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中丁伟与李云龙经历相似,为何战略眼光却高于李云龙?

《亮剑》里丁伟的经历李云龙怕是比不了的。虽然李云龙是主角,但是丁伟要比李云龙的资历,眼界,能力要高。

首先,丁伟的资历要比李云龙要高。

《亮剑》中丁伟与李云龙经历相似,为何战略眼光却高于李云龙?

丁伟在接手李云龙的新一团之前,曾经坐过一个重要职位,那就是红28团团长。红28团是“南昌起义”所果仅存的2000人后来到了井冈山和“秋收起义”会师后重新组建的班底部队之一。而李云龙起于“黄麻暴动”,后来两人在长征时期,都是团长职务。因此两人成为老战友。而孔捷比李云龙还晚,李云龙手把手教孔捷放的枪。若不是李云龙经常犯错误,孔捷是没机会和李云龙平起平坐的。但从这里也说明了,丁伟“犯错误”也是常事,也是“后进分子”之一。

其次,丁伟是从去延安学习的路上被副总指挥截回来的,而李云龙则不然。

《亮剑》中丁伟与李云龙经历相似,为何战略眼光却高于李云龙?

去延安学习,在抗战时时,很多八路军中高级指战员会被中途调回延安“回炉”。去的是哪里?抗大。抗大大家可以了解一下,刚成立之初,门槛非常高,只有红军师以上的高级干部才有资格参加。那会李云龙和丁伟都没资格。后来抗大”扩招”了,总校共培训了8期干部,创办了12所分校、5所陆军中学和1所附设中学。培养了近万基层军事干部。赵刚这样的投奔延安的热血青年,就是抗大培养出来的。

但是丁伟是1941年冬天去的延安,那会抗大总校已经搬迁到太行军区了,延安有一个抗大3分校。为什么在这个时候,丁伟不就近去上总校,而要去延安上个分校呢?

那是因为1941年10月,八路军工程学校和炮兵团教导营并入第3分校,11月11日,第3分校改称军事学院,专门开始抽掉基层旅团级军事干部,开始培养重兵器、大兵团指挥作战人员。(虽然军队还没有发展到那个阶段,但是已经开始看来人才储备,这和很多发展型公司招聘储备经理是一样的)所以如果丁伟去了延安,再回来是应该可以直接指挥军、师一级作战单位的,条件一成熟,立刻就可能成为军长或者师长。

《亮剑》中丁伟与李云龙经历相似,为何战略眼光却高于李云龙?

这一点在后来,李云龙还是师长时,丁伟就已经提前成为纵队司令得到了印证。应该是1943年,抗大总部回迁之后,丁伟差不多和陈赓同时期回去深造的,深造完就去了东北。不过因为丁伟不是主角,没有提而已。

但是由于日寇开始扫荡,严重缺乏基层军事干部,丁伟被副总指挥截回来了。从此和李云龙混到一起喝酒吹牛了。

再次,副总指挥把丁伟放在晋西北,实际上是有战略上的考量的。

因为李云龙会打仗但是更会闯祸,喜欢战场抗命,喜欢自己搞突击队,任意妄为。没法指挥全局作战,而孔捷虽然能打硬仗、恶仗,但人送外号“孔二愣子”,执行力没得说,但缺乏战场主动性。所以也没法指望他指挥全局作战。

在困难时期,和上级联络不畅,这时候就需要有一个有大局观的人在这里坐镇,碰到突发事件的时候,大家要抱成一团,不能各自为战。所以丁伟放在这里就特别合适。他提出了“晋西北铁三角”,三个团协防,互动,相互支援。

这为后来李云龙攻打平安县,解决了阻援问题。

而当时李云龙的表现,实际上还是比较鲁莽的,通讯兵问他要不要通知友邻部队,李云龙大手一挥,”不用,我吃肉,你们爱爱来不来。”听起来很提气,但是从战略战术上讲,若不是整个山西不分国共大家都替你阻援,怕是平安县城没打下来,自己独立团迟早被援军给吃了。

所以在战略意识上,李云龙和丁伟高下立判。

最后,理论上丁伟是“晋西北”铁三角中唯一一个有条件(有文化)和机会(受到上级重视)走“文官路线”的。

《亮剑》中丁伟与李云龙经历相似,为何战略眼光却高于李云龙?

李云龙私塾肄业,䌩匠出身;孔捷农民出身,文盲一个。但是电视剧并没有交代丁伟的出身 但是丁伟在和李云龙岳父交谈的时候,说话的水平,透露出来的都是书卷气。他不但可以和田墨轩这种文人沟通顺畅,而且能够接受他的不同观点,并引起思考。这说明丁伟身上是有一定的教育背景的。所以至少是受过中等及以上教育的。

只不过是丁伟能够放得下身份和李云龙混在一起而已。就和赵刚能和李云龙混在一起的原因是一样的。就是首先有本事,李云龙看得起;其次能喝酒,能吹牛,没有知识分子酸腐气,和李云龙臭味相投。

丁伟早先出身总司令的班底部队;后来得副指挥赏识;又在东北林总手下屡立战功。像他这样有复杂背景的人,在历史上还真不多。但是他并非是那种投机型人物,他是有实实在在的战略眼光的,这和李云龙天生会看地图,会打仗一样,应该属于“天赋”。

所以和平时期,他和李云龙、孔捷走出了不同的道路,最终做了北京军区的参谋长。

《亮剑》中丁伟与李云龙经历相似,为何战略眼光却高于李云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