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争高挂免战牌后,敌人就不进攻了吗?

第一军情


免战牌是指向敌方告知停战的牌子,意思就是说今天不想打,过两天再跟你打。古代人的信用度极高,对方绝不会在你挂了免战牌后攻打你。

我们在看《三国演义》的时候,会出现这样的画面,敌方来势汹汹的来攻城,然后叫阵,刺激守城将领应战。但是如果守城这一方因战局不利不宜应战,便会在城门挂上免战牌,然后就可安心守城,不用担心敌军攻打或偷袭。

敌方一旦看到免战牌后,除了骂人嘲笑之外别无他法,不会用强攻、偷袭等军事行为,他们会一直等到你收起免战牌后再进攻。


敌军攻打你,你不想打就挂免战牌,自己单方面宣布停战,这个仗便打不起来,这是为何?

免战牌代表着一种诚信

在古人受到的传统教育里,信用是一生都要遵守的东西,即使在战争时候。他们认为既然你现在不打,想以后再打,那我就等你。你挂了免战牌,我也先礼后兵、恪守信用,等你想打了我在陪你,我既然有势力来攻城也不怕你跑,你跑了倒好我也不用一兵一卒拿下城池,岂不美哉。

免战牌所体现的是一种深邃内涵的诚信,这不是欺骗对方的免死牌。免战不是避免战争,只是暂时的休战,但战争迟早会出现,将领早晚也要出城应战。古代的将领都有傲气,如果守城将领身体不适出来应战,攻城方会觉得捡了便宜,胜之不武。

战争是最为残忍与血腥的,在惨无人道的战争面前,古人都可以讲诚信,可见在平时的人际交往和商业往来中是如何诚信至上的。


一个小例子:(在宋朝以前,有家里人办喜事,家里碟子或碗筷不够,只需要在街上喊一声,借十几副碗筷,立马就有酒家或邻居借你,而借用的人家一定会在完事之后,洗的干干净净且毫无破损的返还)这就是古人将的诚信。

免战牌虚实难辨,古人诚信至上

因为诚信,所以古人的屋舍没有防盗设施,纸糊的窗棂能防贼;因为诚信,古人在地上画个圈圈,就可以把失手打死王相的樵夫武吉囚于圈内以示惩戒,旁边竖根木头当狱吏监视他,这就是古人的“画地为牢”。

说到这里,关于免战牌的真假,这个却是无从考究了,它只是更多的出现在小说这类的文学作品中。其实真正的战争中,也有着类似免战牌的行为,例如约定时间、布阵、对拼等。

但在宋朝以后,战斗就没有那么多的讲究了,杀敌致胜才是王道,很少有约好再战的事件发生。这跟游牧民族的不讲规矩的骑兵做法有着一定关联。


以上内容均是红尘所述,如有不同意见可在评论区留言,红尘感谢您的关注与点赞,您的每一次评论或转发都是红尘的动力,由衷感谢!


挚滗画畫紅尘


“免战牌”是一种奇怪的东西。如果古代战争中,这种东西真的存在,看起来有些荒唐。因为在战场上,最重要的是抢抓时机。如果因为免战,给了敌人喘息的机会,不是就会反败为胜吗?那么这种“免战牌”是不是存在呢?

(古装剧中的免战牌)

咱们先来聊一聊,今天的人,对古代战争的印象。

咱们今天对古代战争的了解,其实来源于两个渠道:一是正史的记载,二是文学艺术的记载。

正史上对战争的记载,都比较简略。最多说一下战争的胜负结果。也有说过程的,不过都很模糊。

文学艺术对战争的描写,却显得生动而有趣。有一些大型的战争,比如《三国演义》中描写的“赤壁大战”,战前各方的斗智斗勇,战后的各方如何收拾残局,场景历历在目,让人看得非常过瘾。

文学艺术中所描写的战争,除了场景外,还独自形成了一整套自己的战法。

比如两军走到战场上,相对列阵。先是主公上前说理,说了一阵,那个说不赢的主公于是恼羞成怒,把鞭子往前一指,然后将军出马挑战。

比如开始打仗了,一般是先将军打,打完决出胜负以后,再士兵打,程序纹丝不乱。

比如攻城的时候,下面攻城的排好队,对着城上一阵叫骂。接着城门打开,从城里冲出一队人马,在城门前排好队,两军捉对厮杀。若是守城之军打不赢了,退回去,攻城之军也没想过趁乱冲进城去,而是等着他们鱼贯而入。

