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蚨园之鲍叔牙——成语“管鲍之交”背后的秘密,到底谁最厉害?

天蚨园之鲍叔牙——成语“管鲍之交”背后的秘密,到底谁最厉害?

天蚨园会议室

嵩山天蚨园位于登封少室山清澈崖下,占地60余亩,黛瓦白墙,茂林修竹,古朴秀丽,环境幽美,宛如世外桃源。非常适合研学旅行、企业培训、旅游接待、团体聚会、禅修辟谷、书画写生、丹道修真、道医养生等活动。历史上 、 、 、 、 等均在此隐居耕读,号称天蚨园五友。天蚨园是嵩山的“隆中”,坐标对比史上之春秋孔夫子杏坛、战国鬼谷子道场、隋唐文中子龙门等。蚨子学堂是以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稷下学宫”概念建立的一个国学讲堂,追慕春秋古风,学习吸收春秋战国“士”的精神,蚨子学堂所教乃大人之学,定位为实学。追求真才实学,修炼雄才大略。不袖手空谈心性,也不沉迷逐物异化。凭盛德立命,以大业安身。

今天讲讲鲍叔牙举荐管仲 桓公有“三问”而鲍叔牙只用“一问”反驳,鲍叔牙一手托起管仲,为何管仲至死不推荐鲍叔牙,真相让人感动

鲍叔牙(公元前723年或公元前716年-前644年)姒姓,鲍氏,名叔牙。颍上(今属安徽)人。春秋时期齐国大夫。

早年辅助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齐襄公十二年(公元前686年)协助公子小白夺得国君之位,并推荐管仲为相。齐桓公三十年(公元前656年),参与"召陵之盟"使诸国尊齐王霸主。齐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鲍叔牙称相,并在不久后病逝。

在鲍叔牙的协助下,在齐国顺利实行了他的治国之道。鲍叔牙为政重教化,使齐国迅速由乱转治,由弱变强,齐桓公也成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天蚨园之鲍叔牙——成语“管鲍之交”背后的秘密,到底谁最厉害?

鲍叔牙像

周文王三子叔鲜食邑于管(郑州市管城区),便有了管氏。可惜管叔鲜不学好,发动了“三监之乱”,最后弄了个身死国灭,管国被废后,周成王十一年迁管叔鲜子辈为纶邑大夫,“纶国”是夏代方国,在登封西郊天蚨园一带,这儿正是“颍水上游”、颍水之源。

春秋时期,这一支管氏显名于齐国,管至父一度做到了大夫的位置。管仲年轻的时候,除了满腹经纶别无长物,为寻求发展,便追随叔父来到临淄。

杞国公子姒敬叔出仕齐国,食邑于鲍(山东历城),他就是鲍叔牙的老爸。鲍叔牙有个小嗜好,爱吃海鲜,特别是“九孔螺”,后来,大家就称这玩意儿为“鲍鱼”。

不知道他俩是怎么认识的,反正“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关系那叫一个铁。

天蚨园之鲍叔牙——成语“管鲍之交”背后的秘密,到底谁最厉害?

流亡初期

齐僖公九年或齐僖公十六年(公元前723年或公元前716年),鲍叔牙生于齐国,是春秋时代齐国大夫鲍敬叔的儿子,管仲的好朋友。早期管仲贫困,鲍叔牙时常接济他。鲍叔牙不愿出仕,后来在管仲劝说下,鲍叔牙选择辅助公子小白。

齐襄公元年(公元前697年),齐襄公即位后,荒淫无道,随意诛杀,人人自危,纷逃国外。公子纠由管仲、召忽二人辅佐逃往鲁国;公子小白则由鲍叔牙辅佐逃往莒国。

齐襄公十二年(公元前686年)齐国内乱,流亡在外的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想回国争当齐国国君。鲍叔牙十分着急,力劝小白快速回国,并亲自为小白驾车,日夜兼程赶往齐国边,却被埋伏的管仲一箭射中小白身上的铜制衣带钩,小白趁势诈死,骗过了管仲,麻痹了鲁军,兼程直入临淄,赖高傒等重臣的拥戴,得立为国君,是为齐桓公。鲁庄公方率鲁军护送公子纠行至乾时(今临淄区西境)地方,齐桓公亲自率军迎战,大败鲁军,并尽夺鲁国汶阳之地。

天蚨园之鲍叔牙——成语“管鲍之交”背后的秘密,到底谁最厉害?

