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晚年為何要和有恩於自己的曾國藩徹底決裂?

彭曉楓


左宗棠晚年,曾經為一幅叫《銅官感舊圖》的畫作序,其中有一句話徹底暴露了他的心底秘密。

銅官就是曾國藩靖港大敗後投湘江自殺的地方,《銅官感舊圖》畫的就是曾國藩當年自殺的情景。左宗棠在他寫的序中說:“公(曾國藩)不死於銅官,幸也;即死於銅官,而謂蕩平東南,誅巢馘(古代戰爭中割掉敵人的左耳計數獻功)讓,遂無望於繼起者乎?殆不然矣。”

後面這局話很關鍵,什麼意思呢?

曾國藩如果那次投江死掉了,天下難道就沒救了嗎?我看完全不是那回事。

言下之意,還有我左宗棠呢。

再朝深層次引申一下,曾國藩命好得太讓人鬱悶了,那次他要真的掛掉了該多好呀,這天下第一功名不就是我左宗棠的了嘛。

這不就是典型且有些陰暗的”瑜亮情結“嗎!

可以說,左宗棠和曾國藩最終決裂,這個情結是最深層次的原因。

左宗棠一生自詡為諸葛亮再世,而曾國藩就是那個該死的”周瑜“。讓左宗棠心理嚴重失衡的是,他一生都固執地認為曾國藩的才華很一般,頂多就是精神可嘉,外加大運奇好;而他本人呢,恰恰相反,才華牛上天了,偏偏在科舉的道路上走不通。在科舉的道路上走不通,就沒有上升的通道。就是因為這個,他才憋屈了那麼久,等到有機會大展其才時,曾國藩因為仕途順利,踩到了天下大亂的鼓點,早已成了鎮壓太平天國的湘軍統帥,中流砥柱。

而他只能從空隙中努力殺出屬於自己的一片海闊天空。可無論怎麼海闊天空,那最大的功名始終是曾國藩的,誰也無法超越。

事實上也是這樣,曾國藩死後,慈禧就定下了這個調子,漢臣,甭管創下多大功勳,必須排在曾國藩之後,爵位不能超過曾國藩,死後蓋棺定論的諡號也不能。

左宗棠收復新疆後,朝中曾有給左宗棠封王的呼聲,再不濟至少應該跟曾國藩持平,但因為慈禧劃定的紅線在,終究沒戲。

對左宗棠這種內心始終想當天下第一的人來說,對曾國藩他怎能不羨慕嫉妒恨。

另一點,晚清這批所謂的中興名臣,都是書生帶兵,骨子裡的科舉情結很重。左宗棠恰恰沒有進士功名,這是他一生的痛。這批名臣,但凡是進士出身的,他心裡都不待見,尤其是對中興名臣的領袖曾國藩,這種心理始終矮半頭的不爽,也是他和曾國藩最終決裂的一個內因。

概括起來說,”瑜亮情結“加”科舉情結“是曾左不合的核心內因。

因為這兩個要命的情結在,官場上一旦有爭鬥的機會,曾國藩自然不會主動和左宗棠過不去,但生性本就好鬥的左宗棠肯定不會放過羞辱貶低乃至整臭曾國藩的機會。

曾國藩和左宗棠決裂,其實有兩次,一次是咸豐七年,曾國藩借父親病故,以撂挑子的方式向咸豐要督撫實權,結果遭咸豐打臉晾曬。平心而論,作為一起打拼的老友,此時的左宗棠理應積極寬慰曾國藩,給老友打氣,但左宗棠沒這麼幹,他是逮住機會對曾國藩狠狠地來了一通冷嘲熱諷,說的不好聽點,就是朝曾國藩傷口上撒鹽。

