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臨終前為何特意交代弘曆要照顧好果親王?

恍惚面對世界


康熙晚年,諸子奪嫡,老四胤禛意外勝出。在康熙死後繼位的雍正皇帝對他的眾多兄弟展開了瘋狂的報復,圈禁胤禩、胤峨、胤禵,胤祉,幽死胤禟、將胤裪降爵。但唯獨對康熙第十七子,雍正異母弟胤禮極為器重,臨死前還交代兒子弘曆照顧好這個十七叔,這是為何呢?




胤禮出生於康熙三十六(1697年),是康熙的第十七子。他出生後十幾年,比他年長的許多哥哥便展開了殘酷的奪嫡之爭,年少的胤禮並沒有參與其中,這也是雍正後來極為器重他的一個重要原因,彼時的胤禮就像一張白紙,沒有受到奪嫡之爭的衝擊,而是無憂無慮的過著他的皇子生活。




胤禮從小就接受了良好的宮廷教育,他為人豁達寬容,縱情山水無慾無求,對皇權之爭沒有什麼興趣,所以並未被捲入奪嫡的政治鬥爭。胤禮九歲便隨駕巡幸,跟隨在父皇身邊出巡塞外,由於康熙子嗣眾多,且康熙晚年深陷諸子奪嫡的政治鬥爭,導致他直到康熙死了都沒有受封,依然是個皇子。




胤禮品行端正、實心報國、操守清廉,雍正因此在諸多兄弟中最終選擇了這個優秀的弟弟作為他的政治助手。雍正元年(1722年)25歲的胤禮被雍正封為果郡王署理禮藩院事,他也第一次擺脫沒有爵位的尷尬,六年後又加封為果郡王。第二年主管工部事,次年總理戶部三戶,十一年管戶部;十二年赴泰寧送達賴喇嘛回西藏,順路問視各省駐防及綠營兵;十三年還京師,並攜寶親王弘曆和慶親王弘晝辦理苗疆事務。可以說胤禮在很多崗位都歷練過,能力突出事情都辦的妥妥的,因此深受雍正的信任和器重。




雍正十三年(1732年)雍正病重,以果親王胤禮與莊親王允祿,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領侍衛內大臣豐盛額、訥親,內大臣戶部侍郎海望同受顧命,成為輔政大臣之一,此足可見雍正對胤禮之信任和器重,而當時胤禮的眾多兄弟不是被雍正幽死就是被奪爵圈禁。胤禮是為數不多的在雍正朝得到重用的皇子。


雍正去世後胤禮繼續得到了侄兒乾隆的重用和信任,乾隆元年胤禮身患腳疾行走不便,乾隆給予了十七叔在私氐辦公的特殊待遇。乾隆三年(1738年)二月胤禮去世,乾隆悲痛萬分,親臨果親王府弔喪。胤禮死後無子,乾隆命以幼弟弘瞻過繼給十七叔,承襲果親王爵位。


大國布衣


果親王胤禮,可以說是除了怡親王胤祥之外,雍正皇帝最為器重的兄弟之一。

《雍正王朝》中,康熙去世前已經向眾位皇子宣佈要傳位於四阿哥,可是八爺黨一眾為了混淆視聽,偏偏說是傳位十四阿哥,這個時候就有一位年長的阿哥站了出來,不僅堅持說康熙是要傳位四阿哥,並且與十阿哥大打出手,而這位阿哥就是十七阿哥胤禮。而在《雍正王朝》的原著小說《雍正皇帝》中,胤禮同十三爺一樣,都是雍正的鐵桿支持者,為了雍正登基不惜散盡家財做支持,並且在十三爺從從宗人府被放出來的時候,是同十三爺胤祥一起前往豐臺大營奪去兵權,勤王護駕,為雍正的登基立下汗馬功勞之人。

歷史上的十七阿哥並沒有參與康熙的“九子奪嫡”,一方面,是胤禮年齡較小,實力不足,另一方面,也是胤禮生母是純裕勤妃陳氏,漢族人,出身卑微,也不具備資格,同時胤禮在“九子奪嫡”中也保持了中立。在雍正登基後,胤禮隨即朝拜新君表示支持,因而也得到了雍正的信任與賞識,在雍正繼位之後就被封為果郡王,奉命管理理藩院。

