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江通海,車水馬龍,說說百年前老長春大豆貿易盛況……

老長春有“豆城”之譽,記者第一次聽到這個稱謂,是來自踏查長春團隊的發起人陳學奎,老先生在談到“豆城”長春時,是神采飛揚的,他描繪的場景,在很多與長春相關的史料中均可得到印證。

寬城子成為大豆集散地

長春的大豆交易,早期主要集中在伊通河畔的寬城子集鎮。據陳學奎講,當時的寬城子,地理位置優越,吸引著臨近的雙陽、伊通、內蒙古等地的農牧產品、副產品在這裡匯聚,其中大豆佔首位。進入寬城子的大豆交易給收購商,收購商將大豆囤積在糧棧。當時長春周邊的大豆產量遠遠大於本地消耗量,大量的大豆需要外銷。

每年到了農曆11月至來年3月冰凍季節,道路結凍,易於騾馬大車長途奔跑,當地糧商把聚集到長春的大豆,用騾馬大車運到遼河干流北部碼頭——通江口,或結隊直接運到營口。營口開港初期,大豆主要銷往香港和南方一些省市,但稍後,日本成為營口港大豆及其製品的主要輸入國。

達江通海,車水馬龍,說說百年前老長春大豆貿易盛況……

運輸大豆的騾馬大車

當時,運送大豆的大車,每車3至4匹馬拉,有的多則7至8匹,還有10匹馬拉的,載重每輛在1000至3000公斤。當時的這些大車,登市高峰期達千輛左右;而每天,從長春運往通江口或營口的大車數量約在1000-2000輛之間,一輛接著一輛,從城內浩浩蕩蕩的出發,在大車通行的道路兩側,興起了票號、當鋪、大車店等。長春有名的益發合大車店就是其中著名的一家,其常年日接待騾馬大車百餘輛,有客房、馬廄和倉儲庫房。

近代鐵路助“豆城”名氣遠播

上世紀初,隨著鐵路的修建,長春運出的大豆的交通工具開始由騾馬大車變成火車運輸。但周邊各地進入長春的大豆,仍以騾馬大車為主要運輸工具。1911年9月,長春火車站建成3座倉庫,主要用於存放待發和到站的進出口大豆。1912年吉長鐵路通車。南滿、北滿、吉長三路三站在長春交會,進入長春集散的大豆量增加;哈爾濱以南,吉林以西生產的大豆也雲集長春,長春中轉站和中繼市場的地位和作用更顯得突出。

據記載,1912年,長春火車站站內倉庫入庫量6.1萬噸,平均日入庫量 4779噸,但仍滿足不了急劇發展的進出口大豆增長的需要。特別是1918年一戰後,西方各國對中國盛產的大豆需求增加,長春大豆出口量迅猛增長。

據統計從1917年至1920年,長春每年平均出口大豆51萬噸,長春“豆城”的名氣已遠播日、俄、西歐和北美。當時南滿鐵路大豆堆積如山,吞吐量驚人。這種情形一直持續到1931年九一八事變,東北三省淪陷後,大豆的種植及產量日漸衰退。


吉林日報社出品

策劃:姜忠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