再有就是,如果城中实在打不赢,把一块“免战牌”挂在城墙上,攻城的军队就无计可施了。有时候不是攻城,而是在野外立营寨,只要把一块“免战牌”挂在营寨外,另一方就不敢进攻了。

(赤壁大战)

那么,真实的战争是这样的吗?古代真的有免战牌吗?如果有免战牌,这个免战牌挂上去后,进攻的军队真的都不敢进攻了吗?

显然,真实的战争,肯定不是这样的。古代的正史中,也从来没有出现过关于“免战牌”的记载。所有记载都是出现在《三国演义》《说岳全传》《隋唐演义》这样的话本小说及评书戏曲中,所以我们实在无法判断,究竟在古代是不是真有“免战牌”这种东西。

不过,我们都知道,文学艺术是生活的反应。如果生活中什么也没有,为什么在古代的那些文学作品中,却有那样的东西呢?

我认为,虽然古代实战中也许并没有“免战牌”这种东西,但是“免战牌”在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反复出现,意味着这些文学作品正在呼唤着一种东西,这种东西就是战争中的“道义”。

我们知道,战争都是残酷的,暴力的,是非理性的,非人伦的,无道义的。不过,这种情况,是在王朝社会中后期才开始出现的情况。在之前,“道义”这种东西,在战争中其实是存在的。西周在确立“周礼”作为整个社会的运行规则的时候,对战争礼仪也有一定的规定。在春秋末期到战国开始,虽然出现了很多“无义战”,出现了很多依靠“阴谋诡计”主导的战争,但是,“道义”依然在战场上存在。就是到了三国时期,我们从正史中,依然可以看见“道义”的影子。

(挟天子以令诸侯)

大家都知道,三国时期,曹操有一招大杀器“挟天子以令诸侯”。为什么这一招屡试不爽,在战场上,曹操总能够依靠这一招占得优势?还有,刘备不过是一个白手起家的人,为什么他却依靠皇族后裔的身份,就可以三分天下?就是因为当时在战场上还有“道义”。这个“道义”,就是维护“皇族”的地位。

“免战牌”其实就是一种“道义”。战场上你可以打仗,但是别的军队若是举旗投降,你就不能再打了。或者说,别人表示暂停(挂“免战牌”),你也得给别人“暂停”的机会。给别人这种机会,就是一种对“义战”的呼唤,对道义的维护。

当下的很多竞技体育,其实就是从古代的战争中演化过来的,是古代战争的一种“变种”。而竞技体育,恰好就是一种“义战”。如果在竞技体育中,一方承认失败,肯定比赛就结束了。或者虽然并不承认失败,但是想“暂停”,按照规则来说,对方也是应该同意的。这种允许“暂停”的方式,就是一种“免战牌”。

所以说,“免战牌”虽然没有,但是“免战文化”则是存在的。


张生全精彩历史


我们经常在小说或者电视剧看到免战牌,而免战牌的作用在于两军对战时向敌军要求停战,而敌军看到免战牌也会乖乖的等待对方摘掉免战牌才选择进攻。

《说岳全传》金兀术的侄子完颜金弹子勇猛异常,岳飞帐下牛皋、张宪等人不是其对手,所以岳飞无奈挂起了七道免战牌才消停了一点。后来岳云觉得这是一种耻辱,所以打碎了“免战牌”,前去挑战完颜金弹子。



实际上“免战牌”这种神器只存在于小说演义之中,在正史中根本没有记载。如果说“免战牌”有可能会存在于历史的话,春秋时代的仁义之战比较有可能。当然这也只是一种猜测。

中国春秋时代的战争非常讲究原则,如果双方要进行战争,首先是要约定好时间和地点,然后双方还要互相宴请对方的使者。最终商议完毕才能正式开战。

开战之后双方捉对厮杀,不能以多打少。如果其中一方受伤可以选择退出战场五十步,而另一方不可追击,因此当时逃跑五十步的人是可以笑话逃跑一百步的人胆小如鼠的。在战场上获胜的几个士兵也不可以去二打一的帮助自己的友军,只能在一旁观战加油。



