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甲两宋的江西后来为何衰落?

牛妈love牛牛


说衰落之前,先说江西曾经的辉煌。

江西的开发很早,北部接近中原的地方在商朝就进入了青铜器时代,春秋战国时期,吴越楚三国还曾在当地展开争夺,当然最后都归于秦汉了。

开发早归早,很长一段时间内,南方的发展都远远落后于北方,虽然从西汉起,江西境内的鄱阳湖平原和赣江、抚河沿岸谷地都逐渐兴起农耕,尽管江西土地肥沃、气候适宜、用水充足,但一是农耕技术不够发达,二是人口并不多,发展并不快。

西晋末年北方遭受五胡之乱,百姓大量南迁,其中就有不少进入鄱阳湖周围地区的。这些北方移民不仅带来了北方的先进耕作技术,同时也补充了当地的劳动力人口,农耕时代,人就是生产力,江西的田地因此被大量开发,产量日渐增多。

粮食多了,相应地也就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口,人多了地就显得不足,很自然就会去开垦荒地,继而产生更多粮食,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到唐朝安史之乱后,江西省内的北部平原、东北、西北及中部丘陵都被广泛开发,物产丰厚,被称作鱼米之乡。

宋朝是江西爆发的朝代,一方面农业进一步发展,已经到了专门化的地步,小麦、茶叶、柑橘等源源不断地输出外地,另一方面农业发达催生推动了商业和工业的迅速发展,江西的瓷器享誉世界,景德镇更是被称作瓷都。

经济的繁盛导致了江西的一片繁荣,城内作坊店铺林立,城外也多见村落,人烟密集,又很少遭到战争、天灾,不论是安史之乱还是两宋之交,都有许多外地人涌入,造成江西人口的进一步增长,一度达到全国五分之一。

此外,江西的政治文化也在宋朝达到高潮,读书需要钱是古今皆准的原则,虽然有寒门贵子,但毕竟不是普适标准,江西民众推崇“耕读传家”,对教育极为重视,导致两宋几乎一半的状元都是江西人。

仅“唐宋八大家”,宋朝有六位,江西有三位,占了一半,此外晏殊、黄庭坚、杨万里、姜夔、洪迈、陆九渊这些名臣文豪,也都跟江西息息相关,明朝仍然有“朝士半江西”之说。

然而今天的江西,应该说自近代以来就没什么起色,不论经济还是文教,都远不如昔,经济更是被周边的江浙两湖闽粤等省摁在地上摩擦。

江西的衰败,跟两点有关。

一是人口少了。从两宋之交开始,由于江西人口渐趋饱和,赣西、赣南和赣西北地区的百姓就自发向人口相对稀疏的湖南、福建、广东等地迁徙,这种迁徙一次不会很多人,但却是长期性的,对江西人口有不小的影响。

此外明朝初年也曾以官府的力量强行将江西人口迁往因战争导致人口稀少的湖广等地,也就是江西填湖广,此举也导致江西人口下降。

农耕社会的人口的作用是莫大的,人口数量的减少显然对江西经济造成了一定影响,但从事实来看,这不是决定性影响,因为明朝的江西仍然是人口第二大省,仅次于浙江,而且物产比宋朝有过之而无不及。

真正的人口锐减也就是在江西急速衰落的晚清,晚清的主调除了列强入侵,还有内乱、东南沿海通商、工矿业兴起等,而这些,只有内乱跟江西有关。

江西距离太平天国的核心区域实在太近,清军与太平军在江西拉锯长达十余年,这是江西从未经历过长久战乱,导致江西人口锐减近半,社会经济也遭受极大的破坏。

江西也曾开辟九江为开埠通商口岸,但却没怎么受到洋务影响,境内工业也极其不发达,这在近代工业化背景下注定是要落后于人的。

二是交通状况的改变。江西的地形具有很强的封闭性,除了北部平原地区联通长江中下游平原外,江西东接武夷山,南有大庾岭、西有罗霄山脉,与周围的浙闽粤、湘、鄂都隔着山,陆路要通行只能从山与山之间的隘口,极为费事,所幸,江西还有水路。