為此,曾國藩很長時間不再搭理左宗棠。

又平心而論,曾國藩為人處世的修為還是有高度的,”自立立人,自達達人“這一條就沒幾人能做到,至少左宗棠是做不到的。

因為有這樣的修為,重新出山後,曾國藩不僅主動和左宗棠修復關係,個人獲得兩江總督的大權後,更是不惜餘力地提攜左宗棠。

可以說沒有曾國藩的大力提攜,左宗棠最終能不能躋身頂級名臣的行列,還是個未知數,至少不會那麼快。

但左宗棠是不領情的,不僅不領情,相反他抓住湘軍攻陷天京時刻意隱瞞的瑕疵問題,狠狠地向曾國藩捅了一刀。

兩人最終決裂就是因為這事。

左宗棠揭發曾國藩向朝廷撒了致命大謊,太平天國偽幼天王明明是跑了,曾國藩卻說已經被燒死了。

之所以說左宗棠有些惡劣,不夠意思大揭其短外,他還刻意放大了偽幼天王逃走的危害。其實,當時的偽幼天王幾乎就是沒有價值的小屁孩,逃走的危害根本沒多大。

這一刀捅得曾國藩不可謂不兇,所以曾國藩最終怒了,再不顧及聖賢的姿態,對左宗棠發起了兇猛的反擊。

很多人說曾左決裂是故意演給朝廷看的雙簧戲,這種說法不夠準確,從官場權謀的角度看,他們這是真戲真做,以至於做出了心照不宣的決裂默契。

這在當時也是一道官場奇景。

對於左宗棠的忘恩負義,曾國藩陣營曾把左宗棠形容為“絕無良心科第二名”,第一名是林則徐女婿沈葆楨。

但左宗棠卻說,什麼忘恩負義,他所有的忘恩負義都是因為“忠介”二字。

曾國藩死後,左宗棠從未停止貶低謾罵,這幾乎成了他日常的必修課,似乎唯有如此,他才能心理平衡,才能顯示自己的不同凡響。

只能說,有血有肉的英雄也在君子和小人間!


黑句本


曾國藩對左宗棠是有提攜知遇之恩的。這種知遇和提攜,光看所發生的時間,就足以令人動容不已。

年過40的左宗棠萬般無奈,入兩任巡撫府為賓,8年幕僚的出謀劃策,為兩任巡撫屢建功勳。張亮基、駱秉章倒也都是明白人,為左奏功,遂升任左宗棠為五品候補兵部郎中。雖然這種升賞,對左不過是大功寡賞,但對屢試不第,又無法走科舉仕途的左宗棠來說,也算是彌足珍貴了。

然而,這種彌足珍貴,卻因左的狂傲不羈的性情,被滿官湖廣總督官文所不容,借革職而褫奪。此舉立陷左回鄉務農猶不甘,向前走又疑無路的窘境。此時,剛剛升任兩江總督的故人曾國藩,向左宗棠伸出他溫暖的雙手,盛邀走投無路的左,入幕總督府。後面,曾對左還多有提攜,比如在左50歲之時,被曾國藩保薦為浙江巡撫,二品。左能走得那麼高,是不是多虧了曾呢?

這種知遇和提攜之恩,堪同再造人生。

左宗棠如果能放下這種知遇、提攜之恩,左這個人,就沒什麼好說了。在中國,從來沒有一個人,置報恩回哺而不顧,還能在歷史上爭得一席之地,並在史書中撐到了當代。左宗棠如是此等人,他即便再有能力,能單憑能力撐到現在,早被人戳穿現醜了。

晚清是個詭異多桀的年代,因為國家的多災多難,飽受欺凌。所以,晚清皇權是上下左右皆感不順。本來,滿漢之防,自順冶入京、康熙親政始,已有所減弱,對滿漢同朝為官同治,也以充滿自信、為國調度而從容為之。

這意味著康熙在進行平定三藩、收復臺灣、親征噶爾丹、保衛雅克薩的一系列舉措後,對整個帝國基本盤的運行,是相當滿意的。對自己的能力,也是充分自信的。

所以,自然會調高漢官之佔比,充分學習和仰慕大漢文化的偉大和深邃。滿漢之爭,亦漸退居為小防之虞。換句話說,康熙的清王朝是有能力為國治政的。再說一遍,康熙王朝時的滿族是愛國的,亦是有大局觀和國家使命感的。

而晚清王朝會有這種基本盤麼?還會有這種駕馭政局的能力麼?農民起義此起彼伏、洋槍洋炮風雨無阻。所以,道光的王朝、同冶的王朝、光緒的王朝、還有宣統朝,會有康熙王朝雍容華貴的做派?

