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贵妃的结局到底如何?

白杨道人


《旧唐书·后妃传》是这样描述杨贵妃的:“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智算过人。”

杨贵妃小名杨玉环,始为玄宗子寿王妃,玄宗贪她美色,先令她入观做了“太真”女道士,之后便纳为己妃,专房宠幸。自此以后,玄宗沉溺于酒色,不理朝政,终于酿成“安史之乱”。

因为玄宗与贵妃的这段爱情故事极富传奇性,她的生死命运又系于“安史之乱”这件变乱大事上,因而她的事迹不仅上了正史,更引起了历代文人的歌咏,尤其是她的结局,始终众说纷纭。

概括起来讲,关于杨贵妃的结局,有以下三种说法——

死于马嵬

唐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起,京城长安为之震动。唐玄宗携杨贵妃仓皇出奔西蜀,逃至马嵬时,六军不发,请诛诸杨。但诛杀杨国忠后,兵犹未解。玄宗迫于情势,同意赐死杨贵妃,贵妃乃被缢于马嵬坡。

《旧唐书·杨贵妃传》云:“及潼关失守从幸至马嵬,禁军大将陈玄礼密启太子,诛国忠父子(注意,陈玄礼没特别要求诛杀杨贵妃)。既而四军不散,玄宗遣力士问,对曰:‘贼本尚在’,盖指杨贵妃也。力士复奏,帝不获己,与妃决,遂缢死于佛室。”

由这段正史可以看出来,当时引起公愤的主要是杨国忠,要求诛杀杨贵妃其实有借公愤起哄的意思。而当玄宗屈从服软表明态度后,六军非要杨贵妃死个真亮,这一点是存疑的。

此外,如果杨贵妃果真死在了马嵬,她究竟是怎么死的,也存在争议。

诗人刘禹锡认为杨贵妃不是缢死的,而是吞金而死。而大历年间的进士李益则说杨贵妃是被马践踏而死。即便是缢死,也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自缢,另一种说法是高力士缢死了杨贵妃。

不管怎么说,通过正史寥寥数语,总有这样一种感觉,当时六军在杨贵妃这一问题上,更多地是宣泄起哄,要玄宗一个态度,杨贵妃必须消失。

逃亡日本

日本民间有一个传说,军中主帅惜贵妃貌美,不忍杀之,遂与高力士合谋,以侍女代死,杨贵妃则由陈玄礼的亲信护送南逃,至现在的上海附近扬帆东渡,漂泊到了日本的久町久津等地安居了下来。

白居易《长恨歌》中所谓“蓬莱仙山”就是指日本。

后来玄宗从西蜀回到长安,日夜思念贵妃,废寝忘食,命方士出海寻找。方士最终在日本久津找到了杨贵妃,并向她面交了玄宗送她的两尊佛像,杨贵妃亦以玉簪答谢。

然而,即便找到,杨贵妃终归是不能回来的,最后寿终正寝在了日本。

今日本山口县还存有杨贵妃的坟墓,热回神宫也存留有她的遗迹。

从杨贵妃入过道观这一点来看,去蓬莱仙山避难,在逻辑上似乎是说的通的。

流落民间

20世纪20年代,著名学者俞平伯发表《长恨歌及长恨歌传的传疑》,提出当日杨贵妃在马嵬坡没有死,逃走之后当了女道士。

俞平伯认为,如果不是另有隐情,白居易在写玄宗和贵妃时,写到马嵬坡就足够了,没必要在马嵬坡之后还带出那些个隐约闪烁之词。

更关键的一点,只有生离才能称为“长恨”。

另外,白居易的一句诗:“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也能印证这种说法,马嵬坡根本没有杨贵妃的尸身。

从当时的人事实情看,这种可能性是很大的。陈玄礼和高力士都是唐玄宗的亲信,他们了解李杨之间的感情,对贵妃也没有恶感,实在没有必要把事情做绝。

从马嵬坡的环境看,马嵬驿站的建筑很复杂,陈玄礼和高力士如果想找侍女替死在环境上是可行的。

从当时的情势看,安史之乱祸起仓促,玄宗与随从一日一夜逃一百余里,急急如丧家之犬,马嵬驿站仅是短暂停留地。在这仓皇逃命之际,六军听闻杨贵妃已死,或见到一个女人的尸体,谁还会站出来再去认真地辨认真伪。

一没那个必要,二没那个时间。

对这种说法,也有人提出过疑问,既然玄宗思念杨贵妃至深,后来在道观中又找到了她,那为什么不接她回宫呢?

