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易经的理、数、象、卦、辞?可以具体解释一下吗?

君一易经大义


理:易传说理;数:术数;象:象辞,卦象;卦:八卦,六十四卦;辞:爻、喙、卦、象辞,又有系辞。

一、理

是易经说道理,讲哲思的部分。又有易经之两大范畴象数与义理的后者。是孔子及门生所作的易传范畴。

有句成语叫:得意忘形。就是出于易学,汉儒王弼提出的,后人称谓王弼扫象,皆因王大儒主张学易以义理为主。


二、数

数是数术,是易经最古老的部分。中国是文明古国,然我们与其他文明古国不同:其他人文始于原始宗教,而中华人文却始于术数。卦象就是术数,相传约一万年前,黄帝的远古祖宗三皇之首的伏羲皇治天下时,长江(另一说是黄河)浮现飞天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皇,其受启发了八卦,这个就是易的开端。

举例如乾卦,其形象是111111,是由6个阳爻构成,爻分阴阳而此卦为全阳爻卦,六爻顺序非现时排数习惯的由上而下,而是由下而上,阳爻用数七与九表征,七为少阳不变,九为老阳变阴爻,易经叫这个是穷则变。九数乃阳之极数所以变阴。又有卦中以二、五位为尊,因为二位是下卦的中位,而五位是上卦中位。大家也是中位通常是尊崇的位置,二为地之尊而五为天之尊。是故,天子叫九五至尊就是此源泉。以上所讲均术数范畴,是以例子简单说明。


三、象

象是形象,古人认为宇宙万物与众神均是阴阳五行之气使然,于天为气,在地成形。抽象的气,要大众易明,所以比拟于形象。

甲骨文的卦字就是挂上一具体物器表征抽象事物。易经的卦象亦是这样,卦象是易经最原始的部分,是术数范畴。又有象辞,为易传范畴,是孔子及门生所作用以解释卦象与爻的。

四、卦

甲骨文卦即是挂,前面讲了。有卦必有象,卦与象一体的,请参看前述。

五、辞

是附于卦、象之下,用以解释前者的说明。周易古易的卦、爻辞就是上古先民对卜筮结果的分门别类说明,以定卜卦结果的吉凶祸福等。喙辞为进一步解卦固有的。又有易经一篇总结性文章叫系辞,分上下两章,以解释通本周易,是讫今所见解释易经最重的说解书。


洪范国学堂


关于什么是《易经》的理、数、象、卦、辞,就拿坤卦来解释吧。

一.辞分四部分:

卦辞是对易经全卦的断语,在乾卦中就是: 《坤》:元亨。利牝马之贞。

彖(tuàn)辞,是解释六十四卦卦辞的,分《上彖》﹑《下彖》两篇,内容为论断六十四卦卦名﹑卦辞的意义。彖,断也。彖辞是对一卦的断语。

例子:《彖》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这就是彖辞。

象辞,是对“像”的描述,《象传》分《大象传》、《小象传》。《大象传》解释卦辞,主要从卦象来阐释在世间的本质。《小象传》解释爻辞,说明爻象或爻辞的意义。

例子:《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大象。

而初六......用六后面的《象》曰则是小象,比如对爻初六的解:“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

爻辞,《 易经 》中的 八卦由两个符号组成,一个是“—”,另一个是“--”,通过不同的排列方式可以组成六十四卦,每卦爻题下所系文辞就是爻辞。

比如:初六:履霜,坚冰至。这里的初六就是爻题,后面的履霜,坚冰至就是爻辞。后面类同。

二.六十四卦

《易经》主要有八卦,分别是:乾卦、坤卦、震卦、艮卦、离卦、坎卦、兑卦、巽卦。其中两两相重叠而生六十四卦,八卦称经卦,六十四卦又称别卦或重卦。

三:象

《易经》中的象多是类比的形式,《大象传》解释卦辞,主要从卦象来阐释社会伦理道德意义。《小象传》解释爻辞,说明爻象或爻辞的意义。

比如:《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就像大地一样,能承载万物,包容万物,生养万物,所以具备这类象的物质就可以归纳为坤,比如母亲。

