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专门为中产阶级量身定制的消费陷阱?

蒋光登


生活中的消费陷阱还是很多的,我来说4个,肯定很多人都遇到过。


第一个消费陷阱和信用卡相关,信用卡有一个天坑叫信用卡免息分期。


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信用卡“免息”,但不“免费”。


我们在进行大额消费时,比如iPhone XS,最后支付的时候,一定会蹦出来一个链接:建议你用信用卡“免息分期付款”,并且一般银行会把免息后面再写上一个大大的“0”。


利息,确实是不收的,但银行会跟你收“手续费”。而手续费可能比利息还贵!!


举个栗子:

你做了12000元的账单分期,12个月还清。

银行就按照12000元来算手续费,月费率0.6%,每月手续费72元,一年的手续费就是72X12=864元。

这个0.6%的手续费,收得比0.6%的利息狠多了!

因为你每个月都会还掉1000块本金。如果是每月收0.6%的利息,那么,已经还掉的本金,是不会再产生利息的。所以,利息会越还越少。

如果是每月收0.6%的手续费,手续费不会逐月减少,是按你贷款总额来收手续费的!

所以,表面上是免息让你买iPhone,实际上你付出的真实成本,相当于一年13%的利息!


有人说,我压根不用信用卡,我用支付宝花呗、借呗。这就涉及到我接下来要讲的第二个消费陷阱了。


但我要特别提醒你们,使用这些消费贷,一定要及时还款,否则会影响你买房买车。


过去,央行征信只接入银行的数据,只能查你在银行留下的记录。但现在,腾讯微粒贷、支付宝借呗、苏宁任性付等,也接入央行征信的数据库了。


花呗这种消费贷的数据,央行征信系统也是不定期抽查。在这些地方借钱,虽然比刷信用卡门槛低还方便,但是,你是没有逾期还款的宽限期的。


比如信用卡还款,超过最后期限3天,银行才会上报征信,记一次逾期。这3天之内,都是给你的宽限期。


但是,你借那些网络消费贷,超过规定期限哪怕1分钟,就给你记一次逾期。


所以,要特别注意按时还款。别买买一时爽,弄坏了征信,将来买房子买车办不下来贷款,麻烦就大了。


第三个消费陷阱,就是各大商家看似诚意满满的“满减预售”。


就比如各大电商平台,双十一的倒计时预售,先付定金再付尾款,定金膨胀、抢现金红包等等,这些噱头事实上都是一样的,就跟钓鱼一样,先丢个饵给你,等你咬钩了,就一下把你牢牢勾住。


比如预售制。预售的东西,你都买了,花钱自然是跑不掉的。要是你没买,比如,预付款付得太多,忘记了,或者不想买了,这钱就白送给人家了。


有一年双十一的招数是「购买小套装送双十一优惠券」,就是,先买指定的试用装,确认收货后就给你代金券,双十一那天可以用。

科颜氏天猫店20元买一套小样。买之后送20块双11券。相当于试用装不要钱,双11当天买200-20。去科颜氏门店买东西,跟柜姐多唠两句,她都能送你个试用装。

类似满300-30、满500-50这种的套路,还起了个唬人的新名字,叫「购物津贴」。

但是,所谓的满减、津贴,是绝对不会帮你省钱的!那都是引你越买越多的套路。

如果商家计算出,过往交易的订单,平均金额是250元,那么,你领的优惠券,最低使用门槛一定会被设成“满299元”。

你买了250多块的东西,一看还差40多块才能用优惠券,就继续往购物车里加东西凑单。

但你怎么加,也不可能刚好加到299元,然后你就发现,再买点能到399元,就可以用更大额的优惠券。

于是,你不知不觉,又把购物车金额加到了400多……就这样,店家慢慢地,温柔地,让你越买越多。


最后一个我要讲的消费陷阱就是营销洗脑。

种草容易,拔草难。但实际上,那些容易让你心动的东西,80%你都不需要。

你相信我,时间会证明一切。

比如在朋友圈刷屏的戴森卷发棒,种草效果好到什么地步呢?我周围所有的女同事,都真心诚意地认可:如果你男友/老公没有给你买这一支卷发棒,他一定不爱你。


类似的情况,还有这种虽然不贵,但是让你产生美好生活幻想的东西……比如,懒人沙发。

你会发现如果你家没有三室两厅,你根本没地方放它,最后只能把懒人沙发放在沙发上。


还有就是热爱囤货的朋友们,一赶上双十一双十二,就恨不得把明年、后年、大后年的东西一次性屯到位。价钱是划算,但买得太多,结果就是用到天荒地老……看着省钱,其实是在浪费钱。


