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民辦學校越開越多的背後:“名校崇拜”讓家長無路可退?

這兩年,成都民辦學校越開越多,如雨後春筍般。僅2018年到今年4月,新辦的民辦學校不下60所。

比如,金蘋果錦城第一中學、成都新川外國語、博駿公學、藍港外國語小學、成都綿實外國語、萬匯學府……

從目前的發展態勢來看,民校熱還將繼續。未來幾年,民辦校還將井噴。

儘管新開的民辦校學費不菲,但生源卻很不錯。去年開辦的成都綿實外國語,據說首次招生就達到1000餘人。

業內人士聲稱,民辦校在部分地區已經超越了公辦校。不少公立名校的光環正日益暗淡。

這句話對不對,我們不去評論。我們今天來探討一下導致民校熱的原因。

公立名校副校長、40至50歲的教師成主挖對象

有這樣一個現象:在朋友圈,經常會看到民辦學校的招聘信息,並且許諾重金。特別是新學校開辦,招聘名師的廣告更是滿天飛。


解讀民辦學校越開越多的背後:“名校崇拜”讓家長無路可退?



前幾天,成都新川外國語曬出名師陣容,僅石室、泡小的老師就有14人之多。被人稱為民辦界的石室泡小。

據調查,新辦的民校中,掌舵的幾乎都是四七九的副校長、教學主任等。

因此,在業界流傳著一句話:沒有四七九的老師,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民辦校。

由於民辦校制度靈活,更容易招攬優秀師資。由此可見,民辦學校的高工資正吸引著公立學校教師紛紛跳槽。

特別是公立名校中的副校長、教學主任,還有特別有經驗、40歲到50歲左右的教師,是民辦學校主挖的對象。


解讀民辦學校越開越多的背後:“名校崇拜”讓家長無路可退?


名校崇拜讓家長無路可退


名校崇拜,是許多家長揮之不去的情結。

劉女士,在朋友圈看到一個現象:我在朋友圈留神看了一眼,有一個孩子去年高中畢業,去了哈佛;我大學同學的孩子進了某民辦小學,“我一打聽,學費一年都要5萬多。”感覺朋友圈的孩子都上了名校,“讓我焦慮死了。”

曹女士,開了一家裝修公司,她將家裡兩個孩子送進了新都一所民校,兩個孩子一年花費差不多要10萬元。一般的家庭是花費不起的。她卻說:我們以前讀書時,家裡窮,沒有讀所好學校,我們有責任讓孩子上最好的學校,過最好的餘生。

但,許多家長不是曹女士。楊先生的女兒明年幼升小,按照劃片政策,對口的是一所不知名的公立小學,“我也想把孩子送進民辦學校,但民辦學校的學費,讓我有些吃不消,不送,身邊的朋友都將孩子送進了民辦校,感覺又虧欠了孩子。”

在一些網絡論壇上,關於幼升小、小升初究竟選公立還是民辦的帖子下面,觀點也常常呈現一邊倒。

他們普遍認為,民辦學校師資不錯,教學靈活。另外,民辦還有一個優勢,跟公立免試就近入學不同,民辦招生政策靈活,生源更有保障。

民辦學校針對成績好的學生,更是開出了高額獎學金,這更容易招攬到好生源。


解讀民辦學校越開越多的背後:“名校崇拜”讓家長無路可退?


高收入群體逃離公立學校?


這幾年,民辦學校越開越多,招生也呈上升趨勢。原因有兩個:

因家長的名校情結,一些經濟條件好的家庭追求更優質的教育資源,將孩子送到民辦名校。

還有就是部分外出務工人員把孩子從農村薄弱學校轉到市裡或打工地上了民辦校。

相對於家長死盯的升學率,不少一線教育工作者卻有自己的看法:過去小升初考試,能夠把不同孩子分層,到一所學校的孩子資質大體相當,統一授課、步調一致。

而免試政策的推行,為應付生源資質分化,公立學校採取設立實驗班、重點班、快慢班的辦法。

再後來,不讓分班,統統改成平行班或跑班。這就出現:同一個課堂,有的孩子吃不飽,有的孩子吃不下。更別談因材施教了。

其實,招生政策對民辦學校也有利。公辦學校執行義務教育階段免試就近入學,並要求公民同招,而民辦則只拿出30%的名額搖號,其餘的還是按照面談的形式進行選拔。據各地披露的民辦學校面談內容來看,面談實際上是另一種形式的考試,內容仍然離不開以前筆試選拔的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