推荐管仲

齐襄公十二年(公元前686年),齐桓公打败公子纠,稳定局面,开始治理齐国。这个时候他想任用一直追随自己的师傅鲍叔牙为齐相。鲍叔牙拒绝了,并推荐当年差点要了齐桓公性命的管仲为齐相,称只有管仲才能让齐国称霸,于是欺骗鲁庄公说要杀管仲,成功将管仲从鲁国救出。于是齐桓公封管仲为相国,鲍叔牙为大谏。

天蚨园之鲍叔牙——成语“管鲍之交”背后的秘密,到底谁最厉害?

辅齐称霸

齐桓公二年(公元前684年)年正月,鲍叔牙领兵侵入鲁境。鲁庄公暂时避开齐军锋芒,撤退到有利于反攻的地方--长勺(今莱芜苗山镇)。由于干时之战的胜利,鲍叔牙以下将士都轻视鲁军,认为不堪一击,结果大败。

为雪长勺之战之耻,鲍叔牙提议与宋国一起攻打鲁国,同年六月,齐军、宋军深入到郎地驻扎。公子偃说:"宋国军队纪律涣散,是能够打败的。宋军一败,齐军必定退回。请攻击宋军。"庄公不答应。公子偃私自带兵从城西门偷偷出去,让兵马披上虎皮先进攻宋军。庄公闻知,只好率大军跟随公子偃出战,在乘丘将宋国军队打得大败。鲍叔牙带领齐国军队撤回。

齐桓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64年),齐国攻打山戎,鲍叔牙随军。次年六月,伐山戎胜利。

齐桓公三十年(公元前656年)春,鲍叔牙随齐桓公率领齐、鲁、宋、陈、卫、郑、许、曹等八国联军先对楚国的盟国蔡国实行军事行动;接着,齐桓公率大军联合进攻楚国。两者相持不下,通过外交谈判,楚国答应遵守诸侯的本分,恢复向周天子纳贡。于是齐桓公和各小国诸侯共同与楚国在召陵订立盟约,互相结盟,各自退兵,史称"召陵之盟"。

天蚨园之鲍叔牙——成语“管鲍之交”背后的秘密,到底谁最厉害?

晚年称相

齐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管仲将死,齐桓公想要将相国位传给鲍叔牙,但管仲认为太过他刚直容易得罪主上。 所以齐桓公让公孙隰朋称相。一月后,公孙隰朋逝世,齐桓公坚持让鲍叔牙称相,鲍叔牙说称相可以,但是必须辞去易牙、开方、竖刁三人。齐桓公照做了,但一段时间过后,齐桓公想念易牙、开方、竖刁三人,又把他们征召回来。不久,鲍叔牙因此抑郁而终。鲍叔牙死后,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多数是著名的大夫。


天蚨园之鲍叔牙——成语“管鲍之交”背后的秘密,到底谁最厉害?

鲍叔牙和管仲

政治成就

知人善用

鲍叔牙在为齐桓公夺得王位后,拒绝了相位,并推荐了管仲,称只有管仲能让齐桓公称霸,让管仲称相,成就了齐桓公的霸业。

鲍叔牙为大谏,考察官吏当中表现好的人,委派曼子考察非官吏和种田者当中表现好的人,委派高子考察工匠和商人当中表现好的人,委派国子管理讼狱,隰朋管理东方各国的事务,宾胥无管理西方各国的事务,弗郑管理住宅。

在管仲死后,鲍叔牙坚持让齐桓公辞退竖刁、易牙、开方三个奸臣果然使齐国由盛转衰。

官吏选拔

鲍叔牙管理大夫的选拔,对于劝勉国事,有功无过的,举为上等。从政,治绩属第二位;田野土地又多不荒废,办案严肃不骄的,属于其次。劝勉国事,有功而亦有过;从政,虽有治绩而无能力,野原又多荒废,办案骄傲轻忽,行此三者,属于下等。派曼子管理贵人之子的选拔,对于外出不邪僻,居处不奢华,能友爱青年和长辈的,举为上等;具备上述两个条件的,属于其次;具备一条的,属于下等。士,立身谦恭,敬重老人、官长,交游不失礼节,行此三者,举为上等;具备上述两个条件,属于其次;具有一条,属于下等。种田者,非常出力,顺于父兄,而且多服其劳,有此三者举为上等;有两条的,属于次等;具有一条,属于下等。派高子管理工匠、商人的选拔,顺于父兄,事长养老,接受任务能严肃对待,有此三条,举为上等;有两条的,属于次等;只有一条,属于下等。还委派国子按情节判断刑狱。三位大夫的选拔举荐工作做完以后,命令县去执行。管仲要进一步与被选拔举荐的人谈话,然后上报与国君见面,终年如此,由国君举用。