最典型的一场春秋时期的战争是宋国的华向之乱,华豹和公子成两人乘坐战车展开了决斗。华豹当时动作敏捷,张弓搭箭射向了公子成,但却没有射中。当华豹再次张弓搭箭射向公子成时,公子成却说:“你竟然不让我还手,太卑鄙了。”结果华豹放下了弓箭,等待公子成射击,而公子成一箭射死了华豹。

华豹死后,战车上的另一名战士张匄下车攻击公子成。公子成一箭射中了张匄的腿,然后等待张匄还击。张匄慢慢地敲断了公子成战车的车轴后,公子成才射死了张匄。而华豹战车上最后一名战士也请求公子成射死了自己。



到了战国以后,战争的目的是为了胜利,所以各种战术相继应运而生,有优势的一方会用尽一切办法来夺取胜利,根本不可能因为一块免战牌给予自己的对手任何喘息的机会。而“免战牌”在历史上唯一一次有记载应用的就是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不过这个“免战牌”却有点特殊。

当时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南征,攻打到济南城时,山东布政使铁铉先是诈降朱棣,打算引诱朱棣进城后将其诛杀,但朱棣却侥幸逃过一劫。逃跑后的朱棣愤怒异常,下令用火炮轰击济南城墙。眼看城池将破之时,铁铉挂上了“免战牌”。

铁铉的“免战牌”非常特殊,是自己制造的朱元璋画像和朱元璋牌位。朱棣因此不敢轰击济南城墙,但又无法攻破济南,最终选择了退兵。



纵观中国古代战争中,春秋时代的义战最讲究原则,但是却没有关于免战牌的记载。而后来的战争,以最终胜利为目的,根本不讲任何原则。所以很不可能会有免战牌的存在了。


我是越关


战场上的免战牌,只有一种形式,那就是举白旗投降!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我们的传统小说对于战争的描写变成了儿戏。战争一开始,主将阵前见面,兵刃上见真章,单挑玩了开始玩群殴,不管兵力多少粮草如何,主将武力值高的就能打胜仗。


其实这种“斗将”的情节,完全来源于民间艺术家的想象。在真实的战场上,主将千万不敢轻易暴露,一暴露就会被对方狙杀。所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就是这个理。

明末清初,清军入关占据北方从陕西南下到四川打张献忠,张献忠暴露了目标,结果被清军用大型床弩狙杀,大西军队作鸟兽散,清军兵不血刃拿下四川。

可见,军前斗将完全是胡扯。

但是这种斗将有没有源头呢?事实上有的。春秋时期,贵族老爷们打仗比较讲风度,开战前要开车到两军交界处打招呼,告诉对方,我要打你了,准备好啊!然后开战!

后来越来越简便,直接送信,打骂对方一阵,然后告诉对方出兵时间地点人数。当然,这个宣战书里面很有可能有诈,比如把己方兵力夸大十倍以上,比如提前在战场布置埋伏等等等等。

如果你穿越回去找人斗将,可能一个陷阱就要了你的命!狙击手都省了!

既然斗将都没有,那免战牌有没有?

当然没有!

在《说岳》《三国》《水浒》《说唐》这些小说和电视剧种,一旦我方内无粮草外无援军,直接挂起免战牌,不打了不打了,骂我龟孙子也不打了!

对方很识趣,你不打,我就等你愿意打的时候再和你打,扎营休息!

这也就是一个剧组的给你个面子,要不然㲌死你!

真实的战场上,如果对方内务粮草外无援军,打不打?傻帽才不打!乌泱泱打过去,把他们夷为平地!

不打会有什么后果?很严重!如果有督军,督军会说,你是不是和敌人暗通款曲,我要告诉领导去!不去打对方,自己脑袋都不保了!

马谡失街亭后,诸葛亮没有挂免战牌,而是打开城门高唱街亭欢迎你。司马懿不打,是因为怀疑有疑兵。如果真不打,那才是傻子呢!

如果真的遇到了内务粮草外无援军,最安全的办法是什么?只有一个,举白旗投降,缴枪不杀!

中国历史上很多城池,成都,西安,北京,南京,杭州都有过大势已去直接投降的历史事实。因为要守住一个综合性大城市太难了!