如果沒有,晚清怎麼會以國之大局為重呢?盤算本族的利益進退還來不及呢!所以,就有了人們常說的晚清皇室既想利用漢官之力、又想消彌漢官之勢的小家子氣和精神錯亂,在這種變態和慌亂之下,又怎麼不會行事詭異而乖張、自私之舉常有。就象個精神病,豈能以正常人而度之。

說到底,滿漢大防的根子還出在國力差了,能力也差了。滿漢又不同族,既顧不上謀國之公,豈不知謀族之私。那算盤珠子肯定會一個勁、愚蠢地往自己這邊撥。

上邊說得是晚清所面臨的窘境。在這個背景下,曾、左都是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更是同鄉再帶有故又有恩。對晚清皇室來說,他們倆就是兩隻惡虎。

如若再雙劍合壁,帶上一幫漢臣依貓畫虎,後果……不敢想了。所以即便曾、左對她再親善、再維護,她也會妄想會不會在月黑風高之時,這兩人和那幫漢臣趁她病要她命呢?

曾、左皆為絕頂聰慧、看穿古今之人,以詭異對詭異、非禮對非理。兩虎相惡,是解除晚清皇室的迫害妄想狂的最好藥方。曾、左還是習儒大伽、漢地主代表,不願違禮制弒君奪國。別無選擇之下,幾乎用下半生的交惡,來換取晚清給得眼下的苟且。

但是曾一故去,戰戰兢兢的曾家人,等來的是,性情狂傲依然如故的左宗棠,送來的一幅泣血輓聯,“知人之明,謀國之忠,自愧不如元輔;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欺無負平生”。同心若金而無負平生,還有個“相欺”,一切都真相大白了。

不夠麼?夠了!左也不怕慈禧知道了,因為兩隻虎,已去了一隻,什麼都遲了。慈禧是極為現實之人,決不會為一幅對聯為生事,晚清的麻煩事已夠她煩了。

“論兵戰,吾不如左宗棠;為國盡忠,亦以季高為冠。國幸有左宗棠也。”曾國藩對左宗棠這個老鄉的欣賞,也是不遺餘力的。曾死後,左對曾國藩之子也多有提攜。

說白了,曾、左不過以詭異對詭異、非禮對非理。來應付晚清這個病入膏肓的神經病而已。三十六計有一計,怎麼說來著,“假痴不癲”!好了,僅此一計,可保漢臣無虞。

本文所有圖片均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穿越歷史的迷霧,檢視歷史的足跡,仰望歷史的輝煌,感懷歷史的滄桑。“劍雄品評文史經濟”與您同學同行,同喜同嘆。您的關注,是我奮筆疾書的動力,您的閱讀,是我剖析探幽的初衷。

劍雄品評文史經濟


這個問題我是這麼認為的,看似好象因幾句語言不和導至了兩人自攻克太平天國的都城天京(南京)後因有些問題看法不同而徹底決裂,那因該是表面現象,並非根本原因,我從書中和其它一些資料中出現的情況來看,其實兩人從一開實就在心裡存在這不服與不和,只是沒有表現出來,因為左宗棠的能力確實歷害,曾國藩從心裡一直防著左宗棠,而左宗棠從內心裡從來就沒有服過曾國藩,一直歷志要超越曾國藩,在這種狀態下倆人的關係不和導至最後的決裂那是必然的也很正常,因為一山難容二虎,這就是根本原因,我個人的看法不知對與否大家看呢?


