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英宗复位,身为皇帝的景泰帝为何连说三声“好”?

初夏的彩虹


景泰帝临终听闻哥哥明英宗朱祁镇复位,连说了三个“好”,这三个好字既表达了景泰帝朱祁钰的无奈,也表达了一种后悔。

明英宗朱祁镇和景泰帝朱祁钰之间的故事大家都很清楚,大概就是明英宗时期,哥哥朱祁镇登基后,轻信太监王振之言,要亲政蒙古瓦剌部,不想在土木堡被瓦剌也先伏围,明朝出征的几十万大军悉数损失殆尽。

此时的明英宗也被瓦剌给俘虏了,正当国家危及之时,兵部侍郎于谦力王狂澜,立刻在北京城组织兵马积极防御,国不可一日无君,更何况皇帝被来犯的敌人俘虏,如果不重新立个皇帝,朝局动荡不说,还有可能受制于瓦剌手上的明英宗。

于谦并与太后立了明英宗朱祁镇的亲弟弟朱祁钰为皇帝,史称景泰帝。朱祁钰登基后的首要任务就是防御瓦剌对北京城的进攻,在于谦主持大局的情况下,发动大明所有的力量,终于打退了瓦剌对北京的进攻,解除了大明的危机。

按此剧本应该是朱祁钰就一直当着他的皇帝,前皇帝朱祁镇也就在漠北喝着羊奶,吹着北风。没想到朝中有大臣总是希望能把明英宗接回来,虽然景泰帝不是很乐意,但也架不住大臣们左一个折子,右一个折子的上书,也就同意了迎回明英宗,朱祁钰盘算着瓦剌部不可能放明英宗回来,可是他失算了,瓦剌居然把明英宗给放回来了。

这明英宗回来就回来了吧,景泰帝朱祁钰可没给他哥哥好脸色,就把他安置在一个偏远深宫里,史称“南宫”,就当他一个普通宗亲给软禁打发了。

没几年,景泰帝病重了,要命的是他没儿子,谁来继承大统呢,这是个问题。按照当时的常理来说,其实是轮不到明英宗朱祁镇的,最大的可能是两个:

一是原被朱祁钰废掉了太子,也就是明英宗的儿子朱见深,他被废的原因是要给朱祁钰的儿子腾太子之位,没想到朱祁钰的儿子当上太子没多久,死了。

二是立外地藩王襄王位太子。

这两种方案其实都不关朱祁镇的事儿,事情的发展既是谋划,也是偶然,不成想朝中有群人为了投机,以石亨为首的一帮人居然帮助朱祁镇破宫门而入,抢先复位。而此时朱祁钰其实还没有死呢。

朱祁钰躺床上听闻上朝的钟声被敲响,应该知道有人登基了,他其实的第一反应是怀疑当时如日中天的于谦,这种怀疑是非常正常的,虽然于谦在大明一朝是数一数二的忠臣,但作为皇帝是可以怀疑一切对皇权有威胁的人的,以于谦当时的权势来看,这是很正常的。

当侍从回答是朱祁钰的哥哥原明英宗朱祁镇复位后,景泰帝连说三个好,也表达了他内心的无奈,皇位本来就是哥哥朱祁镇的,既然你急于复位,也就算是归还于你,因为此时的景泰帝是没有任何办法来阻止这一切的。

其实,我觉得朱祁钰更多的还是在表达自己内心的后悔,他应该在明英宗回来后,找个机会杀了他,至少坚决不同意迎他回来。作为前皇帝,朱祁镇的复辟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而且具有天然的号召力,在皇权至上的王朝时代里,作为一个成熟而理智的皇帝,绝对不应该把这种对自己皇权具有最大威胁的人留在身边。虽然他是你的哥哥。


沉墨9527


实际上,景泰帝在连声称好之前,还说了别的。《复辟录》中相关的记载是这样的:景泰帝听到明英宗登基的钟鼓之声远远传来,问身边的人:“于谦耶?”

左右对曰:“太上皇帝。”

景泰帝曰:“哥哥做,好!”

那么,景泰帝为什么这么说呢?个人认为,原因有这样几个:

第一,是最浅表的原因,就是景泰帝明白自己大势已去,一切已成定局,所以连声称好,也算是一种表态,除了这样,他还能做什么呢?