反证一下就是,如果历史免战牌真的有用,强势一方永远无法得胜,因为一块小木板就拿打赢的战争,为什么劳民伤财修建城池招募军队厉马秣兵呢?

如果你非要说世界上有免战牌,那一定是夫妻被窝里的事了!


历史知事


在古装影视剧中,我们经常看到两军交战,先由大将出马,提升一下士气,如果打不赢就鸣金收兵,实在没办法的情况下就高挂免战牌,这种现象在《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都有表述,问题是这样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呢?

其实免战牌是一种向敌人宣布停战的牌子,相当于交通中的信号灯。比喻停止争斗,辩论等活动的一种要求。指的是以后再来打,今天不打的意思。由于古人重守承诺,而高挂免战牌的一方肯定有比较强的防御工事抵抗敌人的进攻,一旦挂出免战牌对方一般都不会死磕的,直到对方摘掉牌子才会再次攻击。

从理论上来讲,古代打仗是双方扎好营盘,约定好决战时间,然后决一生死,一般双方都觉得势均力敌的话,基本都会愿意决战,因为这样可以缩短战争时间,减少战争消耗。但更多时候,弱势一方自认为战力不足或者有其他战略目标的时候,就会拒绝出战。所以高挂免战牌的一方自然拒绝出战。

躲到营盘里之后,高挂免战牌的一方会在营盘周边插满鹿角,再配上雄厚的兵力防御,在敌我双方兵力相当的情况下强攻是无法奏效的。比如刘备东征东吴的时候,东吴大将陆逊带的军队要比刘备的多,但就是龟缩不出,刘备拿他没任何办法,只能干耗着。同样诸葛亮北伐的时候,司马懿带领大军就是缩头不出,任诸葛亮计谋百出,也拿他没脾气。

所以要想打破这种龟缩战术,古人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夜袭,围困,断水断粮或者干错绕行从后方攻击等方式方法。当然防守一方自己要把营盘弄得像铁桶一样,滴水不漏,严防敌人的偷袭。所以司马懿看到诸葛亮扎的营寨之后,仰天长叹,这真是“天下奇才”。当然也有人能强攻下来,在我国军事史上依靠蛮力打破敌人营寨的只有一个人,这就是霸王项羽。(欢迎关注第一军情,若有其他问题,请军迷朋友们在评论区留言。)


第一军情


“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在我国古代,战争在一个国家是排名第二重要的事情。

战争是政治的延伸,放在我国古代就是一个国家意志的展现。

在战争这样的事情上,“免战牌”真的有用吗?

实际上,“免战牌”只是代表弱势的一方不出战,但是并不代表强大的一方不展开进攻。两国交战,除非差距太大,为了提高士气,双方会进行激烈的交战,甚至展开极为传统的“斗将”。

“斗将”在隋唐之前还极为流行,在隋唐时期发展到巅峰,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大战300回合。

如果“斗将”失败,士气低迷,就可以选择高挂“免战牌”,等待后援到来,但是如果地方兵力太多,就会选择伤亡极大的攻城战,力图拿下城池,“免战牌”自然也就失去效果。

所谓兵不厌诈。

我国古代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军事家,编写出了非常多的“兵书”。

这些“兵书”毫无疑问都是古代军事家作战经验的总结,著名的“三十六计”里面就有很多“阴谋诡计”,专门为了骗过敌人,争取战机,比如金蝉脱壳、瞒天过海、李代桃僵、假道伐虢等。

所以,小小的“免战牌”真的不能争取到优势。

当然,明朝时期只有一次“免战牌”,真正发挥效用的。

明成祖朱棣北平起兵以后,倚仗自己多次出兵大漠,练就出来的精兵,一路南下可谓势如破竹,但是就在山东济南碰到了一个“硬钉子”。

朱棣兵困济南耗时三个月,攻打不下,甚至在守城大将铁铉诈降时,差点死于城下。因此调动火炮攻城,多亏了铁铉高挂“免战牌”,实际是将明太祖朱元璋的灵牌挂于城上,迫使明成祖朱棣退让,济南躲过一劫。

所以,后世大家所见到的免战牌只能在影视剧里看到了。

历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历史公元


所谓的“免战牌”,或许这是古代打仗时候的一种礼仪,如果当一方不符合与敌方作战的条件的话,他们就可以在城楼上挂着免战牌,古代人非常讲信用,敌方看到的话,就会退出城门之外,回到自己的战营。

“免战牌”是何物?

