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四合院被嫌棄的4大弊病——只有合理地創新,才能真正地繼承

傳統四合院被嫌棄的4大弊病——只有合理地創新,才能真正地繼承

傳統四合院並非完美無缺,事實上古人在四合院裡面的生活質量並不高,尤其是其中有大量不符合現代人生活習慣和審美標準的內容,包括:封閉性過強、衛生條件差、家庭內部對隱私的尊重不夠、結構條件不符合當今的技術要求。下面我來詳細地解釋一下:

一、封閉性過強

在上一篇文章“傳統四合院可繼承的優點”裡面我曾經說到,四合院最核心的理念就是用建築去圍合庭院,而不是用庭院去圍合建築,這也是中西兩種文化在建築上的最更本不同。之所以要用建築去圍合庭院,我想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封閉”。

為什麼要封閉呢?這裡不得不說到中國人內心由來已久、根深蒂固、貌似天生的不安全感。黑格爾說過:“中國長期以來,宗教,道德與法律連在一起製造‘恐懼’,人或是生活在恐懼中,或是用恐懼來統治人,以恐懼為主要範疇的專制主義,禁閉了人的意志與思維。”大概他的意思是說中國人的不安全感來自於威權統治。我倒是更多地認為中國人的不安全感是天生的。威權統治只是利用了人們的不安全感。

總之,不安全感導致了四合院建築的封閉。人們之所以喜歡四合院,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喜歡這種封閉,所以如果把四合院設計成開放式的建築,那就不再是四合院了。但這裡面有個“度”的問題。

當今時代,國門洞開,中國人的眼界和胸懷早已不是明清時期能夠比擬的了,即便內心仍舊保留著天生的不安全感,但同時也急迫地想要融入這個世界,包括在建築風格上大量地學習西方的建築理念,甚至乾脆大量地抄襲西方的建築風格和裝飾元素,所以中西的融合必將是現代四合院設計要走的路。

所以,24建築主張在基本封閉的前提下,適當提高四合院的開放性。包括建築對庭院的開放性,也包括整個院子對外界的開放性,都要適當提高。至於具體的解決方案我會在下一篇文章裡面去詳細地討論,這裡只講這麼多了。

傳統四合院被嫌棄的4大弊病——只有合理地創新,才能真正地繼承

傳統四合院被嫌棄的4大弊病——只有合理地創新,才能真正地繼承

二、衛生條件差

這個完全是古代的技術條件所限,所以沒什麼好說的,解決辦法就是用新技術新材料、新的市政服務設施去解決它,主要是大大增加衛生間的數量、使用抽水馬桶、改善防水、防潮等等。

三、家庭內部沒有對隱私的足夠尊重

中國家庭直到現在也還是對隱私尊重不夠的,這是因為中國的傳統文化就不強調個人的權利,而是強調集體的權利,家庭就是最小的集體,家庭的私密性是很高的,圍牆可以很高(很多地方超過了3.5米,北方高於南方),大門可以很厚重,如果被侵犯了是很嚴重的事情。

但家庭內部的個人隱私,就經常得不到尊重了。你要是回家以後把房門反鎖了,家人就會覺得你很奇怪,一定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所以傳統四合院的臥室開窗是朝向公共區域的,晚上睡覺的時候拉個簾子,或者在古代沒有玻璃的時候就糊一層紙,說話聽得清清楚楚的。隨著西方先進文明的融入,這些方面都在大幅度地進步。現代中國人對家庭內部的個人隱私已經有了強烈的願望,傳統四合院的隱私狀況已經不能滿足今天的要求了。

傳統四合院被嫌棄的4大弊病——只有合理地創新,才能真正地繼承

四、結構體系不符合當今的技術要求

首先,木結構不防蟲、不防火、不防水,不耐久,中國古代極度燦爛的文明能夠留到現在的古建築真的是鳳毛麟角,因為都燒掉或者腐爛了。你可能會說是因為戰爭等人為破壞,但歐洲國家戰爭也不少,為什麼他們能夠留下比我們多很多的古建築?根本原因在於他們以石材為主。

有人說瓦屋面會“呼吸”,其實就是指瓦屋面可以有少量的通風功能,空氣可以穿過瓦的縫隙進出。實際上打開窗也可以實現一樣的效果,沒什麼神奇的。

一般的磚木結構抗震能力很差,地震時破壞嚴重,人員傷亡慘重。有人說木結構的廟宇抗震很好,但那是純木的框架結構,造價很高,消耗大量木材,只有廟宇、皇家宮殿和少數富豪才用得起,一般的傳統四合院都是磚木結構的。

結構體系的更新換代已經是歷史的必然,要逆著這個潮流而動,是不理智的。現在比較成熟的結構體系有磚混結構、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剪力牆結構、鋼結構等等,都可以根據具體情況考慮在現代四合院設計中採用,另外還有一種更新的建造方式——“工業化”,就是把建築的各個零部件在工廠裡面製造出來,然後運到現場進行拼裝,速度快,對現場的破壞小,尤其是工程質量遠遠高於施工隊手工建造的房屋。

傳統四合院被嫌棄的4大弊病——只有合理地創新,才能真正地繼承

傳統四合院被嫌棄的4大弊病——只有合理地創新,才能真正地繼承

如果我們想要發展現代四合院,就必須採用新的觀念、新的技術去根除這些弊病,而不是一味地覺得老東西就是好。只有合理地創新,才能真正地繼承。24建築的使命就是在傳統建築中尋找精華所在,然後讓精華改頭換面重新登上歷史的舞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