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封面評論】未來,科技為宅配業賦能變革

上市兩年,“戰國七雄”(即順豐、中通、圓通、申通、韻達、德邦、百世七大上市企業)均獲得了令人側目的業績,行業也達成了超出眾人預期的500億包裹量。與此同時,競爭加劇促使企業步入轉型,智能裝備、大數據等科技成為了首選。

【專欄—封面評論】未來,科技為宅配業賦能變革

500多億包裹量,中國宅配業的發展可謂是一步一個臺階,打消了大多數人的質疑,包括行業是否進入天花板、中國快遞快運業增速是否還能保持高增長等等。據統計儘管2017年中國快遞業務量、收入增速分別較2016年低23.4%和20.4%,亦低於2017年初官方預測,但是從2018年前4月表現來看,28.4%的業務收入增長和29.3%的業務量增長不僅代表了行業整體的回升,亦為全年增長奠定了良好基礎。以順豐控股2018年前三季度為例,順豐控股實現營業總收入653.68億元,同比增長31.19%。

關注度上升為行業帶來多重影響

近兩年來,由於宅配業紛紛上市帶來的話題性,以及在電商企業的推動下,受到的關注度空前提升,尤其是快遞行業作為物流業中直接服務於C端的屬性,更受人矚目。

【專欄—封面評論】未來,科技為宅配業賦能變革

外部壓力凸顯

行業關注度的提升為宅配業帶來了多重影響,一方面企業上市後基本結束了野蠻增長的階段,用戶關注度的上升也為其上了“緊箍咒”,“客戶體驗”成為了評價企業好壞的關鍵因素,包括寄遞的速度、包裹的完好情況等等;政府也是政策頻出,希望能夠儘快建立健全的行業標準化作業機制和服務標準。此外快遞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中小快遞企業生存空間被進一步壓縮。據統計,2018年前三季度中國快遞與包裹服務品牌市場集中度指數CR8為81.5,同比提高3.7。

除了行業外部的壓力,企業自身也遇到了不小的瓶頸。一方面,低價競爭帶來的傷害日益凸顯,逼迫企業不得不走出“漲價死,不漲價等死”的怪圈;另一方面,各項成本的攀升導致企業追求更可靠、高效的作業方式。


【專欄—封面評論】未來,科技為宅配業賦能變革

科技助力快遞業轉型升級

因此,宅配業開始擺脫傳統“苦力活”的形象,通過各種黑科技、自動化、智能設備的應用,開始實現向“科技密集型”的轉變,以應對自身發展中所面臨的挑戰和壓力,同時也為自身的轉型作助力。

【專欄—封面評論】未來,科技為宅配業賦能變革

遍地的機器人和漫天的無人化

最亮眼的黑科技莫過於智能機器人,這也是被外界討論最多、熱度最大的部分,也被各大媒體、專家做了相當詳細的解讀剖析,本刊不再多作贅述。相比之下,儘管自動分揀機並沒有得到大量的關注,但是自動分揀機的應用是越來越頻繁。據中國知名分揀輸送設備商如

金峰、鋒馥等企業透露,2019年自動分揀機項目的數量相比2018年又迎來相當大的增長,有些企業全年完成了超過40套自動分揀系統的導入。其餘如用於裝卸車的伸縮式傳送帶等自動化設備也在大量導入。

硬件的另一大吸睛設備則是“無人化”,尤其是應用於末端配送的無人機一直是業內外的熱點。儘管目前為止,只有京東物流真正實現了大規模、商業化(只針對中國宅配業)的無人機配送應用,但是相信在不久的未來,我們也將看到其他企業的無人機忙碌地在天空中飛翔。


【專欄—封面評論】未來,科技為宅配業賦能變革

系統提升協同能力助服務升級

系統方面,企業不斷重視各環節的協同能力,並開始重視數據累積、分析和應用的能力。最典型的例子如2013年由菜鳥發起、眾快遞企業參與、建立的“中國智能物流骨幹網(簡稱CSN)”。儘管建立CSN更多地是為了支撐中國網絡零售的發展,但是確實對中國宅配業的業務增長起到了關鍵作用。CSN將合作企業的每個物流中心、每輛車輛、每個快遞員鏈接在一起,極大地提升了包裹運送效率。可以說,CSN為500億包裹量的分發、寄遞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為未來實現“一天十億個包裹”打下了夯實的基礎。在大數據方面,“雙十一”的極速送達就是對數據應用的最好證明。通過對歷史數據的分析,幫助商家提前將商品部署到離消費者更近的地點,然後通過迅速的快遞服務送達消費者手中。

