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李鸿章和左宗棠三人为何要联手废掉“阿思本舰队”?

lu331707405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阿斯本舰队”,购买这支舰队以及废掉这支舰队的原因又是什么,下面就由我个人来简单描述一下这个“阿斯本舰队”的前因后果。

首先,当时的历史背景是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取得胜利,充分的显示出海军舰队实施海上机动作战的巨大优势,毕竟清朝当时长期实行海禁,在海军力量方面简直是不好描述。面对列强一次又一次从海上入侵成功的局面,创建海军以御外敌被列入清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然而,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清政府重金购买外国近代化舰船的行为并非一帆风顺,反倒是在购舰过程中屡次遭到算计,交了不少学费。一个是“亨利·华尔购舰”事件,另一件则就是题目中所出现的“阿斯本舰队”。

阿斯本舰队

在清军与太平军的作战中,英、法、俄、美等列强为巩固其在华利益和进一步扩大侵略,主动提出了要派兵船助剿太平军。时任晚清海关代理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他极力怂恿清政府购买英国小火轮船及枪炮来增强清军水师的实力。在赫德的积极怂恿下,致使清政府下定决心向英国购买舰船。


1862年2月27日,清政府代表在广州与赫德商议,购买中号舰船三艘,小号舰船四艘以及船上的火药、枪炮器械,定价共计65万两白银,交货期限为一年。并在英国招募舵工、炮手、水手约160余人,以后再添配中国水勇400人,同时准备聘请英国海军管带前来中国训练水勇。其后,赫德又致函在英国休假的中国第一人海关总税务司的李泰国代为办理,并就近在英国招募人员,李泰国也随即向英国政府提出让曾在两次鸦片战争中到华参加海战的海军上校阿斯本为舰队司令,这也就是阿斯本舰队的由来。而此时的英国政府却希望利用这支“中英联合舰队”来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并非由清政府自己统一管辖。


1862年8月30日,英国政府同意了李泰国的提议。很快李泰国就订购了七艘舰船,分别以中国的城市名命名,此后又购买了一艘供应船。原来商议的65万两白银根本就不够用,李泰国又向清政府请求拨款15万两白银,总计费用达到了80万两白银之多。为了使这支舰队全部掌控在英国手中,李泰国和阿斯本这两名英国人决定,舰队人员全部聘请英国人,并在英国招募了舰队官兵600余人。为了避免引起英国国内的压力,对外则谎称此舰队是为清政府缉捕海盗,称之为“中英联合舰队”,并自行设计舰队旗帜。

也就是说清政府自己花钱请外国人帮忙购舰,但整个舰队基本上全是外国人且也不受清政府的统一管辖。这清政府也不是傻子,在1862年10月赫德来京时,才知道订购的舰船已经在制造,便赶忙与赫德研究舰队配备中国官兵等事项。但李泰国为了直接控制这支舰队,无视清政府的存在,竟以中国全权代表的身份于1863年1月16日擅自与阿斯本订立了“合同十三条”,也称“李阿合同”。

合同的内容自然是让阿斯本全权控制此舰队,但清政府的本意则是这支舰队中的外国人用来教中国水勇练枪炮与行驶轮船,并非控制整个舰队,且舰队官兵也不能全是外国人,可李阿两人的“合同十三条”中规定,事事都由阿斯本做主,不需听命于清政府。



无可奈何之下的清政府只能制定“轮船章程五条”来遏制李阿二人的“合同十三条”,轮船章程五条中规定,由清政府选派武官来负责总统,阿斯本只是清政府请来担任“帮同总统”,任期四年,舰队一切事宜由两名总统协商办理,舰队作战应听从驻地的督抚的节制调遣,行兵进止由中国主持,可随时挑选中国人上船练习。

1863年9月18日,阿斯本本人率领整个舰队抵达天津后,对清政府规定的“轮船章程五条”大为不满,李泰国也出尔反尔。于是,二人一起要求清政府同意他们“合同十三条”的无理要求,但清政府又不是三岁小孩,这两人想控制整个舰队的想法也遭到了清政府的断然拒绝。经过反复辩驳,清政府始终不肯放弃舰队的指挥大权,曾国藩、李鸿章等人也坚决反对阿斯本控制此中国舰队的阴谋,曾国藩更是提出,中国人购买的舰队必须完全由中国人指挥,否则不惜一切代价也要解散这支舰队。



