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徐州市沿湖農場,曾經知青上山下鄉的村莊,未來徐州後花園

徐州市銅山區國營沿湖農場,成立於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是由國家農墾系統成立的,在上個世紀50年代以前,這裡水災成患,這裡緊靠京杭大運河,附近就是微山湖,這片區域十年九澇,上個世紀50年代,這裡就是一片汪洋,在政府和民眾的齊心協力下,徹底治理了洪水,建立了環湖大堤,加上歷史上常年的湖水衝擊,這裡土地肥沃,萬畝良田,加上季節四季分明,適合種植大豆,水稻等農作物。

農場距離徐州市約20多公里,但直到上個世紀70年代才通公交線路,在這之前的交通相當不便,上個世紀的60年代,一場知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活動轟轟烈烈的展開,當時這裡的各種條件相比周邊公社還是不錯的,整個國營沿湖農場接收了幾百人的知情,他們大多來自徐州市區的高中畢業生,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來到這裡紮根落戶,還有來自南京、天津等地的知識青年,剛來時很多人年齡不到20歲,大家都抱定將青春歲月奉獻在這片土地上,當時的居住環境,生活環境並不是很好,但是村莊裡也盡力為大家提供最好的生活居住條件。

行走在徐州市沿湖農場,曾經知青上山下鄉的村莊,未來徐州後花園

剛來農村插隊時,很多知識青年之前並沒有在農村生活過的經歷,對這裡的一切感到好奇和陌生,隨著生活的開始,各種意想不到的困難也將面臨,當年農村和城市的生活差別還是很大的,在城市裡生活慣了的知青們,來到陌生的環境,首先要面對基本的生存,包括衣食住行,都要自己動手,記得當年很多知青剛來時,住在農村由磨坊和牛棚改建的住房中,這在當時的居住條件已經很不錯了,那都是普遍住的茅草房。

艱苦的考驗逐漸來臨,那個時候出工都是公分制,一天幾個工分,一年下來的收入也就10多元,米、面、糧、油、布料都是按票領取,很多年輕人也是入不敷出,就像現在的月光族,好在村民比較善良,很多村民在默默的幫助這些年輕的知青,就把他們當成自己的兒女一樣。

艱苦的歲月也磨練了知青的意志,很多知青都是高中畢業生,文化水平也相對較高,當時農村教育相對落後,很多知識青年被選拔進修後擔任中小學老師,我的小學中學老師就有多名是知識青年出身,雖然經過了40多年,但當年在教室裡這些年輕老師的教學情景依然縈繞在眼前。

行走在徐州市沿湖農場,曾經知青上山下鄉的村莊,未來徐州後花園

相對艱苦的生活環境和條件,並沒有使這些知識青年退縮,很多人在此成家立業,生兒育女,記得前些年還有69年建成的房屋,當年專門為這些知識青年和工作人員居住,隨著新農村建設的開始,這些房屋逐漸被拆除。

70年代以後,大規模的知識青年回城,很多知識青年逐漸攜家帶口又返回城裡,也有少數的知識青年徹底在此紮根落戶,成為新型的農村人。

行走在沿湖農場的村落,很難再見到昔日知青,很多留下來的知青到了退休也先後回城了,留下的只是老年人的口口相傳和當年知青生活的奇聞趣事。

行走在徐州市沿湖農場,曾經知青上山下鄉的村莊,未來徐州後花園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這裡也早已改變了模樣,現在這裡已經屬於徐州的一個區,教師工作人員的生活待遇都和市區差不多,普通民眾退休後還可以享受不錯的退休待遇,上個世紀很多回城的知識青年,由於在農村生活很長時間,也有不少人回去以後遇到了這樣那樣的困難,也有很多知識青年經過農村的鍛鍊,進入院校深造,成為社會的棟樑,現在這些當年的知青也早已退休。

記得前些年,不過沿湖農場場部,看到停了很多大客車,還有大幅的紅色標語,就是這些青年回城後故地重遊,青春年少時離開父母,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的改造,如今早已到退休年齡,在城市安度晚年,只是不知道這些知青如今的生活現狀如何。

行走在徐州市沿湖農場,曾經知青上山下鄉的村莊,未來徐州後花園

如今的沿湖農場,由於距離市區較近,很多村莊都成為了空心村,年輕人都在市區打工,很多人升學進修最後也都落戶在市區,走在村莊的小路,很難再見到一些年輕人,留下來的大都是老年人,不知道若干年之後,這裡會變得怎樣。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現在城市裡的退休人員,很多想在農村尋找一片清靜之地,安度晚年,農村的年輕人需要拼搏,需要事業,到大城市尋找最有發展前途的事業,也許不久的將來,這裡會成為徐州的又一個後花園。

本文由雪松隨意行原創,如果喜歡,敬請關注,以後會有更多精彩內容奉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