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是起源于黄梅吗?为什么叫黄梅戏?

言午求真


小编要问:安庆黄梅戏是起源于湖北黄梅吗?为什么叫黄梅戏?我来告诉你。

安庆地方戏叫“黄梅戏”,是用了"黄梅"二字。但不是借用黄梅县的大名,更不是起源于湖北黄梅县的。

它之所以叫“黄梅戏”,是往年在黄梅雨季,也是安庆地区釆茶季节,安庆桐、怀、潜三县乡下人,大概是因为不能下地干活了,为了打发农闲,凑在一起要么打牌玩,要么哼起了自古以来,流行在安庆地区的采茶调来取乐。因为这种釆茶调很好唱也很好听,容易学,于是唱的人就多了起来。唱的时间也就不局限在黄梅雨季了,到了过年过节的时候,也要搭台来唱唱、乐乐。地点也不局限于桐、怀、潜三县了,从而扩大到整个安庆地区。曲调名称也不仅仅是采茶调了,什么蓝桥会、补背褡、打猪草、闹花灯的都有。

安庆人为了统一这些曲调、戏调的名称,考虑到这些曲调开始唱在“黄梅时节",也有唱在安庆怀宁黄梅山下的。就釆用了“黄梅”二字来统一这些曲调的名称,统一称为黄梅调或黄梅戏。这就是安庆地方戏为什么要叫做“黄梅戏"的由来,也是黄梅戏发源于安庆的有力证明和不争的事实。

由于安庆黄梅戏解放前、后,在艺人严凤英、王少舫、潘璟琍等人的努力下,逐渐小有名气了,并从乡下唱到城里。当时安庆吴樾街附近有个民众剧院,就是专门演唱黄梅戏用的。安庆黄梅戏,一九五一年还参加过赴朝慰问团到朝鲜慰问志愿军。后来又进京汇演,并得到毛主席和党中央领导的赞赏。从而一举成名,享誉中外。

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安庆黄梅戏出名了,引起了一些争名夺利者的觊觎。忽然有人觉得“黄梅戏”有名可争有利可图,想来揩油儿了。黄梅人便首当其冲,就在“黄梅”二字上作文章。开始只是认为:既然叫黄梅戏,该是我黄梅县的了。于是就牵强附会地把安庆黄梅戏说成是起源于湖北黄梅县的。

如此强词夺理,真是令人匪夷所思。尽管这是无稽之谈,但黄梅人一直乐此不疲,喋喋不休地争说:“黄梅戏”当然是起源于黄梅县的了。要是安庆的,为什么不叫“安庆戏"而叫“黄梅戏"呢?聪明的黄梅人又发现黄梅戏是由釆茶调演绎而来的。于是又说黄梅县的釆茶调在唐代就有了,是我黄梅县的采茶调传到安庆去的。这种有理无理强占三分理的推断,真叫人哭笑不得。

试问:因为你县名叫黄梅,“黄梅”二字就是你们县的专有特权了?那么“黄梅季节"中的“黄梅"呢?安庆怀宁“黄梅山"的“黄梅"呢?安庆地方戏为什么不能根据“黄梅季节”中的“黄梅”或“黄梅山”中的“黄梅”把安庆地方戏叫“黄梅戏"呢?若是这样说,那么“花鼓戏”呢?该是花鼓县的了。河北"棒子戏",该是棒子县的了。“实在叫人啼笑皆非,不可思议。

黄梅县人知道,光凭这两点来证明黄梅戏发源于黄梅县,还沒有多大说服力。于是就时时寻找机会,寻求更有力的佐证,来把安庆黄梅戏说是湖北黄梅县的。终于等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一九五八年四月,毛主席和中央其他领导人到湖北视察工作,住在武昌东湖宾馆。湖北人知道毛主席曾在北京看过安徽安庆的黄梅戏《天仙配》,并赞扬了安庆黄梅戏和演员严凤英。于是,湖北省委觉得要想争黄梅戏发源地,这次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便找来黄梅县的土戏班子,在洪山礼堂演《过界岭》给毛主席看,并对毛主席说:这是黄梅戏。企图想得到毛主席的赞赏,让黄梅县的黄梅戏名正言顺。毛主席看过黄梅县演的《过界岭》后,并不认可是黄梅戏,还告诫黄梅人说:“你们黄梅人还是演自己的土戏好。”毛主席在这里不说黄梅县演的《过界岭》是黄梅戏,而是说土戏,明白人一看该知道了。