当时的清政府在创办近代海军之初,就尝试到了艰难的滋味。一支花巨款打造的舰队竟然悬挂外国国旗,且不受清政府的直接统一管辖,真是令人气愤。

1863年11月2日,清政府以“中国兵权不可假于外人”为由,拒绝了阿斯本的要求,并照会英国政府将舰队解散,全部舰船由英国变卖出售,所得款项交还中国。另外,清政府也承担了阿斯本以及部下等600余人9个月的月薪和回国路费,共计4.75万两白银。1864年,英国政府将最终变卖舰队的57万两白银交还中国,阿斯本舰队事件也终以清政府损失70万两白银的高昂代价而结束。



至于曾国藩、李鸿章等人为何抗议要解散“阿斯本舰队”,这可想而知,一支清政府花重金打造的近代化舰船,目的就是为了抵御外敌入侵。倘若这样一支舰队都不受清政府控制,又谈何增强海防力量,抵御外敌入侵?

解散了这支舰队,不仅粉碎了李泰国阿斯本以及英国殖民者妄想控制整个舰队的阴谋,同时也维护了晚清时期中国军事以及外交的安全,也为之后晚清政府创办海军加强海军力量建设提供了参考意义。

(原创不易,谢绝其他平台创作者抄袭洗稿!)


宇泽历史


首先,提问者的观点是错误的;其次,曾左李三人确实都反对该舰队。因为各位答友对于该舰队的来龙去脉都已经交代清楚了,所以,我只谈谈曾李左三人为何要联手反对“阿斯本舰队”,以及这件事的影响。

(1)“阿斯本舰队”是清廷在“正确”意见下,被英方欺骗而造成

不是曾左李联手废掉“阿斯本舰队”,而是清廷和地方官员一致反对该舰队。无论起初,清廷的奕䜣想将控制权放在由其控制的北洋大臣手中;还是曾国藩、李鸿章控制的湘军、淮军手中,同时,曾国藩还想让左宗棠的楚军水师人员加入,这样,曾李左三人就连成一体。

无论怎样,从清廷到地方都希望将这只舰队控制在中国人的手中,其性质都是中国人购买战舰、雇佣英国军人、为清朝的利益服务。

所以,该舰队的组成是清廷委托地方官员进行谈判而成形的。清廷的主要目的有两个:

其一:“借师助剿”剿杀太平天国。为了让英国雇佣兵有打仗的动力,清廷甚至答应,如果帮助收复南京,可以将三成五的战利品交给英国人。

其二:请英军帮助训练清军形成海战战斗力,让清军学会驾驶造船、使用武器等。如此,就可以提高清军的国防能力,为日后外国入侵者从海上入侵中国做好迎战准备。

当然,第二点不会这么明确地说,但英国人鬼得很,清廷的目的被他们一眼看穿。从而利用操持者奕䜣、两广总督劳崇光等经验不足而造成大错。

(2)我方两大失误,最终坚定了左宗棠用合同约束外国人的思想

我方在购买过程中,过于“迷信”英美法等国的“诚信”。地方政府如此,清廷也是如此,过多地委派英国侵犯中国主权的代言者赫德、李泰国等人。

另外一个失误就是我方毫无技术,连会驾驶轮船的人都没有,更不要说灵活使用战舰上的各种武器,如何使用阵法等更有技术含量的事情了。也就是说,“雇佣军”可以用,但必须要掌握主动权。

因为这件事儿的刺激,曾国藩对建造我国自主的战舰比较用心,而左宗棠更是1864年“阿斯本舰队事件”结束,我国赔了70万两白银买了个教训后,便开始为筹建福州船政局及其马尾造船厂而准备着。

1866年6月25日,左宗棠向清廷递交了《复陈洋务事宜折》,该奏折中就以此事为案例,向清廷指明:自从1839年英国就对中国进行侵略。即使关系好的时候,我们也要注意他们的本性是不会变的。例如阿斯本舰队、亨利·华尔骗舰就是证明。我们只有自主掌握技术,会驾驶、会造船、会指挥才能够避免屡被欺负地境遇,我们才会更安全。

虽然,左宗棠没有看到马尾造船厂开工建设就急急忙忙地前往西北,但是,福建马尾造船厂作为中国近代海军最早的专业造船厂,为我国海军硬件和软件的自我知识积淀都打下了基础。

福州船政局及其马尾造船厂,为现代海军的强大也提供了或多或少的贡献,更为我们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提供了历史动力!


