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的等级是怎么划分的呢?有何依据?

顺其自然路漫漫


说到印度就不得不提那传承了千年的种姓制度。这种制度受印度教影响将人分为四个大的种姓,还有进入不了种姓的贱民(不可接触者)阶层。四个大的种姓之中还细分为上万个小种姓和亚种姓。不同种姓之间有着严格等级区分,高低贵贱几乎是与生俱来的。低种姓的人想要改变命运的渠道很少,婚姻是主要渠道,一些低种姓家庭可以通过嫁女的方式来改变。这也就是为什么印度会有女方出嫁准备大笔彩礼的主要原因。高种姓的人女性一般不会下嫁给低种姓的男性。

(种姓体系)

四大种姓源于宗教,显然是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和经济地位而推广的社会等级体系。种姓其实主要体现在人们所从事的职业和权力上。具体如下:

  • 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雅利安高价贵族)。作为神权统治,与神进行交流的祭祀们也自然地位崇高。他们主要是从事脑力劳动的,垄断文化教育和报道农时季节以及宗教话语解释权。

  • 第二个等级是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雅利安贵族阶层)。这些人都是掌握着实际权力的,他们受婆罗门的教导和指引,从事着军事、行政等工作,垄断着财富和生产资料。主要目的是为了守护婆罗门。

  • 第三个等级吠舍,他们是普通的雅利安人,主要是从事一些生产经营性活动,基本都是一些工商业者、手艺人、小地主。他们没有政治地位,或者的目的就是供养前两个阶层。

  • 第四个阶层首陀罗,他们主要都是那些被雅利安人征服的土著居民。他们都是无产者,生活在社会底层,一般都是干一些伺候人的职业,佣人、长工、苦力等职业。他们活着的意义就是去服侍以上三个阶层。

除此之外还有就是贱民,他们祖上基本都是那些犯了罪或者是夸种姓通婚者的后代。他们地位甚至不如首陀罗,只能从事一些扫厕所、搬尸体、乞讨等极其低贱的工作和活动来谋生。

(种姓划分)

怎么区分呢?

首先要清楚,英国殖民者在殖民印度的时候,就专门针对印度的种姓制度,出台过相关的法律和法规,禁止种姓之间的歧视,以倡导人人平等。自1933年圣雄甘地发表金耐讲话反对种姓制度后,反对种姓陋习的呼声越来越高。印度独立之后,继承了英国的相关法律制度,并且在公务员录用、职业招聘当中专门划出比例给那些低种姓的人。尽管这样,现在印度的种姓歧视依然十分严重。

(金耐讲话)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直接去问一个人的种姓,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所以想要区分一个人是属于那个种姓,那么最好是从其他渠道。其实想要区分也十分容易,具体有一下几种方法:

首先,既然是“种姓”,那么肯定是跟人种和姓氏有关。高种姓的人都是那些来自亚洲腹地的雅利安游牧民族的后裔。他们肤色比较白皙,属于欧罗巴人种。低种姓都是那些被征服的当地的土著,主要有尼格利陀人、原始澳大利亚人、达罗毗荼人。他们皮肤颜色比较黝黑。还有就是从姓氏上也可以进行比较明显的区分,诸如:Sarma或者Sharma(萨满)、Somayajulu等姓氏肯定属于婆罗门。圣雄甘地的Gandhi姓氏,属于吠舍。

(肤色)

其次,从职业和经济地位来看。一个人如果他是做小买卖的,那么他极可能属于吠舍。如果他是在大学教书的,那么他就可能是婆罗门。一般而言,高种姓的人普遍从事着一些脑力劳动或者是工商业。他们的经济基础很好,居住的地区经济条件也都非常不错。这也就说从居住地或者是出生地也可以作为判断标准。由于印度从法律上取消了种姓制度。一些低种姓的人通过自身的努力,从事那些曾经被高种姓人垄断的工作,从而获得比较好的经济地位。不过职业和居住地来判断,也是十分通用的方法。

(这个比较直接)

最后,通过言谈举止还有装束来判断。高种姓由于经济条件很好,其对于子女的教育要远远好于低种姓。他们文化和修养一般要明显高于低种姓的人。他们言谈举止也十分得体。在一些比较随意的场合,坐凳子的一般都是高种姓的,而席地而坐,不太讲究的,那么很有可能属于低种姓。由于印度普遍信教,可以从他们身上的宗教配饰来区分。主要是看红色手绳质地和装饰,如果材质上策配以珠玉的,那么为高种姓无疑。而那些普通棉麻的,则就为低种姓,这种判断其实是比较准确的,毕竟种姓源于宗教。

(举止)

本文图片来自谷歌图片,感谢提供,欢迎加大家批评、指正、留言、点赞、关注!


古姿


等级制是印度,孟加拉,斯里兰卡等国残留的以血统论为基础的社会体系,印度最为严重;虽然法律上已经禁止,但难以一下消退;

老金揭秘一下印度人的种姓等级制的前世今生-----

古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2500年就已经诞生了印度河文明(跟现在的印度毫无联系!大家不要划等号),由当地土著达罗毗荼人建立的哈拉巴文明,后来恒河上游发生两次大的战争,在发生一次死丘事件之后(摩亨佐达罗遗址发现城市被毁,大量居民痛苦的死去),神秘的消失了!