正因为毛主席不认可《过界岭》是黄梅戏,也不认可湖北有黄梅戏。回到住处,想起湖北黄梅县演的《过界岭》也称黄梅戏,怎么与安徽在北京汇演的《天仙配》的唱腔根本不一样?便产生了疑问。就问湖北省委:“黄梅戏怎么跑到安徽去了?”湖北省委一时语塞,还是省委副秘书长梅白灵机一动回答说:“是大水冲到安徽去的。”毛主席听了这种莫名其妙的回答,不以为然地哼了一声。“噢,是大水冲去的。”于是从此以后,黄梅人就在梅白的这句无根据的谎言上做文章、设伪证。千方百计要把安庆黄梅戏说成是发源于湖北黄梅县的。

一九五八年九月,毛主席来安徽视察,住在稻香楼宾馆。大概想到了湖北黄梅县演《过界岭》也称是黄梅戏的事不妥。便对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说:“黄梅戏出在安徽。”毛主席还赞扬了严凤英是个出色的演员。还反问安徽省委:“严凤英祖籍是湖北人嘛。”从这里不难得出,毛主席肯定黄梅戏是安徽的,湖北没有黄梅戏,黄梅县演的《过界岭》不是黄梅戏,只是本县的一曲土戏。只有安徽进京汇演的《天仙配》才是正宗的黄梅戏。安徽安庆是黄梅戏之乡,黄梅戏生根、开花、结果都在安徽安庆,这是不争的事实。

可黄梅人就是不知趣。硬是借着梅白“是大水冲到安徽去的”一句莫须有的谎言,杜撰出一些莫名其妙的理由来,说明安庆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如:一是借梅白的话杜撰出,在发大水时,黄梅县一对夫妻逃荒到安庆,把黄梅县的釆茶调带到安庆了,而安庆的黄梅戏就是在黄梅县的釆茶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二是认为安庆地方戏为什么不叫安庆戏而叫黄梅戏,就是因为是起源于黄梅县的才叫黄梅戏。三是说黄梅人桂林西在安庆当领导时扶持了安庆黄梅戏。……谎谬的伪证太多了,不必一一去列举了。其实这几条都不值得一驳。一说发大水黄梅人逃荒到安庆,把黄梅县的釆茶调带到安庆了。往年发大水,首当受灾的是沿江低洼的安庆地区,黄梅县比安庆地势高,发大水受不了灾,黄梅人为啥要到灾区逃荒呢?再说釆茶调是黄梅县带到安庆的,人们不禁要问,难道釆茶调也是黄梅县特有的?孰不知安庆早在汉代就有釆茶调流传了。黄梅戏是从安庆地区釆茶调基础上演绎而来的,不是从黄梅县传入的。二是要问安庆地方戏为什么不叫安庆戏而叫黄梅戏?前面己经说得很清楚了,不再哆嗦了。至如说是黄梅人桂林西来扶持安庆的黄梅戏,更是无稽之谈。

人们不禁要问?黄梅人为什么如此偏执地要来绑架安庆的黄梅戏呢?是对安庆黄梅戏的钟爱吗?是因为跟你们县同一个名字,就来胡搅蛮缠吗?真正目的何在,不言自明。

我看,用心良苦的小编,也就不必在此明知故问,借《今日头条》来掀起讨论黄梅戏是发源于湖北黄梅县的热潮了。

顺便劝告黄梅人。你们若是把黄梅县的土戏跟县名联系起来叫黄梅戏,倒也无可厚非,但这只是你湖北黄梅县的黄梅戏,跟安庆黄梅戏没有牵连。二是黄梅县的土戏起源于黄梅县的釆茶调也算合理。但安庆黄梅戏不是起源于黄梅县的采茶调,安庆黄梅戏是起始于安庆釆茶山区的釆茶调,安庆的釆茶调比黄梅县的采茶调流行得早。

如果执迷不悟非得把黄梅县的土戏跟安庆黄梅戏绑架在一起,混淆视听,以求一逞,怕是徒劳,也为世人所不齿。

还顺便提醒一下:

最近有人拼凑出一张模糊不清的照片。毛主席穿着单衣,接见穿着厚衣且东张西望的一群人。这张合影明鲜是拼凑且捏造的。发布此照片的人,是企图暗示是毛主席接见过演《过界岭》的演员,想来证明《过界岭》是黄梅戏。(如果《过界岭》是黄梅戏,那就更好说黄梅戏发源于黄梅县的了。)

不过,做法太拙劣了。

又有人通过增删篡改一九五八年四月毛主席看过《过界岭》之后的讲话,并重新打印出来。还附言:“不用解释,楼主难道比国务院还权威。”(其目的是想暗示:国务院有资料记载了黄梅戏是大水从湖北冲到安徽的,黄梅戏当然起源于湖北黄梅。)

更有人借《头条》视屏发布一个演员在唱戏的画面。目的不是叫人欣赏唱戏,重在画面空间大写特写:“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釆茶戏,起源于湖北黄梅。”(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借题发挥。为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作宣传。)带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个演员唱腔是地地道道的安庆腔,不是湖北黄梅县腔,怎么证明黄梅戏原名黄梅调,起源于湖北黄梅呢?