留点钱理财不好吗?所以,再次提醒大家使用三天冷却法——

把东西放进到购物车,先别下单付款,放3天再说。过了3天,那些你不需要的东西,就会失去吸引力。

那怎么避开这些陷阱呢? 就两招,跟我做。

1、打开支付宝-【我的】-【花呗】-【设置】-【额度设置】,不管三七二十一调到最少就是了。(注意花呗额度一个月只能改一次。)

2、【是否卸载淘宝、天猫、小红书……】-【是】


你很快就能成为一个土豪。


如果你有不同意见或其他问题,欢迎给我留言。


万能的老左


中产的门槛说法儿各一,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意见,有以50万为门槛,有以100万为门槛,有以1000万为门槛,当市场需要你当韭菜的时候,你就是中产,当市场不需要你当韭菜的时候,你就不是中产。

至于为中产阶级量身定制的消费陷阱,我稍微说一些:

(1)宜家和无印良品。远在宜家、无印良品之前,国内的二元店、十元店就泛滥成灾,各种小物件的价格低的令人发指,消费者可以用极低的价格淘到很便宜的物品。随着中产概念的兴起,以宜家、无印良品为代表的品牌迅速崛起,并逐渐取代了二元店、十元店,而宜家、无印良品里的商品价格并不算高,以床为例宜家里面,便宜的一两千元也可以找到,贵的近万元也有,非常符合“中产”们的需求,无印良品里的衣服、柜子、餐桌、书桌等则用“极简”的风格来吸引消费者。

当消费者逐渐成长以后,一切趁早和繁复的东西都可以剥去,“极简”成了消费者们的追求,宜家、无印良品突然就成了消费者的最爱,实际上如果自己去逛过家具城的人就知道,宜家、无印良品的产品和性价比究竟如何,中产,就是“韭菜”。

(2)电动牙刷。号称是中产必备的电动牙刷绝对是另外一个消费陷阱,各个零售平台都会大力推荐电动牙刷的好处,但实际上电动牙刷并没有宣传的那么好,初次用的时候,会有点牙齿打颤的感觉,从电动牙刷换回自己常用的软毛牙刷也毫无违和感,而从软毛牙刷换到电动牙刷,就会有一段时间的不适应性。

普通牙刷20元——50元以内,电动牙刷,200元——2000元之间。

(3)民宿。旅游并不算中产消费的陷阱,旅游的目的有很多,可以选择去也可以选择不去,不去也没人逼你,而且,旅游主要还是看心情。在旅游方面,与中产划等号的就是民宿,一方面,如家、汉庭、速8等快捷酒店开拓的区域仍旧非常有限,一些偏远地区的快捷酒店很少,另一方面,这些地区的如家、汉庭用户体验很差,跟一二线城市的如家、汉庭差别巨大。但凯宾斯基、兰博基尼、凯悦、希尔顿、香格里拉、万豪等酒店的价格又比较高,旅游区域的价格一般在800以上,这对于普通的中产来说又有点儿小贵,并不是住不起,而是舍不得。

这个时候,民宿就比较符合中产的需求了,民宿既不是标准化的快捷酒店,同时又满足了中产的小资心理需求,比如房间布局、环境等,非常适合拍照,另外,民宿的价格也不贵,比快捷酒店略贵,比凯宾斯基、兰博基尼、凯悦、希尔顿、香格里拉、万豪等酒店的价格又略便宜,一般在四五百元左右,尚能让人接受。

可为何说民宿是中产的坑呢?民宿除了环境上海不错之外,其他的硬件配套设施普遍跟不上,比如洗漱用户、毛巾(洁癖用户估计自己会常备)、拖鞋、床(民宿的床很多都是硬板床)等,都是为了刻意营造一种民宿的氛围,而在实用性上就差了点意思,床还是星级酒店的软床睡的舒服。

