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鍋界“扛把子”,帶出小弟“吊打”老乾媽、新希望!

文|張夏雨

川渝富豪中,有一派“火鍋大佬”——紅九九的董事長黃萬明、持有大紅袍商標的鄧文夫婦……均身家頗厚,在當地也都是“人物”。只是,一浪高過一浪,後來者張勇、施永宏因創辦了海底撈而聲名顯赫,影響也早已超越了川渝兩地。

令人唏噓的是,原本黃萬明與張勇各自為陣,從事的是調味品與餐飲兩個看似親密卻不相干的行當。可近年來,張勇跨界踏浪而來,同黃萬名搶市場,還“輕鬆”完成了超越。

1、“海底撈”來襲

“大紅袍、紅九九的時代過去了。”一調味品行業人士如此感慨。

川渝,火鍋之鄉,也是重慶紅九九、四川大紅袍等火鍋調味料企業的總部所在地。幾家川渝企業一度“掌控”著國內大半個火鍋底料市場,大紅底色的包裝從南走到北。

火鍋界“扛把子”,帶出小弟“吊打”老乾媽、新希望!

“哪怕公司關門歇業,一年不生產;第二年,它重新再來,依然會在這個行業裡輕鬆領跑。”一紅九九員工曾說道。彼時,紅九九之於火鍋調味料堪比可口可樂之於碳酸飲料。

曾經地位超然的它們,好日子有點一去不返的趨勢了。“如今,海底撈品牌的火鍋底料賣的比大紅袍好,甚至超過了紅九九。”

食品君翻閱財報發現,2018年,海底撈及其兄弟品牌火鍋調味料銷售收入約為19.5億元,而大紅袍及其兄弟品牌全系列調味料銷售收入僅為14.12億元左右。“一匹黑馬”。前述人士表示。

火鍋界“扛把子”,帶出小弟“吊打”老乾媽、新希望!

火鍋調味料向來不缺有實力的入局者。譬如“背景顯赫”的新希望、老乾媽,挾裹明星基因的飯爺等等。只不過,多雷聲大雨點小。

“前陣子有老乾媽推出火鍋底料新品的消息傳出,可這款產品早就有了,而且在重慶一直賣的不好。重慶火鍋調味料競爭異常激烈,商超系統還有排他協議......”一業內人士稱。

在他們眼裡,海底撈能脫穎而出,核心還是在於它在火鍋屆強大的品牌力,“連鎖店是產品的‘活招牌’,再者,便是背靠大樹好乘涼。”

火鍋界“扛把子”,帶出小弟“吊打”老乾媽、新希望!

除了“服務”,海底撈擅長“物盡其用”,這體現在海底撈的供應鏈建設上。頤海國際,海底撈一手扶持的調味料生產商,它不僅包攬了海底撈火鍋底料的供應,同時也享有海底撈商標使用權,向通路渠道銷售海底撈牌調味料。

初期,藉助海底撈門店帶來的訂單,頤海國際體會了一把“一榮俱榮”。

2013年,頤海國際銷售收入只是一家小型企業規模,營業額為3.16億元。隨海底撈店鋪在各個城市商區蔓延,後者營收一路飆升。五年後的2018年,其營收已增長至26.81億元,年複合增速為53%。

不僅營收增速快,事實上,頤海國際還是真正的賺錢機器,淨利率高達20.44%,2018年淨利潤為5.48億元。

相較而言,大紅袍母公司天味食品可謂“單兵作戰”,日子過得“平淡”得多。

在2015年-2017年,天味食品分別實現營業收入8.69億、9.84億、10.66億元;淨利潤則為1.42億、2.03億、1.84億元。

可天味食品手中的“王炸”不止“大紅袍”,還有“好人家”及“仁人歡”等多個川渝老字號品牌。所以,在經銷渠道的綜合實力上,天味食品稍勝一籌。2018年,頤海國際經銷渠道收入3.63億元;同期,天味食品經銷渠道收入為4.01億元。

火鍋界“扛把子”,帶出小弟“吊打”老乾媽、新希望!