还有人在《悟空问答》栏多次设问答题:“安庆人为什么想让黄梅县划到安庆来?”这个问题明鲜不是安庆人提出的。安庆人怕黄梅人,俗话说:“天上有个九头鸟,地上有个湖北佬。九个湖北佬,抵不上一个黄梅佬。”想把黄梅县划到安庆来,倒是黄梅县人梦寐以求的事。这样,不就更成全了黄梅戏发源于黄梅县发展壮大于安庆之说了。(奉劝黄梅人不要数典忘祖,湖北不比安徽差,为什么为了争黄梅戏的发源地就不惜离开湖北呢?)

以上这些荒诞不经的提法、做法,到底为什么呢?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该可以休了。再演下去,更为世人所不齿。


言午求真


首先,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豫剧、评剧并称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在2006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不过题主这个问题的争议,到现在也还是存在的。但目前公认的说法是“起源于黄梅县,发展于安徽”。

黄梅戏的老调采用的方言确确实实是黄梅方言,起源于黄梅县孔垅堂铺,只是黄梅地里形式以及自然灾害的因素,向安徽安庆一带流传,壮大确实在安庆一带,建国后安庆的曲艺人淡化了黄梅的方言,更多采用本地方言,但是不难看出黄梅话的影子。

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安徽在壮大黄梅戏的功劳,很多黄梅戏的大师都是安徽人,虽然黄梅戏被叫黄梅戏,也不是说黄梅戏发源地是湖北省黄梅县就是夺取了安徽发扬黄梅戏的功劳,我们不能去否定起源。

既然说到了起源问题,希望尊重历史,不是不允许安徽使用这张名片,只是想完全占有的吃相很难看。

不要忘记到我的主页看看我的原创视频,关注一下,谢谢大家


搞笑的二东


黄梅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它的起源据史料记载,早于唐朝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了民间戏曲的雏形。

黄梅戏最初起源于湖北的黄梅县,流行于安徽安庆一带,后逐渐向山东、河南、浙江、江苏等地传播。

《天仙配》就是黄梅戏最有影响的代表作品之一。

黄梅戏最初是在采黄梅茶时唱的,完全是茶工们自娱自乐的一种文艺形式。当时称为“采茶戏”。《中国戏曲曲艺词典》将黄梅戏这种戏曲曲种称为“黄梅调”。所以黄梅戏就是来自于湖北黄梅县的“采茶戏”。


叶知秋69841507



古性1


黄梅戏起源于江西湖北安徽三省交界,是由釆茶调演变而来,前身并无戏剧之名,只是民间小调,在安徽安庆一带发展,渐渐成为了安庆地方戏,和湖北黄梅有一定关系,但不是发源地,因其腔调中有黄梅采茶调,黄梅戏腔调中溶入了原安庆八县的各县地方民调,如石牌,桐城,潜山,岳西,宿松等县的民调都成了不可缺少的主导,按戏剧发源地应为安庆,前身是三省交界处民间小调所以和黄梅并无太大关系,名字只是称呼而已。


飞哥70240


黄梅戏,戏因县名,县因山名,自隋开皇建县,而隔壁宋代治某军才得名,自古两地地缘相近,人文来往密切,比如太湖赵文楷与帅承瀛,宿松石葆元与汤思永,怀宁邓家与汤家累世相好,邓稼先就是随汤一介去的西南联大,怀宁余英时,就是因为黄梅戏乡音而与邢慕寰成为至交,黄梅戏,不仅仅是地名上的黄梅戏,孔垅筷子街上毛子才十几出戏流传,告坝费,从下新镇的李益,到逃水荒中严家闸邱金莲,再到大辞店界岭张二女,甚至抗战时宣传抗战而创作的计歼敌首,黄梅戏啊,从来就没有离开黄梅这个地方,万年台,邢绣娘的影子还在,松梅岭上,郎对花,女对花。


大林山人


黄梅戏是安庆的地方戏,是摘黄挴的时候唱的。所以就叫黄梅戏。湖北黄梅以前古代不叫黄梅县。是后更名的,湖北人乱说。江苏有个太湖。我安庆有个太湖县。总不能说江苏太湖是我们太湖县的呀。不要把安庆黄梅戏跟湖北黄梅县混合一起。还有一个熟语:天上的猫头鸟,地下的湖北佬。三个湖北佬不如一个安庆佬。


用户4010143879132






晓石60374176193


不用解释,楼主难道比国务院还要权威



我是海鹏哥


黄梅戏在安庆跟你湖北黄梅扯不上任何关系,湖北佬最坏,安庆人唱出名,湖北佬就跑来争黄梅戏发源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