天蚨园之鲍叔牙——成语“管鲍之交”背后的秘密,到底谁最厉害?

外交主张

鲍叔牙的外交主张,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帜,以诸侯长的身份,挟天子以伐不敬。

鲍叔牙处的时代正是列国并峙,互相征战不休。当时在黄河下游比较活跃的大国有齐、鲁、郑、宋、卫;小国有邢、遂、谭、纪、杞。大国又分两派,一派是郑、齐、鲁,一派是宋、卫。小国也附属在各个大国一边。两派的力量以郑、齐、鲁为强。由于郑国发生内乱,渐渐中衰,齐国慢慢强大,逐渐成了各国的霸主。

此时,边境的各族也都发展起来。北方的狄人开始南下,成为中原各国的严重威胁。西方的戎人也开始东进,戎国经常侵犯鲁国和曹国,北戎又侵犯郑国,山戎又进攻燕国,伊洛之戎又进攻周王室。而南方的蛮人也跃跃欲试,想要北上。鲍叔牙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帜,统一中原势力抵抗外来民族。

天蚨园之鲍叔牙——成语“管鲍之交”背后的秘密,到底谁最厉害?

轶事典故

管鲍之交

起初,管仲和鲍叔牙合伙做买卖。管仲家里穷,出的本钱没有鲍叔牙多,可是到分红的时候,他却要多拿。鲍叔牙手下的人都很不高兴,骂管仲贪婪。鲍叔牙却解释说:"他哪里是贪这几个钱呢?他家生活困难,是我自愿让给他。"有好几次,管仲帮鲍叔牙出主意办事,反而把事情办砸了,鲍叔牙也不生气,还安慰管仲,说:"事情办不成,不是因为你的主意不好,而是因为时机不好,你别介意。"管仲曾经做了三次官,但是每次都被罢免,鲍叔牙认为不是管仲没有才能,而是因为管仲没有碰到赏识他的人。管仲曾经带兵打仗,进攻的时候他躲在后面,退却的时候他却跑在最前面。手下的士兵全都瞧不起他,不愿再跟他去打仗。鲍叔牙却说:"管仲家里有老母亲,他保护自己是为了侍奉母亲,并不真是怕死。"鲍叔牙替管仲辩护,极力掩盖管仲的缺点,完全是为了爱惜管仲这个人才。管仲听到这些话,非常感动,叹口气说;"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牙啊!"管仲和鲍叔牙就这样结成了生死之交。

天蚨园之鲍叔牙——成语“管鲍之交”背后的秘密,到底谁最厉害?

鲍鱼之名

鲍叔牙说人生有两大快事:"一为食盾鱼,二为饮玲珑。"这里的盾鱼就是鲍鱼,因为鲍叔牙爱吃。所以后来人们称盾鱼为鲍鱼,鲍鱼之名就是这样来的。"

勿忘在莒

公元前667年,郑国与齐国结盟,回国后,桓公、管仲、鲍叔牙、宁戚四人曾在一起饮酒,饮到高兴时,桓公对鲍叔说:"为什么不给我祝酒?"鲍叔捧杯而起说:"希望您别忘记流亡在莒国的时候,希望管仲别忘记被绑在鲁国的时候,希望宁戚别忘记车下喂牛的时候。"桓公离席再拜说:"我和两位大夫能够不忘记您的忠告,国家就一定没有危险了。"

天蚨园之鲍叔牙——成语“管鲍之交”背后的秘密,到底谁最厉害?