步步緊逼。

在火鍋調味料外,頤海國際欲通過複合調味料進一步求存,增加了小龍蝦調味料、酸菜魚調味料等品類。同品牌自熱火鍋比較暢銷,去年銷售額超過了5億元,比2013年頤海國際的營收體量還高。

一小龍坎業務員慨嘆海底撈的“一步到位”,“我們和海底撈推出火鍋調味料的時間差不多,可是,海底撈率先建工廠了。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也證明海底撈走對了。畢竟,銷售旺季,代工廠的產能跟不上市場需求的情況時有發生,會拖累企業發展速度。”

期間,儘管天味食品的火鍋調味料業務並沒有“大錯”,可如果單從增長態勢而言,當下,其“品牌”儼然已從第一梯隊慢慢往第二梯隊滑落。

2、“標準化”優勢

傳統火鍋調味料龍頭企業面向的消費場景是家庭,“攻略”外埠市場,極度依賴經銷商。

“單靠一個企業,銷售人員再多,也不可能把市場做透、做大。做精細化銷售管理,重點還是要依靠全國市場各級專職的經銷商去完成。如此一來,公司節約了銷售人員和銷售費用,這筆費用就可以轉移到產品研發和質量控制上,而經銷商則得到了更大的權限和動力。”紅九九董事長黃萬明曾公開表示。

火鍋界“扛把子”,帶出小弟“吊打”老乾媽、新希望!

“中型廠家去做品牌運營十分吃力。首先他們並不專業;其次,廠家可支配的資金有限。而經銷商常常是多個品牌的代理商,從優質公司學習了經驗。所以廠家管好品質、質量,我們做好品牌運營和渠道,分工明確。”一調味品經銷商解釋道。

問題在於,以家庭消費為主的傳統火鍋調味料企業天花板相對較“低”。多年來,年營收達到5億規模的火鍋調味料企業屈指可數。如此,廠家與經銷商又怎捨得“輸血”。

以至於,當頤海國際成為黑馬,很多中小企業雖感到壓力,卻很少“責怪”與“埋怨”。因其成長的背景是:餐飲標準化。有標準化調味料的需求,就意味著工廠有訂單。

火鍋界“扛把子”,帶出小弟“吊打”老乾媽、新希望!

餐飲連鎖店對上游生產商的訂單增厚效果“立竿見影”。諮詢機構沙利文公司數據顯示,2017年火鍋調味品市場的規模增長至206億,預計2020年市場規模將達到310億。

正是看到了這部分市場,天味食品也設立了定製餐調業務部,服務餐飲連鎖店的需求,目前已成為公司支柱業務。

只是,如同海底撈般規模的“優質客戶”並不多見。傳統調味料企業只得聚焦於中小型連鎖餐飲企業的“瑣碎”訂單。

而同期,依託B端業務成長的頤海國際對C端消費市場“虎視眈眈”。

“靠銷售把渠道砸實,做渠道下沉、售點的加密。”不久前,頤海國際相關負責人在回覆投資者調研時表示。

其渠道策略與前述紅九九發生了變化,這主要體現在銷售人員的安排上。頤海國際引入了類似海底撈門店的師徒制——以高激烈,鼓勵銷售人員把他的區域分出去,即招聘“銷售代理”,進行渠道下沉,銷售負責銷售代理的工資。

至於經銷體系,頤海國際將大的經銷商代理制分拆成以地級市為標準的小經銷商。經銷商由銷售人員擇優篩選,有充分的自主權,公司給銷售人員一個固定比例的費用作為渠道費用。對銷售人員的“管控”依託考核,提成的考核是業務單元的淨利潤,日常考核則有渠道庫存、終端陳列、區域排名等。

頤海國際認為,總有一天自己將從海底撈“斷奶”,其大展身手的地方是家庭消費區域,而非餐飲。“複合調味料競爭上並不非常激烈。現在中國人主要習慣用單一調味品炒菜,而非複合調味品。只是,不會做菜的人想要做菜,這種需求會成為未來的趨勢。所以現階段,公司認為2C的競爭力高於2B。”頤海國際解釋道。

事實上,頤海國際也通過加碼投資表明了自己的“態度”。去年,安徽馬鞍山工廠以及投資3億元的霸州項目一期工程竣工並投入使用,而霸州二期工程預計在2020年竣工。

可以想見的是,海底撈品牌調味品在終端的影響力會逐漸提升。或許,不久的將來,人們會習慣看到海底撈牌自熱火鍋、酸菜魚複合調味料,甚至是拌飯醬。

就當下而言,餐飲企業在火鍋底料甚至是調味品的業務開拓上,有著一塵絕跡的優勢,可未來瞬息萬變,興許,不久的將來還有“黑馬”。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