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職飛行員數TOP10

我國通航企業航空器/年飛行小時/全職飛行員數TOP10

本文基於民航局相關數據,以企業航空器數、企業飛行員數、企業年飛行小時數為數據要素,從企業規模統計、企業實力排名、企業地區分佈等方面,對我國經營性通航企業(不包括無人機企業)主要數據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統計和分析,旨在為我國通用航空健康發展及相關問題研究提供有益參考。

通航企業航空器數量分析

截至2019年一季度末,全國有394家許可證/登記證有效的經營性通用航空企業在民航局登記各類通用航空器共2273架。

表1 我國經營性通航企業航空器數量分佈

我國通航企業航空器/年飛行小時/全職飛行員數TOP10

(按企業的航空器數進行分段統計的企業數量分佈)

可以看出,全國僅有1架航空器的企業有45家,2架以下的企業多達181家,約佔企業總數的一半,5架以下的企業近300家,佔3/4,10架以下的佔比近九成,而20架以上的企業僅為22家,僅佔5%。

這些數據充分說明,我國大多數通航企業,小微性質明顯,一半的企業靠1-2架航空器維持生計。總體上看,通航企業基本運營實力非常單薄。

根據航空器總數和企業數兩項數據,得到企業平均航空器架數約為6架/家。這項數據反映了我國通航企業的平均基礎實力。

我國通航企業航空器/年飛行小時/全職飛行員數TOP10

我國經營性通航企業航空器數量分佈統計圖(為表1左側兩列數據的圖形表現)

由圖可見,5架以下航空器的企業佔通航企業的絕大多數,10架以上的企業數量銳減,50架以上的僅有3家。

表2 我國經營性通航企業航空器數TOP10

我國通航企業航空器/年飛行小時/全職飛行員數TOP10

截至2019年一季度末,按企業航空器數排名的全國前10的經營性通航企業。

通航企業飛行員數量分析

截至2019年一季度末,全國有360家許可證/登記證有效的經營性通用航空企業在民航局登記全職飛行員共3226人。

表3 我國經營性通航企業飛行員數量分佈

我國通航企業航空器/年飛行小時/全職飛行員數TOP10

按企業飛行員人數進行分段統計的結果。

可以看出,飛行員人數在5人以下的企業有230家,高達64%,已超過企業總數的一半,飛行員人數在10人以下的企業佔80%,20人以下的超過90%,100人以上的企業僅有2家。

根據飛行員總數和企業數兩項數據,得到企業平均飛行員人數為9人/家。這項數據從骨幹人員規模的角度,反映了我國通航企業的平均基礎實力。

我國通航企業航空器/年飛行小時/全職飛行員數TOP10

我國經營性通航企業飛行員數量分佈統計圖(為表3左側兩列數據的圖形顯示)

由圖可見,10人以下的企業佔絕大多數,50人以上的企業鳳毛麟角。

表4 我國經營性通航企業全職飛行員數TOP10

我國通航企業航空器/年飛行小時/全職飛行員數TOP10

截至2019年一季度末,按企業全職飛行員數排名的全國前10的經營性通航企業。

通航企業年飛行小時數分析

表5 我國經營性通航企業年飛行小時數據分佈

我國通航企業航空器/年飛行小時/全職飛行員數TOP10

2018年全國經營性通用航空企業按全年飛行小時數進行分段統計的結果。

可以看出,在349家企業中,全年飛行在100小時以下的企業有92家,約佔1/4,500小時以下的有200餘家,超過企業總數的一半,1000小時以下的有260家,將近3/4,5000小時以下的超過九成,5000小時以上的企業則屈指可數,超過20000小時的企業僅有7家。

該統計數據大體上反映出了我國通航企業當前運營實力的現狀。結合每架航空器日均不到1飛行小時的現狀,應該說,大多數企業在慘淡經營。

圖3為表5左側兩列數據的圖形展現。

我國通航企業航空器/年飛行小時/全職飛行員數TOP10

我國經營性通航企業年飛行小時數據分佈統計圖

由圖可見,年500小時左右的企業仍是通航經營的主要方陣,隨著年飛行小時指標的提高,企業數迅速遞減,龍頭企業少之又少。

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全國349家經營性通用航空企業總飛行59.5萬小時,可得企業平均年飛行小時數為1705小時/家。這個數是反映我國經營性通航企業實際平均經營能力的指標。1705雖然看起來還不低,但其中的水分其實很大,如果去除飛行培訓的巨大小時數,這個平均性指標將會成倍降低。

表6 我國經營性通航企業年飛行小時數TOP10

我國通航企業航空器/年飛行小時/全職飛行員數TOP10

按2017年全年飛行小時數排名的全國前10位的經營性通航企業。

通航企業地區整體實力分析

表7 我國經營性通航企業實力地區分佈數據

我國通航企業航空器/年飛行小時/全職飛行員數TOP10

表7為我國經營性通航企業實力數據的地區性分佈表。主要數據指標是通航企業數、航空器數、飛行員數、年飛行小時數在各地區的分佈情況。其中,通航企業數、航空器數和飛行員數為截至2019年一季度末的經營性通航企業對應數據,年飛行小時數為2018年經營性通航企業年飛行小時數。

該表格數據綜合反映了各地區經營性通航企業的整體實力。其中,通航企業數、航空器數、飛行員數三個指標描述了地區的整體靜態實力(基礎實力),年小時數則描述了地區的整體動態實力(運營實力)。

我國通航企業航空器/年飛行小時/全職飛行員數TOP10

我國經營性通航企業實力地區分佈統計圖,為表7數據的圖形顯示。

由圖可見,從企業數、航空器數、飛行員數上看,中南、華東、華北實力較強,不分伯仲,但年飛行小時數,中南地區卻獨領風騷。東北、西南總體上處於實力中游,西北、新疆實力較弱。

結論和建議

通過以上統計分析可以看出,我國經營性通航企業在個體上“三少現象”(航空器少、飛行員少、飛的偏少)比較突出。多數企業規模很小,經營實力非常受限,龍頭企業數量很少。從全國形勢上看,華北及沿海地區的實力高於其他內陸地區,相對好些,但全國總體體量和整體實力依然不足。通用航空企業“雜、小、弱、少、難”(機型雜、規模小、能力弱、飛的少、盈利難)現象明顯,與年千萬飛行小時數的運輸航空相比,反差巨大。那麼,如何破局?

筆者認為,通航企業體系需要結構性變革,需要優化結構,去除癥結。

在目前440家經營性通航企業中,有360多家純民營企業、40多家純國有企業和30多家合資企業。國企雖少,但一般規模較大、實力較強。從本文前面可以看到,為數不多的國企在航空器數TOP10中、在飛行小時數TOP10中就佔有半壁江山。國企在通航發展中無疑起著中堅力量作用。通航企業的“雜、小、弱、少、難”現象,多體現在民企,特別是近幾年新成立的眾多民企,上述現象更為明顯。我國通航企業基本上呈現出“國企少而強,民企多而弱”的局面。

為此,筆者認為,民營企業應該走“聚合發展、規模效應”之路。在政策扶持、補貼分配上,注意發揮鼓勵和傾向作用,壯大民企單體實力,培養民營龍頭企業,推動通航產業發展。企業聚合發展,可有效改變當前“雜、小、弱、少、難”的不利局面。企業形成規模,也可大大降低運營成本,提高企業應對風險的能力,並有利於提高企業管理水平和改善行業自律環境。

規模是實力的基礎,走“聚合式、規模化”發展之路,優化通航企業體系結構,加強通航企業綜合實力,是通航產業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