有这样的疑问,那是因为不了解唐朝的道观。唐朝的道观很多都是窑子,女道士很多都是暗娼。兵荒马乱间,杨贵妃入了道观,其实已是堕落风尘,哪里还有颜面再见君王。

这才是她和玄宗心中真正的长恨。


黑句本


杨玉环本来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儿子寿王李瑁的合法妻子,她与李瑁相处四年,倒也恩恩爱爱;李瑁的母亲也就是唐玄宗最宠幸的妃子去世了,荒淫无度的唐玄宗茶不思饭不想,就开始打儿媳杨玉环的主意了,他早就被杨玉环的美貌所吸引,多少次想得寸肠欲断,无奈翁媳关系下不了手,他的幕僚高力士心领神会,经过一番努力,终使唐玄宗抱得美人归,杨玉环也是贪恋权势之人,高力士这么这么一说,杨玉环心里早就乐开了花,双方一拍即合,老公公变成老公,儿媳变贵妃,最可怜的是儿子李瑁,老婆变后妈,涨了辈儿了。他们的乱伦一直遭到后人的耻笑,但你情我愿,我们也只能空虚寂寞恨啊。


安禄山起兵造反,唐玄宗李隆基带着杨贵妃等人仓皇出逃,途径马嵬坡,随军将士逼迫唐玄宗,强烈要求处死杨国忠和杨贵妃,唐玄宗很快命人杀了杨国忠,对于杨贵妃,那是他的心头肉,绝对是舍不得杀的,这时高力士又出场了,他劝唐玄宗为了自保还是杀掉杨玉环,唐玄宗是心如刀绞,这么漂亮的尤物世间少有,但为了保命,还是让杨玉环自缢于佛堂的梨树下。 关于杨贵妃的去向有多种说法,上面这种是比较靠谱的,正史也是这样记载的;白居易的<>中的“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峨眉马前死”就死说的这个故事。而杜甫的<>中有“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说的是杨玉环是被乱军杀死的,还有的说她是吞金而死。


还有不靠谱的说法是,杨玉环没有死,她跑到美洲,东南亚或者日本去了,当然啦,这只是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罢了。


遗产君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那扬起的尘土,那飞溅的鲜血,就只是朝廷为了唐玄宗能够博得杨贵妃这咧嘴的一笑?

李阳泉在《中国文明的秘密档案》书中写道,唐玄宗非常宠幸杨贵妃,然而杨玉环却不甘心,一来二去就喜欢上了安禄山。《唐史演义》中形貌说,禄山与贵妃厮混一年不足,以至将贵妃胸乳抓伤,贵妃因恐玄宗瞧破,遂作出一个诃子来覆盖胸前。

元朝白朴的杂剧《梧桐雨》说,安禄山被赶出宫外,改封渔阳节度使,去镇守边关;与安禄山分开后,杨贵妃昼夜怀念,心生懊恼。公元755年11月,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之职的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是为安史之乱。

唐玄宗逃至马嵬驿,随行将士处死了杨国忠,并把矛头直接指向了杨贵妃,强迫她自尽。当晚玄宗就秘密派人去马嵬坡上准备把杨贵妃的尸体带回重新安葬,但几个神秘人只是找到了杨贵妃的一袋香囊。


又据唐代姚汝能的《安禄山事迹》记载,贵妃与禄山作三日洗儿,洗了又绷禄山,是以欢笑;玄宗就观之,大悦。这安禄山人不仅其貌不扬,还十分肥胖,雍容华贵的杨贵妃怎么可能会瞧得上比自己大二十多岁的安禄山呢?并且唐玄宗就坐在了他们俩的旁边观看。

杨玉环一生坎坷,与李瑁成亲五载,离开寿王府,来到骊山,此时她才22岁,玄宗则已56岁。唐玄宗先令她出家为道士为自己的母亲窦太后荐福,并赐道号太真;后她虽集三千宠爱于一身,但她毕竟是宽厚妇人,并不参与朝政,只是玩乐歌舞诗琴。

