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焦晃在《雍正王朝》里把康熙演活了,但是后来在《乾隆王朝》一剧中却表现平平,原因是什么呢?

无尘5528



焦晃老爷子在雍正王朝中所饰演的康熙,使很多观众认为这就是真正的康熙,简直是演活了。而在乾隆王朝饰演的乾隆,却是默默无名,等一下或者说乾隆王朝是默默无名,甚至不出现这个问题标题,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还有一部这样的电视剧。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是雍正王朝给焦晃老爷子的片酬多了,所以老爷子演的好。而乾隆王朝给老样子片酬少了,所以演的不好了?

当然不是了。

其实这个问题充分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国家不缺好演员,但是缺好剧本啊。不然为啥同样一个人,表现却是天差地别呢。

我们通过雍正王朝和乾坤王朝对比一下,就可以看出一二。首先这部电视剧乍一看,还以为是系列电视剧,有什么关联,其实并没什么关系。

雍正王朝的剧本是改编于二月河老师的雍正皇帝小说的,编剧分别是二月河先生和刘和平先生。一个是原著小说的作者,一个是大名鼎鼎的刘和平,两个人强强联合,剧本那叫一个优秀,剧本优秀,演员发挥的自然很精彩了。

而乾隆王朝呢,剧本并非改编小说,三位编剧老师也不错。但说句心里话,剧本还是不如雍正王朝那样丰富多彩的,所以自然演员发挥的空间就很少了。

宋安之简单的看过乾隆王朝,感觉故事主线不太明了,不像雍正王朝那般丝毫不拖泥带水,剧情有些拖拖拉拉。貌似和珅才是真正的男一号,乾隆皇帝倒是有一些配角的感觉。

而且雍正王朝中康熙一出场就是老年,适合焦晃老爷子发挥。而乾隆王朝中,焦晃老爷子要从乾隆的中年演到老年,的确有点困难。

所以说有时候演员不是演技不在线,而是剧本问题。

这让人不得不想起近年来的流量小生时代,只要某位明星火了,有庞大粉丝为基础了,那么就拍电视剧,没有演技,就靠五毛钱的特效,也会有一批粉丝支持叫好的。

而在这种市场之下,演技不重要,重要的你的脸你如何营销自己,所以烂片满天飞。而正是这种环境之下,诸如雍正王朝这种老剧,反而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了,因为没得选择了呗。

所以有时候为何一个人,明明有演技,却在不同的电视剧或电影中表现的是天差地别呢,那么不是他的演技忽高忽低,而是剧本问题…


宋安之


2007年的秋天,我们师生一行人赴无锡江南大学堂去见南怀瑾。虽然我很不喜欢南怀瑾,看他的著作错误百出贻害无穷,觉得他“老而不死,是为贼也”。但因为是集体活动,不得不去,而且南怀瑾确实又是一段历史的见证者,拥有“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的资格,去一下听听八卦也无妨。

但没想到,那天也见到了焦晃。

现实中的焦晃,谦逊可亲,具有学者风度,和屏幕上的帝王形象很不同。只有见到了本人,才能理解其在“表演”上呈现出不同风格,是一个多么牛的事情。

焦晃在《雍正王朝》里饰演康熙极为出色,这已经是很多观众的共识。为何演的好,其原因有三:

第一,焦晃生于1936年,雍正王朝里的康熙不是八岁登基的小皇帝,也不是平三藩收台湾的中青年皇帝,而是御宇多年的老皇帝。所以,演员与角色的年龄相仿,演起来就得心应手了。

第二,雍正王朝里的康熙,其定位是一个不怒自威、洞若观火、慈爱宽仁的君主,不需要像唐国强饰演的雍正那样大喊大叫,历史上的雍正的确情绪不佳,唐国强的处理是正确的;也不需要像陈道明的康熙那样,动不动就以浪漫主义的口吻来一段台词,来一段表演,还有感情戏。雍正王朝里的康熙是写实的配角,而非浪漫主义的主角。

第三,《雍正王朝》的本子好,台词佳,能够把康熙的定位支撑起来。这个是客观原因了。

那么,焦晃在《乾隆王朝》里饰演乾隆,大家评价很平淡,这又是为什么?怎么看呢?同样可以谈三点:

第一,年龄段错位。《乾隆王朝》表现的是乾隆中年到老年的时间段,有一段时间的乾隆是年轻的。而焦晃的处理不够精细,一上来就显得不协调。见图:

