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的能力有多強,為何不願再歸劉備?

左明雪


在《三國演義》中,徐庶其實也是頂級謀士的存在,但是根據文中的描述,似乎與臥龍諸葛亮和鳳雛龐統相比,還是有一點差距的。

徐庶當時也身在荊州,第一想到去投靠輔佐的也是當時的荊州之主劉表,但是見面之後才發現劉表善惡不能辨,不過是俗世的庸人罷了,故而大失所望,來到好友水鏡先生司馬徽的居所。水鏡先生責備徐庶不會擇主,暗言明主就在此地,其實也就是指劉備。徐庶也是一點就透,之後才有他化名單福,狂歌於新野道旁,終為劉備所欣賞,拜徐庶為軍師,訓練部隊。

徐庶的軍事謀略才能,在他輔佐劉備的短暫生涯中,也可以說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先殺呂曠呂翔,再破曹仁八門金鎖陣,奪樊城,曹仁三萬兵馬,幾乎折損殆盡,只與副將李典率殘兵奔回許都請罪。

然而,徐庶終究還是有弱點的。古人以“孝”為立身之本,徐庶大才,更是孝順母親。曹操抓住這一點,將徐庶的母親扣留在許昌,想要徐母召回徐庶,為自己效力,不想徐母也是忠義之人,不肯屈從曹操,認為兒子輔佐劉備,正是得其明主。最後還是程昱模仿徐母筆跡,給徐庶寫了一封假信,才引得徐庶來到許昌。

有朋友可能會想,徐庶博學多才,這一點伎倆他怎麼會看不出來?試想一下,一位事母至孝的人,會去懷疑自己母親的手書是否是假冒的?是否會去揣摩家母的書信別有用心麼?用徐庶的話說,便是“方寸大亂”,那裡還會顧及其他呢?

徐庶來到許昌後,徐母剛烈,羞於見到自己“不成器”的兒子,自縊而死。徐庶此時雖然記恨曹操,但是無奈木已成舟,他自己終究還是主動來到了許昌,也算是投奔了曹操。此時再讓他回到劉備的陣營裡,他也是絕對不會去的。

再者,徐庶臨行前,已經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之後又知道諸葛亮最後終於出山幫助劉備,他心裡對劉備的愧意,也終於得到了彌補。曹操南征時,曾讓徐庶招降劉備,劉備當時也想挽留徐庶,徐庶說了兩句話:“某若不還,恐惹人笑。公有臥龍輔佐,何愁大業不成”,也點明瞭這一點。

我說徐庶才能稍遜,主要是赤壁大戰之前,龐統向曹操現連環計,被徐庶識破,這一點當然也證明了徐庶的才能,也有一部分是因為他與龐統熟識,自然知道龐統無心幫助曹操,突然前來獻計,必然有詐。但是之後他卻向龐統討教脫身之法,我也是憑這一點,覺得徐庶較之龐統和諸葛亮,還是差了一點的,當然,尺有所長,寸有所短,一言一計,並不能定論一個人,小編也只是有感而發罷了。

(全文完)


小文章大視野


大家好,我是歷史漫談君,今天我們來討論一下徐庶。

在劉備創業之初,他是領著一幫武夫打天下。比如關羽張飛等人,讓他們領兵打仗倒是在行,可以讓他們想個謀略,這還不如殺了他們。而劉備本身,也不是非常聰明之輩。劉備因為沒有戰略戰術上的指導,屢屢失敗,狼狽的猶如喪家之犬,四處逃難。


所以,軍師徐庶的到來,大大地解了燃眉之急。

徐庶本名徐福,出身貧寒。早年為人報仇,獲救後改名徐庶,拜師學藝。 三國時期正逢亂世,徐庶避難於荊州,與司馬徽、諸葛亮、崔州平等人來往密切。 劉備屯駐新野時,徐庶前往投奔,被劉備用為軍師。在徐庶的謀劃下,劉備訓練軍隊,實力大大增強。