她是唐玄宗的红颜,不假;但她是不是朝廷的祸水呢?其实杨玉环认安禄山为干儿子,一直成为了后人指责她荒唐、淫乱的话柄;唐玄宗为了拉拢安禄山的人心,却由杨玉环来背这个骂名,不妥。杨玉环与安禄山有暧昧干系,实在让人真假难辨。至于杨贵妃的结局如何?我再来剖析之。

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关于杨贵妃的归宿问题,正史上毫无记载,就连暗示也没有留下一点,但我们可以找到些蛛丝马迹。白居易《长恨歌》: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李益《过马嵬》说,杨贵妃死于乱刃。杜甫《哀江头》:血污游魂归不得,意思是说非缢死。

陈鸿的《长恨歌传》里则说,使人牵之而去,仓皇辗转,竟死于尺组之下。然刘禹锡《马嵬行》中又说,贵人饮金屑。另据台湾学者魏聚贤在《中国人发现美洲》一书中声称,杨贵妃被人带往到了遥远的美洲,这就有点离奇了。

在四川都江市红梅村的后脚山上有一座千年的古墓,传闻疑是杨贵妃的。而日本民间却流传,说有人在马嵬驿替杨贵妃死了,或是在唐玄宗的掩护安排下扬帆出海逃离大唐,飘至日本久谷町久津,在日本的政坛上又活跃了三十年,到68岁才逝去,至今日本还有杨贵妃的庙宇、坟墓、器物、传说。这些,都是房间的八卦新闻而已。


对于杨贵妃结局的传闻,历史上也没有定论,一方面是史料的粗略记载,一方面是文人墨客的浪漫描写,给世人带来了无限的幻想与希望。但无论如何,马嵬驿一战后,一代美人是香消玉殒了,流传最广的还是被赐白绫一条,缢死在佛堂的一棵梨树下,时年三十有八。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我们还是情愿相信白居易写的,李隆基、杨玉环盟誓的这个爱情故事。


时过境迁08


杨玉环的结局的确有不止两种,一一论述:

1、马嵬坡赐死,后葬身马嵬坡贵妃墓。

但是后来发现这里只是衣冠冢,所以才有了后面的各种说法,但是我个人认为是死了,只是死后怕尸体被玷污所以另埋他处而已。

2、马嵬坡虽然赐死,但并未死,大军走后逃往扶桑。

这个,日本很多学者都论证过,说的有鼻子有眼的。这里,我只能呵呵了。一个长相如此出众的女人,在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里,横跨将近2000KM,走到海边,然后远渡重洋还能到日本,请自行脑补吧!

3、杨玉环本就是天仙,马嵬坡赐死后,直接飞升归位。

这个,请参考洪升的昆曲剧本《长生殿》,或者是白居易的那首《长恨歌》。

4、陈凯歌还给了我们另一个结局

自己去看《妖猫传》吧!


用户3460363399


杨贵妃作为中国唐代著名美女之一,关于她的野史八卦,不仅中国有很多,就连日本也很有多。其中,最奇葩就是11区的居民说贵妃没有死在马嵬坡,而是东渡日本。相传山口百惠就是她的后人。

讲真,第一次看见这个新闻的时候,我反应是原来日本这喜欢攀附啊。而且这攀附的脑洞很大,而且挺厚颜的。有人说日本人的脑洞来自白居易的《长恨歌》,因为里面有说忽闻海上有仙山,然后三郎派去找玉环的道士在仙上找到了太真妃。日本人断章取义作了这个脑洞吧。他们完全无视了“宛转蛾眉马前死”,“悠悠生死别经年”等等句子。

正经不开脑洞地说杨贵妃在马嵬坡是死透死透。后面唐肃宗收复长安,李隆基从四川回长安,有一些记载说李隆基在这时候让人改葬杨贵妃,没有收到杨贵妃的尸体。李隆基回长安是在至德二载(757年),马嵬坡事件是在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杨贵妃也是肉身凡胎,死了两年尸体哪有不腐烂的道理。

何况当初马嵬坡兵变的时候,李隆基妥协杀杨贵妃,就是因为他要自己保命奔四川。杨贵妃死后收葬的过程肯定也是草草了事。因为那会儿李隆基顾不上活人,更不说顾死人。厚葬是很花时间,也很花费人力和财力。逃命的档口,谁有空搞厚葬。客观来说,李隆基后来让人改葬贵妃,可能也是当初葬得太草草了事。