我们经常在古装战争剧中看到,两方交战,只要有一方挂免战牌,另一方就得停止攻城,那么历史上是真的有这样的规则吗?

实际上,古代作战中,免战牌是向敌人表明停战的一种方式,如果对方是讲信用的敌人,那么他们看到牌子后,自然会同意停战的要求,然后停止进攻。如果碰到的是很有占有欲,并且不遵守作战规则的敌人,他们是不会停战的,而是会一股脑地消灭对方。

免战牌就是向敌方表明自己不想应战、要求停战的态度。其实这个不是投降的意思,而是他们今日不应战,以后准备好了再去作战,等到他们将城楼上的免战牌取下来后,敌人才会进攻。

挂“免战牌”是一种耻辱吗?

古代作战,一方高挂免战牌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相反这可能是他们作战的一种策略,目的就是给自己充分的时间去准备战斗,并且可以借此机会拖延作战时间,达到拖垮敌方、保存自己实力的效果。

因对方挂免战牌,结果自己被戏弄而战败的案例(成语“一鼓作气”的典故)

春秋时期的鲁国有个非常著名的军事家,名叫“曹刿”,成语“一鼓作气”的典故就来自于曹刿。

当时的鲁国和齐国有一次打仗,齐国将士一边擂鼓,一边冲锋,等到齐国人攻到鲁国城门的时候,他们竟然看到鲁国士兵好像没有什么反应,就以为鲁国将士没有准备好作战,于是齐国退回了自己原来的营地。

第二次齐国又去冲锋,到了鲁国城门下,还是看到他们好像没有准备好,结果又退回原地。第三次冲锋还是这样,这样来来回回三次,齐国军队的体力早就消磨殆尽了。

就在这个时候,鲁国军队突然“一鼓作气”地冲了过来,一下子就把齐国打败了。这也是中国古代历史战争中用“免战牌”引诱敌方,破坏作战规则的案例。

挂免战牌,停战的案例

据说当年明成祖朱棣攻打济南城时,济南城的将领就在城楼上挂上了明太祖的神位,但不是真正的免战牌,朱棣看到自己父亲的神位在城楼上,根本就不能打,并不是朱棣不想打仗,于是停止进攻济南城。




搞史人


古代战争高挂免战牌后,敌人就不进攻了吗?

这是没有的事儿。

如果在城墙上挂着“免战”两个字的牌子,就能避免敌人的进攻,那所有因为兵力悬殊而只能守城的将士,就都挂这牌子了。江阴守城的时候,清军围困江阴八十一天,最终江阴城破,遭遇屠戮。安史之乱时,唐将军张巡镇守睢阳,守了十个月,最终城破。

我们反观古代小说《说唐三传》中,敌军看见城上挂了个免战牌,就回营了……第二天又来,看见免战牌还挂着,就又回营了……到第三天,免战牌还没动,然后敌军就又回去了。

这就是戏说战争的典型,对方不会挂免战牌这种没用的东西,只会派人上城墙死守,我方也不会看见免战牌就不打了,会上云梯、火箭(带火的箭)、大炮(宋以前用石炮)猛攻,直至打出个豁口,后方大军一拥而上,占领城池。

免战只有两种情况:

第一,我方投降。诈降也行,但必须是要表现出“我不打了,我投降,我们商量商量”的态度,打开城门,派人献礼。真正的通用的免战牌,长这样:

在古代,你都把城门打开了,是你吃亏而不是对方吃亏。诈降的,出城的小股部队对敌方主帅大帐进行突然袭击,江阴守城的时候,诈降者就是假装扛着大礼,里头装着火砖(炸药),引燃后与对方士兵同归于尽的。为防范这一点,有人投降,则必须先令其缴械,手里不能拿东西。如拒绝,接着打。


第二,对方实力不济,实在打不下来,直接绕过。这种情况出只能出现在不算十分重要的城池上,如果是峡口,则必须打下来,否则军队无法前进。

历史上唯一一个有免战功能的牌位,是济南守将铁铉挂出来的朱元璋的牌位,对面的敌人是朱元璋的四儿子,朱棣。这是非常特殊的情况,如果是胡人南下,抑或是起义造反,才不会在乎你挂不挂牌位呢。