第二,哥哥明英宗复位,比起其他的选项,争论最大,对景泰帝最不利。但起码不会引发巨大的动荡和混乱,所以景泰帝会说“好”。

夺门政变之前的形势是:景泰帝膝下无子,皇太子之位空虚。另一方面,太上皇明英宗被软禁在南宫,他的儿子、原来的皇太子朱见深也在景泰三年被废掉。

所以,当景泰七年冬天景泰帝病重之后,大臣们感觉到了皇位的危机,急于确立皇储,以防万一。当时私下里有过几种方案,一种是请废太子朱见深监国,然后再迎请太上皇回到大内。这个方案倾向于朱见深,一旦景泰帝驾崩,由他继位,明英宗仍然做太上皇。

另一种方案是迎立襄王的世子做皇太子。襄王朱瞻墡是明仁宗的五儿子,籓地原本在长沙,后来改到襄阳。

襄王沉稳,有智慧,名声好。当初明宣宗去世时,皇太子朱祁镇只有八九岁,有一种观点是让他的同胞弟弟、襄王朱瞻墡继位。张皇后权衡之后,最终还是让皇太子朱祁镇做皇帝,就是明英宗。

现在又有人提到了襄王这一枝,而且有传言说,王文、于谦、太监王诚等人都支持这个选项。

天顺元年正月十七日的深夜,石亨、张靰、曹吉祥、徐有贞等人发动夺门政变,迎回南宫中的太上皇,推上皇位。可以说,石亨等人这样做,也是现实、可行的一种选择。

从景泰帝的角度来看,哥哥明英宗恢复皇位,比起朱见深、襄王世子的选项,表面看更可以接受。但是,明英宗恢复皇位,从皇位传承的角度来看,意味着对景泰帝八年来皇位合法性的一种否定,所以景泰帝才会不明不白地死去。

耐人寻味的是,景泰帝听到政变的消息,第一个怀疑的人竟然是于谦。他应该不是怀疑于谦自己做皇帝,而是误以为是于谦主导了这次事变。这种怀疑本身,对于谦不公平,也说明君臣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和起码的信任,他们出事、落败也就是必然的了。


于左




朱祁镇和朱祁钰只有两兄弟,因为明宣宗朱瞻基只生了这两个儿子。哥哥朱祁镇是孙皇太后的嫡子,比弟弟朱祁钰大一岁,弟弟不是皇太后的儿子。他们的父亲朱瞻基只活了37岁,朱祁镇9岁登基做皇帝,马上封弟弟朱祁钰为郕王,兄弟俩感情相当好。

正统十四年,公立1449年,22岁的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来犯的蒙古人,命令21岁的弟弟朱祁钰率百官在北京居守,相当于是监国,这体现了哥哥对弟弟极大的信任。一个月后,明英宗朱祁镇被俘虏,为了应对局势,兵部左侍郎于谦等人拥立朱祁钰为皇帝,朱祁镇变成太上皇,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一切麻烦从此而起。

朱祁钰当上皇帝不久,蒙古人就要送朱祁镇回来当皇帝,朱祁钰当然不同意,只好周旋。一年后,于谦建议还是要把明英宗朱祁镇接回来,皇位已经定了,您还是皇帝,太上皇回来还是太上皇。朱祁钰这才把哥哥接回来。朱祁镇回到北京后,被关进了南宫。其间不断有大臣和亲王上书,建议朱祁钰要经常去看望哥哥,不能那样对哥哥,哥哥当年对你这么好,不能以怨报德。朱祁钰坚决不去看哥哥。

太子还是哥哥的儿子,这如何是好?朱祁钰于是和大臣们说,父有天下,故当传于子。在朱祁钰的运筹帷幄下,成功废掉了朱见深的太子之位,立自己唯一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这下,朱祁钰满意了。可是老天爷不满意,第二年,朱祁钰的太子就病死了,此后再也没有儿子,一直生不出儿子,而南宫之内的哥哥,像母鸡下蛋一样,过一两年生个儿子,过一两年又生个儿子。



既然朱祁钰没有儿子,那大臣们又纷纷上书,要求朱祁钰重新将原来的太子立为太子。朱祁钰当然不同意,他还在等生出亲儿子,毕竟自己才二十几岁。有个叫钟同的御史说,皇上,您太子死了,这是报应,不要再犯错误了,赶紧复立朱见深为太子,这是天命。结果钟同被朱祁钰下令乱棍打死。过了不久,朱祁钰的皇后又病死了。再过了不久,朱祁钰自己染上重病,再不久大臣们拥立哥哥朱祁镇为皇帝。

朱祁钰知道哥哥复位后说好,意思大概是:这皇位本来就是哥哥朱祁镇的,我只是个打工仔,为了这个皇位,七八年来自己整天精神交瘁,儿子死了,老婆死了,如今物归原主,总算解脱了。


坐看东南了


如果历史的记载是真的,那么很可能是景帝最后认命了,那三声好,是对命运的屈服。

景帝的皇位是天上掉下来的。哥哥亲征,结果被俘,自己受命于危难之际,却力挽狂澜。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当时景帝称帝时,孙太后还下了一道诏书,朱见深为皇太子,而不是景帝的儿子!也就是说,你景帝只是个代替,最终皇位还是要还给你哥哥!