此時曹仁率兵到新野,攻打劉備,徐庶不慌不忙,調兵遣將,用計將曹仁打得大敗。

探馬飛報玄德。玄德請單福商議。福曰:“既有敵兵,不可令其入境。可使關公引一軍從左而出,以敵來軍中路;張飛引一軍從右而出,以敵來軍後路;公自引趙雲出兵前路相迎:敵可破矣。”玄德從其言,即差關、張二人去訖;然後與單福、趙雲等,共引二千人馬出關相迎。

曹仁失敗後,曹操猜測有人幫劉備,很快他就得知了,那人就是徐庶。後來,因母親被曹操所擄獲,徐庶不得已辭別劉備,進入曹營。


徐庶身在曹營心在漢,進了曹營之後,不為曹操出謀劃策,只是“尸位素餐”。後來此事被稱為“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

不得不說,徐庶的能力還是比較強的,雖然無法與臥龍鳳雛相比,但在三國中也是上游的存在。 他在短時間內,提升了劉備軍隊的作戰水平,並且採用了合理的戰術,以少勝多,如果給他更長的時間,劉備也能成大事。

徐庶進了曹營之後,劉備請出諸葛亮作為自己的軍師。在曹操取得荊州,再次進攻劉備之時,他派出了徐庶勸降劉備,而徐庶肯定不會幹這種勸降的工作,他頂著勸降的名頭,跟劉備和諸葛亮寒暄了幾句就回去了。

那有人會問,徐庶留下來不就可以了嗎?他的母親已經死了,也沒有什麼牽掛了,為什麼還要回去呢?


其實,這與徐庶的性格有關,他非常看重自己的名聲,在老母親被曹操扣押之時,他去曹營一方面是因為擔心老母親的安全,另一方面是為了自己的孝子名聲。而此時徐庶已經進了曹營,曹操就是他的主公。在道義上他應該忠於曹操,否則他就會陷入不忠的境地,這是他不願看到的。

其次,劉備已經成功請諸葛亮出山,諸葛亮的水平很高,由他負責,大勢已定。而徐庶自知能力不如諸葛亮,如果留下來也是畫蛇添足。所以為了劉備的長期發展,他也只得忍痛離開。

徐庶雖然在曹營混吃等死,但他的待遇還是不低的。魏文帝時,徐庶官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可謂是前半生波瀾壯闊,後半生風平浪靜。可以說是活了兩輩子了。


歷史漫談君


方圓論壇觀點!

民間一直流傳一句話“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後來還引生出“身在曹營心在漢”的說法。實際上這些說法都是演義認為杜撰出來的。徐庶當初因為母親在曹操哪裡所以直接捨棄了劉備而投奔了曹操。而徐庶在曹操陣營並非一言不發,而是直接效力於曹魏陣營。之所以沒有再投奔劉備很大程度上還是感覺劉備不能成事吧。相對於強大的曹操,劉備就要顯得弱小太多太多了。



俗話說的好“習得文武藝,賣與帝王家”。既然出仕肯定是要挑選一個比較有潛力的勢力效忠。這裡就要說到徐庶在劉備陣營中也是他一生唯一做的一件具有標誌性的事,那就是給劉備舉薦了諸葛亮。也正因為如此劉備在得到諸葛亮之後大喜曰“如魚得水”。如此高評價給諸葛亮。那相對於徐庶劉備就要冷淡很多了。因為劉備自從有了諸葛亮之後事事請教諸葛亮,徐庶一下子就顯得可有可無了起來。這肯定很傷徐庶的心。


建安十三年的時候劉備被曹操打的大敗倉皇逃跑,而徐庶母親卻落到了曹操手裡。一方面古代講究一個“孝”字。母親在曹操手裡徐庶肯定擔心,所以辭別了劉備去曹操大營。另一方面徐庶可能也藉此機會脫離了劉備陣營。就像上邊所說,徐庶剛投奔劉備的時候,劉備手下沒有一個像樣的謀士,劉備對徐庶那是百依百順。但徐庶給劉備舉薦諸葛亮之後,劉備對徐庶愛搭不理了,心思都在諸葛亮身上,這勢必會引起徐庶的不滿。