坐古谈今


首先讲一讲“阿思本舰队”,阿思本舰队是中英联合舰队,这支舰队可以说是清朝第一支近现代海军,但只是昙花一现。

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起事,当时清军腐败,太平军一路北上势如破竹,1853年定都南京。

除了太平天国这个内乱,清朝此时还有外患,从1840的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纷纷跑到华夏来谋求利益。


洋人根本不在乎谁来统治华夏,他们只希望在华夏得到他们想要的利益,如果谁给他的利益多,他就支持谁。

洋人曾与太平天国接洽过,毕竟洪秀全打的是上帝的旗号,使洋人对他有天然的好感。但是双方交谈得并不愉快。

在与太平天国接洽时,洋人还在当时华夏的正统——清廷的手中抢夺利益,英法两国组成联军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沙俄、美国又趁火打劫。尤其是沙俄,通过威逼利诱强占了我国大片国土,英法、美等国则获得了更多的权利。


洋人在太平天国那里没有得到的利益,在清廷这里得到了,其次太平天国此时已经在走下坡路了,而且洪秀全等人的表现与洋人心中的上帝有差别,洋人因此倾向于支持清廷,纷纷表示愿意给清廷提供军事援助,尤其是英国,他们希望通过清廷在东方获得更多的权利、利益。

之前的封建政权一直奉行的大陆政策,对海洋的重视度不够高,西方列强的炮舰打开了清朝的国门,上层精英并不是傻子,他们意识到了坚船利炮的厉害,纷纷上奏朝廷,请求朝廷购买洋船、或者聘请洋匠建造舰船。


地方大臣曾国藩主张“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左宗棠也主张“仿造轮船以夺彼族之所恃”。中央的恭亲王奕欣也主张购买洋船镇压太平天国,洋人赫德给咸丰帝吹牛,说如果采用西方舰船,那么剿贼必得利,从长江口到南京只用6天,一天就能攻破南京城。正被太平天国搞得焦头烂额的咸丰帝大喜,立即下圣谕命江苏巡抚薛焕、福州将军文清、两广总督劳崇光迅速筹办购船事宜。

可以大清办事一般都会很坎坷,过了一个多月咸丰帝病逝,之后上层又陷入夺权斗争中,导致购船一事暂时被放下。

清廷将其搁置后,太平天国则来催清廷,李秀成率太平军一路东进,接连攻下宁波、杭州,直逼上海,恭亲王奕欣又得到消息,太平军攻下上海的目的就是想从洋人手中购买火器、轮船。


最后在三方势力的相互促进下,清廷急令恭亲王奕欣筹款向西方购买洋船,具体事情由英国人利泰国操办。

购买经历也是非常坎坷(大清办事一般都很坎坷),这件事慈禧太后、维多利亚女王、英国的首相和各大内阁成员、李泰国、恭亲王奕欣、两广总督劳崇光、曾国藩、李鸿章等人都卷入了这件事。

当时的李鸿章正在上海,他带着淮军保卫了上海,得到了上海士绅的支持,手里有的是钱。

恭亲王奕欣就找到李鸿章,希望李鸿章帮忙出钱,而李鸿章什么事情都是听他老师曾国藩的,这让奕欣很不爽。

1863年4月4日,舰队从英国驶往我国。洋务派内的各方集团都想获得这支舰队的实际使用权,曾国藩集团、左宗棠集团、恭亲王奕欣集团为舰队的控制权进行角逐,李鸿章集团也是全力支持曾国藩的,左宗棠的势力没有其他两个大,真正角逐舰队控制权的是曾国藩与奕欣。


