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貴妃的結局到底如何?

白楊道人


《舊唐書·后妃傳》是這樣描述楊貴妃的:“姿質豐豔,善歌舞,通音律,智算過人。”

楊貴妃小名楊玉環,始為玄宗子壽王妃,玄宗貪她美色,先令她入觀做了“太真”女道士,之後便納為己妃,專房寵幸。自此以後,玄宗沉溺於酒色,不理朝政,終於釀成“安史之亂”。

因為玄宗與貴妃的這段愛情故事極富傳奇性,她的生死命運又繫於“安史之亂”這件變亂大事上,因而她的事蹟不僅上了正史,更引起了歷代文人的歌詠,尤其是她的結局,始終眾說紛紜。

概括起來講,關於楊貴妃的結局,有以下三種說法——

死於馬嵬

唐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起,京城長安為之震動。唐玄宗攜楊貴妃倉皇出奔西蜀,逃至馬嵬時,六軍不發,請誅諸楊。但誅殺楊國忠後,兵猶未解。玄宗迫於情勢,同意賜死楊貴妃,貴妃乃被縊於馬嵬坡。

《舊唐書·楊貴妃傳》雲:“及潼關失守從幸至馬嵬,禁軍大將陳玄禮密啟太子,誅國忠父子(注意,陳玄禮沒特別要求誅殺楊貴妃)。既而四軍不散,玄宗遣力士問,對曰:‘賊本尚在’,蓋指楊貴妃也。力士復奏,帝不獲己,與妃決,遂縊死於佛室。”

由這段正史可以看出來,當時引起公憤的主要是楊國忠,要求誅殺楊貴妃其實有借公憤起鬨的意思。而當玄宗屈從服軟表明態度後,六軍非要楊貴妃死個真亮,這一點是存疑的。

此外,如果楊貴妃果真死在了馬嵬,她究竟是怎麼死的,也存在爭議。

詩人劉禹錫認為楊貴妃不是縊死的,而是吞金而死。而大曆年間的進士李益則說楊貴妃是被馬踐踏而死。即便是縊死,也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自縊,另一種說法是高力士縊死了楊貴妃。

不管怎麼說,通過正史寥寥數語,總有這樣一種感覺,當時六軍在楊貴妃這一問題上,更多地是宣洩起鬨,要玄宗一個態度,楊貴妃必須消失。

逃亡日本

日本民間有一個傳說,軍中主帥惜貴妃貌美,不忍殺之,遂與高力士合謀,以侍女代死,楊貴妃則由陳玄禮的親信護送南逃,至現在的上海附近揚帆東渡,漂泊到了日本的久町久津等地安居了下來。

白居易《長恨歌》中所謂“蓬萊仙山”就是指日本。

後來玄宗從西蜀回到長安,日夜思念貴妃,廢寢忘食,命方士出海尋找。方士最終在日本久津找到了楊貴妃,並向她面交了玄宗送她的兩尊佛像,楊貴妃亦以玉簪答謝。

然而,即便找到,楊貴妃終歸是不能回來的,最後壽終正寢在了日本。

今日本山口縣還存有楊貴妃的墳墓,熱回神宮也存留有她的遺蹟。

從楊貴妃入過道觀這一點來看,去蓬萊仙山避難,在邏輯上似乎是說的通的。

流落民間

20世紀20年代,著名學者俞平伯發表《長恨歌及長恨歌傳的傳疑》,提出當日楊貴妃在馬嵬坡沒有死,逃走之後當了女道士。

俞平伯認為,如果不是另有隱情,白居易在寫玄宗和貴妃時,寫到馬嵬坡就足夠了,沒必要在馬嵬坡之後還帶出那些個隱約閃爍之詞。

更關鍵的一點,只有生離才能稱為“長恨”。

另外,白居易的一句詩:“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也能印證這種說法,馬嵬坡根本沒有楊貴妃的屍身。

從當時的人事實情看,這種可能性是很大的。陳玄禮和高力士都是唐玄宗的親信,他們瞭解李楊之間的感情,對貴妃也沒有惡感,實在沒有必要把事情做絕。

從馬嵬坡的環境看,馬嵬驛站的建築很複雜,陳玄禮和高力士如果想找侍女替死在環境上是可行的。

從當時的情勢看,安史之亂禍起倉促,玄宗與隨從一日一夜逃一百餘里,急急如喪家之犬,馬嵬驛站僅是短暫停留地。在這倉皇逃命之際,六軍聽聞楊貴妃已死,或見到一個女人的屍體,誰還會站出來再去認真地辨認真偽。

一沒那個必要,二沒那個時間。

對這種說法,也有人提出過疑問,既然玄宗思念楊貴妃至深,後來在道觀中又找到了她,那為什麼不接她回宮呢?