四:数

《易经.系辞上传》中,孔子写道: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所以象的产生是因为数的变化。其数的变化来源还是根据河图洛书。关于基础理论知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查,网上都有,就不多说了。

五:理

理就是道理,纹理的意思。《易经》之全文无不是理。


国学式微,不在于西学入侵,而在于国民基础知识的缺乏。关注方见,唤醒血脉中的记忆。


方见


《易经》的理、数、象、卦、辞正是易经中的主要内容。

首先说“理”。我认为《易经》中的理可以包括两项内容,一是卦理,二是义理。

卦理讲的是《易经》中的六十四卦排列的原理,即八卦起于乾坤两卦,乾为天,坤为地。是在有天地才有万物的思想指导下才洐变出其它卦的。如乾坤两卦为天地,有天地才能有万物。〈序卦〉中有此方面的论述。“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于屯”。所以〈屯〉卦排在第三位……此规律即六十四卦成卦的卦理。

《易经》的理也称为义理,义理也是古今断卦所用的普遍方法。就是以卦辞、爻词、卦象的含义结合实际情况来推理判断吉凶,也就是联系自然规律而做到“有的放矢。如测饮食占得震卦,震为龙,以理来论,龙非可取,所以以取鲤鱼类论而代之。还有一些用《易经》占坏事,从义理来讲,所以得到吉卦也不能论吉。这就是《易经》的义理。

《易经》中的象有多种,〔系辞〕有“易者,象也。”“彖者,言乎象者也”。其包括卦象,爻象,“八卦之象”、“六爻之象”、“像形之象”、“方位之象”、“互体之象”、“万物类象”等等。可以称为象之群象。

《易经》中的数即卦数与爻数。即源于“天地之数五十有五”。以卦象六画之数,而其用四十九。一卦之爻数为各爻所居之位数。

《易经》中的卦,指的是八卦与所洐生出的六十四卦。

《易经》中的辞即指〈十翼〉中对各种卦辞与爻辞的注解。〈彖辞〉即卦词,是用来说明卦的整体象征,〈爻辞〉则是用来说明事物的变化的。即论“吉”与“凶”。即占卦时成卦后,是要参照卦词与爻词来进行分析判断来得出结论的。



踏遍青山RWL


易学的基础数理——河洛、太极、八卦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我们先看图说话,留个初步的图像在脑子里面我们再继续文字叙述。

1、河图,四方和中间,其他地方没有,十字架结构。讲四象的!也是最基础的数理。所有数字的密码代码均以河图的数字意义为准。这是很多人搞糊涂和混淆的!

下面我们以数、象、五行、八卦,用图形来讲述:

(1)1、6水,1阳水,表示天上云,雨水,热水,6为地下水,冰水,脏水等等。但这水也有八卦和金木水火土之分,看图说话:

(2)、3、8木!3阳木,震卦,8阴木,巽卦,东方青龙七宿。春天!肝,胆,生发,等等.,五行八卦关系如图所示:


(3)、2、7火!2为阴火(小火),7为阳火(大火)南方朱雀七宿。夏天!心,小肠,热,礼貌等等。五行八卦关系如图,其间的象去木头,树,小草为象。

(4)、5、10土!5为阳土,卦象坤卦,10为阴土,卦象艮卦,中宫斗柄。长夏!脾胃等等阴阳以单双数判。具体情形如图:

(5)、4、9金!4为阴金,9为阳金,西方白虎七宿。秋天!肺,大肠等等!详情见下图: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每个五行都有更细的五行,所谓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就是这个意思,圈圈套圈圈,一丝不乱,生命就在这种有机螺旋的悖论里面诞生了!