这特么的换谁也不愿意啊,尤其是景帝还打了胜仗,凭啥?

于是他把太子给换了,于是他把回来的哥哥软禁了。最高权力面前,啥亲情都是狗屁。也许他哥哥觉得回来已经很知足了,但是景帝给他哥哥的待遇是很差的。所谓的太上皇,也就是个高级囚犯而已。史书上记载着这么个故事,英宗软禁的地方有片树荫,英宗没事干,就喜欢去乘凉。结果有个小人给景帝打报告,说是那鬼地方可能埋伏着奸人,景帝立马派人把树铲平了。

但是上天看不下去了,收走了景帝唯一的一个儿子朱见济。

这下完蛋了。

本来很多人对于景帝对他哥哥的态度就是有看法的,如今更是群起汹汹了。景帝恼火之余还忙着夜里加班加点再生个儿子,一来二去就病危了(靠,如今特么的杜蕾斯都不够用,打胎还得排队,哎)

通往权力的道路上,永远有人想走捷径。于是就夺门之变了。

最后景帝慨叹了三声好,很可能是他对命运的屈服。也许在他内心,在自己病危没有儿子时,也动过把皇位还给哥哥的念头,但是万一自己好了呢?再说,皇帝怎么可能承认错误呢?景帝并不是一个特别厚黑的人,如果是的话,明英宗全族都不可能保存下来,也就是他这种不够厚黑的特点,决定了他一生的悲剧。

最后慨叹一句,朱祁钰,但愿你转世投胎,生生世世都不要投胎在帝王家!


笨笨熊QIQILIULIU


因为朱祁钰很欣慰

景泰帝朱祁钰这一生,都很悲惨,事事不如意

1449年,他大哥朱祁镇跑去打瓦剌,结果土木堡一战覆灭,自己也成了俘虏。皇帝被人逮了,敌寇又大军压境,大明王朝该怎么办?危急时刻,群臣商议,另立新皇。备选帝王有两个,一个是当时还是郕王的朱祁钰,一个是朱祁镇的太子儿子朱见深

如果按照宫廷剧本走,朱祁钰应该屡翻算计,弄死太子侄子才对。可惜这郕王打死不干,只想勉为其难的做个监国王爷,做皇帝纯属被逼上梁山,不得不干

史书记载了这么一件事

大约是1449年8月某天,朝堂正争吵着,忽然一名大臣举起老拳,锤向了锦衣卫指挥使马顺。一人带头群人跟进,文武大臣就这么打起来了,当场打死马顺,还有一个叫王山的,打斗过程中,朱祁钰想躲,可当时的兵部侍郎于谦硬拉着不让

事后不久,朱祁钰就登基了,谁能说不是被吓的?

1452年前后,这皇位坐了几年感觉还行

朱祁钰就想废掉朱见深,立自己儿子朱见济做太子,把皇位留给自己这一脉。为此贿赂太监,贿赂群臣,还向大臣们卖委屈,当初朕不想当皇帝,是你们逼的,现在朕想立个太子,你们还不让,朕委屈……

好不容易求得大臣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立了自家儿子做太子,可朱见济早夭了。事后,有大臣评价,“太子薨逝,足知天命有在”,翻译成人话就是,你朱祁钰就是个替代品,想不该想的,死儿子就是下场

皇帝当成这样,还能再憋屈点不?

到了1457年,夺门之变,病重的朱祁钰听到外头新皇登基钟声时,心里头很沉重,这一生真衰,命不保也就算了,连朱家的江山都丢了。问左右,是于谦登基了吧?左右回答,是太上皇复位了……

听到这,朱祁钰很欣慰,是哥哥就好,朱家的江山没丢,连说三声好!