江西的水系非常发达,向南通过赣江流域逆流而上,经大庾岭梅关进入广东,再经南雄、韶关便可下北江直达广州;向西经渌水可经浏阳和于湘江水系联通,可西达云贵;向北通过赣江经九江入长江,东可达江浙富庶之地和东海;西经江汉平原,可直至四川。

通过四条漕运,江西能够在东南四处晃荡,这使得江西经济经久不衰。清朝中前期只开放广州一口通商,经过江西的大运河—长江—赣江—大庾岭—广州漕运成为了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生命线,同时也是江西的生命线。

这条生命线,后来废了。

粤汉铁路的修建和通车导致广东北上和北方南下都不需要再经过江西,陆路又难走,江西就此远离西学东渐的中心,基本接触不到什么洋务,湖南湖北却是同期崛起。


平沙趣说历史


江西的经济地位在两宋达到了巅峰,人口达到500万,全国之首。即使在历经明朝“江西填湖广”,人口数量依然在全国第二,经济人文依旧在全国前列。唐宋八大家有三个是江西人,明朝甚至出现了“朝士半江西”的说法。理学心学都在江西发现成熟,古代四大书院之一的“白鹿洞书院”也在江西,江西的书院数量历朝历代在全国也是数一数二的,可见古代江西文化昌盛。经济上两宋时候的江西纳税纳粮全国第一,陶瓷、粮食和茶叶等远销全国,瓷器甚至走向了世界。而作为江西北部港口的九江是当时的四大米市、三大茶市之一,是长江沿岸重要的港口。苏杭一带有“三日不见赣粮船,市上就要闹粮荒”的谚语,可见当时江西繁华的商贸。而景德镇是天下瓷器的主产地,是四大古镇之一。抚州临川、吉安都是才子之乡。从宋朝到清朝,在科举考试中,仅临川一地录取举人一千多人、进士七百多人。可以看出两宋江西的经济地位在全国都是领先的,为何却在清朝到近现代这一段时间落后了呢?


人口大量迁移,年轻劳动力大量流失

江西在从两宋到明朝之间出现了两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第一次是两宋之交的时候,江西人口众多,整个省份已经接近饱和。于是大量的人口开始迁移到附近的湖广、福建以及两广地区,这是属于社会发展的正常情况。而第二次可以说是对江西人口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明朝初期,朱元璋下令江西人迁往受元末明初战争摧残的湖广等地。这次江西全省都有大量的劳动人口迁移到外地,只留下一些老弱病残。这次迁移让江西的人口严重丧失,人口跌至第二,而且大多不是劳动力。这对于古代以人力为主的农耕经济是致命的,江西经济开始从明朝衰弱。而到了清朝时候,太平天国运动主要在南方各省,这次战乱导致了江西人口急剧减少,人口红利至此远离了江西。


农耕经济的衰弱,工业时代到来

古代主要是以农耕经济为主,江西的地位很重要。两宋时候,经济重心南移,江西发展顺势而起。江西的田地较多,人口众多。两宋江西的发展是必然的。经济发展起来了,文化自然也跟上,宋明时期江西繁荣的文化现象也就不难解释了。江西的农业经济的传统,导致到了近代,江西工业发展一直很缓慢。加上又不沿海,海运开始替代内陆河流运输,九江等港口的地位也不再那么重要。江西也没能赶上工业时代发展的福利,经济一落千丈,经济如今已经处于全国中等偏下的地位了。


