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救美”中兴通讯可能吗?

自美国商务部下令“封杀”中兴通讯7年后,A股市场中一片“芯芯向荣”的景象。在中兴通讯软硬态度兼有表态下,美国方面并不买账,表示对于中兴禁令目前没有扭转的余地或协商的空间,且中兴将不能使用包含安卓系统在内的美国公司软件。

从美方的做法以及其态度来看,这似乎是要将中兴通讯一棒打死。但与中兴窘境形成对比的是,芯片概念却一路逆势大涨,这源于人们的一种市场预期:通过这次美国制裁中兴通讯事件,让中国产业界更清楚的认识到发展的必要性,将倒逼国内终端电子厂商加大对上游设备、材料、芯片等本土品牌产品的采购量,同样产业相关资金投入以及政策支持也更为可期。但是在这里提醒大家的是,本次芯片的大涨预计只是市场情绪的反应,持续性并不会久,短期风险务必提防。

原因如下:(1)中国在芯片领域技术确实比较薄弱,没有把握到核心技术,严重依赖进口,这种“拿来主义”终于爆发其弊端。在被美方扼住命门才想起加强自主研发,但从投入到产出所需时间较长,且有研发失败的风险,因此短期内中兴通讯,甚至于整个行业,都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尤其是对于中兴通讯,本次事件爆发后,被各大基金公司纷纷下调估值;公司能不能渡过眼前困境,都还是个问题。(2)有人提出,可以让华为“救”中兴。从商业角度上说,华为愿意主动“救”中兴可能性不大;从国家利益上来说,华为可能被要求“救”中兴。但是很明显,美国对中兴的举动就是要杀鸡儆猴,华为若是真的“英雄救美”,其在美国的日子估计也不会好过。

(3)时下正值中美贸易摩擦争端激烈之时,中兴是这场争端里高科技领域的首个“牺牲品”,那么,是不是还有下一个中兴通讯?中国的芯片行业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华为“救美”中兴通讯可能吗?

因此芯片领域前路布满荆棘,绝不是一句“后期加大研发投入”便能解决的。根据产业链划分,芯片从设计到出厂的核心环节主要包括 6 个部分:(1)设计软件,芯片设计软件是芯片公司设计芯片结构的关键工具,目前芯片的结构设计主要依靠 EDA(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来完成;(2)指令集体系,从技术来看,CPU 只是高度集合了上百万个小开关,没有高效的指令集体系,芯片没法运行操作系统和软件;(3)芯片设计,主要连接电子产品、服务的接口;(4)制造设备,即生产芯片的设备;(5)圆晶代工,圆晶代工厂是芯片从图纸到产品的生产车间,它们决定了芯片采用的纳米工艺等性能指标;(6)封装测试,是芯片进入销售前的最后一个环节,主要目的是保证产品的品质,对技术需求相对较低。总体来看,在指令集、设计等产业环节中绝大多数技术壁垒比较高的环节,中国芯片产业地位非常薄弱,与欧美芯片产业企业存在较大差距。而在圆晶代工、封装测试等技术要求相对不高的环节,中国凭借其劳动力优势则有一定的优势。核心技术没把握到,依靠的还是廉价劳动力取胜,未来中国在芯片方面要真正突破其难度可想而知。

本轮芯片的大涨更多的是市场盲目乐观情绪推动,从具体表现上看,几乎跟芯片有关的上市公司股价都涨停或大幅拉升,而忽略了上市公司本身研发能力、实力,以及经营状况、盈利能力,那么这种上涨持续性是不强的,短期注意风险才是真。

撰文不易,希望各位读者多多点赞、评论畅谈,喜欢的可以关注我,不定时更新金融、股市消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