这里要说明的是,我们上面直接是以金木水火土五种我们熟悉的金属物质,木,水,火,土实实在在的东西为例。但金木水火土五行和八卦所代表的物质不仅仅是这五种现实物质,而是指

金:收敛、沉降。木:散发、舒展、生发。水:潜藏,沉重,低下,谦虚。火:向上,尖性物体物体等。土:化解,分解等,这些属性。

这是要特别注意的。

了解这些特性,我们随便看见一个什么东西,马上就能判断出它的五行八卦属性,再根据这个东西当下所处的局势,分析他的作用等。这样才有具体的运用哈。

2、关于洛书,看第一个图。

易经这门学问,用语言有时候真不好说。言之数穷啊。但用图形图像,影像,就能更准确表达。易经原本就是图形学。所以大家自己看图吧,看不懂的,在下面留问题,我会一一解答。如果有我不会的,还有很多朋友会解答。

我是热爱中华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如是,如是我闻,继往圣绝学,成智慧人生,我将单开文章,用自然语言,易学理论,理论联系实际,连载诸子百家思想的研究。喜欢就关注吧!感谢!


如是史社


《易经》象、数、理、卦、辞的关系。

1、基本概念:《易经》以象、数、理、卦、辞为基本要素,构成逻辑严密的象数体系,诠释天、地、人的运行、变化规律。其中:

“象”代表事物运行变化的现象。天雷山水、花草虫鱼、春夏秋冬、动静刚柔、创业守业、革故鼎新、上下左右等大自然和社会的物象、现象,均为《易经》所取之象。

“数”是衡量事物变化程度和时位关系的量化指标。如天雷山水为四象,春夏秋冬称四季,年月日时、个十百千,六爻的排序,均为《易经》所取之数。

“理”指事物运行变化的规律、原理。天、地、人,大自然万物之运行变化,并非杂乱无章,而是遵循一定的规则与原理,春暖夏热秋凉冬冷、阴阳相应、日月循环,生老病死,吉凶悔吝,任何现象,皆遵循一定的自然或社会规律,易称之为天理或天道。

“卦”,指《易经》的符号体系。包括八个经卦,六十四个别卦,三百八十四个爻,是象、数的表现形式,也是断象明理的依据。

“辞”,指圣人断象、释卦、明理的文辞,包括卦辞、爻辞、易传,是圣人表达天道、物理的文书。

2、象、数、理、卦、辞逻辑关系。《易经》之象、数、理、卦、辞,逻辑严谨,其中:理成于象,定于数,断于卦,表达于辞;“数”是象、理的量化指标;卦是象、数、理的符号表现形式;辞是象、数、理的语言表达形式;象、数、理皆存于卦,辞源于卦。

在《易经》中,卦爻辞在于断卦、析象、明理,相当于《易经》卦象说明书,易传则解释卦象,也解释卦爻辞,相当于解读卦爻、经文的工具书。

所以,学《易》在于明理,明理在于解辞,解辞在于观象,观象在于断卦,断卦在于品物,品物在于知性,知性在于断阴阳,断阴阳在于立太极,立太极在于明天道,明天道在于学《易》。

所以,《易》有太极,是生两仪(阴阳);两仪生四象(属性);四象生八卦(物类);八卦生万物(象);万物存卦爻(六十四卦);卦爻生变化;变化衍言辞;言辞明天道;天道立太极;太极之道,易道也。