有這樣的疑問,那是因為不瞭解唐朝的道觀。唐朝的道觀很多都是窯子,女道士很多都是暗娼。兵荒馬亂間,楊貴妃入了道觀,其實已是墮落風塵,哪裡還有顏面再見君王。

這才是她和玄宗心中真正的長恨。


黑句本


楊玉環本來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兒子壽王李瑁的合法妻子,她與李瑁相處四年,倒也恩恩愛愛;李瑁的母親也就是唐玄宗最寵幸的妃子去世了,荒淫無度的唐玄宗茶不思飯不想,就開始打兒媳楊玉環的主意了,他早就被楊玉環的美貌所吸引,多少次想得寸腸欲斷,無奈翁媳關係下不了手,他的幕僚高力士心領神會,經過一番努力,終使唐玄宗抱得美人歸,楊玉環也是貪戀權勢之人,高力士這麼這麼一說,楊玉環心裡早就樂開了花,雙方一拍即合,老公公變成老公,兒媳變貴妃,最可憐的是兒子李瑁,老婆變後媽,漲了輩兒了。他們的亂倫一直遭到後人的恥笑,但你情我願,我們也只能空虛寂寞恨啊。


安祿山起兵造反,唐玄宗李隆基帶著楊貴妃等人倉皇出逃,途徑馬嵬坡,隨軍將士逼迫唐玄宗,強烈要求處死楊國忠和楊貴妃,唐玄宗很快命人殺了楊國忠,對於楊貴妃,那是他的心頭肉,絕對是捨不得殺的,這時高力士又出場了,他勸唐玄宗為了自保還是殺掉楊玉環,唐玄宗是心如刀絞,這麼漂亮的尤物世間少有,但為了保命,還是讓楊玉環自縊於佛堂的梨樹下。 關於楊貴妃的去向有多種說法,上面這種是比較靠譜的,正史也是這樣記載的;白居易的<>中的“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峨眉馬前死”就死說的這個故事。而杜甫的<>中有“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汙遊魂歸不得”說的是楊玉環是被亂軍殺死的,還有的說她是吞金而死。


還有不靠譜的說法是,楊玉環沒有死,她跑到美洲,東南亞或者日本去了,當然啦,這只是人們的一種美好願望罷了。


遺產君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那揚起的塵土,那飛濺的鮮血,就只是朝廷為了唐玄宗能夠博得楊貴妃這咧嘴的一笑?

李陽泉在《中國文明的秘密檔案》書中寫道,唐玄宗非常寵幸楊貴妃,然而楊玉環卻不甘心,一來二去就喜歡上了安祿山。《唐史演義》中形貌說,祿山與貴妃廝混一年不足,以至將貴妃胸乳抓傷,貴妃因恐玄宗瞧破,遂作出一個訶子來覆蓋胸前。

元朝白樸的雜劇《梧桐雨》說,安祿山被趕出宮外,改封漁陽節度使,去鎮守邊關;與安祿山分開後,楊貴妃晝夜懷念,心生懊惱。公元755年11月,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之職的安祿山,趁唐朝內部空虛腐敗,以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藉口在范陽起兵,是為安史之亂。

唐玄宗逃至馬嵬驛,隨行將士處死了楊國忠,並把矛頭直接指向了楊貴妃,強迫她自盡。當晚玄宗就秘密派人去馬嵬坡上準備把楊貴妃的屍體帶回重新安葬,但幾個神秘人只是找到了楊貴妃的一袋香囊。


又據唐代姚汝能的《安祿山事蹟》記載,貴妃與祿山作三日洗兒,洗了又繃祿山,是以歡笑;玄宗就觀之,大悅。這安祿山人不僅其貌不揚,還十分肥胖,雍容華貴的楊貴妃怎麼可能會瞧得上比自己大二十多歲的安祿山呢?並且唐玄宗就坐在了他們倆的旁邊觀看。

楊玉環一生坎坷,與李瑁成親五載,離開壽王府,來到驪山,此時她才22歲,玄宗則已56歲。唐玄宗先令她出家為道士為自己的母親竇太后薦福,並賜道號太真;後她雖集三千寵愛於一身,但她畢竟是寬厚婦人,並不參與朝政,只是玩樂歌舞詩琴。