豆子人民艺术家


首先免战牌这种东西并没有正史的记载,这可能就完全是古代小说家自己杜撰出来的东西,其实想想也正常,用兵打仗讲究兵贵神速,时机一过,战局就没有了,怎么可能你挂个小牌子,敌人就真的停止进攻了,打仗又不是做买卖。

在《三国演义》,《封神演义》都有提到被围城,或者打不赢敌军,就会先挂出免战牌,作为缓兵之计,之后再想对策,其实真正开战时,遇到这种情况,敌人一般都会乘胜追击,另外这些古代演义,小说最扯淡的就是双方交战,大将先冲出来大战三百回合,先分出个胜负,然后胜利一方接着冲锋,说实话这些小说家理解的战争未免太过幼稚了。

如果真的在双方交战时,大将就从出来先打一场,结果通常会是双方大将被乱箭射死,然后两边的兵士一通瞎打,再说大将先打其实也是不和逻辑的,如果大将打输了,那么被打输的这一边最开始气势就会折损很多,其实在古代,大将通常都会在安全的地方,同时能看到整个战局的地方指挥作战,一旦战局不利的时候,立刻鸣金收兵,在这时双方势均力敌时,进攻方也不敢乘胜追击,撤退方则会部署好防御谨防偷袭,这才是最有效的缓兵之计。

通常在这些演义中,挂起免战牌的一般都是守方,古代的确是有攻城久攻不下的情况,另外一方采用围城的战法,但是一旦被围的城,没了粮食,没了物资,还没有援兵,那么围城的一方也就必然会胜利,直接攻城,这时候胜利再望,谁还会管挂不挂免战牌?在古代战争中,举白旗投降才是真实存在的。所以古代当一方处于劣势的时候,实际上是不会挂免战牌,通常会加强营地的防御来地方占优势的一方偷袭。



玄坤


在多数情况下,挂免战牌是戏文的说法。凡是总有例外,真有挂牌子就免战了,不过那次挂的是神主牌。

事情是这么来的?

1、朱棣的第一次南下

朱棣被迫起兵后,先后占了永平、居庸、保定等地,击败了南军主将耿炳文,并斩杀之。之后就是一代送人头名将李景隆出场,郑村坝一战惨败,援救大同损失惨重,再北进再惨败,也算是难得的败军之将了。

(靖难之役)

兵败后逃亡德州,朱棣南下,李景隆跑济南;朱棣向济南攻击前进,李景隆跑了。无奈的朱允炆罢免了自己表叔。

回来关键问题:济南怎么办?

2、硬的不行来软的?

读过我文章的朋友都知道,这时候朱棣没有得天下的能力与想法,只想占了济南割据河北,和朝廷好谈判。

(济南城)

所以在朱棣的战略规划中济南是必须攻下的。1400年6月8日朱棣到了城下,让铁铉投降,铁铉给回信说你要当周公哈,好好辅佐,不要想当其他。

朱棣气的发懵,开始了进攻,前后攻击了多次。后勤有铁铉供给,城池有盛庸防御,这一对搭档让北军骑兵生无可恋。

(铁铉)

双方斗智斗勇,朱棣用黄河水,铁铉用假投降。

最后朱棣要炮击,准备发动总攻击。城池确实顶不住了,这时候铁铉急将朱元璋画像悬挂城头,又亲自书写大批朱元璋神主灵牌。

抓住了朱棣的七寸,一下子就没招了。王子造反总得顾及舆论嘛。

3、苦撑待变

朱棣不能发动攻击,顿兵坚城之下三个月,该抢的抢完了,供给压力越来越大。

城内本来就是运输数十万大军粮草的,自然还撑得住,反而没事开始偷袭。

关键是在真定的平安开始袭击燕军后方,朱棣再坚持下去,就要尿了。所以只能退兵。

在燕军退后,南军收复德州,兵威大振。

之后盛庸更是在东昌重创燕军主力。

(东昌之战)

战争有时候总会出现点幺蛾子,让对方手足无措。不过决定战争的从来都是实力,盛庸的坚持与平安的袭扰对此战胜负影响很大。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