然后,安史之乱这时期,中国南方比北方太平一点,避难往南逃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毕竟,李隆基堂堂天子也从陕西往四川出奔,这不也是往南方逃嘛。但是,奔南方的唐人不会脑洞大去日本。一是,当时航海事业不发达,很多日本来中国的留学生回不去,不是因为不想回去,而是因为出航遇上海难又不得不折返。阿倍仲麻吕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出航,不是逃命,是去探险的。谁逃命有这心态。

第二是,那会儿的日本并不如大唐实在太多。唐人本身也不太乐意去日本。毕竟,大唐各方面都比当时的日本好多。


柳氏异闻录


杨贵妃是中国历史著名的四大美人之一,容貌美丽、能歌善舞深受唐玄宗的宠爱。“回眸一笑百媚生,三千粉黛无颜色”就是说其人,她与唐明皇真挚凄美的爱情故事至今还留传着。

但是,由于安禄山等人蓄谋发动的“安史之乱”,倒致了她成为叛乱的红颜祸水,矛头直指而来。关于其最后结局有以下几种说法:

(1)杨贵妃死于佛堂。兵变士兵杀了杨国忠后,以“贼本尚在”理由要求

处死杨贵妃,唐玄宗无奈只得应允。遂缢死于佛室。

(2)死于马嵬驿乱军之中,这是当今流传最多的一种。

(3)吞金而死。

(4)流落日本。兵变首领不忍心杀害杨贵妃,为了安抚兵变士兵,便和高力士和谋将一名宫女当替身缢死后,派亲信护送其南逃,由上海抵达日本,直至去世。

(5)流落民间。





相知相惜178910574


杨贵妃(719年一756年)唐玄宗李隆基的宠妃,唐玄宗在武惠妃死后,心中落寞,郁郁寡欢,无心临幸别的女人。唐玄宗的心腹太监高力士摸透了皇上的心思,就推荐的武惠妃的儿子寿王李瑁的王妃杨玉环。唐玄宗见过儿媳后龙心大悦,便使用某些过场和手段后,把杨玉环纳入后宫,并册封为贵妃。自唐玄宗纳杨贵妃后,非常宠爱她,大封和重用杨氏家人,致使荒废朝政,而后引发了安史之乱。公元756年,安禄山的叛军攻破潼关,京城长安无险可守。唐玄宗就带杨贵妃一行人在禁卫军的保护下,准备逃往蜀中避难。7月15日唐玄宗一行人到达兴平县的马嵬驿,禁卫军首领陈玄礼策动士兵杀死了杨贵妃的姐姐和杨国忠后,进而又要唐玄宗处死杨贵妃,万般无奈的唐玄宗为了自保,只好命高力士把杨贵妃缢死,后来还叫陈玄礼等人来验尸,围在外面的士兵才肯罢休。这些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上有明确记载,杨贵妃的死也应该是干真万确的,如果唐玄宗和高力士做了手脚,以陈玄礼.为首的士兵们能放过唐玄宗和高力士吗?女人对于一个皇帝来说,就象他穿过的衣服一样,扔掉穿过的衣服还有新衣服换的。至于后来的人们说杨贵妃没死逃到外国去了,甚至在日本还有杨贵妃的墓,山口百惠还称是杨贵妃的后代,这些事件应该是受到唐宪宗年间,我国著名的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的影响而成的。在《长恨歌》里白居易把杨贵妃渲染得比仙女还仙女,而把唐玄宗他俩的挚爱描写成是万般皆不要,唯有真爱好的故事。不可否认,《长恨歌》一诗的爱情故事是凄美婉转,令人感动,可感鬼神。以当时大唐的强盛,日本的弱小,日本的人有胆量敢收留一个大唐皇帝的宠爱女人吗?难道当时的小日本就不怕为了一个女人而引发一场战争,这个值得吗?这些传说就象中国的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一样,董永和七仙女只是神话故事,但在中国却有好几个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发源地。这只表明人们对董永他们的热爱景仰的心情而己,而搞起多个发源地。日本的杨贵妃墓也同此理,说明那时日本人们对唐朝的敬仰,也为杨贵妃的.凄美爱情故事所感动,并为后人纪念杨贵妃而做的一种遗址。


史事显微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