地理位置优势丧失,铁路的发展

江西两宋时期发展的原因还有一个:地理位置很重要,处于宋朝中心,四通八达,离宋朝都城又近。而且宋朝主要的就是靠长江运输,这对九江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而到了近现代,海洋经济发展,河流的作用已经没有那么重要。处于沿海的福建、广东,江浙等省迅速发展。处于中部地区的江西没有优良港口,经济便逐渐落后。而路上的优势也被湖南湖北抢走了,粤汉铁路的开通,直接导致了从北到南不再需要通过江西,江西跟当时中国南大门的广州的古商道渐渐被取代。这一次江西与西学发展地,经济重地——广州渐行渐远。湖南湖北凭借铁路的发展迅速取代江西,江西一落千丈。即使在现代,我们也可以看出江西铁路高铁建设缓慢,远不及隔壁湖南湖北。“要想富,先修路”,没有道路的便利,经济更难发展。


藤树先生


你提的这个问题,真的是每一个江西人都想搞清楚的一件事,真的很有意义的问题,虽然我不是江西人,但是我外婆是江西人,我也算半个江西人吧,出于此,我也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但是没有形成系统性的文字,今天刚好有机会,就说说我的见解吧。

说到江西的衰弱,就绕不开江西曾经的辉煌,江西以前有多辉煌呢?

江西的经济发达,商品经济非常活跃。

北宋时期,江西地区人口近500万,位居全国之首,明朝时期江西的人口,经过“江西填湖广”之后还是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浙江。

纵观整个宋朝江西,纳税纳粮为全国第一,当时的江西盛产粮食、茶叶、布匹、陶瓷。景德口赚外汇),其镇陶瓷走向全球(出工艺水平长期领先于同时期国内其他地区。当时的九江是长江沿岸繁华的大港口,经济繁华,当时江苏一带,市传“三日不见赣粮船,市上就要闹粮荒”,以至于后来九江引起外国列强的垂涎。可见当时,包括江西的江浙地区是何等的繁华!

我曾经这样想过,如果南宋没有江浙为依靠,灭忙的速度应该会加快不少,还哪有那句“西湖歌舞几时休,直把杭州作汴州”呢?你说江西那时候是不是很牛?

江西的文化那时候非常鼎盛,为官者,文化大家也多。

明朝时期,有一句俗语叫做——“朝士半江西”之说,意思是说整个明朝江西籍状元和进士数量都是位列全国三甲(仅次于浙江 ),在朝廷中做官的江西人更是数不胜数(严嵩是江西宜春人),而且儒家理学也是在江西成熟的,可以这么多吧,在清朝以前,至少江西省的文化繁荣程度在全国名列前茅。

我们很熟悉的唐宋八大家就有三个是江西人,欧阳修,王安石和曾巩都是江西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相当于今天我们所说的清华北大复旦南开)之一的白鹿洞书院就位于江西庐山。

从现代经济学看,文化的鼎盛是经济繁荣的表现之一,可见江西当时的地位就像现在的“北上广深”。


那么曾经富甲两宋大的江西,在近代为什么衰弱了呢?

大家都知道,古时候,人口就是第一生产力,江西的快速衰败,与其人口的大量外迁有关。

江西的人口外迁有两次比较大的规模。一次是两宋之交,赣西、赣南、赣西北等地的老百姓,自发主动地从人口密集、人多地少、社会容纳饱和的原籍,络绎地迁往相对人口稀疏、地广人稀、大有发展空间的湖南、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等地客籍进行开发。这是经济发展规模决定的,不可改变,就像我们今天大量的劳动人口进入“北上广深”一样,促进了迁入地的经济繁荣,破坏了迁出地的人口结构,慢慢的经济就会萧条。

还有一次是明朝初年,朱元璋下令鄱阳湖四周乃至整个赣省全境的居民,大规模外迁到安徽、湖北、河南、四川、湖南等地,这是由政府出面主持,强迫民众迁徙,规模宏大的一种做法。这一政策,导致大量的青壮年外迁,上百万人口呢!这样彻底的摧毁了江西的经济基础,江西因此衰败了。


那么曾经富甲两宋大的江西,在近代为什么衰弱了呢?