真正让“阿思本舰队”破产的是英国佬,当时我国没有技术,人也不会操作洋船,因此船员、船长都是英国人,舰队司令阿思本还曾参加了两次鸦片战争。

舰队是清廷出钱筹办的,是为清廷办事的,按理说控制权是属于清廷,但是英国佬却要求这支舰队必须挂外国旗帜,由外国人指挥,这个外国人还是清朝海军的司令。

清廷一看,老子花钱,到头来却全是别人的,真当我人傻钱多?各大派也不希望这支舰队的控制权在洋人手里,纷纷挤兑这支舰队,曾国藩、曾国荃纷纷上书,表示南京已经被团团包围,攻克只是时间问题,完全不需要这几艘洋船。

各方势力的妥协下,大清帝国最终白白花了67万两白银,什么都没得到。但清政府也开始了力图自建强大海军抵御外侮之路。


司马长史


严格的说不止曾国藩、李鸿章和左宗棠三人对阿斯本舰队不满,从清廷上下对阿斯本舰队都有很大的意见,因为李泰国这事干的太离谱了,已经远远超过了清廷所能接受的底线。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廷和地方督抚已经能部分正视中外之间的一些差距,不再什么都以天朝上国自居,加上镇压太平天国的需要。因此购买西方先进的武器已经成为共识。

购买阿斯本舰队的本意,是为了尽快攻克南京,消灭太平军,同时也有考虑加强海防,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想法。然而李泰国、驻华公使普鲁斯、英国海军部却把这当作了控制中国海军的好机会,不仅舰队的指挥官是英国海军军官,连士兵也是从皇家海军里招募。

而更为致命的是李泰国私自和阿斯本签订的合同规定:

阿斯本舰队归阿斯本管辖,以后中国所有的西式军舰,都必须交由阿斯本管辖;

阿斯本只执行李泰国转达的中国皇帝命令,李泰国有权决定是否转达这些命令,即阿斯本舰队可以拒绝中国的指挥;
阿斯本舰队所有人员由阿斯本选择聘用;
阿斯本舰队是外国舰队,所以悬挂外国国旗。

假如说当时中国缺乏相应的专业人员,需要聘用外国海员操作还算合理的话,其他的条款则是赤裸裸的把阿斯本舰队变成了中国出钱的英国舰队,也难怪李泰国因为此事而被英国政府授予大英帝国三等男爵勋章了。

但是这样的条款显然清廷不能接受,原本为了阿斯本归属而争吵不休的清廷、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都对此大为不满。奕訢曾经试图和李泰国谈判,将舰队的指挥权归于清政府之下。但是阿斯本则提出最后通牒,表示如果不接受他和李泰国之间的合同,他将解散舰队。加之阿斯本舰队的消息传出以后,法国、美国等国都对英国企图独占中国的态度不满,都表示反对,最后在英国人赫德的主持下,经过谈判,最终决定解散阿斯本舰队。

有些人认为这断送了中国海军的第一次建设,这纯粹是无稽之谈,在整个事件里,李泰国考虑的根本不是为中国建设海军,而是纯粹的为了英国捞取利益,而且干的太过分,最终导致了自己的垮台,这件事里唯一得益的大约就是赫德了。

李泰国

阿斯本舰队中的江苏号北京号与厦门号


不沉的经远


其实“阿思本舰队”最开始是大家争抢的目标,只不过这种明显坑人的生意,清政府实在没法接手了。

先看看阿思本舰队的来历吧。话说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列强们都想在中国谋取最大的利益,控制清政府,其中英国人最急迫。

当时的英国人赫德代理中国海关总税务司,为了帮助大英帝国攫取更大的利益,赫德联系了恭亲王奕欣,推销英国的军舰。

那时候太平天国还在威胁着大清,而且有传言称太平天国准备购买英国人的军舰,清政府于是着急了,赶紧商量着花钱买军舰的事情。


这个事情的最终执行者,是远在英国的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李泰国。李泰国这个人是从小生活在中国的英国人,是个中国通,当时正在英国休养。

(李泰国)

这家伙听到这件事情,异常兴奋。他不顾清政府的意愿,自称清政府的全权代表,不仅超过预算买船组建舰队,还招募了英国皇家海军600多人,更是把舰队的统帅权给了英国人阿思本。

更扯的是,李泰国还签订了相关的协议,这支舰队由英国人阿思本负责,只听从李泰国传递的,直接来自中国皇帝的命令。舰队的一切事务,都由阿思本决定。船员只用洋人,清政府还要负责“发工资”……

这不是摆明了,清政府花钱帮英国人打造了一支舰队吗?还有比这更扯的事情吗?


