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土家文化:恩施有一座清代的建始“高等學府”五陽書院

恩施土家文化:恩施有一座清代的建始“高等學府”五陽書院

清代至今保存完好的“五陽書院”

恩施土家文化:恩施有一座清代的建始“高等學府”五陽書院

清代至今保存完好的“五陽書院”

恩施土家文化:恩施有一座清代的建始“高等學府”五陽書院

優雅的才女

恩施土家文化:恩施有一座清代的建始“高等學府”五陽書院

古樸優美街道

恩施土家文化:恩施有一座清代的建始“高等學府”五陽書院

漂亮古建築

恩施土家文化:恩施有一座清代的建始“高等學府”五陽書院

內飾

建始,建縣一千七百多年,沒有歷朝歷代的都城,沒有帝王將相的宅院,卻絲毫沒有削弱縣域的厚重歷史。從考古學的角度來看,境內發現有距今195萬—215萬年國保“建始直立人遺址”、有唐宋年間的崖墓葬、有清代古建石柱觀、五陽書院等文化遺產,眾多的文化遺產讓建始之譽逐漸刻進人們的記憶。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常常以此而自豪。近些年,到過建始的朋友,都有一種不虛此行的體悟。

建始山清水秀,人傑地靈。從人類學的角度來看,這裡是一處適合人類居住的理想之所。縣城猶如一個微型盆地,清澈的廣潤河自西向東穿城而過,五陽書院就座落在廣潤河北岸。五陽書院修建於清朝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因縣境內有建陽、當陽、朝陽、景陽、巫陽而得名。書院現存建築規模與佈局,基本上保持了清朝道光年間的重修佈局,現除射圃不存外,講堂、書房、亭閣、天井及東西號舍等房舍尚存,佔地面積2530平方米。穿鬥抬梁結構,單簷歇山式,青灰布瓦,外砌石牆(已殘)的書院建築風格,讓書院顯得雅緻大方,簡潔藝術。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土歸流以後,隨著書院的興建及私塾的興起,當地文化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是時,無論家庭的富貴與貧賤,送孩子到書院、私塾讀書學習已成為一種社會風氣。書院,是培養科舉人才的地方。從五陽書院走出的不僅有狀元、進士,還有孫中山的得力助手朱和中及許多不知名的有識之士,他們在這塊小小的淨土上暢談國事、切磋藝術、傳道授業……

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建始五陽書院改為高等小學堂。

在我國古代書院近千餘年的歷史發展中,湖北是最發達的省份之一,到清朝末年已有書院243處,五陽書院就是其中一處。五陽書院歷經風雨,一直保存較好。一九二九年縣衙遷至書院。解放後,書院為縣政府辦公之地。

五陽書院於2002年11月被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5月,五陽書院成為中國科學院古脊所建始聯合科考站科驗基地。科考站成立以後,文管所進駐書院辦公,在清代“高等學府”上班,坐在老先生曾經坐過的地方,似乎有一種與先人對話的感覺和衝動,無論你怎麼遐想,無論你怎麼評價書院的過去或明天,書院的教化功能及歷史文化底蘊都不得不載入史冊。

五陽書院的興建、重修及教化功能,在建始教育史上留下了厚重的一頁。儘管它已維修多次,但改變不了書院的歷史、文化價值;儘管它不能與湖南、江西等地書院媲美,但在建始的影響及在全縣各族人民心中,它就是最好的。

五陽書院屋頂的灰瓦依舊,年復一年,撿修了一次又一次,但撿不去書院的教育之魂、文化之魂。

五陽書院原有一副對聯:“慎五典親九族溯虞夏商周迄於盛世心法治法道會源流此處別無學問,敦三行正六儀由黨癢術序達於澤宮德成藝成功歸篤實其間自有均衡”,雖已不復存在,但它的警世與激勵,仍然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