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时的陕北人究竟穿什么样的衣物?

远古时的陕北人究竟穿什么样的衣物?

“民始穴居,衣皮毛。”

可是,这中间就有了一个问题,这个“始”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如果我们将这个问题再稍作推演,那么,另一个也必须予以回答的问题便接踵而至,即在距今3—5万年前后的旧石器时代的晚期,当人类群体中十分杰出的两支:河套人与黄龙人,分别从南北两地勇敢地踏上四季分明的陕北黄土高原时,究竟是一丝不挂,赤身裸体?还是已经掌握了一些简单的、缝制衣物的技巧呢?

让我们先来回答这后一个问题。

远古时的陕北人究竟穿什么样的衣物?

这一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考古学家在属于河套人文化的人类遗址中,发现了一枚又细又长的骨制工具:骨锥。根据一些民族学资料来分析,骨锥应当是人类用来缝制衣物的最早工具。人类最早的缝纫器具是锥不是针(迄今为止,我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的一枚骨针,是距今18000年前后的北京山顶洞人遗址中出土的)。而河套文化中骨锥的发现,则说明当时的陕北居民,已经具有了缝制一些简单衣物的能力。可见陕北服饰文化的先河,也是从距今3—5万年前后河套人(是否也包括较河套人稍早一些的黄龙人? 考古界还没有为我们提供出确凿的证据),这些现代陕北居民的老祖先们那里发源的。

其实,在一些更早的年代里,在人类还没有发明骨锥与骨针之前,人们对于从狩猎中所获得的兽皮或采集中所得到的树叶是根本不作缝纫的,仅仅是采取一些“围”“披”“套”的形式,简单地遮裹在身上来达到保护身体的目的。

远古时的陕北人究竟穿什么样的衣物?

“围”,就是围腰带,围腰裙;“披”,则是披在双肩上,是通护双肩与脊背的,有一点现代人身披斗篷的样子。而“套”却是一种比较有创造性的远古服装之形式,是在一块完整的兽皮之上,穿开一个小洞从头顶上套下去。这当然已有一点穿衣裳的味道了。

然而,这种以“围”,“披”,“套”的方式,将兽皮与植物叶片遮裹在身上的事,究竟是从什么时候起源的?我们却不能作出明确地断定。因为,考古界并没有有力的发现,而这一个结论的得出,照样是缘于民族学资料的分析。因此,对于“民始穴居,衣皮毛”中的这个:“人类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以“皮毛”作为衣服”问题,至今仍然是人类文化中的一个难以解破的万古之谜。

这当然是因为被早期人类用来制作衣物的兽皮和树叶,都是极容易腐朽的物质,是极难在各种考古发掘中发现的。

不过,我们深信我们这个推论的有理,因为若是没有一些早期的衣物御寒护身,在原始社会那样的环境中,我们的祖先是很难在一些北方地区繁衍和生存的。

不过,我们却可以比较有把握地这样说,当时光进入到距今18000年前后的北京山顶洞人的年代时,人类社会初步意义上的服装,便毫无疑意地诞生了——因为那一枚揭示了整整一个时代到来的骨针便是一个最为有力的证据。

远古时的陕北人究竟穿什么样的衣物?

当无形而创造万物的时光推进到距今10000——5000年后的新石器时代时,我们的祖先不仅已熟练地掌握了制作皮毛衣服的技术,还进一步扩大了衣物的来源,掌握了纺线与织布的本领。只不过那时人们所谓的布匹,并下是后来的棉布,而是一种用天然野麻纤维织成的麻布——这一种野麻的习性很快就被祖先们所掌握;在人们的精心培育下,不久就成为人类初期农业中非常重要的品种。这样,先民们纺线织布的资源就有了可靠的保证.也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服饰文化的演变。而这一时期中,先民们用来纺制麻线的陶纺轮与石纺轮,在广袤的陕北黄土高原的南北各地,都屡有发现。这当然可成为5000年前,作为伟大黄帝部落发源地的陕北高原已拥了先进纺织技术的证明。

