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姑父”和“姨夫”比誰更親?心理學家的答案很一致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姑父”指的是父親姐妹的丈夫,而“姨夫”則是母親姐妹的丈夫,這兩類親戚都與我們有著不同的姓氏、也沒有必然的血緣關係。那麼,在家庭關係複雜且聯繫緊密的農村,“姑父”與“姨夫”相比,誰更親呢?關於這個問題,心理學家做出瞭如下分析。

在農村,“姑父”和“姨夫”比誰更親?心理學家的答案很一致

首先,在農村,大家普遍更看重家族(同血緣關係組成的社會群體)這個概念。具體而言,在一個大家庭中,有著同樣姓氏的人往往更加親近。

其次,對於農村的一些思想的傳統長輩而言,他們仍保留著一定的“性別偏見”,認為只有兒子才能傳承家族的血脈,而女兒出嫁之後就是別人家的,即便是女兒的孩子,也不會跟著自己家裡人姓,因此,對於女兒會顯得沒有那麼親近。

同理,對於“姑父”與“姨夫”這兩種親戚而言,雖然與我們沒有直接的血緣關係,但是,“姑父”畢竟是自己父親那邊的親戚,因此會經常在大家庭中出現,與我們也就有了更多的接觸機會。

在農村,“姑父”和“姨夫”比誰更親?心理學家的答案很一致

純粹接觸效應指出,人們會因為相互之間接觸次數的增加,而更親近。當你與某個人接觸機會多起來後,就會更加了解這個人,增進彼此的熟悉感,因而關係更加親近。相反,人與人之間的誤會、偏見,往往是由於雙方接觸額的機會過少,沒有增進對彼此的瞭解導致。

本文討論的親近,其心理本質是接觸感和緊密感。而在農村,往往是以父系家庭(家庭嗣系綿延的傳遞主體是父方的家庭)為主的,大家見面、接觸的機會也更多,因此會對父親那邊的親戚更加親近。

而對於“姨夫”而言,因為農村中嫁出去的姑娘很少回到孃家,正如俗話所說“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所以,很多時候,與母親那邊的親戚相見的機會就會少一些,自然沒有那麼親近了。

在農村,“姑父”和“姨夫”比誰更親?心理學家的答案很一致

當然,如果有的家庭不是一大家子人一起生活,那麼,逢年過節走親戚的時候,與“姑父”、“姨夫”這類親戚接觸的機會是差不多的,因此與兩邊親戚的親近程度也沒有多大的區別。

特別是在當前社會,“重男輕女”觀念已經很大程度上弱化了,越來越多的父母會把兒子、女兒看得一樣重要。因此,對於成家的兒女來說,他們都會照顧兩邊的家庭,互相探望,這樣一來,“姑父”與“姨夫”也會隨著妻子回老家走親戚,所以兩邊都差不多親。

在農村,“姑父”和“姨夫”比誰更親?心理學家的答案很一致

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村人會到城裡工作,而不是像傳統大家庭一樣與父母待在一起,因此,父親那邊的親戚也不一定就能夠經常見到。

總的來說,“姑父”與“姨夫”都是家裡的親戚,只要是經常走動、接觸,增進彼此的熟悉感,就會有更加親近的關係。對於傳統的農村大家庭而言,由於“姑父”是父親那邊的親戚,會有更多相處機會,所以會比與“姨夫”的關係更加親近。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作者

第一心理主筆團 | 神奇小小

《社會學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