公元前1750年,哈拉巴文明消失之后,居住在现今伊朗的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开始了吠陀时代;

据印度最古老的诗歌集"吠陀"中最重要一部作品“梨俱吠陀”记载,种姓制度起源于雅利安人对古印度人的征服,

当雅利安人刚刚进入古印度的时候,为了区分白色的本民族人和黑色的当地土著人,实行“瓦尔纳”制度(翻译过来就是颜色),统治阶级雅利安人自认高贵,叫黑皮肤的土著人为:达萨或者达休;

雅利安人后来内部也出现阶级分化,分成三个等级,加上最低的古印度土著人一共是四个等级,形成了延续至今的种姓制度;

在“吠陀”诗歌中记载,种姓制度的出现是神带来的:

原始巨人普鲁沙死后,天神梵天用他的嘴造出了婆罗门,用他的双手制成刹帝利,用他的双腿制成了吠舍,用双脚制成了首陀罗,而达利特是人类违反吠陀的产物,本就不该存在。

梵天:和毗湿奴,湿婆并称三主神;

婆罗门:僧侣贵族,垄断文化教育,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祀特权,享受奉献;

刹帝利: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负责征税,军政管理,负责守护婆罗门阶层;

吠舍:普通雅利安人,没有特权,主要从事经商,必须以布施和纳税来供养婆罗门和刹帝利两个特权阶层;

首陀罗:被征服的原印度土著居民,主要做仆人和工匠,被认为低贱的职业;

贱民也叫达利特,Dalit,即不可接触之人,传统上认为他们是肮脏的,是社会的最底层,不能穿鞋,走路都要避开人,为村民服务,却不能住在村子里,孩子也不能跟其他人一起受教育,毫无地位。

种姓之间界限森严,不能通婚,甚至不能同坐,同食;1947年印度独立以后,在法律上已经废止种姓制度,但社会影响远未消失!

进入七八十年代,人数众多的低种姓逐步通过选举,扩大政治影响;

1997年,纳拉亚南成为印度历史上第一位出身达利特阶层的总统;

2017年,考文德成为第二位出身达利特的总统;


老金认为,印度种姓制度的最大危害是毒害了人的思想,认为人的地位与生俱来,不需要努力,最好是多做善事,多祈祷,让上天在他们转世的时候提高一下身份!

一句话,印度的种姓制度消磨了人的奋斗意识。


你对印度种姓制度有何看法?欢迎留言!

关注 老金看世界 ,每天都有新揭秘!


老金看世界


大约从公元前1500年起,中亚的雅利安人穿越次大陆西北的雪山峡谷,进入印度河—恒河流域,他们最初以畜牧业为生,将“达萨”(“雅利安”梵语为“出身高贵”,他们视皮肤较深的印度半岛最初居民达罗毗荼人为“达萨”——“敌人”)驱至南方,自身逐渐转向农耕。雅利安人留下宗教韵文《吠陀》和史诗《摩诃婆罗多》、《摩罗衍那》,《吠陀》是印度最早的历史文献和婆罗门教典籍之一。

雅利安人在次大陆创设种姓制度,其中的婆罗门祭祀创立婆罗门教,为后来的印度教奠定基本教义。

印度社会的种姓制度(瓦尔纳)根深蒂固,它把个人和群体划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个等级,还有事实上的第五等级贱民——“不可接触者”。如今,婆罗门包括印度教祭司、教师、政府职员和土地所有者,不少进入城市,从事各种专业工作;刹帝利多为地主和专业人士;吠舍多从事贸易、农耕、借贷,在农村起核心作用;首陀罗既是小农耕者,又是城市各行业的底层从业者,一般是比雅利安人肤色更黑的原住民。在印度,划分和歧视“不可触者”是非法的,但1981年普查显示其人数约占全国16%。

作为印度教制度的组成部分,种姓体系坚持如下准则:种姓内婚姻;只与同种姓或同辈级种姓成员共饮共食;一生不改自己降生时的种姓成分;专业职务在每个种姓中只有一个称呼;等级调整基于对教义的虔诚。

在印度教社会之外,还生活着部落群体,1981年全印人口普查时占总人口的7.8%,一般认为其数量不少于500个,他们处于种姓体系的外围,保持自己传统的信仰,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现主要分布在东北部、中部和西南部的高止山脉西侧。


学者以“印度均衡”说深层解读印度:它指从公元前5、6世纪起在次大陆建立起的一种社会秩序常态,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持存久远的种姓制度与孤立落后的村社经济之有机结合,二是在漫长历史进程中文化—社会制度的超强稳定性。在这种历史常态下,生活在印度河—恒河流域的印度人已然形成一种惯常的行为模式,以至于在数千年间,人们没有改变和打破这种行为模式和社会形态的任何动力与激励。

团结稳定的大局之下难掩由宗教、族际和种姓关系产生的严重问题。低种姓、不可接触者与部落民相当程度游离于印度教社会之外,底层社会得不到社会公正,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异加大,“双速印度”威胁着国家长足和健康发展。族际关系方面,印度教和穆斯林间的不信任一直没有化解,锡克教极端势力一度威胁国家稳定等。


ruixuezhaofeng


热带地区无强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