而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黄土高原上的原始先民们,还破天荒地发明了养蚕业与蚕丝纺织业。根据古籍记载与民间传说,这一发明了养蚕业的非凡女性,便是开创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至今都安息在陕北黄土高原上的伟大黄帝的正妃娘娘——螺祖。

螺祖娘娘发现蚕茧的过程是一个十分有趣的过程。

说是以后,建立了部落联盟,各部落公推黄帝作为联盟的首领。黄帝带领大家种五谷,驯六畜,造舟车,定算数 ,发明指南车,制造农具,忙了个不亦乐乎,就把制作衣冠的事宜,交给了正妃螺祖。

远古时的陕北人究竟穿什么样的衣物?

而在制作衣冠的过程中,螺祖和黄帝手下的另外3个人又作了分工,一人做帽,一人做衣服,一人做鞋,而嫘祖本人,则负责提供原料。

嫘祖经常带领妇女们剥树皮,织麻布,还把男人们所猎获的各种兽皮进行加工。这样,过了没多久,许多人的身上就有了衣服和鞋帽。可嫘祖娘娘却由于劳累过度而病倒了。她病的连饭也不想吃,一天比一天消瘦。大伙心中十分的焦急,可又想不出一点好办法。

还是守护在嫘祖身边的几个年轻的女子聪明,她们悄悄地商量一番,何不上山摘一些鲜果给嫘祖娘娘补补身体呢?几个眼明手快的女子一早就进了山,摘了很多的果子,可用嘴一尝,不是涩就是酸,都不可口,直到天黑的时候才突然在前面一片桑林里,发现了几株满树结着雪白的小果的桑树。她们觉得了这回总算找到了美丽的鲜果,就忙着去摘,谁也没顾得去尝一口。而等回到家中以后,用嘴一咬,谁知这果子既咬不烂,又没什么味道。几个女子傻了眼,站在那里发愣。

这时候,造船的共鼓走了过来,问明了情况以后,哈哈便大笑,说:“你们这几个憨女子!现在咱们有火有锅,咬不烂就用水煮嘛!”一下子提醒了几个聪明的女子,她们连忙将白色小果倒进锅中,立即加水加火煮了起来。可煮了好长时间,捞出一个用嘴一咬,还是怎么也咬不烂。大家急得没有办法,有一个女子一气之下,随手拿起一根木棍,插进锅中乱搅,边搅嘴中边说:“看你烂不烂!看你熟不熟!” 搅了一阵,把木棍拉出来一看,只见木棍上到处缠绕着许多像头发丝一样细软的白线。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几个女子闹不明白,赶紧把这个稀奇事告诉了。

远古时的陕北人究竟穿什么样的衣物?

螺祖是一个极其聪明的女发明家。她一听这事,连忙就问这种白色小果是从什么山上,什么树上摘下来的?众女子一一作了回答。嫘祖问完之后,又详细察看了那些缠绕在木棍上的白色细线,脸上露出兴奋的笑容,她十分高兴地对几位女子说:“这不是果子,也不能吃;但却大有用处。你们为黄帝立了一大功劳。”

说来也怪,螺祖自从看到这些白色细线以后,病情竟一天比一天减轻,身体很快就复原了。病好以后,她不顾黄帝的劝阻,带领一群妇女,亲自上山去看究竟。嫘祖在桑树林里观察了好几天,终于弄清了这种白色小果,是由一种肥胖的虫子口吐细丝,绕织而成的,而并不是从树上结出来的。

嫘祖将观察的结果报告了黄帝,并要求黄帝下令,保护陕北黄土高原上的这片桑树林。黄帝同意了嫘祖的要求。自此以后,在嫘祖娘娘的大力倡导下,人们就开始植桑养蚕了。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功在千秋的嫘祖,就尊她为桑蚕娘娘。

远古时的陕北人究竟穿什么样的衣物?