齐国都城临淄复原图

推荐管仲

齐襄公十二年(公元前686年),齐桓公打败公子纠,稳定局面,开始治理齐国。这个时候他想任用一直追随自己的师傅鲍叔牙为齐相。对此,鲍叔牙做了两件事,一为将管仲从鲁国手里救出来;二是婉拒齐相之位,反而推荐当年差点要了齐桓公性命的管仲为齐相。鲍叔牙深怕鲁国因向齐国谢罪而杀害管仲,便暗地送信给鲁国说:"管仲是齐国国君的死仇,齐国国君必要亲手杀死他。"鲁国新败,只得囚送管仲回齐国。小白做了国君,念念不忘一箭之仇,日夜想杀管仲。鲍叔牙先去见桓公贺喜说:"管仲天下奇才,齐国得到他,岂不可贺。"桓公切齿道:"我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焉能用他!"叔牙正色劝说道:"难得的是臣下忠于其主啊,如果你重用了管仲,以他的加倍忠心和才能,可以替你射得天下,岂射钩可比呢?"桓公点点头说:"好吧,我暂且听你的话,先不杀他"。

齐桓公欲拜叔牙为相,鲍叔牙诚恳地辞谢说:"主公如果只想管理好齐国,有高傒和我就够了。如想建树王霸天下的不世功业,那非用管仲不可!"齐桓公问:"为什么一定要用他做宰相呢?"鲍叔牙说:"以我与管仲相比,我有五点是不如他的:宽厚仁慈,能安抚百姓,这我不如他;治理国家,能抓住根本,我不如他;忠信可结于诸侯,我不如他;能给国家制定规范和礼仪,我不如他;能站在军门前指挥练武,使将士勇气倍增,我更不如他。管仲有了这五个强项,所以要是他当宰相的话,一定可以使齐国很快强盛起来。"桓公沉吟说:"那我得先试探一下他的学问再说。"叔牙摇摇头,进言说:"非常的人,必须以非常的礼节相待才行,天下的人知道主公尊贤礼士,不计私怨,会有更多的人来齐国效忠尽智!"齐桓公恍然大喜,即命人择定吉日良辰,用"郊迎"的大礼,亲自迎接管仲并同车进城。桓公与管仲一连谈论三日三夜,句句投机,即拜管仲为相国,且尊称为"仲父"。

天蚨园之鲍叔牙——成语“管鲍之交”背后的秘密,到底谁最厉害?

过于刚正

齐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管仲病了,齐桓公去慰问,说:"仲父, 你老的病不好说啦。我不能再瞒着你老啦,就直说吧。如 果病情继续恶化,我该找谁接你的班,掌管国务?"管仲说:"你打算交给谁?"齐桓公说出了鲍叔牙的名字。管仲说:"不行。鲍叔牙为人廉洁,做清官可以,做宰相不行。能力比他低的,他不放在眼里,谁犯错误,他知道了,终身不忘。他掌管国务,不当和事佬,上不讨好君心,下不迎合民意。这样下去,要不了多久,就会得罪你啦!"并让齐桓公远离易牙、开方、竖刁三人。鲍叔牙听后笑说管仲说得正确,他这样是为国不对朋友有私心。后来管仲逝世,齐桓公听从他的遗言,让公孙隰朋称相。一月后,公孙隰朋逝世,齐桓公坚持让鲍叔牙称相,鲍叔牙说称相可以,但是必须辞去易牙、开方、竖刁三人。齐桓公照做了,但一段时间过后,齐桓公想念易牙、开方、竖刁三人,又把他们征召回来。不久,鲍叔牙因此抑郁而终。

天蚨园之鲍叔牙——成语“管鲍之交”背后的秘密,到底谁最厉害?

位于管仲公园内的管鲍祠

鲍叔牙墓

鲍叔牙墓位于济南市历城区济钢新村内,是济南市政府于1995年12月20日公布的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鲍叔牙墓共有两层,均用采自鲍山的山石铺砌地面。第一层东侧立一石碑,上书"鲍叔牙墓"。墓上下两层之间的台阶正中间,有一"双龙戏珠"石雕。圆形封土堆位于该墓第二层正中,直径约10余米,高约4.5米,长满了杂草。墓前有石碑一尊,上书"齐大夫鲍叔牙墓"。碑前有石供桌,左右各自分立一只石刻狻猊。石碑的背面有关鲍叔牙的简介说明。

天蚨园之鲍叔牙——成语“管鲍之交”背后的秘密,到底谁最厉害?

扩展阅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