所以,学《易》在于明理,明理在于解辞,解辞在于观象,观象在于断卦。圣人所示之天道(理)尽在象中,圣人所表达之言语尽在辞中。

所以,欲明易理,先读易辞;欲读易辞,先观易象;欲观易象,先断易卦。

所以,《易经》形成这样一个循环:易--太极—两仪(阴阳)--四象(属性)--八卦(物类)--卦爻(六十四卦)--变化(象理)--天道(言辞)--太极—易。

识物观象,观辞断卦,知变明道,是易学的根本所在。


君一易经大义


什么是易经的理,数,象,卦,辞?可以具体解释一下?一是理,易经中的理,就是指易理(义理)一般指客观事物所遵循的,持久不变的真理。理包含四个命题,阴阳之道。两仪四象八卦定吉凶。无思无为知天下。穷则思变,物极必反,原始返终。二是数,易经把自然之数和天地人时空体系结合一起。形成数理哲学叫大衍之数,天的数字象征有13579的五个奇数,地树象征有二四六八十的五个偶数,天数之和25。地数之和30,天地之数为55。三是象,易经的象就是指卦象,卦象就是挂体的形象。象征肖像表征。也指天地宇宙。自然界万事万物之象。易经系辞说,易者,象也,象者,像也。如何辨别和认识万事万物的像。系辞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实际上,卦象是指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的缩影。四是卦辞,孔子的《系辞传》就阐述了卦的六爻的断辞,是诠释64卦地注解。从卦名,卦形,爻位,卦象,卦理,断辞全面阐述,易经不但解释64卦的卦象,而且也解释64卦的爻辞。孔子对易经的诠释是打开《周易》的一把金钥匙。


慈音1


《周易》由六十四卦(章)组成,其中:

1.“卦”是指空间直角坐标系,意即"圭”臬,不是占“卜"瞎碰,例:乾卦;

2.“象”是空间直角坐标象限符号,意即像世界万象一样变化不同,例:乾三;

3.“数”是象限以应用数学数字代表叫“数”,意即序号数,例:乾是一;

4、“辞”是简洁的操作语,意即“舌"头不能“辛"苦,要讲清道理,辞的内容简称“理",例:乾元享利贞。

那种以卦象、纯数字说事说理,不知其代表的内容说事说理都不是《周易》的本意。

详见拙著《大众龙学一一应用数学周易的破译》。


龙学创始人刘树成


易与易学基础是:物.事.像.画.图.数.羲(义字繁体字).理。辞是据说孔子或周公填入,卦是易的可视见的练习题工具,如筹码算术一样,事实上卦就是仿筹码算术排筹码的套用。辞是一字一意的简缩语句的话术形态之一,其顺次是:咒.辞.符.句词(文言文)等等。而:物就事物或物质.物体。事是物动弹的表现状态形态,也就是物不动仍是物.物动了就是事的“出事了”。像是事物被人感.受.觉.到后被记忆住的事物的影子称词,如小孔成像的像或照镜子时镜子里的像。这个像可随人到很远处仍可谈论这个事物同在身边一样,而实物事仍呆在原地没动。画是像的简缩形式。图是画的简约形式。数是中国文人言的“胸有成竹”,民众百姓的“心中有数”,实际呈记忆里的事物大概样子。义是美化自我形象,如孙悟空头戴雉鸡翎穿甲形象,民众百姓的“脸面的面子”。理如烤羊肉串穿食材的钎子,将各不同体串联起来的机制。物转为事转为像转为画转为图转为数转为义转为理的“转”就是易化易形。专研易为易学。不知认可否。到悟空问上唠唠。


味哎儿


《周易》共分为上下二卷。上本三十卦,下三十四卦。以《乾》为首!所谓理,数,象,卦,辞等!本经内只讲象,理,辞,卦。余数者为后人所注。主要解卦象,理,辞者,以春秋时孔子为主。这就是为什么《易经》能入儒家六经的缘故了。卦,本为奇偶为爻,奇者一横为阳,偶者两横为阴。古人用三个铜钱掷之于地,两正一背为阳,两背一面为为阴。三掷而成卦,如此六掷,内外卦成!六爻皆阳为乾卦,六爻皆阴为坤卦!以此类推。理者,言阳爻为君子,阴爻为小人。君子阳爻阳位,小人阴爻阴位。称之得位。卦吉!如果阴爻阳位,为不得位!用于人事,如同德行不好,无知识而居于高位一样!不吉!就是现在所说,德不配位,孔子曰,小人居于君子之位,盗思伐之!象者,此古人形象而做器用之说也。如《既济》卦,水在火上,烹饪之象,又是男女交勾之象!以此类推。辞者,卦都有辞,辞者解卦之理也。如孔子在《乾》辞解曰,"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云从龙,风从虎。人以群分,物以类居“等皆为辞!至于数,乃是宋儒而加,从《易》而来,曰,“河出图,洛出书"河图,洛书为卦数也!宋儒论先天八卦数为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后天八卦为,坎一坤二震三巽四中五乾六艮七兑八离九。成九宫之图,后世风水,命相,阴阳,奇门,天文,中医用数不出先后天八卦之数也!