当然,在五千年前的黄土高原上,黄帝部落的妇女们要发现和发明养蚕,也许并不像民间传说所叙述的那么具戏剧性。但我们却仍然深信,当年由黄帝部落治理着的陕北黄土高原,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充满着许多重大发明的时代。我们坚信,这个民间传说的内核所反映的事实,是一种历史的真实。即中华民族丝绸纺织业的源头,在我们陕北黄土高原。它的发明者,是一群聪明无比的高原妇女。而且陕北黄士高原,这样一种四季分明,昼夜温差较大的自然生态环境,也迫使当时的人类在衣物和居室两个方面,比别的地区的人们,做出过更大的努力与贡献。同时,也符合人类文化演进的客观规律。而发明了养蚕这一项事业,则更具有非凡与深刻的意义。

自然,生活中已经有了更多的原料供人们缝制衣物,那么,人类社会中的衣服样式,是不是也有了一些相应的变化呢?情况正是如此。在脱离了早期人类那种“披”“围”“套”等不事缝纫的着衣方式之后,在整个新石器时代里,人们的服装式样,在皮革业与纺织业长足进步的促使下,已经有了许多突飞猛进的革新。人们先是将兽皮或麻布的中央剜一个圆洞,同时在左右两边留出两个伸展胳膊的圆孔,再将前后两片兽皮或布匹用麻线一缝,这样,就出现了一种最早的比较成熟的衣服的样式——背心。

远古时的陕北人究竟穿什么样的衣物?

一般来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凡新石器时代的人们的身上,几乎都少不了这样一件或麻布或兽皮缝制而成的背心。至于这个背心的材质究竟的什么,这自然就要看季节的变化了:冬天着皮衣,夏天着布衣,这在原始人类中也是妇孺皆知的常识。不过,穿着这么一件裸露着长长的两只胳膊的皮毛背心,一进入北方漫长的冬季,仍然会颤抖不止,苦不堪言。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最初的时候,人们仅是将再片零碎的兽皮,像如今的护袖那样,缚裹在两只小胳膊上。大概又过了很久,人们才进一步将这样的护袖延长到与两只胳膊等长的程度,并进而将袖子和背心相连了起来。于是,所谓真正的具有了稳定形式的一种衣服——上衣,就在人类社会中正式宣告诞生了!

远古时的陕北人究竟穿什么样的衣物?

而相对来说,人类社会中保护人身下体的裤子的出现,就要比上衣的发展和演变稍微落后些。在下衣方面,最先出现的衣物形式,就是将一块完整的兽皮,绕着腹部前后一围。如此,自然就把加工过的兽皮围绕成了一件裙子的样式。也许,在整整一个新石器时代里,我们的祖先曾不分男女,人人都穿着这样一件由兽皮或麻布做成的裙子。

不言而喻,人们只穿着这样的下衣来越冬,仍然免不了严寒的袭击。那么,怎样才能使裸露的双脚免遭冷冻之苦呢?聪明的人们又运用自己的才智,发明了一种新奇的着衣形式——打裹腿。将麻布或兽皮割制成窄条,斜绕着一圈一圈地缠裹在自己的小腿肚上,这样,既可以保暖,走起路来也很精神,可以让人们产生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在这个时代里,甚至连人们脚下所穿的鞋子,也往往是用兽皮集成的:将两块小兽皮,分别用麻绳缠缚在两脚上,这自然就是一双最初最早的鞋子了。当然,像鞋子这样的衣物,也首先是在像陕北这样有着漫长严冬的北方地区发展起来。而在一些四季如春的热带地区,人们宁肯赤脚行走 ,也不愿意去发明什么多余的鞋子,难道情况会不是这样吗?

远古时的陕北人究竟穿什么样的衣物?

《生活:陕北居民的衣食住行》是一部讲述陕北人的衣食住行,诸如:陕北人为什么喜欢“一吃饭,三打扮”?陕北人为什么提倡“修路盖桥,辈辈坐朝”的民谚?陕北是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之地?陕北人为什么喜欢住窑洞……陕北是一座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之立体博物馆!

作者丨朱合作;图丨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