在雍正朝時期,胤禮得到了雍正的信任與支持,先後管理工部和戶部,並在雍正六年(1729年)被晉封為果親王。在雍正八年(1730年),怡親王胤祥去世後,胤禮和雍正的另外一位弟弟,十六阿哥莊親王胤祿成為雍正最為信任,也是最為倚仗和器重的兄弟。在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去世前,胤禮被雍正委以顧命重任,成為雍正的“託孤之臣”。

乾隆皇帝登基後,胤禮總理事務,並且獲得乾隆的不斷封賞和極高禮儀待遇。乾隆三年(1738年)胤禮去世,乾隆將雍正皇帝第六子弘曕過繼給胤禮,襲承果親王爵位。

胤禮歷經康雍乾三朝不斷受封並且得以善終,在雍正的兄弟當中確實難得。

雍正臨終前特意交代乾隆要好好照顧果親王,除了因為胤禮在雍正朝時期的功勞,也與胤禮的身份和作用有著密切關係。

果親王胤禮在雍正在位期間,一直勤勤懇懇,兢兢業業,輔佐雍正處理各種事務,因而得到了雍正的賞識和信任,同時,雍正也需要有兄弟能夠站出來分擔朝政,以此來平息關於自己“殘害兄弟”的負面輿論,除了怡親王胤祥,包括果親王胤禮和莊親王胤祿,以及康熙最小的兒子、二十四阿哥諴親王胤秘,都得到雍正的優待。

而雍正特意交代乾隆好好照顧胤禮,除了是念及兄弟感情與胤禮的功勞,同時也是念在胤禮的身體狀況並不好,需要特殊的關照,但是雍正更加知道的是,胤禮在乾隆繼位初期,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來,是為了政局的穩定與皇權的順利交接過度。

胤禮在雍正朝時期,特別是怡親王胤祥去世後,成為雍正非常倚重的大臣,在朝堂之上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而他需要胤禮能夠儘量幫助乾隆穩定朝政,順利實現帝王權力的交接與過度。

二來,胤禮位列顧命大臣之列,是宗室成員的代表。

雍正為乾隆選擇的顧命大臣,頗費了一番心思,而在他選擇的這些“託孤之臣”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和意義。

張廷玉代表了漢族士大夫階層,是朝堂之上漢族官員的代表;鄂爾泰代表著是滿洲官員。這兩人不僅成為輔政大臣,並且雍正留下遺命要這二人配享太廟,為的就是讓他們更夠更好的輔佐乾隆。

而胤禮和胤祿成為顧命大臣,他們代表的是宗室王公的利益。雍正皇帝他們兩個成為連接宗室貴族的紐帶,通過他們是乾隆獲得更多的宗室支持,這也是胤禮的重要作用。

三來,胤禮並沒有子嗣。

胤禮一生並沒有留下子嗣,這一點可以讓雍正非常放心的將其委以重任而不用擔心其對於皇權的威脅,同樣,也正是因為胤禮沒有子嗣,而胤禮也深受雍正的器重,所以乾隆為自己的叔叔盡孝,照顧自己的叔叔也就成為了理所當然的孝道之舉。


雍親王府


雍正臨終前還會交代乾隆好好照顧“果子狸”?果親王不是早讓雍正借甄嬛的手給毒死了嗎?

別傻了!你和我以前一樣,都把電視劇《甄嬛傳》當正史來看了,事實上不僅老十七死的比雍正還要晚三年(雍正卒於1735年,而果親王允禮逝於1738年),而且在歷史上雍正對他的這個十七弟非常好(基本上僅次於他的“真愛”十三阿哥允祥)。

回到正題,為什麼雍正會這麼好心讓兒子善待老十七呢?要知道他可是連自己一母同胞的親弟弟允禵都不放過的人吶!

當然是因為關係好!