要想富先修路,路好走了,经济就活跃了。古代江西的是华南通向中原北方的必经之路,由中原进入两广,由西南进入江浙都必须经过江西,曾经作为交通要塞的江西是往来东西南北的通途,而清朝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广州市成为了全国最大的商贸中心,两广贸易与经济起飞,成为了江西的硬伤。

特别是清朝时期最大规模的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把江西经济再一次推向了死胡同。清朝的太平天国运动对江西的经济和人口造成毁灭性的打击,鸦片战争至洋务运动以后,西学逐渐传入中国,而当时的江西至广州的古商道已经没落,粤汉铁路的修建和通车使得由两广北上不需要再经过江西,由此使得当时的江西逐渐远离改革和新学的中心——广州。至此,江西开始全方位衰退,逐渐被临省的湖南、湖北超越。

那么曾经富甲两宋大的江西,在近代为什么衰弱了呢?

改革开放以后,江西因为处于内陆地区,没有靠海,没有经济特区,没有直辖市,没有自贸区,享受不到很多政策的红利,和广东,福建等沿海省份相比,渐渐拉开了距离,加之历史的因素,更加速了江西人口的外出打工,经商等经济活动,本地经济结构也不是那么协调。

我经常往返于广州和深圳之间工作,我身边就有很多江西人,有时候我会问他们为什么来广东,他们说江西本地的经济不是太好,广东经济发达,能够赚的比较多,这就是现实!

至江西的衰弱还有很多原因,我就不一一举例了,喜欢我的写作,可以关注我,为我点个赞。谢谢。


大咖说车自媒体


我是个地道的江西人,深深的为自己的家乡感到骄傲!江西不仅仅是两宋富裕,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前在全国也是名列前茅吧!古代的江西,人才辈出,名人就不一一列举了,到明朝永乐年间,封侯拜相的江西人达到了鼎盛,当时有翰林皆吉水,满朝半江西之说。以前就有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说法,现在很多地方都是江西人的后代。新中国成立之后,1955年首次授衔的时候,全军一共有将官和元帅共1052名。此后断断续续有一些将领得到晋升和授衔的开国将军,截止到1965年军衔制取消,一共有少将以上将帅1614名。有325名江西人,占五分之一,全国最多。中国有句古话,朝中有人好办事,朝中有人,自然会惦记自己的家乡,会为自己家乡建设添砖加瓦。自然当时的江西不会穷了。我记得我小时候经常听长辈们说,1960年代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全国人民都吃不饱肚子,全国各地都有饿死人的情况,唯独江西没有,这个我没法考证,但是当时周边省份的人来江西要饭,这个是真事,说明当时江西真是块宝地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江西落后了,江西人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江西人的性格,凡是不会争强好胜,颇有中国人的中庸之道,性格中缺少霸气,大多数不会是成功的领导者,只能是优秀的跟随着,小富即安的思想还是深入骨髓的。江西是内陆省份不沿海,山多、水多、地少,有三山六水一分田之说!所以想大规模的农业发展也是有局限性的,所以农村人口迅速减少,都往大城市留流动。在加上江西人读书还是很厉害的,本省也没有什么像样的牛逼大学,没一所985,只有一所211,所以选择外省念书的学生比较多,一般大城市毕业后就直接留在一线二线城市发展了,这样就导致了人口外流非常严重,人才回不来,青壮年劳力留不住,我想我的家乡江西这些年为什么落伍了,总结后就是以上几点原因吧!希望江西越来越好,回到以前的鼎盛时期,我们期待着!!


附上两张美轮美奂的江西风景图,祝愿江西明天更美好!!