第二,观众对乾隆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乾隆是谁?乾隆是历史上在位时间超久的皇帝,实际执政时间最长。他从来就不是一个风流倜傥,笑口常开,玩世不恭的皇帝。但是,围绕乾隆的民间传说太多了,郑少秋、张铁林、张国立等的乾隆,以及今天小鲜肉的乾隆,都与历史上的乾隆差别太远了。可老百姓喜欢,习惯,认可啊。

事实上,爱新觉罗这几代皇帝都是长脸,瘦削,而且越老越长得像。大家看老年康熙的画像,与溥仪老年的照片,那是相当相似的。乾隆也是这个脸型,这个气质。而焦晃饰演的乾隆康熙,都是照着这个模样塑造的。

换言之,焦晃饰演的乾隆,其实比郑少秋等几位更“像”历史上的乾隆,但是,却更‘不像”观众心目中的乾隆。所以观众会觉得演得不够好了。

第三,《乾隆王朝》是一个很差的本子,以和珅为主角、核心,情节俗套,节奏拖沓,台词毫无亮点特色,也就撑不起来角色,表现不出焦晃的本事了。


danyboy


两部电视剧我都完整的看过,乾隆王朝不成功,并不是焦晃表现如何的问题,而是因为这部剧确实不好,从剧本到选角,整体不好!


《雍正王朝》的成功,靠的是多方面的因素。首先是原著小说精彩,二月河写的还是很不错的,其次改编很棒,把原著中为了迎合观众稍有些低俗的内容(比如雍正和私生女发生关系)删掉。再来是演员的演技相当精湛,不仅仅是主演唐国强、焦晃,还包括一众配角,无论是王绘春的八爷、杜雨露的张廷玉、杜志国的年羹尧、王辉的十三爷,还有其他邬思道、九爷、十爷、佟国维、李卫,个个抓住人物特点,个性鲜明,演技精湛。有一众表演精湛的配角衬托,就显得主角的演技更加完美。是这各方面的完美造就了一部佳作。


而看到了《雍正王朝》的成功处,也就能知道《乾隆王朝》的失败之处了。 首先是剧本,不同于另两个《王朝》都是改编自二月河的小说原著,至少保证了文学功底(虽然康熙王朝也改的面目全非,但总体框架至少保留了),《乾隆王朝》是纯原创的,而导演和几个编剧也几乎都没有拿得出手的古代历史电视剧作品。况且,这部电视剧名为《乾隆王朝》,实际上的男一号却是和珅,电视剧由和珅发迹开头,以和珅死去结尾,而且是把和珅几乎塑造成了忧国忧民的贤臣,不写他如何贪财,反而一直在秉公执法,惩奸除恶,本身剧本逻辑都是莫名其妙的。和珅儿媳的十格格可以算是女一号了,没有跟和珅的儿子有什么互动,却一直跟和珅举止亲密,俨然是和珅的红颜知己,这电视剧究竟想表达什么?


然后说一下演员,我前面说了,和珅才是实际上的男一号,而饰演和珅的陈锐完全压不住,不是说演技差,而是真的不合适。无论是陈锐还是焦晃,以及两个当时还不错的青年演员,饰演十格格的左小青和饰演嘉庆的贾一平,他们都是比较沉稳内敛的演员,这些演员凑在一起,导致了这部剧整体的感觉很沉闷,缺乏吸引力。


最后说说焦晃,焦晃挂着男一号的头衔,但真的在这部剧中很尴尬。前期戏份比较多,但是年龄出现问题了,乾隆出场时应该是六十左右,那时焦晃原本也没到七十岁,本来还算比较合适,但或许想要表现出跟后期八十几岁乾隆的年龄差距,故意将一开始登场的乾隆化妆得特别年轻,一头乌黑的头发,故意遮盖皱纹,连胡子都没有,结果妆容特别尴尬,有种扮嫩的感觉。后期妆正常点了,乾隆的戏份又锐减,几乎是友情出演的感觉,全都在拍和珅,甚至连乾隆死的都很仓促,突然间就倒下去死了,看得我一脸懵圈。

一部影视作品的成功,不是一个演员能够决定的。多少演技炸裂的奥斯卡影帝也有很多烂片留下,角色不适合自己、剧本不精彩、编导不过硬、合作演员差距大,甚至是化妆、音效都足够毁掉一部作品。总而言之,乾隆王朝整体很失败,神仙难救。


