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古村:西鹹新區灃西新城高橋街道“馬務村”!

豐鎬遺子(張新武)整理;頭條號“睜眼看西安”首發

在西安市地面上共有三個以“高橋”命名得地方,按照方位人稱“東高橋”“西高橋”“南高橋”。

西安古村:西鹹新區灃西新城高橋街道“馬務村”!

【高橋】

東高橋位於西安市灞橋區紅旗街道鯨魚溝的高橋村《咸寧縣誌》記載“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由陝西鄉紳陸永桐與曹相臣各捐千金修石橋,此橋高大雄偉,得名:高橋”。因位於西安以東人稱“東高橋”。

南高橋位於西安市長安區興隆街道辦缽魚寨村,《長安縣誌》記載:石板橋位於村南潏河上,人稱石高橋。清雍正六年(1728年)改為7洞平橋。因位於西安以南人稱“南高橋”。

西高橋位於西安市長安區灃西地區高橋街道辦槽坊村。《長安縣誌》記載:文昌橋位於西安故城西三十里的灃水之上。原橋始建於明永樂十二年,清咸豐年間因本地馬務村刑部尚書薛允升在灃河上重修文昌古橋,為石軸柱橋,計二十七孔,得名:高橋。因位於西安以西人稱“西高橋”。

西安古村:西鹹新區灃西新城高橋街道“馬務村”!

【西鹹新區】

西高橋現在名曰:高橋街道辦,隸屬西安新區灃西新城管轄,修高橋的刑部尚書薛允升就是高橋街道馬務村人。馬務村在高橋街道以南偏西,是方圓馳名大村,村民將近3000人,分南北兩個堡子五個自然村。

西安古村:西鹹新區灃西新城高橋街道“馬務村”!

【灃西】

關於“馬務”村名來歷和養馬有關。西安地面上古代養馬的地方不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於大河相鄰。馬務村地處灃西,毗鄰灃河、沙河、水草豐茂,是個天然的養馬場。馬務村毗鄰宗周豐鎬二京,史載早在西周時期此地就有養馬的記錄。《周禮·夏官》記載:“校人掌王馬之政,辨六馬之屬”,從灃京西周車馬坑出土的馬車遺蹟看,馬已被用來駕車,挽具也較完備。周天子每年還要為馬政操辦“執駒之禮”。

西安古村:西鹹新區灃西新城高橋街道“馬務村”!

【灃西車馬坑】

秦國時期,中央九卿之一的太僕就是主管全國馬政的最高官員。在西北馬場設“六牧師令”,專責養馬。馬務村北有西漢上林苑的“龍臺觀”遺址,史載,龍臺觀最早是西周的“駒神宮”,《周禮·夏官·庾人》曰:“馬八尺以上為龍”,故名:龍臺。

關中地區是我國曆史上傳統的畜牧業基地,漢唐時期統治者就在此地大規模地飼養馬匹。史載,河東路“山川深峻,水草甚佳,其地高寒,必宜馬性。”.

到了宋朝,陝西地處遼夏金邊境,是抵禦周邊民族侵略的前沿陣地,駐紮了大量軍隊。據史料記載,陝西邊境在宋英宗治平年間屯駐的軍隊就達45萬餘人。

宋仁宗慶曆元年(1041年)九月成立陝西營田務,種糧、養馬、以備軍資。其中軍馬尤為重要,北宋時期西北地區先後建立了24所馬監,佔全國馬監數額的近三分之一。

(宋)宋敏求:《長安志》記載:“《興平》陝西興平普通城,地跨渭水兩岸.興平有龍,大馬,小馬,羊澤4馬務,慶曆年闢為營田”,可見到了宋代渭灃兩岸更是成為官方的養馬之地。

西安古村:西鹹新區灃西新城高橋街道“馬務村”!