我要给生活加点料


要想富,先修路。

古今都是如此。

如今,京广线是南北交通大动脉。

但在两宋时期,南北交通大动脉是赣江。

一直到近代京汉、粤汉铁路出现之前,都是如此。

比如,王阳明从绍兴出发,到广西去平叛,他走的路线是沿钱塘江向西,进入“衢州-上饶”这个浙赣走廊,再入鄱阳湖,沿赣江南下。接着越过南岭,进入广东,再顺北江而下,到广州,然后去广西。

在南宋时期,这条路线尤其重要,因为首都在杭州。

当时的江西,不仅是南北交通要冲,也是东西交通要冲,从临安去湖广、贵州,也都统统要经过江西。

繁盛的交通,带来繁盛的交流,带来经济、文化的全面繁荣。两宋时期的江西,不仅是富庶之地,也是人才辈出的星光闪耀之地。

但到了近代,一方面,京广铁路的出现,使得江西失去了南北要冲的地位;另一方面,海洋时代的经济结构,使得中国的经济重心大幅度移向海岸线一带。

结果就是:在中部,郑州、石家庄这样的城市,由县城、乡镇一跃而为现代都市。武汉、长沙这样的历史名城,也更加繁荣;在东部:大连、青岛、上海、厦门等城市迅速崛起,成为现代中国经济的领头雁。如上海,甚至由一个县城成为了远东第一都市。

但江西,却在这个交通、经济的大变局中,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

导致江西的城市,在当下,即便是省会南昌,也成了存在感很弱的城市。

高铁时代到来,江西又落后一步,以至于有“环江西高铁带”之说。

兴也交通,败也交通。

当今江西要迎头赶上,交通,仍为重中之重。


何书彬


我是江西人,我来答这题吧。

宋朝以后、近代以前,江西的经济文化都是十分繁盛的,不说排名第一,起码也是前三。

就阶段而论,宋明时期的江西最为鼎盛,无论在经济上还是文化上,而作为其中的表现,江西的税赋、科举和所出名人上,都在全国名列前茅。

别的不说,唐宋八大家中,除了唐朝韩愈与柳宗元外和北宋三苏外,其他三人都是江西人,而著名的两位宰相王安石与文天祥,都是江西人。



江西最鼎盛的时期还不在宋朝,而是在明初。尤其在科举上,江西人(尤其庐陵即今吉安)表现极为优异。

如在建文二年、永乐二年等几次科考中,江西人几乎包揽前十名,而其中庐陵人又几乎包揽前三甲。

在这几次的科考中,江西进士几乎占到全国进士的20-30%,这在历朝历代都是极为罕见的。

在整个明朝,江西所夺得的前三甲(状元、榜眼、探花)为全国第一,进士占比为10%。



江西之所以在宋明时期表现突出,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宋明时期经济重心、政治重心南移,江西的地理位置十分突出;

其次,江西适合农业耕作,加上当时北人南迁,耕作技术和土地开发正值高峰;

其三,江西人踏实勤恳,能吃苦,好读书,一向以耕读传家。

由此,江西人在宋明时期表现卓越也就是不奇怪了。

不过,在明朝中后期后,江西虽然相对持平但开始走下坡路,其榜首位置逐渐被地理环境更优越的苏南、浙东地区所超越。

但总体而言,江西在清朝前期和中期、近代以前仍旧保持前三的位置。



近代江西的急剧衰落,则与两个因素相关:

一是五口通商之后,原贯通南北的赣江水道被废弃,整个商业体系改由长江水道的东西向,江西的经济大受影响;

二是绵延十余年的长毛之乱,对江西(也包括安徽)造成了重创,长毛与清军在江西反复拉锯,由此造成江西人口减半,历经一百年都未能恢复。

此外,当时整个世界都朝着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作为内陆省份和传统农业省份,江西人相对保守闭塞,因此在这大潮流中没能跟上,由此变得默默无闻矣。