(4)巴黎水。一种含有气泡的矿泉水,单瓶售价在10元以上(小瓶容量330ML),据说某互联网公司的大佬就比较喜欢喝这个。巴黎水的口感其实并不好,略带点苦味,其次就是矿泉水的味道,嗯,会有气泡。对于一些消费者来说,其认为百事可乐、可口可乐这些碳酸饮料会导致人发胖,而巴黎水不含糖分,纯粹是矿泉水,但也能够跟汽水一样含有气泡,就比较有意思,至于巴黎水本身是否好喝,并不是重点,重要的是,一种含有气泡的矿泉水。

中产消费陷阱的核心是,要满足消费者的自我意识,让其感觉到跟普通人不一样,但是价格又不能太贵,太贵的话,中产们舍不得买,要是这些人舍得买,又能体现逼格才行。生活中并不少见,韭菜太多,割不过来。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头条号:郭静的互联网圈。


郭静的互联网圈


您好!

从来没有中产阶级,都是被消费陷阱误导,被“中产阶级”。


美容

美容对于中产阶级来说,是非常喜好的,尤其是女性。今天去做个指甲,明天去做个按摩,后天去割一个双眼皮,spy等等。她们为了自身的外表美,不惜金钱和时间。商家也就是看到了这些,整天夸大宣传,破坏人体正常生理发育,从外表做文章。其实这些都是没有用的,人是生物,有其自然规律,如果硬性的改变,只能是治标不治本,伤害身体。


保健品

保健品的宣传由来已久,主要消费对象是中产阶级,有老人有中年人,因为只有多数的这些人经济能达到这个标准,而且害怕自己老,身体出毛病。商家抓住这个特征,夸大宣传,保健品可以缓解衰老,防治百病,延年益寿,更有甚者,要长期服用,才能见到疗效。我也是呵呵。


教育

都说孩子的钱好挣,家长为了使自己的孩子学习优秀,不输在起点上,给孩子报各种课外班,从幼儿园开始,一直到高中,不知道花了多少钱,有运动,数学,语文,外语,美术,音乐等等。商家抓住了中国家长对下一代的期望,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教育好孩子的这个心理,这个传统,大力宣传,听起来都是很有道理,但是这个需要钱啊,他们所做的宣传都是看到了你兜里的钱财冥思苦想。想想我们小的时候,哪里有这么多补习班,不是也照样长大,照样上大学,工作,结婚,过日子吗?


理财

理财对于中产阶级是一个不小的诱惑。当然理财有正规理财,也有风险理财,我说的是风险理财。人家给你2分的利息,你就拿出去了钱,但是没有任何保障,只是认识人,也不知道人家那你的钱去干吗?这样风险就很大,等钱找不回来的时候,你即使能找到人,他也没有钱,也被骗了,你有什么办法?


保险

对于中产阶级,保险很有诱惑力,想着现在买保险,老了领钱,而且每个月还要不断的投入到保险当中。您现在只是买保险,是属于投资,还没有用保险,没有消费,所以您没有感觉到保险的消费陷阱。身边有多少朋友买了保险,在用的时候,保险公司用各种理由少给您报销,还有的需要钱的时候,退保,拿不会本金。如果您有这方面的想法,建议您多到保险公司转转,就会发现许多问题。


总之,中产阶级是被消费定义的,多观察,多思考,多读书,多体验,保持自己清醒的头脑,就不会被这些消费陷阱所误导。

希望可以帮到您,期待您在评论区的反馈,转发。我是高工,关注可以找到我哦。

高工


记得以前有这样一句话:你有2万元,什么都不敢干,不一定能应对家庭的以外变故,你有20万,什么都想干,好像自己很有钱,可以开个小店、饭店什么的,想想都挣钱,不知该干什么,当你有了200万,什么都干不了,小生意不愿干,大生意不能干,还整天担心别人骗你钱,当你有2000,万的时候,你的钱是大家的,你不一定说了算!



中国经过改革开放,计划生育,中产阶级占据中国主流人群,双职工家庭,小生意老板,手里有个20–30万的人不在少数。

针对这些人主要的消费有:

1、房地产:以前有房子的,换新房,甚至多买房做备用,,给孩子将来结婚用。

2、股票:家有闲钱,很多人在股市投资,这也是中国股市最坚实的散户。敢放长线,也能短线,跟风炒作现象普遍。



3、汽车:反正不贵,出行方便,又能充当门面。看别人有车,不买不行的占很大一部分。中国人就这样,凡事爱讲个面子,自制能力差,表现能力强!