硬件技術配合業務拓展

在宅配企業為了應對行業競爭而改變時,技術也為他們的改革提供了強大的支持。例如宅配企業紛紛啟動的“大包裹”戰略和提升商務件的比例等,原有的分揀系統無法滿足其分揀需求(非標性極高)。分揀設備商們針對這樣的情況,開發出了偏轉輪/偏轉球分揀系統,其中最小的分揀尺寸僅有名片大小。例如金峰研發的摩擦式偏轉輪分揀系統,其分揀尺寸達到 L100×W100×H10~L1,200×W800×H700,分揀重量最大為50kg,分揀效率高達4,000~5,000件/小時,而且該分揀系統實現了兩側分揀,手工、自動投入均可適應。

另一方面,國際業務也成為了行業重點開拓的領域,在這個領域,科技同樣扮演著重要角色。例如京東物流正在建設的全球智能供應鏈基礎網絡,其中就包含了物流方面,據悉,通過全球智能供應鏈基礎網絡,京東物流希望能夠優化在全球範圍內進的採購、生產、設計、物流等全鏈條。順豐同樣不落下風,2018年5月,順豐領投了美國物流服務平臺Flexport,意在加強國際業務的基礎建設。

此外,科技的應用還幫助中國宅配企業加速“綠色物流”的實現。例如電子面單的使用。據瞭解,除順豐外,中通、圓通、申通、天天等均採用了電子面單,目前電子面單普及率已提升至92%,每年至少可節約傳統紙質面單314億張。其餘如對減少包材和研發新型包材,快遞企業們也投入了相當大的努力,包括對於可回收快遞盒的使用等等。

科技變革是宅配發展的未來 進一步的無人化

首先是行業將進一步追求自動化和智能化。人口紅利帶給企業迅速增長的趨勢正在減退、勞動人口的素質提高註定將會帶來人工成本的高漲,而且已超500億件的包裹,憑藉人海戰術很難能夠完成“又好又快”的分撥配送工作。對此,一方面可以通過路線優化軟件來解決“郵差問題”,另一方面則需要研發相關設備適用於未來的配送車輛,尤其是針對大家電、傢俱等包裹的配送。此外,對於場內的作業,不少企業亦啟用了路線優化系統,以提高機器人或人工的效率,例如京東物流研發人員通過配送和倉內揀貨等環節的智能路徑優化,使一線員工效率提升10%以上。因此對於相關的物流設備供應商而言,一方面宅配業務的擴大能夠讓這些企業獲得了更大的市場,也對其提出了更高、更精細的要求,物流設備服務商不僅要在硬件上推陳出新,還需要從系統方面下苦功夫。


【專欄—封面評論】未來,科技為宅配業賦能變革

從物流向供應鏈發展

其次對於宅配企業自身轉型,例如往供應鏈方面延伸等,都需要科技的支持。以順豐收購DPDHL為例,順豐此舉顯然是為了拓展供應鏈業務,同時也有很大可能是為了獲得DPDHL在供應鏈方面的信息化等技術能力,因為供應鏈層面的信息化遠非宅配行業本身所建立的信息化。再以冷鏈為例,儘管如順豐、中通等企業均高調宣佈展開冷鏈業務,但是受限於目前的冷鏈技術,宅配企業只能以更短的寄遞時間來平衡生鮮貨物的損耗。另外,

“綠色物流”等要求也對相關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電子面單等使用也只是“萬里長征第一步”。

以包裹量而言,中國宅配行業已經成為了世界最大的市場,競爭也將愈發激烈。在這樣的情況,無論是業務轉型還是追求更高的利潤,都離不開科技與服務雙重提升,這對於中國市場的物流設備服務商而言,將是不小的福音。


【專欄—封面評論】未來,科技為宅配業賦能變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