她是唐玄宗的紅顏,不假;但她是不是朝廷的禍水呢?其實楊玉環認安祿山為乾兒子,一直成為了後人指責她荒唐、淫亂的話柄;唐玄宗為了拉攏安祿山的人心,卻由楊玉環來背這個罵名,不妥。楊玉環與安祿山有曖昧干係,實在讓人真假難辨。至於楊貴妃的結局如何?我再來剖析之。

玄宗回馬楊妃死,雲雨難忘日月新。關於楊貴妃的歸宿問題,正史上毫無記載,就連暗示也沒有留下一點,但我們可以找到些蛛絲馬跡。白居易《長恨歌》: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李益《過馬嵬》說,楊貴妃死於亂刃。杜甫《哀江頭》:血汙遊魂歸不得,意思是說非縊死。

陳鴻的《長恨歌傳》裡則說,使人牽之而去,倉皇輾轉,竟死於尺組之下。然劉禹錫《馬嵬行》中又說,貴人飲金屑。另據臺灣學者魏聚賢在《中國人發現美洲》一書中聲稱,楊貴妃被人帶往到了遙遠的美洲,這就有點離奇了。

在四川都江市紅梅村的後腳山上有一座千年的古墓,傳聞疑是楊貴妃的。而日本民間卻流傳,說有人在馬嵬驛替楊貴妃死了,或是在唐玄宗的掩護安排下揚帆出海逃離大唐,飄至日本久谷町久津,在日本的政壇上又活躍了三十年,到68歲才逝去,至今日本還有楊貴妃的廟宇、墳墓、器物、傳說。這些,都是房間的八卦新聞而已。


對於楊貴妃結局的傳聞,歷史上也沒有定論,一方面是史料的粗略記載,一方面是文人墨客的浪漫描寫,給世人帶來了無限的幻想與希望。但無論如何,馬嵬驛一戰後,一代美人是香消玉殞了,流傳最廣的還是被賜白綾一條,縊死在佛堂的一棵梨樹下,時年三十有八。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我們還是情願相信白居易寫的,李隆基、楊玉環盟誓的這個愛情故事。


時過境遷08


楊玉環的結局的確有不止兩種,一一論述:

1、馬嵬坡賜死,後葬身馬嵬坡貴妃墓。

但是後來發現這裡只是衣冠冢,所以才有了後面的各種說法,但是我個人認為是死了,只是死後怕屍體被玷汙所以另埋他處而已。

2、馬嵬坡雖然賜死,但並未死,大軍走後逃往扶桑。

這個,日本很多學者都論證過,說的有鼻子有眼的。這裡,我只能呵呵了。一個長相如此出眾的女人,在一個兵荒馬亂的年代裡,橫跨將近2000KM,走到海邊,然後遠渡重洋還能到日本,請自行腦補吧!

3、楊玉環本就是天仙,馬嵬坡賜死後,直接飛昇歸位。

這個,請參考洪昇的崑曲劇本《長生殿》,或者是白居易的那首《長恨歌》。

4、陳凱歌還給了我們另一個結局

自己去看《妖貓傳》吧!


用戶3460363399


楊貴妃作為中國唐代著名美女之一,關於她的野史八卦,不僅中國有很多,就連日本也很有多。其中,最奇葩就是11區的居民說貴妃沒有死在馬嵬坡,而是東渡日本。相傳山口百惠就是她的後人。

講真,第一次看見這個新聞的時候,我反應是原來日本這喜歡攀附啊。而且這攀附的腦洞很大,而且挺厚顏的。有人說日本人的腦洞來自白居易的《長恨歌》,因為裡面有說忽聞海上有仙山,然後三郎派去找玉環的道士在仙上找到了太真妃。日本人斷章取義作了這個腦洞吧。他們完全無視了“宛轉蛾眉馬前死”,“悠悠生死別經年”等等句子。

正經不開腦洞地說楊貴妃在馬嵬坡是死透死透。後面唐肅宗收復長安,李隆基從四川回長安,有一些記載說李隆基在這時候讓人改葬楊貴妃,沒有收到楊貴妃的屍體。李隆基回長安是在至德二載(757年),馬嵬坡事件是在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楊貴妃也是肉身凡胎,死了兩年屍體哪有不腐爛的道理。

何況當初馬嵬坡兵變的時候,李隆基妥協殺楊貴妃,就是因為他要自己保命奔四川。楊貴妃死後收葬的過程肯定也是草草了事。因為那會兒李隆基顧不上活人,更不說顧死人。厚葬是很花時間,也很花費人力和財力。逃命的檔口,誰有空搞厚葬。客觀來說,李隆基後來讓人改葬貴妃,可能也是當初葬得太草草了事。

