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發內生動力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激發內生動力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雲南省玉溪市通海縣秀山街道農民在種植芹菜(3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彩雲網評特約評論員 渝西鋒光

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作出的莊嚴承諾。如今,脫貧攻堅進入決戰決勝關鍵階段,進一步激發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內生動力,進一步煥發“我要脫貧”激昂鬥志,將自我加快發展內因扶強扶壯,確保脫真貧、真脫貧、不返貧。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是決定脫貧攻堅成效、體現小康社會成色的重要因素。現在距離打贏脫貧攻堅戰已不足10個月,要有更加紮實有效的宣傳、教育和培訓,持續激發貧困群眾脫貧鬥志,首先就要從思想上拔掉窮根。越是到了攻城拔寨的決勝時候,越不能有“靠著牆根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消極觀望心態,越需要咬緊牙關秉持“與其苦熬、不如苦幹”的拼搏奮鬥定力。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勝利曙光就在前面,持續增強貧困地區、貧困群眾內生動力,“弱鳥先飛”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創造美好幸福生活。

如今面對著剩下的難啃“硬骨頭”,需要將不斷扶強扶壯的內生動力,通過精細措施轉化為功效顯著的脫貧動能。精準施策增強脫貧攻堅內生動力,就要進一步立足當地資源、具體到貧困群眾每家每戶的實際情況,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商則商,幫扶措施只能做“細流滴灌”,而不能“大水漫灌”。對於文化水平偏低、現代市場意識較弱、缺乏資金技術的農村貧困人口,更需採取“一對一”或“多對一”式幫扶措施。不僅是“扶上馬”解決眼前的溫飽,更要“送一程”確保扶貧穩得住、逐步能致富。

打贏脫貧攻堅戰,需要有科學的方法;扶強扶壯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同樣需要採用科學方法。一方面,對貧困群眾的生產生活幫扶,改變給錢、給物的簡單方式,而以生產獎勵、勞務補助等形式,鼓勵貧困群眾動手幹起來,提升他們對脫貧攻堅戰的在場感和參與感。另一方面,瞄準農村交通出行、水利設施、衛生醫療等方面的薄弱環節,加快補足補齊公共服務短板,不斷提升貧困群眾的自豪感和獲得感。同時,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升基層社會治理能力,激活貧困地區的“沉睡資源”,通過“外部幫扶+內部自強”,切實增加農民收入實惠,以不斷提升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加深貧困群眾對脫貧攻堅戰的認同感。

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用活用好黨和國家政策,多方激發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我要脫貧”的強大內生動力,就能更加有效帶領群眾用辛勤勞動實現脫貧致富,確保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

彩雲網評所登載的所有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歡迎關注彩雲網評,投稿郵箱yncywp@163.com,稿費從優。

激发内生动力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