其实在这期间,曾国藩、李鸿章以及奕䜣,都想着能控制这支舰队,扩充自己的实力,所以清廷内部也是吵吵嚷嚷。

(曾国藩)

这些可好,舰队开过来了,大家发现和自己完全没关系,都受不了了。

于是,清政府最终没有接收这支阿思本舰队,赔偿了几十万两银子的损失,让英国人又把船开回去了……

阿思本舰队事件,不要说曾国藩李鸿章,任何人听了都不会愿意的。英国人想赚钱可以理解,但是你让清政府花钱帮你养一支舰队,太扯了吧。


七追风


其实现在许多人的看法是受课本民族主义的影响,客观来说当时英国人的做法符合西方观点,最关键的分歧是舰队司令的任命,英国人认为应该由懂行的英国职业军人担当,否则是对几百名英国雇佣军人性命的不负责,而清政府认为舰队是我的,必须由我来任命,哪怕这个司令一点不懂海军(这个由太平天国降将丁宇昌任北洋舰队司令可以看出),只要忠于朝廷就成。再清政府是准备拿这只舰队去对付太平天国的,而英国人反对舰队介入中国内战(当年各国都没派兵支援任何一方),只可用于国家防御,这个清政府当然不同意,当时太平天国肆虐,清政府政权都岌岌可危,从财政中挤出巨额资金来搞舰队就是准备用来平叛的,不攻打太平军根本没必要去花钱。

其实当年如果这只舰队建好了,后来甲午战争日本压根没法打赢中国,其它方方面面只要涉及海权的(比如训练出海军人才),这只舰队都可以发挥巨大作用,只是跟英国的战争它们应该会站在英国一方。


我们生而平等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咱们得知道前因后果!

1860年鸦片战争结束后清王朝与列强签订了《北京条约》,当时英国开始维护清王朝对中国的统治,与其说维护,还不如说是英国人的小算盘!


那么在当时,中国的军事力量是相当薄弱的,人家洋枪大炮配置齐全,再看咱们的大清军队,虽然在明朝之前就已经有了火枪,但是并没有全员配置!还在用刀枪棍棒斧钺钩叉。怎么打都不可能战胜!鸦片战争结束以后,英国建议清朝政府组建一只舰队并从英国购买一批战舰,用来针对太平天国,此时的太平军已经打到了长江中下游,用西方的舰队来打压再好不过!

那购买这批战舰需要多少钱呢?据史料记载为六十五万两白银。这还只是购买几只军舰,还要自己建造一些,需要八十万两白银!还要招募几百名军官及水手(都是用英国人)。说到这里其实大家已经是心知肚明了,英国人的算盘做得很好,自己一分钱不花就能得到一批舰队,以后再找个借口跟清王朝闹翻,再把舰队开回英格兰,或者直接用舰队来攻打中国。妙,实在是妙!

然而,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阿思本舰队是用一位英国人名叫舍纳德·阿思本的名字命名的,舰队的军官和水手绝大部分都是英国人!但是建造经费却全部要清王朝来出,那时的清王朝经过内战和外战已经国库空虚,再综上考虑,李鸿章,曾国藩和左宗棠当然要反对。

所以最后,因为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英国和清政府并没有洽谈成功,这件事情就这么不了了之!

其实,我们应该庆幸没有合作,因为黄鼠狼给鸡拜年肯定没安好心。


w印象


如果是归附差不多,自己出钱还没有指挥权力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


乌陵与土明


舰队的司令和清政府对指挥权、用人及花费等各方面皆出现严重分歧,最终双方解除合约。不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三人联手,是三个深入贯彻落实慈禧太后的圣旨的具体行动。他们三个汉人只是棋子,哪有这样的涉外决定权咯。


投资埃塞


强国不是靠买来的!还要有和平环境。中国航母强国似北洋舰队,难于一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