坑爹史册


在宋朝,江西因为赣江和长江的水路运输枢纽地位而富甲天下。近代以来,因为铁路和海运交通兴起,京汉铁路走了武汉,导致江西衰落。

1,宋朝时期江西因水运而兴起。

宋朝时期,江西的大部称为江南西路。

江西处于鄱阳湖平原和赣江平原之地,土地肥沃。唐宋经济重心南移后,因大量移民到江西,江西得到了开发。

赣江是宋朝时期,沟通两广和长江的主要内河通道,当时远远超过湘江的运输能力。

宋朝时期,还有两件事,让赣江成为财富之江。

一是景德镇的瓷器;

二是韶州的铜矿。

景德镇在宋朝属于江南东路,韶州属于广南东路。但它们的向长江的运输大部分都是要通过赣江中继。

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因昌南镇产青白瓷,极优良,以真宗皇帝年号为名,置景德镇。

宋朝时期景德镇成为了中国的瓷都,和丝绸一起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两个拳头产品。

宋朝时期还在韶州发现了大型铜矿,在宋神宗年间年产量达到了万吨以上。

北宋货币是铜本位。

韶州铜矿在广东北部山区,向长江运输时,通过赣江中转。

在铜矿和瓷器的利好带动下,江西成为宋朝最富裕的地区之一。

南宋末年,文天祥战败的逃走路线也是沿赣江一线南撤的。

2,清代以来的,因铁路和海运的兴起,导致江西衰落

2018年,江西省GDP在全国各省排名中占13位,处于中游位置。

其实,从明朝末年开始,江西的地位就开始下降。

因为京杭大运河从浙江、江苏、山东经过,而棉花革命的兴起,主要在江浙一带。

江西错过了运河和棉花。

近代以来,特别是沿海开埠以来,江西地位一落千丈。因为赣江的水路运输与海运相比,已不值一提。

清朝修建的京汉铁路经过了武汉,铁路不从江西走,直接导致了江西的衰落。

1898年底,京汉铁路开工。1906年4月1日京汉铁路全线竣工通车。京汉铁路奠定了武汉东方芝加哥的地位。

1996年9月1日,贯通江西南北的京九铁路全线开通,距离京汉铁路已经过去90年了。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


沂蓝书院赵月光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江西人,看着现在江西的现状,难免有些心疼,不过说起来江西现在的衰落跟中国近现代的历史有很大的关系。

近代以来,江西人才陨落,在朝廷里没有几个说话有分量的人,导致近代一些重要的工业等基础设施没能最早在江西土地上生根发芽,没有早期的工业基础。再加上连绵不断的战争,对江西的摧毁更大。

再者,这可能跟江西的地形有很大的关系,三面环山,只有北部鄱阳湖一个缺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长期在江西老百姓心中挥之不去。不过这也使得江西人比较知足。


爱你的东南季风


江西省在中国的地理版图上,是一个偏东南的省份,不过如今由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与周围的邻居们相比,江西显得有些黯然失色,然而历史上巅峰时期的江西可不是如今这般光景,论综合实力在全国范围内江西都是称的上号的。


在唐开元21年(733年)唐玄宗设置江南西道(今湖北省、安徽省长江以内地区和湖南省大部分地区)以前,江西与其他南方省区一样,都被中央视为蛮夷——古代江西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并无任何优势。之后也一直保持着这种情况,直到中国经济中心开始南移,江西伴随整个长江中下游崛起,最终在两宋开始成为中国经济的龙头省份。

两宋时期的江西不仅有“天下粮仓”的美誉,在茶叶、陶瓷、采矿、冶金、纺织、造纸等工商业以及城市发展等各方面也都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以瓷器闻名于世的景德镇便是在这一时期逐渐声名鹊起,成为中国瓷器的金字招牌。