而且劉備的潰敗也可能是徐庶脫離劉備的理由之一。本身徐庶投奔劉備就是因為劉備漢室皇叔的頭銜。而曹操呢?名義上當時還是大漢丞相,所以名義上的話曹操更具有代表性。而且徐庶和劉備無親無故徐庶也不可能陪著劉備一起敗亡。母親被俘索性就直接投奔了曹操。我之所以會這麼分析是因為歷史上蜀漢陣營中還有一個人和徐庶的經歷十分相似,他就是蜀漢大將廖化。

廖化也曾被迫投降過曹魏陣營,也是因為母親被曹魏陣營所俘,但是廖化在曹魏陣營中曲意迎奉一直都心中思念蜀漢。最後帶著自己的母親從曹魏逃回了蜀漢。我想“身在曹營心在漢”這句話形容廖化應該更合適。相對於廖化來說,徐庶就確實有些擺脫劉備的嫌疑了。



再有就是徐庶是真的因為母親而不得不投奔曹魏。因為古人講究一個“孝”所以徐庶不得不棄劉奔曹。之所以後來徐庶沒有再次迴歸蜀漢則是因為一個“忠”字。因為徐庶既然已經投誠了曹魏,如果再次背叛曹魏返回蜀漢的話很可能回背上一個“背主”之名。也就是俗稱的叛徒。但我認為這個推理可信度不高。因為有廖化這個例子在。徐庶再怎麼洗也沒有。只能說明徐庶確實是不願意再跟隨劉備了。可能是覺得劉備沒有壯大的出路。也可能是劉備傷了徐庶的心。



所謂的徐庶發誓不為曹操出一計和徐庶母親以自殺威脅徐庶效忠劉備都是假的。根本就沒有這回事。而徐庶實際上在歷史上的記載也並不是很多,也沒有什麼特別突出的貢獻。為了被記載的突出貢獻就是為劉備舉薦了諸葛亮。除此之外別無其他。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徐庶的本事只是普通水平。可能眼光要比普通人強一些罷了。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支持一下。歡迎大家留言探討。


方圓論壇


在劉備以往的創業中,只有武將,缺乏謀士。

劉備剛開始到處借力,始終沒有自己的根據地。

借公孫瓚之力,做了平原縣令,最後還得了趙雲;

借曹操之力,得了一時安寧;

借大漢天子之力,謀得皇叔之名;

借陶謙之力,得了徐州;

借袁紹之力,躲避曹操追殺;

借劉表之力,在新野培養心腹;

借孫權之力,赤壁大破曹操並奪取荊州;

借法正等投誠者之力,奪下益州;

借馬超之力,逼劉璋出門投降............