4、保险保全:自认为很安全,算些蝇头小利,居安思危,对将来做打算。前几年也很有面子,津津乐道,闲来讨论一下自己的保险。给人一种幸福的感觉。


5、教育攀比:中产阶层的家庭,对孩子的将来给予厚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在教育投资上,不惜血本,给孩子上最好的学校,请最好的家教,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班,进行全能的培养。家长、老师、孩子之间的矛盾冲突不断发生,就是最好的明证。

6、保健美容化妆,奢侈品的诱导,给中产阶层的家庭消费,带来无限的憧憬,好像买一件奢侈品就是有钱人,吃保健品就好像生活有品味,美容化妆一切向有钱人看齐,在表面上不甘人后。


这是中国中产阶级消费的陷阱,就像永远够不着的馅饼,本来退一步海阔天空,进一步就是无限的欲望陷阱!


平易八梅


我认为的最大的消费陷阱莫过于“轻奢”品。

所谓轻奢侈品的主要含义分为两个方面,即顶尖设计师原创设计和高品质面料工艺。是一种较为小众的的消费品,绝不会像快时尚品牌那样成为街牌。与唐纳·卡兰、路易·威登、香奈尔、古驰等奢侈大牌不一样的是,轻奢侈品牌可能不会太注重于前卫设计,品质第一。当然,最大的区分在于价格,不会像奢侈品那样可望不可即,轻奢侈品牌定位一般是中高档,普通小资人群即可消费的起。

这个定义中强调两点,一它是较小众消费品、二它的价格较高

在美国,“轻奢”意为一个品牌可以使你更自信更美丽更可以将你的优点发挥到淋漓尽致,与生活态度有关。因而人们并非追求隆重的奢侈,而是愿意为了个性、舒适和时尚度付出相对可控的“更高价格”。

其强调的轻奢是一种态度,一种生活理念。

为此,这种风尚从服饰、首饰等领域逐渐向其他领域蔓延,包裹手机、家居、旅行、家电产品等。

然后各种品牌打着“轻奢”二字,几乎全面侵入中产阶级的生活,捞了不少的钱。

我是美女播财经,有不足之处望在评论区不吝赐教,喜欢的话关注+点赞哦!当然,更欢迎评论!谢谢!


大灰财经官方


不理性的消费才是商家最大的陷阱!

咱们先对中产给个定义,一个健康社会收入状况应该是枣核形态分布的,我不知道题主是对“中产收入”如何定义的,个人认为中产收入应该是“枣核”开始急速下降至平缓之间的那一票人(曲线下投影面积也就是收入在社会前15%-5%这个区间)换个更直观的概念:月收入在工作生活所在地房均价的1.5~3平方米。按照乌鲁木齐房价7000来算,那么生活在首府的中产大概是10k/月~20k/月。

对于这类人的消费陷阱是什么呢?其实这类人每月消费都蛮高的。刚步入这个阶层很多反而变成了月光族。

一开头说了,凡是不理性的消费都是都是进了消费陷阱,如果你爱好吃,一个月一半以上的收入(参考10k~20k)都花在了吃上,只要你不浪费,你也因为喜爱长期投入其中自然和陷阱无关,同时包括乐高、手办、鞋控等。

1.健身年卡会员,你办一张三五千的健身年卡,却只在办卡后的头半个月去了四五次,其余十一个月再无见你身影,按照健身房每天营业十小时来计算,如果每个会员每周健身四次、每次两小时,按照健身房规模的容纳量来算,办理这么多会员 那是一定会出现跑步机后面排长队的情况的......为什么没出现?事实上健身房很清楚这一点,办理年卡的会员90%都是以上这种情况,剩下的会员坚持超过一个月的人数两只手也数的过来。那么年卡里八成的钱是不是都被浪费了?但你要说他是陷阱,锻炼身体本身百利无害,而你不去健身完完全全是你自己的主动选择,你能说他有欺骗甚至是一点点的误导?都没有吧。


2.婴幼儿用品,只要是给宝宝买的东西,那真是眼都不眨,小到衣食,大到教育,很多收入不低的家庭很大一部分支出是在孩子身上。那我来说,家有宝宝以后,从出生起奶瓶就备了国产贝亲、外到德国NUK、日本贝塔,几种型号奶嘴及瓶各几个。都说各有各的好,贝塔符合人体工学设计:好握、奶嘴难吸不容易让宝宝对容易出奶的奶瓶产生依赖.....贝亲的纯属是大家都说好买上来备着,然而真实情况是:宝妈母乳异常丰富,宝宝饮水只接受用勺用碗喝.......