伊耆角木


焦晃在《雍正王朝》中的表现很出色,无论是神情、动作还是台词、语气,都拿捏的恰到好处,将一个老谋深算、富有城府的皇帝演绎活了。事实上,在这部剧中,康熙这一角色的确适合他,因为焦晃本人的外形特征和实力演技,都很符合。而他又遇到了一个合适的剧本,里面充满了富有张力的台词和充满故事的场景,给了焦晃很大的发挥空间。

但是同样的演员,同样饰演皇帝,焦晃在《乾隆王朝》中却表现平平。这主要是因为剧本,《乾隆王朝》未能给焦晃一个匹配的乾隆皇帝定位,而焦晃又要故意改变之前演乾隆的状态,这使得他失去了最为合适的状态,在两个皇帝之间寻找错位差异表演,这本身就是一件难事。

《乾隆王朝》的剧本也不如《雍正王朝》那样大开大合,纵使焦晃想要表现出色,却失去了富有张力的台词,个人实力很难展现出来,最终沦为平庸。


巴塞电影


首先,焦晃老师的实力毋庸置疑。他是一位令人钦佩的优秀演员,表演对他来说就是无上光荣的视野,他的表现也配得上艺术家三个字。雍正王朝拍摄过程中,有一次焦晃老师在熟悉剧本进入角色,旁边人的随意喧闹言笑让他非常不快出声呵斥,对艺术精益求精的追求也成就了《雍正王朝》里活灵活现的康熙大帝,甚至在所有清宫戏里,焦晃的康熙是无人能及的高度。

其次,好的演员也需要剧本的衬托。《老中医》、《芝麻胡同》两部大戏里拥有众多的实力派戏骨,但依然被观众批评,就是因为剧本的严重不足。《乾隆王朝》源自二月河小说《乾隆皇帝》,在这三部曲里,这部小说本来就是质量最低的那部,而改变后的剧本不但没有让原著升华,反而把重点放在了反腐的说教上,这让原本想着在历史中沉醉的观众如同吃了苍蝇一般变成看反腐宣传片。剧本的失败是焦晃老师表现平平的根源。

第三,年龄不饶人。《乾隆王朝》电视剧从乾隆中年以后开始演起,这本来就背离原著的主旨,但即使这样,已经年老的焦晃老师扮演年轻的乾隆,无论如何也会让人有出戏的感觉。在后来一部剧《李卫当官》里,焦晃再次饰演老年的康熙,虽然戏份不多,但精彩依然让人感叹。

综上,焦晃老师的演技是中国演艺界最高水平的标准,但他也需要好的剧本和好的角色才能表现出更好的状态。


一掖知球


一个好的演员,如果遇上一个好的剧本,那么他塑造的人物就会有血有肉,入木三分。但是再好的演员,剧本不好,角色不适应,那么就会很尴尬。

焦晃老师在《雍正王朝》当中塑造了康熙这个角色,也在《乾隆王朝》当中塑造了乾隆这个角色。但是角色塑造的反差很大,康熙塑造的相当成功,而乾隆塑造的就比较失败。

在《雍正王朝》中,焦晃老师塑造的康熙是一个配角,主角是唐国强老师塑造的雍正,但是这个配角在前二十集就像是一个主角,自带气场,不怒自威 ,从容沉稳,自信睿智。

而在《乾隆王朝》当中,尽管焦晃老师塑造的乾隆是个主角,但是整部戏下来,这个主角却更像是一个配角,和珅反而却像是一个主角,这就比较尴尬了。

为什么会反差如此巨大?我想这里面大概有三个原因。

第一剧本有差异。二月;所写的“康雍乾”三部曲当中,《乾隆王朝》篇幅最长,故事也最丰富,并且人物也很多,除了对乾隆的描写,对阿桂,傅恒,福康安,和珅,刘统勋,刘墉,纪晓岚以及颙琰的描写笔墨也是很丰满,在“康雍乾”三部曲当中应该是最有故事感的一部。但是在改编成剧本之后,《乾隆王朝》就变得名不副实,几乎改成了《和珅演义》,乾隆成了配角而其他的人物要么消失要么成了“龙套”。

电视剧《乾隆王朝》对乾隆这个角色定位的不伦不类,也是影响演员理解角色并诠释角色的因素。电视剧里的乾隆无论是在乾隆的“面善心硬”的特点,还是“风流天子”的品性,亦或是“好大喜功”的虚伪,都没有表现的很充分,演员会无所适从。