灵虚子道人


我现在按这几样东西先后出现的顺序逐一说说我的解答。

数。

易经里的数出于河图、洛书,河图界定了数的分类,即1、6,2、7,3、8,4、9,5、10,这种分类很具有科学性,怎么个科学法就说来话长了,这些数配五行就成了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这就赋予数的五行属性,而八卦是有五行之说的,如震巽为木,生成之数为三八。洛书则是一个计算器,其数按河图界定的数组排列,合数学运算规律,对数学研究越深越发现洛书数排列的奇妙,我总认为洛书不是我们这一次文明发明的。我把数放在首位回答,因孔子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言八卦乃则河洛而成,那么先天八卦配洛书为乾九、兑四、离三、震八、巽二、坎七、艮六、坤一,这配数古人在风水、筮占中多有运用,但今人识之不多;后天八卦配洛书得离九、巽四、震三、艮八、坤二、兑七、乾六、坎一,这一配法为人熟知;另为人熟知的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这其实是八卦序数而已,应用价值不高:八卦之数还有一种是纳甲,即乾纳甲壬,坤纳乙癸,艮纳丙,兑纳丁,坎纳戊,离纳已,震纳庚,巽纳辛。而甲一乙二丙三丁四戊五已六庚七辛八壬九癸十,正是所纳卦之数,如巽纳辛,辛为八即巽为八。谈易数主要指这几种。

卦。

卦指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八个卦以及这八个卦相重而成的六十四个卦。

象。

即卦之象,自然界、人类社会运动发展的类型粗分为八种形式,如乾为天为健坤为地为顺等等,又细分为六十四种形式,分别以六十四卦分之,每一种形式就是一类象,而六十四卦每个卦又有几个不同类型的象。

辞。

在易经里,卦象是用辞来表达的。辞分卦辞和爻辞,卦辞是表示一个卦处于静态时的卦象。如革卦,卦辞云"已日乃孚,元亨利贞,悔亡。"译成现代汉语:"起到革卦,很顺利,有利您卜问的事,到了已日那人会守信践行他的承诺,不用担心!"那么,这卦辞又是如何表示象的呢?革通蒙,二卦综合看,革下卦离,离纳已,又蒙二至上爻大离也,纳已,下互震为辰故为日,震本为旦亦为日,蒙下卦坎为合为孚为信,故"已日乃孚";蒙下卦坎为忧为悔,上互坤为虚为无为亡,故"悔亡"。可见,卦辞是用来表示卦象的。

再看爻辞,爻辞是指表达这个爻变时产生新卦所用的辞。如乾"初九,潜龙勿用。"即"乾初爻动,得乾之姤,潜龙勿用。"乾下卦初爻动,卦由乾变巽,巽为入为潜即乾龙变成潜藏状态。从中可以看出,所谓爻辞其实就是该爻变时所得之卦的卦辞。这一点,当今世上绝大多数学者都没搞明白,不知爻辞之所出!

理。

易理产生于孔子"十翼",孔子看了《周易》后,他发现"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他认为易经里说的东西和天地的变化是一致的,易经能涵盖天地变化的一切规律。他研究卦辞和爻辞后总结了许多道理,就在卦辞或爻辞加上"彖曰"、"象曰",于是就有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样的圣人之言,这些就是所谓的理义。它不是《周易》作者的原创,是孔子后来挖掘出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