除了工商业的迅速发展,江西的文化产业也开始走向兴盛。鼎盛时期的江西,各地书院林立(如白鹿洞等江西四大书院),文风昌盛(如著名的临川派),是科举大省、文教重镇。

经历过元代的战争动荡,到明清时期,江西继续保持着经济、文化和城市快速发展的大好局面,综合实力始终位居全国前列。

自两宋到明清,这一段时期江西的鼎盛发展,主要得归因于江西得天独厚的河网条件。事实上,作为一个内陆省份,江西省内山地丘陵广布,加上封闭的地形,其地理条件实在算不上多有优势。然而受多山地势的影响,加上南方降水丰富,反而使得江西河流广布。众多河流的发展促成了冲积平原的形成,继而带动了江西农业的快速发展,江西人口和城市也在这些河流和平原上逐步发展起来。



最为重要的是,四方畅达的河流给江西带来了发达的水路运输。

向北,通过鄱阳湖江西可与长江流域甚至北方中原地区相联系。隋朝大运河的开通,更使江西进一步可与华北地区接触。

向南,水陆转运后翻越梅关,又可经水路至广州。而南北方向上的这条黄金水道——大运河—长江—赣江—大庾—广州通道也将成为清朝中后期最重要的南北交通线。

向东,通过信江——玉山——衢江——钱塘江这条水陆通道,江西可进抵浙江。

向西,通过水陆通道亦可进抵湖南。如此看来,江西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四通八达。


在封建社会后期,由于明清的“闭关锁国”,广州成为全国仅有的对外通商口岸,江西所处的大运河—长江—赣江—大庾—广州通道因而变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重要的交通线和商道。

然而在近代战争、国际形势以及工业技术等一系列历史变化的背景下,江西的地缘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853年至1864年间,湘军与太平天国在江西境内展开了持久的拉锯战。长久的战争使江西遭遇重创,对江西的社会经济带来了极大的破坏。与此同时,两次鸦片战争的落败,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等帝国主义列强签订屈辱条约,诸多沿海和长江城市被辟为开埠通商口岸。在近代海运和现代交通方式崛起的历史背景下,传统的赣江大庾岭黄金水道地位一落千丈,江西从历史上的交通要地变成了封闭的内陆省份。

在工业革命和新的商业形式的影响下,江西传统的农业型经济难以发展,近代工商业又受到诸多限制,江西于是进入了历史发展衰退期。


夏目历史君


赣商到清朝末年变得愈发艰难,要了解赣商,则需了解徽商。

古代商业最重要的是地缘和血缘,徽商以此为背景发挥强大凝聚力。最关键的是徽商同官府维系了比任何商帮都要好的关系,他们有通过捐纳使自己成为官员,也有举业让子弟成为官僚,也有通过强大的资金背景,将官绅纳入自己的羽翼,必要时还为政府提供必要的资金。在国家的庇护下,徽商掌握盐专卖权等,可以进入其他商帮经营地区,抢夺商权。

对比之下,赣商资本比较弱,虽然他们人数,活动范围,经营种类高于其他商帮,但赣商属于小规模的家族式经营,据统计,明清时期的1700余名江西商人中,有70%左右是出身贫困的中小商人。

另外,竞争激烈,除了晋商、徽商、还有闽粤地区的商人,浙江财阀等,因此赣商地区不断被蚕食。甚至在赣商进入的地区,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出现当地土著与赣商竞争的事例,赣商进入的地区,经济能力均弱于江西,但这些地方经过发展后,很快便超过江西,当地商人与赣商竞争中也获得发展。更严重的是,江西省内的商权也被外来商帮夺去。

赣商离开家乡后,便疏离与家乡的联系,甚至出现“老死不归”的现象。赣商与官府的关系不如徽商或晋商,虽然江西的进士数量仅次于江苏和浙江,但经营同官府的关系,需要投入大量资本,赣商中拥有大资本者数量不多。

最后,清末的开埠,商业环境发生变化,处在内地的江西未能及时应对这一反应,仍旧停留在了农业生产上。

因此,江西的经济地位越来越衰落,而活跃五百余年的赣商也走向落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