【馬務村】

馬務村此地,夏屬雍州,商為崇國,周為豐鎬京畿,秦漢為上林苑之地,據1997年新編《長安縣誌》記載:唐代及以前長安、萬年兩縣的村莊就有馬務村(含馬務、寨子、老堡子)。唐朝時期長安城外轄59鄉,馬務此地當時叫“豐邑鄉”。

西安古村:西鹹新區灃西新城高橋街道“馬務村”!

【唐長安區域圖】

但馬務村村碑記載:村子建於北宋慶曆年間,宋代《長安志》記載,當時村名為“四馬務村”。據宋敏求《長安志》載“長安縣設6鄉6裡”馬務此地屬“封邑鄉”。明朝時期,“四馬務村”已更名為馬務村。 明代隆慶年間,長安縣共設49裡,馬務村隸屬苑西鄉張旺裡。

西安古村:西鹹新區灃西新城高橋街道“馬務村”!

《嘉慶長安縣誌》

清嘉慶時,長安縣知縣張聰賢修,著名學者董曾臣纂的《長安縣誌》記載:長安縣分18廒,馬務村隸屬西鄉馬王廒管轄,記載為:馬務南堡、馬務寨、馬務北堡,三個村子。

西安古村:西鹹新區灃西新城高橋街道“馬務村”!

《民國兩縣續志》

到了民國初年,長安縣縣長翁檉修,著名學者宋聯奎纂的《咸寧長安兩縣續志》對馬務記載更為詳細:長安縣設18廒,馬王廒 在縣西[南]50裡,分10保障,統36村:廒在馬王大堡。有住戶2234戶,人口12040人。全廒北界咸陽,西界鄠縣,灃水自馮籍、姜仁兩廒間流入,經韓家莊南左分一支,曰沙河。其正支北流入田許廒。沙河自韓家莊南分灃水北流,經曹坊村西,又西流,經栲子屯北流入咸陽界。書中所載:馬務北堡,馬務南堡,上二村今統名馬務寨,前志馬務寨另列一村。

中華民國時期,長安縣轄32鄉,馬務村已經隸屬“灃西鄉”管轄。1949年建國後,長安縣設25個區,馬務村隸屬灃西區馬務鄉。人民公社時期,馬務村隸屬高橋管區。直到,2009年撤鄉並鎮,高橋鄉升格為街道辦,馬務村隸屬至今。

西安古村:西鹹新區灃西新城高橋街道“馬務村”!

【薛老爺】

要說馬務村,就不得不說“薛家”,馬務村主要以薛姓為主,薛姓相傳是明初山西大槐樹移民,落戶於此,繼而發展為村中望族。到了清朝後期村中出了一位叱吒風雲的人物“薛允升”。

長安灃西地區特指靈沼、馬王、高橋三個鄉鎮。有清一朝灃西地面上出了五大老爺。

最早的是靈沼小豐村的梁化鳳梁老爺,官職:江南總督,爵位:三等男爵。

第二個是靈沼馮村的柏景偉柏老爺,曾為左宗棠幕僚,長安18廒西路團練使;

第三位是馬王大原村的趙舒翹趙老爺,官居刑部尚書,入主軍機;

第四位是高橋西江渡的殷化行,官職:廣東提督,爵位:雲騎尉。

第五位就是高橋馬務村的薛允升薛老爺,官居刑部尚書。

其中小豐村梁家和馮村柏家是兒女親家,馮村柏景偉是大原村趙舒翹的老師,大原村趙舒翹又是馬務村薛允升的外甥。

西安古村:西鹹新區灃西新城高橋街道“馬務村”!

【薛墓建築】

清朝時期,西安是回-民傳統聚集地,灃西地區有海家坡、拜家村、沙河村、計家村、馬務北堡、赫家村以及南場等地,皆是回-民所居。清同治年間,回漢衝突,柏景偉為西路團練使,訓導就是小豐村梁家的梁翼之,統領周至、戶縣、咸陽以西團練。<strong>受左宗棠委派,柏景偉創立了陝西省團練堡寨總局,負責西、同、鳳、鄜、彬、乾六府修築堡寨之事。一時間,各村寨都開始修築城牆,馬務村也修了一座四四方方的城牆,僅開北門,外有護城河,門上有城樓,解放後黃土搬家被拆毀。

西安古村:西鹹新區灃西新城高橋街道“馬務村”!