置身事外,沒有捲入“九子奪嫡”風波

允禮的母親是宮女出身,又是漢人,按照封建社會“母憑子貴”的說法來看允禮在康熙諸子中地位算是很低的了,可以說不具備奪嫡的先天條件。

再加上允禮年紀與皇兄們相比又小不少,是個毫無政治經驗的“愣頭青”,在朝中也無甚官職,又讓他失去了奪嫡的能力。

這樣一來他就陰差陽錯地避開了康熙晚年血腥的“皇位爭奪戰”,讓他在雍正心裡起碼就沒留下壞印象。

因此雍正一上臺就給了他這個弟弟一個“郡王”的爵位,讓他管理藩院(清朝統治蒙古、回部等少數民族的最高權力機構)。

工作勤勉,致恩賜不斷

因為工作卓有成效,雍正對他相當滿意

果郡王為人質樸謹慎,品行卓然。朕即位以來,命王辦理理藩院及三旗事務數年,王失志忠純,毫不顧及己私,執持正理,概不瞻徇,贊襄朕躬,允稱篤敬。—雍正

不久允禮就在雍正的提拔下晉升為親王,並且兼任正黃旗蒙古都統、鑲紅旗滿洲都統、鑲藍旗漢軍都統、鑲藍旗蒙古都統四個職務。

在雍正七、八年又接連管理了工部、戶部事宜。

可以說此時的允禮可以說已經是雍正真正的左膀右臂了。


雍正十三年,雍正皇帝在彌留之際又害怕兒子弘曆“太浪”,敗壞了祖宗的江山社稷,於是命允禮輔政。

老十七就這樣又成了“託孤重臣”,走向了人生巔峰。

為了掩蓋自己屠戮手足的事實

雍正登基不久就對當年參與過奪嫡的兄弟一一展開了清算,兄弟們或被罷官、削爵,或被圈禁,這讓當時的社會輿論把他吹到了風口浪尖,說他“皇位來路不正”、“殺兄弒弟”的比比皆是。

為了平息這場風波他還專門寫了一本書:《大義覺迷錄》,對社會流言逐一進行了反駁。


但是僅僅只是這樣雍正尚嫌不夠,他覺得一切都不如行動來的實在,於是就對那些年紀較小並未參加“九子奪嫡”的弟弟們都封賞了一波以表明自己和兄弟們仍然是“手足情深”。

允禮只是其中的一個典型代表而已。

綜上,允禮的受寵很大一部分來源於他的運氣,能力只是一小部分

看來成功路上的一個人的運氣也很關鍵,你們說呢?


曉史才能明事


由於《甄嬛傳》等影視劇的熱播允禮和雍正後宮的關係成為了人們熱議的話題,很多人可能也被影視劇誤導,將影視劇誤認為是歷史。下面我們來大致看一下歷史上真正的果親王。


和碩果親王愛新覺羅·胤禮,康熙皇帝十七子,因為雍正登基為了避諱改名為允禮,由於允禮的出身並不是很好,其母只是二等侍衛之女,雖然誕下皇子,但是直到康熙五十七年才獲封“嬪”號,所以允禮平時一直謹小慎微。

康熙晚年眾多皇子為了爭奪皇位,展開了所謂的“九子奪嫡”,除了名義上的九位皇子之外其他成年皇子多少也被捲入奪嫡之爭,比如“八爺黨”的骨幹成員就包括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四阿哥胤禵,四爺胤禛之所以最終能夠登上皇位也離不開“四爺黨”的幫助,除了我們熟知的十三爺胤祥,十六阿哥允祿和十七阿哥允禮也是四爺胤禛的同黨。

胤禛登基後,大部分兄弟的結局都不太好,但是和胤禛關係較好的十三爺獲封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十六阿哥過繼給莊親王博果鐸,繼承了莊親王的爵位,十七阿哥允禮在康熙一朝都沒有獲得爵位,雍正即位後即受封郡王,雍正六年又進封和碩果親王。

在平穩度過雍正一朝後,允禮和張廷玉、鄂爾泰等人成為顧命大臣,輔佐新君乾隆皇帝,乾隆登基後賜給果親王允祿親王雙俸,還給莊親王、果親王上殿免拜的特權,乾隆三年果親王允禮去世,乾隆遣皇長子永璜前往致哀。

允禮的一生沒有波瀾壯闊,平平淡淡勤勤懇懇,工作中沒有特別出彩的地方也沒有較大的過失,至於《甄嬛傳》中果親王和甄嬛的愛情故事則純屬虛構,很可能是允禮曾長期在雍正私邸辦事的經歷引申出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