灵石蕴珠宝


我是楚风说历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先说一下事情的起因,英宗是怎么丢去的皇位,景泰帝又是怎么登上的皇位,后来英宗又是怎么的复辟的。

明英宗朱祁镇是明朝的第六位皇帝,前面那些太祖、成祖、仁宗、宣宗都是明君,把国家也治理的很好。祖宗把好好的大明王朝传到了朱祁镇手里,没想到朱祁镇差一点就葬送了大明江山。我觉得把朱祁镇评为明朝最差的皇帝都不为过,那么有人会说你说朱祁镇最差,为什么明朝都没灭亡,那是因为他比较幸运,他遇到了明朝最牛的大臣于谦,如果没有于谦只怕早就灭国了。



事情的起因,土木之变。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北面一直有一个隐患,那就是长城外面的蒙古,元朝灭亡后,朱元璋和朱棣多次派兵打击北元残余势力,可是都没有完全把蒙古灭掉。等到明英宗朱祁镇的时候,蒙古分裂成了瓦刺和鞑靼,后来鞑靼归顺了明朝,瓦刺慢慢的强大起来了,而且瓦刺多次入侵明朝边境。然后,明英宗也想学习自己的祖先御驾亲征,结果由于听信宦官王振的谗言,指挥失误,在土木堡全军覆灭,自己也做了蒙古人的俘虏。蒙古的太师也先也很惊讶,自己一不小心就把大明的皇帝给俘虏了,这下可好了,留着他就不怕明朝不就范。 也先大军趁势兵临北京城下,大明朝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在这个危难时刻,于谦站了出来,提出为了防止也先利用朱祁镇作挡箭牌,逼迫大明投降,拥立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钰为皇帝,改年号为景泰,尊英宗为太上皇,并且得到了孙太后的支持,前提是太子还是英宗的儿子朱见深。最后北京城空前的团结,于谦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从此于谦一战成名,景泰帝也一直很支持于谦,国家上下顿时变得清明了许多。 本来如果明英宗不回来或者客死他乡,就不会有夺门之变,于谦也不会枉死。可是一切都那么戏剧,也先一看打不过大明,想着留着英宗也没用,在他这里还得吃饭浪费粮食,就莫名其妙的把朱祁镇送了回来。



这样北京就出现了两位皇帝,朱祁钰把哥哥朱祁镇软禁在了南宫。后来朱祁钰自己当皇帝觉得还不过瘾,又想让自己的儿子孙子都尝尝当皇帝的滋味。这样就有点说不过去了,自己当皇帝都是因为特殊情况,本来作为庶出没有继位的可能,要不是朱祁镇自己作死,自己哪有机会。而现在朱祁钰又想废了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太子之位,让自己的亲儿子朱见济当太子。此事一出,就被大臣们反对。后来朱祁钰尽然贿赂大臣,终于让自己的儿子朱见济当上了太子。可是后来自己的儿子不长命,没几年就死了,自己也没再生出孩子来。 后来朱祁钰病重不得不考虑传位问题,于谦商洛等大臣就建议,再立朱见深为太子,因为朱见深关系最近,这样能保证宣宗之后继承大统。


夺门之变,也称南宫复辟。

这时候将领石亨、政客徐有贞、太监曹吉祥觉得拥立朱祁镇复辟的时候到了,于景泰八年(1457年)拥戴被朱祁钰囚禁在南宫的明英宗朱祁镇复位的政变。然后就有了题目中说的景泰帝听到英宗复辟,连说了三声好。我想景泰帝当时连说三声“好”,是一种释然吧。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景泰帝连说三声“好”之前还有一句话,那就是景泰帝听到钟鼓声,问周围的人说:“这是于谦吗?”。周围的人回答说:“不是,是太上皇”。朱祁钰连说了三声“好”。所以这时候景泰帝知道要有政变了,他第一感觉是于谦,因为于谦手握兵权,有这个实力造反。景泰帝到这个时候还是不信任于谦,害怕于谦学曹操、司马昭,害怕祖宗基业在自己手里丢了,那么他就无颜见列祖列宗了。可是他听到是太上皇也就释然了,皇位本来就是你的,现在终于还给你了,我还能说什么呢?所以景泰帝知道后,也不去争取,像没事人似的继续睡觉。


最后,我觉得朱祁镇真的不适合当皇帝,他不如自己的弟弟朱祁钰。但是有人说朱祁镇却是个好人,因为他废除了殉葬制度,可是当皇帝不光是好人就可以的。他复位后任用一些溜须拍马之人,对国家人民毫无用处,朝廷上下乌烟瘴气腐败透顶,国力也进一步的衰弱。真不知道就这样的皇帝,庙号也可以上英宗,他英明在哪里了?最可怜的还是于谦,一生忠义,为国为民,却成了政治的牺牲品。我觉得朱祁钰还是太心善了,如果和赵构一样打死也不迎回太上皇,那么我想他也许会是一个英主,而不是这样的草草收场。


楚风说历史


各位读者大家好:我是长得很老很帅的老龙!