【殘件建築】

薛允升薛老爺生於清嘉慶二十五年,咸豐六年就中進士,為官41年,清正廉潔,至 光緒十九年升任刑部尚書。因不顧及大太監李蓮英臉面,將慈禧太后寵信的太監李萇材斬首示眾,被罷官回鄉。

義和團運動興起, 八國聯軍進京,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都逃亡西安。為了與洋人和談,慈禧太后賜死主戰派刑部尚書趙舒翹。

薛允升疾呼:“趙展如斬決,天理何在"。

慈禧太后又把薛允升召回任刑部尚書,因趙舒翹一事,薛允升怒氣交加,在隨駕返北京途中,病逝於河南開封。

靈柩歸葬馬務村薛家祖墳,其墓神道兩旁石羊、石馬多已遺失,現留有殘跡。神道碑刻文:“皇清賜進士出身誥授光祿大夫紫禁城內騎馬重赴鹿鳴筵宴刑部尚書薛公神道碑”。

西安古村:西鹹新區灃西新城高橋街道“馬務村”!

【建築殘件】

薛 浚,薛允升之子。穎悟過人,光緒庚辰年中進士,官內閣中書。歷任上官視之如左右手,有大著作必讓薛浚主筆。歷次京察,皆以一等記名道府。其父病逝河南,至此辭官不出。

西安古村:西鹹新區灃西新城高橋街道“馬務村”!

【神道碑】

《咸寧長安兩縣續志》之《忠烈傳》記載:薛 坤

馬務村人,正直有膽。同治初年五月十七日,村中回-漢不睦,孤身赴禮拜寺曉以大義。回不聽,且露刀刃。薛坤不屈,遂被刺傷。二日後,傷重大病故,年四十一歲。

《咸寧長安兩縣續志》之《義行傳》記載薛文萃 馬務村人,尚書薛允升堂兄。德高望重,在鄉中設義塾收貧苦子弟入學,時長助桑梓貧人婚嫁。同治三年,陝西饑荒,曾施粥數月。貧苦者購米,送其米,而退其錢物。鄉民不受錢物,則將錢藏於米中親自送去。私塾教師張文軒死,薛文萃撫養其孤。族人薛珉虧官帑,欲自殺。薛文萃代其補空,隨免牢獄之災。臨終前,薛文萃將鄉鄰欠貸文書,悉數焚燬。

《咸寧長安兩縣續志》之《烈女傳》記載:武氏,馬務村薛尚卿妻。年十八,薛尚卿病歿,遺子甫週歲,守貞撫孤,備歷艱辛。年七十卒。戚黨為樹碣道左表揚之。黃氏,馬務村薛文華妻。年二十六夫亡,子女俱幼,安貧守節,待其婚嫁。年五十七卒。先是,黃有母孀居喪明,弟幼弱,窮無所依。黃迎至家,侍養二十年。母死歸葬焉,弟亦成立。

馬務村薛家有一所老祠堂, 修於道光年間,後薛允升之子薛浚出資修繕,民國時期成為灃西鄉公所,張海坡的革命烈士張周勤,就是被麻子頭楊鄉長逮捕後關在老祠堂內。解放後變成了村中的小學。現在的馬務村地處灃西新城科教園核心地段,離拆遷已經不遠了,再過幾年:灃水碧濤長流兮,馬務古堡難覓哉。

《睜眼看西安》是“豐鎬遺子”創建的陝西本土人文地理自媒體。刨根百里秦川,問底周秦漢唐,睜開眼睛,拿出手機,告訴你一個不為人知的老長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