與風互語


左宗棠先生與曾國藩先生既是同鄉,又是知己,而且同為清朝重臣,兩位先賢的心智丶見識皆異於常人。

個人認為左宗棠先生之所以選擇與曾國藩先生徹底決裂的原因是:

1,左、曾二位先生,同為手握重兵剿滅太平天國的功臣,而曾國藩先生與李鴻章先生又有師生的名份。所以站在朝廷的立場上,太平天國被剿滅後,這些南方的心腹大臣,立馬變成了心腹大患。如果此時,左丶曾兩位大佬開撕,對於朝廷無疑是天大的喜訊。左宗棠先生這麼做利於清朝內部安定。

2,曾國藩先生及所率湘軍在平定太平天國的過程中,的確是做了很多見不得人的事情。而且剿滅太平天國後,湘軍士氣正盛,當然也會胃口大增,不能排除有造反的可能性。左宗棠先生作為名震三湘的統帥,與湘軍統帥曾國藩先生反目,無疑對湘軍是一種震懾。既是變相的為曾國藩先生在朝廷與湘軍內部減壓,也是防止曾氏家族頭腦發熱,利令智昏。因為左宗棠先生的反目,對曾氏一族無疑也是當頭棒喝,其實這也利於曾國藩先生在部下及族人的進言面前找託詞。

3,左宗棠先生與曾國藩先生反目,一方面是為國而謀,另一方面也是為曾氏一族思量。左公並沒忘記曾公的知遇之恩,曾公也是智者,也明白左公的良苦用心,曾氏一族也沒有因此記恨過左公。

做人在大義與個人友情上要把握分寸,是很難的,左公的分寸拿捏得很到位。


鬼影147951010


個人以為,這是曾國藩個左宗棠之間演的一齣戲,歷史上這樣的案子有很多,比如蕭何和曹參,沒有發跡之前,兩人雖為上下級關係,但卻很鐵。等到協助劉邦奪得天下後,滿朝大臣論功行賞,蕭何立功排名第一,曹參排名第二。但奇怪的是,兩人之間卻有了間隙,有了隔閡,兩人之間居然沒有往來了,對此史書上沒有任何解釋。其實這都是蕭、曹之間演出一場戲,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事情太多了,這樣下去,劉邦會懷疑他們,最懼怕第一第二之間聯手了,最後才有這麼一齣戲。

左宗棠和曾國藩之間同樣如此,太平天國被滅了,也許慈禧下一個就要滅他們,朝廷害怕他們造反,可以說害怕的要死。他們兩人在朝堂上演的這出戏,演得臺太逼真了,不僅慈禧信了,一百多年來,史學家們也都信了。


日出東方240862581


這個題目本身是有一定問題的,因為已經設定了框框,而這個框框未必符合事實。由於氣量不大,曾國藩一直把駱秉章、左宗棠和王錱打入另冊,後來,因為樊燮事件,咸豐指定左宗棠前往曾國藩軍營,但曾國藩進行了一系列抵制,在所有的抵制全部失敗以後,才不得不讓左宗棠進入湘軍,但不是讓他從事以前的軍師工作,而是充當直接衝鋒陷陣的領隊。曾國藩靠湘軍起家,但出省剛剛半年,水師和陸師就統統失敗,駱秉章和左宗棠全力以赴,克服種種困難,迅速幫他恢復,水陸兩軍甚至超過了之前的規模。緊接著曾國藩扔下湘軍回家奔喪,駱左又全力支撐江西戰場,把一個“全省肅清”的江西交給了賴在家裡十六個月的曾國藩。如果沒有駱左,曾國藩的湘軍,出省半年以後就不復存在了;如果沒有駱左,更不可能曾國藩甩手十六個月以後,湘軍還能夠安然無恙。這些事實一直被避而不談,其實,真正有恩的,是駱左對於曾國藩,否則他根本不可能當上兩江總督。但是,由於氣量狹窄,曾國藩根本不考慮這些,依然一直把駱左打入另冊,對他身邊的人一直念念不忘地敘說左宗棠跟他的過節,實際上所有這些事件,曾國藩都是無理的一方。左宗棠加入湘軍,憑藉5000人的部隊,多次將揣著遺書的曾國藩救出險境,直至扭轉了整個江西戰場的局勢。即使這樣,在清廷詢問曾國藩對於左宗棠的意見時,曾國藩的回答是“不可以當方面”。由於浙江形勢大壞,又實在沒有合適的人選,剛剛輔政的恭親王奕訢沒有聽曾國藩的,“違眾而用之”,左宗棠成為浙江巡撫。於是,這件事被說成曾國藩有恩於左宗棠。後來,幼天王出逃,左宗棠奏報這個重大軍情,同時通報曾家兄弟,這個做法並沒有任何不正常,卻成為彌天大罪,曾國藩大動肝火,直至反目。這些是客觀的歷史事實,一百多年來一直被嚴重扭曲,小編的題目就充分反映了這種現象。


