張紙片在墳上,表示這座墳墓是有人祭掃的。

清明這天還要摘採新柳,製成柳圈,戴在頭上。民諺雲:“清明不戴柳,生來變黃狗。”其實,清明戴柳的風俗起源很早,正如清人富察敦榮的《燕京歲時記》所云:“至清明戴柳者,乃唐高宗三月三日被撥契於渭陽,賜群臣柳圈各一,謂戴之可免躉毒。今蓋師其遺意也。”

杭州的清明,據明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記載:“是日,傾城上冢,南北兩山之間,車馬雲集,樽酒擔食,山家村店,享浚遨遊,或張幕籍草,並魴隨波,日暮忘返。”這裡描寫的既是去上墳又是去春遊。


做一個該有的樣子


清明節為什麼要掃墓: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與其他節氣不同的是,清明還是我國重要的傳統民俗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相傳,先秦已有設壇祭墓的習俗,後來逐漸演化為墳前祭拜。“寒食墓祭”大約在南北朝時形成習俗。據《舊唐書·玄宗紀》記載:“寒食節上墓拜掃禮經無文,但近代相沿,積久成俗,士庶之家,每逢寒食節無不祭掃。”鑑於此俗已久,唐玄宗就於開元二十年下詔:“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寒食墓祭於是作為國家禮俗確定下來,也清明節掃墓原因。


中國人講究慎終追遠,與此觀念相適應的有關祭祀活動曾多得不勝枚舉。隨著歷史的推移,這類活動現已大多式微,唯有清明時節的掃墓,傳承至今依舊不衰,因而被專家視為生命力量最為悠久的民俗事象之一。


清明節掃墓的由來:民間傳說中寒食掃墓的源頭,相傳有兩種說法:

清明節掃墓的由來

民間傳說中寒食掃墓的源頭,相傳有兩種說法

【1】三國時諸葛亮治蜀,深得人心,但他去世後朝廷卻沒有為之蓋廟,於是百姓在寒食期間于田野道路上拜祭。其後朝廷自省措置不當,正式附祭諸葛亮於先祖(劉備)廟,但寒食野祭的風俗卻已經形成,並演變為各人祭掃先人的墳墓;另一說則稱寒食掃墓的習俗與寒食節同時形成於春秋時期,都因紀念隱士介子推而起。

【2】民間還流傳著一個與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有關的故事。朱元璋幼時家貧,父母在一次瘟疫中死去,他和哥哥草草埋葬了父母,便到皇覺寺當了和尚。後來朱元璋參加了元末農民起義軍,東征西討打下江山當上了皇帝。可是父母的遺骨卻成了他的一塊心病。原來,當年埋葬他父母的那座山坡,多出了許多墳塋,朱元璋沒辦法辨認出哪座墳墓是自己父母的,於是經常悶悶不樂。


有個他家鄉來的太監猜到了皇帝的心思,於是獻了一條妙計。朱元璋聽後大喜,下令清明節這天,國民都要去祭祀祖先、踏青掃墓。暗地裡卻偷偷地派侍衛去窺探,發現埋葬他父母的那座山坡上,只有一座墳荒草茂盛,無人掃墓,於是朱元璋便了卻了一樁心願,移骨厚葬了他的父母。

大概清明節的復興與朱元璋有關吧。


二言三拍


清明祭祖,掃墓上墳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至於為什麼清明都要上墳,追溯歷史,傳說不一。按照我們這裡的傳統習俗,我覺得不外乎兩層意思:一是清明時節,冬去春來,春色萌動,萬物復甦,一年的春耕秋播即將開始,此時,前往已故先祖及親人的墓地祭祀,追憶先祖,勿忘他們創下的基業,秉承祖訓,繼承遺志,力求將家業發揚光大,並希冀先祖能庇佑後世,人丁興旺,五穀豐登。二是,清明時節,正值萬物生長之初始,也值春夏洪水汛期之前,此時掃墓上墳,能將墳墓的一些損失、塌陷予以修整、修復,避免汛期來臨造成更大的損失。同時,這個季節還可以對墓地前後種植花草樹木。掃墓上墳,修整墓地,美化墓地環境,體現的是後輩對先祖的思念與尊敬,更有後輩希望已故先祖和親人能得以安息。總之,我們祭拜先祖或先烈,都是為了緬懷先烈,不忘歷史,能將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得以不斷傳承,得以發揚光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