这个问题老龙很喜欢(老龙最近追了电视剧如懿传,特地找了个帖子来说说明英宗和景泰帝的真实的历史纠葛)。

1幼主继位,太皇太后垂帘听政

首先老龙给大家介绍一下明英宗这个人:英宗(1427年生人)是明宣宗朱瞻基膝下长子朱祁镇,九岁在皇太后张氏的认可下登基称帝,号正统皇帝,皇帝年幼,太皇太后与名臣杨荣,杨士奇,杨溥,治国,随着太后和辅政大臣先后去世,英宗开始掌权,这个时期的英宗得志之后,重用宦官王振,雄心壮志的英宗觉得亲征瓦剌(老龙认为此时的英宗才20岁,想以此来效仿他的父亲-明宣宗曾经御驾亲征打败作乱的汉王)可是大意之下被

瓦剌俘虏。

2亲征瓦剌,被俘被囚

景泰帝:我们简单介绍景泰帝,英宗同父异母的弟弟,在英宗亲征瓦剌是让当时还是郕王景泰帝朱祁钰监国,皇帝被俘虏,国之大辱,不过国不可一日无君,在大臣于谦的建议下孙太后立了郕王朱祁钰为帝,号景泰帝,后瓦剌多次败于实力雄厚的明朝军队,放了英宗归国。《明实录》这么记载了这对兄弟这次奇特的见面“帝迎见于东安门,驾入南宫,文武百官行朝见礼”。

3顺天皇帝再登基

英宗被囚七年,明实录记载景泰帝将南宫大门上锁灌铅,甚至没有给太上皇足够的钱财,野史曾说钱皇后甚至自己做女红,托人带出去变卖,以补贴英宗,为后人不齿的是景泰帝质疑废了兄长儿子皇太子朱见深,可是让人唏嘘的是自己的儿子夭折了,太上皇的复辟:在当时的以及原王振门下太监曹吉祥,武清侯石亨、左副都御史徐有贞,都督张辄,太常卿许彬、几人的支持下发动了夺门之变成功复辟(号

天顺皇帝,作为我国唯一一个两次登基称帝的皇帝,这个国号当真名副其实的顺了天意)。

老龙结语:

1;景泰帝在位八年妻子儿子先后去世,不可谓不艰难,应该有人生大起大落的感叹.

2;景泰帝本来就是临危授命做了皇帝应该有物归原主的感叹。

3;景泰帝大病才发生了夺门之变,本来就是生病的人,就算是皇帝生病了谁还不是个宝宝啊(老龙该打),这个时候听说皇位丢了还是被自己严密囚禁的哥哥,气急之下,说几个好好好,既是情绪的宣泄也是无奈之举。

4:景泰帝一直当心的事情终于发生,好好好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肯定,一种类似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感叹吧。

我是长得很老很帅的老龙!——求关注

补:自古以来帝王家庭无亲情,景泰帝的继位,英宗的被俘虏,很大程度上是英宗自作自受,从后期瓦剌无奈求和明朝来看,若不是英宗自己作,也不至于落得被囚被俘,被软禁的结果!英宗是一个具有争议的人物!


老龙说历史


当时景泰帝已经是病入膏肓了,皇位又回到自己的皇兄手里,总好过旁落到其他血缘宗亲手里。他自己没有儿子,如果他还有儿子,一定会急得急死。因为他哥哥复位后有可能会报复他的后代。现在他是将死之人了,没有这份担忧了。

另外,当时朝廷内政已经由以于谦为首的文官集团掌控。当时,有了王振祸国殃民的教训,景泰一朝朝廷上下都很注意防止宦官专权,再加上武将勋贵都在土木堡之战中基本被消灭了,所以文官独大。而且,皇帝的内阁班子庸庸碌碌,根本比不过能力威望强大的于谦,于谦虽是兵部尚书,但权限远不止兵部,六部之中兵部最大,有宰相之实。还有部队调兵遣将之权,在部队中威望也相当高。这种人虽然大公无私,但那个皇帝都怕这种人成为第二个司马懿。当时景泰帝知道不是于谦后才终于放了心。


那个虫儿敢作声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六日晚,石亨等人发动“夺门之变”,次日凌晨,明英宗成功复辟,“鸣钟鼓”,宣告重新登位。当时,明代宗“方病卧,闻钟声,问左右为谁。既知为上皇,连声曰:好!好!”


小团子聊影视


这三个好,代表了多年来的解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