木頭126844276


左宗棠敏感至此,和其長期打交道的曾國藩即便慎之又慎,也難免會觸動他那根敏感的神經。一次,曾國藩給左宗棠的公文中用了“右仰”這樣的客套話,左看了以後非常不快:“他寫了‘右仰’,難道要我‘左俯’不成!”兩人嫌隙由此產生。

天京被湘軍攻佔後,曾國藩曾上書朝廷說洪天貴福在宮中自焚,以此邀功,而左宗棠卻說他並沒有死而是逃跑了,後來的確在湖州捉到了他,並藉此機會彈劾曾國藩,想治他欺君之罪,這一做法讓曾國藩很是下不來臺,朝廷因為他之前的功勞讓他將功補過了,但是曾國藩和左宗棠的隔閡就此產生了。

左宗棠還曾罵過曾國藩兩次。

第一次是曾國藩在太平軍作戰當中失敗之後,要選擇自殺,在左宗棠得知這件事情之後就大罵了曾國藩說他不忠不義,僅僅因為一次戰場上的失敗,竟要做出如此不負責任的事情。

第二次是曾國藩在江西和太平軍作戰時老打不開局面,又恰逢父親去世,於是乾脆回家奔喪——也就是“撂挑子”不幹了,左宗棠得知後,又痛罵他“非禮非義”,國事如此,竟然如此不識大體,要先處理家事,簡直就是“不仁不義”。

上文提到的洪天貴福事件,左宗棠竟然說曾國藩犯有欺君之罪,弄不好這可是要被殺頭的,而且這次曾國藩實在是沒有辦法再忍下去了,從此便決定和左宗棠的關係徹底決裂了。但好在他們兩個人同時為朝廷效力,並沒有因為這個私人的事情而荒廢了公事,在左宗棠平定西北之後,曾國藩不但出了自己的一份力,而且還對他進行錢財上的支持。

兩人的恩怨直到曾國藩去世才算煙消雲散,曾國藩去世時,大家都認為左宗棠肯定不會前來致祭,結果左卻差人送來了輓聯。正在眾人以為左可能又要“出言不遜”時,輓聯內容的揭曉終於讓眾人鬆了一口氣。因為左宗棠的輓聯是:“知人之明,謀國之忠,自愧不如元輔;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期無負平生。”算是左宗棠對曾國藩一生的蓋棺定論吧。


正喜百家姓


看到這個問題,讓人驚愕,因為據我所知,左宗棠和曾國藩在他們的關係後期,的確有點間隙,最多能稱為“稍有不和”。但是,並沒有達到“徹底決裂”的地步。不知題主這“徹底決裂”從何說起?左宗棠和曾國藩同朝為官,同為晚清時期重要人物和中興之臣。所以,他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得到同僚和朝廷的關注。

左宗棠,秉性直爽,性情高傲,豪邁大方,能力很強,自比諸葛亮,號稱“今亮”,就是今世諸葛亮的意思。威望很高,前期一直在軍政中以師爺的身份輔助保衛長沙,成為長沙安然的保證。湘勇組建初期,對曾國藩的幫助很大,曾國藩對他多懷感激。



“樊燮事件”對左宗棠的影響很大,甚至差點為此搭上性命。多虧曾國藩和胡林翼多方周旋,才保左宗棠安然無事。“國不可一日無湖南,湖南不可一日無左宗棠”就出自於此。之後,他組建楚軍,打敗太平軍,帶領劉錦棠收復新疆,屢立奇功。在鏖戰新疆時又得到了曾國藩的鼎力支持,雖與曾國藩在“天津教案”上有誤會。但是,誤會很快便被消除了。並且在他給曾家的信中這樣說曾國藩:“知人之明,謀國之忠,自愧不如元輔;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期無負平生”。