综上,虚假宣传、坑蒙拐骗的除外,最大的消费陷阱莫过于自己得不理性消费。你都是中产了,有脑子赚的了钱,理应管理好好自己的口袋。


承纳万源


中产阶级本来就是一个伪命题,在这当中真正能达到中产的其实并不太多。很多人按收入划分己经是中产中的高层了,可是住着几百万、上千万的房却被房贷压着,急用时几万块钱都不一定能拿得出来,哪个国家有这样悲摧的中产?

有钱了就想消费,有消费就会出现消费陷井。呜呼,人见利而不见害,鱼见餌而不见钓。是人就想贪便宜,放眼天下盖莫如是。

但现在的消费有些却是被动的,明知是坑你还得跳,明知是当你就得上。国情如此,周围环璄如此,由不的你。你玩什么花样也跑不了你也蹦不了我,早晚都得老老实实的从了。比如现在的教育问题,无穷无尽的补习班、培训班。家家的孩子都在上都在补,谁的胳膊拧得过大腿?



当今社会消费陷阱极多,在此例举最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类:

  1. 老年人的钱最好赚,社区内外打着亲情牌推销保健器械、保健药品的各种组织堪称老年人的财富杀手。关键是有时候花了钱,对身体也未必有什么好处。
  2. 各种投资、保险、理财中的陷阱名目繁多,其中甚至还有非法集资。这种当一般也是老人家上的最多,白发苍苍家财败尽,对老年人心理打击最大。
  3. 乱世黄金,盛世收藏。收藏本是小众爱好,文人雅集之事。但众多老人期盼借此一夜暴富,从发心开始就是大错特错的。其结果就是耗尽家财,收了一屋子没人要的拉圾,谁说是假的就跟谁急!
  4. 现在的药品价格混乱无比,一种药品换个包装改个药品名,就可以堂而皇之的销售。有的药成份相同疗效一样,药名却有几十个,价格却相差好几十倍,这绝对不是个别的例子。

  5. 在商言利,无可厚非。我们消费时,却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是说不可以消费奢侈品,而是要量入为出,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手机何必常换好用就好,其它的生活必须品也是此理。在城市里无非就是上下班的交通,十万的汽车与五十万的汽车,主要差别也就是个面子而已。鼓吹人好面子盲目跟风消费,就是现在年轻人最大的消费陷阱!
  6. 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入市以前先上虚盘练练,然后小钱玩玩。七赔二平一挣的买卖,其实还真不如赌场公平。用小钱挣出大钱,才是真正有本事。当然了逢赌必输,赌场其实更是陷阱。
  7. 任何成功学、心灵鸡汤等等都是精美包装的废话,它们的最大用途就是带给我们一时的心灵按摩。沉下心来努力完善自身才是提升自己能力,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经之路。

  8. 装修中也要注意,动辄一套房几万到几十万的设计费、材料费。这中间有多少是必须的,又有多少是坑呢?务比货比三家,认真核实。
  9. 社会上的消费陷阱还有很多,比如误入传销被洗脑,移民过程猫腻多,商家虚假来打折。社会就是个大舞台,大家且行且珍重吧。我是灵隐子,对这个问题您有什么看法,欢迎大家关注点评。

灵隐子


所谓的“中产阶级”是应该介于普通百姓与富豪之间的这一部分人。这一部分人已经具备了较高的消费水平。所以,一些商家会紧盯这一部分人不放。

那么,商家会给这部分人提供什么样的消费机会(陷阱)呢?

1、子女教育

现在的各类中高端辅导班遍地都是。这些辅导班打着“高端辅导”的旗号,“诱使”“中产阶级”的孩子去参加。其实,这些所谓的“高端”辅导班除了硬件配置“高端”外,其辅导水平大部分并不高端。然而,一些“中产阶级”为了孩子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把孩子送了进去。结果是——交了高额学费,孩子的学习成绩并没有多大提高。

另外,一些私立学校也是针对“中产阶级”的子女开办的。这个“陷阱”比中高端的辅导班的“陷阱”更大。许多“中产阶级”的孩子在这些学校里并没有学有所成。

2、高端保健医疗器械和保健品

这两年,什么“保健床”、高端“理疗仪”、高端保健品层出不穷。这些东西就是针对“中产阶级”所开发的。其功能在推销人员的吹嘘下可以包治百病。一些“中产阶级”为了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多享受几年自己来自不易的生活,纷纷掉进了消费“陷阱”。