之前讀書的時候老是有一個困惑,劉備起兵的時候,人馬也不少啊,手下還有大將,怎麼就打一次敗一次呢。

後來才發現,他從來沒有好好經營過根據地。

有進有出,才能維持平衡,只進不出,自然打不起消耗。

就像得了徐州,還不是被呂布反客為主。

呂布借徐州之力,可與曹操、袁術周旋。

而劉備一打就輸,這是差距。


徐庶是劉備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謀士

劉備空有人馬和武將,但剛開始身邊的謀士沒一個拿得出手。

直到拜了徐庶,才開始正式在新野練兵。

這是劉備的起點,也是他日後賴以為根本的荊州軍主力。

曹操欲取荊州,派人先來打發劉備。

卻被徐庶指揮,大敗曹軍。

劉備終於在對陣大勢力的時候,贏了一場漂亮仗。

可惜沒幾天徐庶就被曹操挖走了。

好在元直走馬薦諸葛,否則劉備可能會跪在赤壁之戰。


徐庶能力之說

這點不好判斷,因為徐庶指揮的記錄實在太少。

有人吹賈詡是三國第一謀士,因為他直接導致了漢王朝被西涼軍滅亡,之後出謀滅了曹昂、典韋,殺的曹操哭爹喊娘。最後還被曹操奉為上座,堪稱人生贏家。

也有人吹徐庶,因為記錄少,沒敗過。

但沒有實際數據,不得發揮,再好的良才也難得發出光芒。


為何不歸劉備

這裡有三點猜測。

1.孝道為先

<strong>徐庶因母親在曹營,歸心似箭。

三國演義裡面還有一幕是說徐庶母親因此自縊,這點不可考,但無疑徐庶離開最直接的原因是孝順母親。

而且父母死後,古人多會長期守孝以示哀悼。

2.可能是太過清高

徐庶守完孝之後,本身已經默認是曹操的人了。

還被曹操各種禮待,如果翻臉投劉,是很不忠誠的表現。

所以他最大的程度,就是“不發一言”。

而且後期劉備連得臥龍、鳳雛,這兩個人名滿天下的人才在彼,多他一個不多。

緊接著奪兩川、漢中,關羽兵敗,劉備就死了。

3.劉備後期沒有堅持不懈的反覆重新招攬

赤壁之後是劉備的人生巔峰期,各種事務應接不暇。

謀士是講究身份的,肯定要親自去請出山。

但是徐庶在曹魏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劉備又有孔明這種全能型謀士,估計也是沒有想過。


為she著迷


先說說徐庶的能力吧,裴松之在《魏略》中記載了徐庶。徐庶和孟公威、石廣元、諸葛亮一塊遊學,他們學問都非常精進。但諸葛亮談論天下大勢時,認為他們只能做到刺史,郡守,他們問諸葛亮能做到什麼官,諸葛亮則是笑而不答。所以,從他們這番問答來看,徐庶離諸葛亮的能力還是很差一段距離的,其實這也是廢話。

不過按青州刺史田楷、北海太守孔融、江州太守李嚴、城陽太守鄧艾的標準來看,徐庶的能力跟他們應該在同一個檔次上,在三國算得上是中上水平了。

公元208年,曹操率領大軍南下荊州。徐庶帶家眷與諸葛亮一起隨劉備逃亡,但是在當陽長坂坡被曹操大軍追上,徐庶的母親被曹操軍所擄。曹操抓住徐庶的母親後威脅他,徐庶考慮再三,還是辭別劉備,投靠曹操。但是其後並未有出色的表現,魏文帝時,大約十五年後,徐庶官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


御史中丞是糾彈百官的,相當於現在的國家監察部的一般幹部;右中郎將,相當於現在中央警衛局的一般護衛將領。都不是大官,尤其是在三國那個動盪年代中,魏國內部沒有什麼大事需要徐庶處理,基本算是混混日子的清閒官員了。

徐庶當初選擇跟隨劉備,肯定是想有所作為的,但到了曹操那裡,能力並不算特別出眾,忠誠度就更不用說了,自然也就不會獲得重用。

徐庶不願意再歸劉備,是因為他和諸葛亮一樣看清楚了當時的局勢,天下三分之勢已成,以他的能力,來蜀國一樣也改變不了這個局面,不如在魏國潛伏,以待時機。可惜他死的也早,沒有等到諸葛亮攻到長安的那一天,否則蜀軍兵不血刃收復長安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關注東西縱橫彈,每天聽一段東西方最前沿的發展趨勢或一段最值得思考的歷史。


東西縱橫彈


此人用兵如神,智謀百出,滿腹韜略,只因是大孝子,自古忠孝不能兩全。

此等忠義的人,就算被脅迫了也會遵守諾言。在新野之戰前,徐庶親臨劉備軍營,諸葛亮如期而至,自己再回去也是錦上添花而已,有諸葛亮足以。何況當時的劉備兵微將寡,隨時可能覆滅,再參合已無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