曾國藩,一生從文,仕途頗順,在魚龍混雜,泥沙俱下的時代,還能為官清正,很不容易。家風很好,對於家人和孩子們很嚴格。最後棄筆從戎,帶領湘軍,剿滅了太平天國。後來的“天津教案”和剿捻讓人們對他多有誤會。“天津教案”讓左宗棠對他誤會很深,左宗棠認為曾國藩在“天津教案”中的表現是屈服於威的賣國行為,為此,左宗棠很憤怒,兩人的關係也急轉直下,在很長一段時間都不相往來。但是,很快誤會消除,曾國藩去世後,曾國藩的長子曾紀澤也多有左宗棠的提攜和保薦。



曾國藩曾經這樣說左宗棠:“論兵戰,吾不如左宗棠;為國盡忠,亦以季高為冠。國幸有左宗棠也。”有人這樣評價他們兩個:“國藩以謹慎勝,宗棠以豪邁勝。” 曾國藩與左宗棠作為晚清名臣,他們是朋友,是很要好的朋友,是交心的朋友。所以說,題主說的徹底決裂是不存在的。

我是歷史業餘愛好者秦野雁,歡迎關注,一起學習,一起討論,一起進步。謝謝!


秦野雁


曾國藩與左宗棠都是飽讀詩書的儒將,對於中國歷史和滿清統治者可謂瞭如指掌,他們知道,儘管滿清統治者不得不下放兵權給漢族豪傑,好讓他們去剿滅太平天國,但絕對不會容忍他們抱團坐大,因此,早期左宗棠位置很低時,曾國藩給予不少幫助,左宗棠走到高位後,不但不報恩,反而不斷彈劾曾國藩,曾國藩也不斷彈劾左宗棠,二人相互攻扞,實際上是在演雙簧保護自己。

曾國藩死後,左宗棠沒有了這層估計,因為曾國藩死了,就不可能與自己抱團坐大了,而且清政府不可能小肚雞腸地去追究一個死了的功臣,所以,左宗棠送來的對聯是:“謀國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輔,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期無負平生。”這不能不說明二人的心心相印。

因此,題主的問題是不正確的,曾國藩與左宗棠是在高位上互相攻擊,不是在晚年,但他們不是真的攻擊,更沒有決裂,而是演戲給慈禧看。


洞庭一葦1188


曾國栓攻下太平天國,曾國藩自然喜不自勝,大有功蓋天下之,力挽狂瀾之感,滿清中興第一功臣非己莫屬,為了邀功請賞,上表全殲天京太平天國眾孽,包括洪秀全之子洪福填等人。但卻使共同攻擊太平天國的左宗棠等人醋意大發,撿舉曾國藩弄虛作假,洪福填已隨難民逃之,欺君之罪非同小可,有殺頭之危,曾國藩自然怒不可厄,曾國藩豈能善罷干休,於是報說左宗棠攻取杭州時,放跑太平天國十餘萬人,這樣一來,兩人勢同水火,終致割袍斷義,恩斷義絕。其實正中為其功勞不知如何封賞發愁的慈禧太后的下懷,也為牽制漢臣帶來有力藉口。二人內鬥爭功的同時,不知想過沒有,他們扶起的滿清,給國家帶來的幾乎是亡國之危,滅族之災!1894年甲午海戰的大敗,割地賠款讓虎視華夏的東洋倭寇由狼變虎,1900年大敗於八國聯軍,不僅讓藏盡中華寶珠的圓明園被搶毀盡絕,之後簽下的賣國條約更讓百姓油幹燈滅,使祖國被列強瓜分豆刨。更讓日寇如虎添翼,為不久日寇蹂躪中華打下堅實的基礎,幾十年後三千五百萬冤魂哭聲震天,血流成河,華夏萬里錦繡江山似飄飛柳絮,不知當時二人是否想到會帶來如此災難,更不知當九泉之下的二人看如此場景,會作何感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