3、美体、美容

一些美体、美容店针对“中产阶级”家庭的女性,打着“美丽自己,让‘小三’无机可乘”的旗号,推出了一系列高端美体、美容项目。其实,她们的项目并不高端,与普通项目并没有本质区别。但在她们的反复蛊惑下,一些“中产阶级”家庭的女性掉进了“陷阱”,付出了不菲的代价。

当然,一些精明的商家还在其他消费领域,譬如,汽车、房子、保险理财等消费领域给“中产阶级”设计了种种“陷阱”。一些“中产阶级”不知是“套”,纷纷掉了进去。


老胡说三农


中产的消费陷阱,应该是先给甜头,然后不堪重负的那种。

比如孩子教育,比如炒股。

1、子女兴趣班军备竞赛+不合理的出国留学

小朋友学点兴趣班,一线城市一个月大约都得2000元往上走,然后再来个暑假游学,那价钱就海了去。

有很多小朋友没有做好留学规划,为了规避高考,就忙不迭的送出去,很多小孩除了吃喝玩乐,还真没攒下什么,有时候连大学毕业证都拿不到,最近三年废品率高达五分之一以上。仓促回国又没有同学和校友圈的人脉加持,很是被动。

2、炒股

炒股是一个只有10%人能赢的市场。然而由于流动性太好,所以大多数人乐此不疲。

牛市一开始,大家对于牛市状态是否确立的观点是分歧的,到底投资是否是十分犹豫的,于是行情就在拉扯中展开,等大家投一点钱是发现很赚,慢慢的,不止强势股,连垃圾股也能涨上天时,再追加一点投资还涨,到后来,甚至连中石油这样的大象都开始跳舞了,于是中产终于下定决心,追高把全部身家投进来时,那个时候,已经是牛市的尾声,面临满仓暴跌的风险了。


锦鲤学社


1、一个理想人口收入结构应该是呈橄榄核形的:两头(低收入人群和高收入人群)尖且小,而中间(中产阶层)庞大。这个橄榄核的中间部分,就是中产阶层。所以,一个国家的中产阶层应该是除掉低收入以及高收入群体之外的大部分人 —— 所以这个收入标准应该根据每个国家不同的国情去认定;不存在一个统一的收入标准,对所有国家都适用。


关于中产阶层最大的陷阱首先是,这个收入是以美国中产阶层为标准而认定的。网上广为流传的50万家庭收入是中产阶层 —— 这个数字,其实是美国中产阶层家庭收入乘以6点几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得出的。要知道,8万美元在美国也就是普通家庭的生活水准 —— 但50万收入,即使在中国的一线城市,也可以过上很不错的生活 —— 所以这个收入认定是偏高的,而且不符合中国国情。


中国人从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才慢慢开始富裕起来,所以对美好生活有强烈的追求 —— 商家们利用中产阶层这个概念,将各种产品和服务包装成“中产阶层生活方式”,高价卖给追求美好生活的人 —— 这就是最大的陷阱:通过中产阶层的概念包装,诱导你买华而不实的商品和服务,你支付的价格远大于其内在价值。


2、以上只是商品和服务的陷阱,更大的陷阱还是在投资理财方向。


消费陷阱其实只会带来小损失,但驱使人们追求“中产阶层生活方式”的焦虑感,以及迫切希望通过赚快钱的方式达到这个生活方式,才是更大陷阱。


比如,最近3年中产阶层遭遇的浩劫包括,但不限于:1)2015年6-7月杠杆炒股被平仓;2)2016年购买的商住被腰斩;3)2017年3月前高杠杆炒房、环京被套;4)误入e租宝、泛亚、钱宝各种p2p平台,以及各种量身定做的信托和理财。


相比消费陷阱,这些陷阱更致命。


综上,中产阶层本就是伪问题。除了特别穷和特别富的,我们大部分人都属于中产阶层,我们的生活的方式就是中产阶层的生活方式。


在当下浮华的社会中,我们反而应该踏实下来,通过勤劳肯干让自己生活越来越好;而不是为一个商家生造出来的、浮夸的标准而焦虑,并为这些华而不实的商品买单;更不能被这些焦虑支配,为了赚快钱而投资各种高风险理财产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