而尽管《雍正王朝》的小说写的略显“庸俗”,对雍正的评价比较中性化,但是小说中康熙的塑造还是很成功的。在改编成剧本之后,雍正的正面形象得以突出,而晚年的康熙的帝王心术,御人心机,以及个人魅力都保留了下来,改编的非常成功,几乎相当于“再创作”。

第二,年龄问题,饰演《雍正王朝》当中的康熙皇帝这个角色的时候,焦晃老师的实际年龄和康熙这个角色的年龄基本相当,加上焦晃老师本来就善于饰演沉稳的,大气的,文雅的角色,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自信和有内涵的康熙。

但是《乾隆王朝》中乾隆这个角色,却是从三十多岁开始演起,六十多岁的焦晃老师要想表现一个三十多岁的“风流皇帝”也的确有点“勉为其难”。同时这个角色设计的个人魅力和戏剧冲突不具备明显的特色,像是一个“四不像”皇帝。

第三,先入为主。电视剧《雍正王朝》是二月河“康雍乾”三部曲当中最早改变并拍摄成的电视剧,焦晃老师饰演的康熙太经典,以至于在他后来饰演乾隆的时候,人们时不时的要拿他饰演的乾隆和康熙比较。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相比之下康熙和乾隆这两个角色立分高下。

不是焦晃老师没演好乾隆实在是剧本不好,加上本身的性格,年纪都不适合去演那个乾隆。

所以,演员还是要认真挑剧本并且按照自己的的特点去挑角色才会塑造出经典的艺术形象。


步武堂


焦晃自身所带的气质决定了他适合演正统威严的角色,不适合演花花公子之类,而在人们的印象中,康熙皇帝正好属于前者,乾隆皇帝则属于后者,特别是看完他在《雍正王朝》中的表现后,再去用同样的表演手法展现一个历史上以生性风流出名的帝王,与人们对乾隆的代入感有点格格不入,难免会使人们不适应。

还有一点,其实在《乾隆王朝》这部电视剧之前,银幕上已经出现过很多乾隆形象,这里面尤其以张铁林塑造的乾隆最为引人瞩目,也可以说是最深入人心的,不管是在《还珠格格》中,还是在《铁齿铜牙纪晓岚》中,张铁林版乾隆不但具有威严的一面,还有诙谐幽默、风流倜傥的一面,比较贴合人们对历史上乾隆皇帝的认知,而反观焦晃老师版乾隆,则怎么也摆脱不了《雍正王朝》中康熙皇帝的影子,所以,难免被人拿来比较,不但跟别人比,更会跟他自己比。

另外,早年香港出品的电视连续剧《戏说乾隆》中,郑少秋版中年乾隆形象早就深植人心,而《宰相刘罗锅》里张国立塑造的乾隆同样也为观众所津津乐道。郑少秋、张国立、张铁林这三个版本的乾隆其实已经将弘历既智慧又狡黠、既威严又诙谐、既正统又风流的本性刻画的淋漓尽致,已经深深印在了人们脑海中,这样一来,焦晃版乾隆严肃有余、诙谐不足的演绎就很难激起人们共鸣了,即使偶尔表现出轻松幽默,也总感觉差着那么点意思。

其实,不仅是焦晃饰演的乾隆皇帝差强人意,就是陈锐饰演的和珅也很难被观众接受,并不是他演的不好,而是有王刚的珠玉在前,这样两个主要角色都同观众心目中的形象存在巨大差异,《乾隆王朝》一剧表现平平,也就在所难免。


红枫文史娱


我为什么觉得这位爷演康熙最经典呢



拾知读书


我觉得演的非常棒,焦晃老师演戏必定花大精力研究过角色,不然肯定演什么都像康熙就不好了,首先乾隆和他爷爷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所以演成好大喜功,虚荣铺张的自恋皇帝也很到位,另外处决杭州知府那段表演实在是把一个掌握生杀大权帝王的感觉演的游刃有余不卑不亢随意的几句话就顺理成章的处决了贪官,一点都不突兀,平静自然,不像张铁林那样动不动吹胡子瞪眼喜形于色,也不像陈道明那样动不动就咆哮,更比张国立老师那种喜剧脸更加有有帝王相和亲和力


豆豆新注册


纯属扯淡!当代人有谁真的知道康熙是怎么样的一个人?现在的人也就是根据自己的“知识”,按照自己的想象去“认知”久远时代的历史人物而已。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或许可以解释这种问题发生。还记得以前小学课本上“瞎子摸象”的故事吗?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瞎子摸象,各执一词”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