然後,安史之亂這時期,中國南方比北方太平一點,避難往南逃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畢竟,李隆基堂堂天子也從陝西往四川出奔,這不也是往南方逃嘛。但是,奔南方的唐人不會腦洞大去日本。一是,當時航海事業不發達,很多日本來中國的留學生回不去,不是因為不想回去,而是因為出航遇上海難又不得不折返。阿倍仲麻呂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出航,不是逃命,是去探險的。誰逃命有這心態。

第二是,那會兒的日本並不如大唐實在太多。唐人本身也不太樂意去日本。畢竟,大唐各方面都比當時的日本好多。


柳氏異聞錄


楊貴妃是中國歷史著名的四大美人之一,容貌美麗、能歌善舞深受唐玄宗的寵愛。“回眸一笑百媚生,三千粉黛無顏色”就是說其人,她與唐明皇真摯悽美的愛情故事至今還留傳著。

但是,由於安祿山等人蓄謀發動的“安史之亂”,倒致了她成為叛亂的紅顏禍水,矛頭直指而來。關於其最後結局有以下幾種說法:

(1)楊貴妃死於佛堂。兵變士兵殺了楊國忠後,以“賊本尚在”理由要求

處死楊貴妃,唐玄宗無奈只得應允。遂縊死於佛室。

(2)死於馬嵬驛亂軍之中,這是當今流傳最多的一種。

(3)吞金而死。

(4)流落日本。兵變首領不忍心殺害楊貴妃,為了安撫兵變士兵,便和高力士和謀將一名宮女當替身縊死後,派親信護送其南逃,由上海抵達日本,直至去世。

(5)流落民間。





相知相惜178910574


楊貴妃(719年一756年)唐玄宗李隆基的寵妃,唐玄宗在武惠妃死後,心中落寞,鬱鬱寡歡,無心臨幸別的女人。唐玄宗的心腹太監高力士摸透了皇上的心思,就推薦的武惠妃的兒子壽王李瑁的王妃楊玉環。唐玄宗見過兒媳後龍心大悅,便使用某些過場和手段後,把楊玉環納入後宮,並冊封為貴妃。自唐玄宗納楊貴妃後,非常寵愛她,大封和重用楊氏家人,致使荒廢朝政,而後引發了安史之亂。公元756年,安祿山的叛軍攻破潼關,京城長安無險可守。唐玄宗就帶楊貴妃一行人在禁衛軍的保護下,準備逃往蜀中避難。7月15日唐玄宗一行人到達興平縣的馬嵬驛,禁衛軍首領陳玄禮策動士兵殺死了楊貴妃的姐姐和楊國忠後,進而又要唐玄宗處死楊貴妃,萬般無奈的唐玄宗為了自保,只好命高力士把楊貴妃縊死,後來還叫陳玄禮等人來驗屍,圍在外面的士兵才肯罷休。這些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上有明確記載,楊貴妃的死也應該是幹真萬確的,如果唐玄宗和高力士做了手腳,以陳玄禮.為首的士兵們能放過唐玄宗和高力士嗎?女人對於一個皇帝來說,就象他穿過的衣服一樣,扔掉穿過的衣服還有新衣服換的。至於後來的人們說楊貴妃沒死逃到外國去了,甚至在日本還有楊貴妃的墓,山口百惠還稱是楊貴妃的後代,這些事件應該是受到唐憲宗年間,我國著名的詩人白居易的《長恨歌》的影響而成的。在《長恨歌》裡白居易把楊貴妃渲染得比仙女還仙女,而把唐玄宗他倆的摯愛描寫成是萬般皆不要,唯有真愛好的故事。不可否認,《長恨歌》一詩的愛情故事是悽美婉轉,令人感動,可感鬼神。以當時大唐的強盛,日本的弱小,日本的人有膽量敢收留一個大唐皇帝的寵愛女人嗎?難道當時的小日本就不怕為了一個女人而引發一場戰爭,這個值得嗎?這些傳說就象中國的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一樣,董永和七仙女只是神話故事,但在中國卻有好幾個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發源地。這隻表明人們對董永他們的熱愛景仰的心情而己,而搞起多個發源地。日本的楊貴妃墓也同此理,說明那時日本人們對唐朝的敬仰,也為楊貴妃的.悽美愛情故事所感動,併為後人紀念楊貴妃而做的一種遺址。


史事顯微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